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苗。
紅赤是正氣。
胎白而滑。
如物入水中。
色剝而白也。
按藏結一證。
昔人以仲景言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又謂不可攻。
復雲此名藏結死。
遂至置而不講。
殊不知仲景所謂舌白胎滑者。
以其仍有熱邪內結。
所以生胎。
若無邪結。
則胎不生矣。
隻因裡氣素虛。
不能蒸熱。
故見陽證。
發見舌胎。
亦不得乾燥。
以其本虛邪結。
故為難治。
非真不治也。
謂不可攻者。
以其飲食如故。
知邪不在胃也。
時時自利。
其腸中亦無留結也。
邪既不結於腸胃。
攻之無益。
徒伐元氣耳。
至於素有痞積。
又加邪結。
新舊兩邪。
相搏不解。
故死。
雖然。
未可概為死證。
而委之不救也。
喻嘉言曾舉黃連湯。
餘嘗用連理湯治之。
亦有能食自利。
腹脹急者。
用備急丸。
有腹痛引脅下。
不可按者。
用附子瀉心湯。
有素有痞積。
痛引陰筋者。
用四逆湯。
加萸桂等。
往往獲效。
貴在臨證活法耳。
(緒論。
此說未確。
姑存之。
石室秘錄。
藏結。
小腹與臍傍牽痛。
以至前陰。
治方。
用。
人參。
白朮。
甘草。
附子。
當歸。
肉桂。
煎服。
名散結救藏湯。
) 發斑 (沉氏曰。
仲景傷寒論。
無發斑明文。
而傷寒發斑症極多。
歷代言及斑症者。
皆據金匱陽毒。
雲雲。
) 夫熱病在表。
或未發汗。
或(。
五字。
從傷寒候補。
)已發未解。
或吐下後。
而熱毒氣不散。
煩躁謬言語。
此為表虛裡實。
熱氣躁於外。
故身體發斑如錦文。
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
令瘡開洩。
更增斑爛。
表虛故也。
(巢源) 發斑者。
下之太早。
熱氣乘虛故也。
下之太遲。
熱留胃中。
亦發斑。
服熱藥過多。
亦發斑。
微者赤斑出。
五死一生。
劇者黑斑出。
十死一生。
(活人注。
此說。
趙嗣真引王仲弓。
仲弓。
即王實也。
趙言出準繩。
又千金。
華佗雲。
若熱毒在外。
未入於胃。
而先下之者。
其熱乘虛入胃。
即爛胃也。
雲雲。
其熱微者。
赤斑出。
此候五死一生。
劇者。
黑斑出者。
此候十死一生。
即此說所本。
) 傷寒發斑有三。
一曰。
下之太早。
二曰。
下之太遲。
三曰。
已是熱症投熱藥。
三者。
皆能令人發斑。
故下之太早。
熱氣乘虛入胃。
薰灼藏府。
熱無所出。
乃見於皮膚。
而為斑爛矣。
下之太遲者。
熱留胃中。
伏熱不得伸越。
內則腐爛胃腑。
外則發而為斑矣。
病是熱症。
誤投熱藥者。
是以熱濟熱。
如抱薪救火。
緻熱延燎。
故發而為斑矣。
失下者通之。
熱在內者。
清之散之。
然今之發斑。
皆曰斑者。
非斑也。
乃疹也。
疹之越。
亦若斑之狀。
小者如粒。
大者似指。
皆有頭而不平者。
是也。
若斑之起。
或如人面。
如手掌。
如雲片之狀。
皆平而無頭者。
是也。
故疹則熱淺易治。
斑則熱深而難治也。
(五法) 病證屬陽。
誤投溫藥。
或當汗不汗。
或當下不下。
或汗下未解。
陽熱內然。
蒸溽外迫。
熱毒入胃。
皆緻發斑。
蓋熱必傷血。
血熱不散。
裡實表虛。
由是熱氣乘虛。
出於皮膚。
輕則如疹子。
重則如錦紋。
是爾。
斑家謹勿發汗。
汗之重令閧洩。
瘡爛又加多也。
凡斑略見一二。
須早圖之。
日子稍延。
獨陽絕陰。
不可救藥。
其發黑斑者。
熱劇胃爛無及矣。
然而斑之方萌。
與蚊跡類焉。
又不可誤用藥也。
發斑多見於胸腹。
蚊跡多在手足之間。
關前陽脈洪大。
病人昏憒。
先紅後赤者。
斑也。
陽脈不洪。
病人自靜。
先紅後黃者。
蚊也。
發斑屬陽。
陽毒具而陰脈形。
或大便自利。
或怫鬱氣短。
而燥糞久不得通。
(。
六書。
此下雲。
又如果實靨者。
)盧扁復生。
莫施其巧。
發斑通用。
升麻葛根湯。
敗毒散。
犀角地黃湯。
熱多者。
玄參升麻湯。
加生薑。
烏梅。
有下證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孫兆用紫雪一劑。
(。
活人雲。
或與紫雪大妙。
可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
案一劑二字。
蓋訛。
)證治論。
用白虎加人參湯。
發斑湯劑。
須以紫草川芎為佐。
血熱內結者。
與小柴胡湯。
發斑小點稀疏。
色常鮮紅者。
易治。
或如錦紋。
隱起餅搭者。
難治。
若初發色紅。
漸次微黯。
良久黯又轉甚。
面色肌肉黧晦者。
斷不可救。
初發便如黑志者。
亦然。
赤斑五死一生。
黑斑十死。
凡內外熱熾。
汗下不解。
煩悶咳嘔。
足冷耳聾。
便是發斑之證。
(總括) 傷寒發斑。
先用紙然燈。
照看病人面部胸堂。
四肢背心。
有紅點起者。
乃發斑也。
大抵鮮紅起發者吉。
雖大亦不妨。
但忌稠密成片。
紫赤者難治。
雜黑者尤為難也。
有來勢急者。
發熱一二日便出斑。
來勢援者。
發熱三四日而出也。
凡斑既出。
頗得脈洪數有力。
身溫足緩者。
易治。
若脈沉小。
足冷。
元氣弱者。
多難治。
凡斑欲出未出之際。
且與四味升麻湯。
先透其毒。
若脈弱者。
倍加人參。
食少大便不實者。
倍加白朮生之。
若斑已出。
則不宜再升發也。
又不可發汗。
汗之更增斑爛。
又不宜早下之。
則斑毒內陷也。
如脈洪數。
熱盛煩渴者。
以人參化斑湯主之。
若消斑毒。
或以犀角玄參湯。
大青四物湯之類。
如熱毒內甚。
心煩不得眠。
錯語呻吟者。
以黃連解毒湯。
加升麻。
玄參。
大青。
犀角之類。
主之。
熱甚煩渴喘咳者。
解毒合化斑湯主之。
若斑勢稍退。
內實不大便。
讝語有潮熱者。
大柴胡湯。
加芒消。
或調胃承氣湯。
下之。
曾治一人。
傷寒發斑。
四肢強硬。
昏沉讝語不知人。
大便四五日不通。
以調胃承氣湯。
一下而愈。
如未可下。
有潮熱煩渴者。
且與小柴胡湯。
去半夏。
加黃連。
山梔。
黃檗。
括蔞根。
主之。
或加大青亦佳。
如無。
以大藍葉代之。
或真青黛代之。
亦可。
大抵解胃熱胃爛之毒。
必以黃連。
大青。
犀角。
玄參。
升麻。
青黛。
石膏。
知母。
黃芩。
山梔。
黃檗之類。
要在審察病情。
合宜而用之矣。
凡斑已出未出之時。
切不可便投寒涼之藥。
以攻其熱。
並飲涼水等物。
恐傷胃氣。
作嘔吐也。
凡治斑。
不可專以斑治。
必察脈之浮沉。
病之虛實。
而治之。
則為善治斑也。
(蘊要。
案原分傷寒。
時氣。
溫毒。
陽毒。
內傷寒。
陰證。
六證。
頗屬冗雜。
今撮其要。
並加錯易。
但陰證。
錄出於後。
) 發斑證。
輕則如疹子。
重則如錦紋。
其緻此之由。
雖分數種。
然總由寒毒不解而然。
如當汗不汗。
則表邪不解。
當下不下。
則裡邪不解。
當清不清。
則火盛不解。
(。
瘟疫論類編。
此下雲。
有疫毒鍾厚。
而蓄毒不解者。
)當補不補。
則無力不解。
或下之太早。
則邪陷不解。
或以陽證。
誤用溫補。
則陽亢不解。
或以陰證。
誤用寒涼。
則陰凝不解。
凡邪毒不解。
則直入陰分。
鬱而成熱。
乃緻液涸血枯。
斑見肌表。
此實毒邪固結。
營衛俱劇之證也。
但斑有微甚。
勢有重輕。
輕者。
細如蛔跡。
或先紅而後黃。
重者。
成粒成片。
或先紅而後赤。
輕者。
隻在四肢。
重者。
乃見胸腹。
輕者。
色淡而隱。
重者。
色紫而顯。
若見黑斑。
或大便自利。
或短氣。
或二便不通。
則十死九矣。
凡病傷寒。
而汗下溫清。
俱不能解。
及足冷耳聾。
煩悶咳嘔者。
便是發斑之候。
(景嶽) 邪留血分。
裡氣壅閉。
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
若下之。
內壅一通。
則衛氣亦從而疏暢。
或出表為斑。
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
若下後斑漸出。
不可更大下。
設有下證。
少與承氣。
緩緩下之。
若復大下。
中氣不振。
斑毒內陷。
則危。
宜托裡舉斑湯。
(溫疫論) 凡癍疹初見。
須用紙撚。
照看胸背兩脅。
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
為斑。
或雲頭隱隱。
或瑣碎小粒者。
為疹。
又宜見而不宜多見。
按方書謂。
斑色紅者屬胃熱。
紫者熱極。
黑者胃爛。
然亦必看外症所合。
方可斷之。
春夏之間。
濕病俱發癍疹。
甚如淡紅色。
四肢清。
口不甚渴。
脈不洪數。
此非虛斑。
即陰斑。
或胸微見數點。
面赤足冷。
或下利清穀。
此陰盛格陽於上。
當溫之。
若斑色紫而點小者。
心胞熱也。
點大而紫。
胃中熱也。
斑黑而光亮者。
熱毒極熾。
雖屬不治。
然其人氣血充者。
依法治之。
或有可救。
若黑而晦者。
必死。
黑而隱隱。
四旁赤色者。
乃火鬱內伏。
大用清涼透發。
間有轉紅而可救者。
又有夾斑帶疹。
皆是邪之不一。
各隨其部而洩。
然斑屬血者恆多。
疹屬氣者不少。
斑疹皆
紅赤是正氣。
胎白而滑。
如物入水中。
色剝而白也。
按藏結一證。
昔人以仲景言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又謂不可攻。
復雲此名藏結死。
遂至置而不講。
殊不知仲景所謂舌白胎滑者。
以其仍有熱邪內結。
所以生胎。
若無邪結。
則胎不生矣。
隻因裡氣素虛。
不能蒸熱。
故見陽證。
發見舌胎。
亦不得乾燥。
以其本虛邪結。
故為難治。
非真不治也。
謂不可攻者。
以其飲食如故。
知邪不在胃也。
時時自利。
其腸中亦無留結也。
邪既不結於腸胃。
攻之無益。
徒伐元氣耳。
至於素有痞積。
又加邪結。
新舊兩邪。
相搏不解。
故死。
雖然。
未可概為死證。
而委之不救也。
喻嘉言曾舉黃連湯。
餘嘗用連理湯治之。
亦有能食自利。
腹脹急者。
用備急丸。
有腹痛引脅下。
不可按者。
用附子瀉心湯。
有素有痞積。
痛引陰筋者。
用四逆湯。
加萸桂等。
往往獲效。
貴在臨證活法耳。
(緒論。
此說未確。
姑存之。
石室秘錄。
藏結。
小腹與臍傍牽痛。
以至前陰。
治方。
用。
人參。
白朮。
甘草。
附子。
當歸。
肉桂。
煎服。
名散結救藏湯。
) 發斑 (沉氏曰。
仲景傷寒論。
無發斑明文。
而傷寒發斑症極多。
歷代言及斑症者。
皆據金匱陽毒。
雲雲。
) 夫熱病在表。
或未發汗。
或(。
五字。
從傷寒候補。
)已發未解。
或吐下後。
而熱毒氣不散。
煩躁謬言語。
此為表虛裡實。
熱氣躁於外。
故身體發斑如錦文。
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
令瘡開洩。
更增斑爛。
表虛故也。
(巢源) 發斑者。
下之太早。
熱氣乘虛故也。
下之太遲。
熱留胃中。
亦發斑。
服熱藥過多。
亦發斑。
微者赤斑出。
五死一生。
劇者黑斑出。
十死一生。
(活人注。
此說。
趙嗣真引王仲弓。
仲弓。
即王實也。
趙言出準繩。
又千金。
華佗雲。
若熱毒在外。
未入於胃。
而先下之者。
其熱乘虛入胃。
即爛胃也。
雲雲。
其熱微者。
赤斑出。
此候五死一生。
劇者。
黑斑出者。
此候十死一生。
即此說所本。
) 傷寒發斑有三。
一曰。
下之太早。
二曰。
下之太遲。
三曰。
已是熱症投熱藥。
三者。
皆能令人發斑。
故下之太早。
熱氣乘虛入胃。
薰灼藏府。
熱無所出。
乃見於皮膚。
而為斑爛矣。
下之太遲者。
熱留胃中。
伏熱不得伸越。
內則腐爛胃腑。
外則發而為斑矣。
病是熱症。
誤投熱藥者。
是以熱濟熱。
如抱薪救火。
緻熱延燎。
故發而為斑矣。
失下者通之。
熱在內者。
清之散之。
然今之發斑。
皆曰斑者。
非斑也。
乃疹也。
疹之越。
亦若斑之狀。
小者如粒。
大者似指。
皆有頭而不平者。
是也。
若斑之起。
或如人面。
如手掌。
如雲片之狀。
皆平而無頭者。
是也。
故疹則熱淺易治。
斑則熱深而難治也。
(五法) 病證屬陽。
誤投溫藥。
或當汗不汗。
或當下不下。
或汗下未解。
陽熱內然。
蒸溽外迫。
熱毒入胃。
皆緻發斑。
蓋熱必傷血。
血熱不散。
裡實表虛。
由是熱氣乘虛。
出於皮膚。
輕則如疹子。
重則如錦紋。
是爾。
斑家謹勿發汗。
汗之重令閧洩。
瘡爛又加多也。
凡斑略見一二。
須早圖之。
日子稍延。
獨陽絕陰。
不可救藥。
其發黑斑者。
熱劇胃爛無及矣。
然而斑之方萌。
與蚊跡類焉。
又不可誤用藥也。
發斑多見於胸腹。
蚊跡多在手足之間。
關前陽脈洪大。
病人昏憒。
先紅後赤者。
斑也。
陽脈不洪。
病人自靜。
先紅後黃者。
蚊也。
發斑屬陽。
陽毒具而陰脈形。
或大便自利。
或怫鬱氣短。
而燥糞久不得通。
(。
六書。
此下雲。
又如果實靨者。
)盧扁復生。
莫施其巧。
發斑通用。
升麻葛根湯。
敗毒散。
犀角地黃湯。
熱多者。
玄參升麻湯。
加生薑。
烏梅。
有下證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孫兆用紫雪一劑。
(。
活人雲。
或與紫雪大妙。
可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
案一劑二字。
蓋訛。
)證治論。
用白虎加人參湯。
發斑湯劑。
須以紫草川芎為佐。
血熱內結者。
與小柴胡湯。
發斑小點稀疏。
色常鮮紅者。
易治。
或如錦紋。
隱起餅搭者。
難治。
若初發色紅。
漸次微黯。
良久黯又轉甚。
面色肌肉黧晦者。
斷不可救。
初發便如黑志者。
亦然。
赤斑五死一生。
黑斑十死。
凡內外熱熾。
汗下不解。
煩悶咳嘔。
足冷耳聾。
便是發斑之證。
(總括) 傷寒發斑。
先用紙然燈。
照看病人面部胸堂。
四肢背心。
有紅點起者。
乃發斑也。
大抵鮮紅起發者吉。
雖大亦不妨。
但忌稠密成片。
紫赤者難治。
雜黑者尤為難也。
有來勢急者。
發熱一二日便出斑。
來勢援者。
發熱三四日而出也。
凡斑既出。
頗得脈洪數有力。
身溫足緩者。
易治。
若脈沉小。
足冷。
元氣弱者。
多難治。
凡斑欲出未出之際。
且與四味升麻湯。
先透其毒。
若脈弱者。
倍加人參。
食少大便不實者。
倍加白朮生之。
若斑已出。
則不宜再升發也。
又不可發汗。
汗之更增斑爛。
又不宜早下之。
則斑毒內陷也。
如脈洪數。
熱盛煩渴者。
以人參化斑湯主之。
若消斑毒。
或以犀角玄參湯。
大青四物湯之類。
如熱毒內甚。
心煩不得眠。
錯語呻吟者。
以黃連解毒湯。
加升麻。
玄參。
大青。
犀角之類。
主之。
熱甚煩渴喘咳者。
解毒合化斑湯主之。
若斑勢稍退。
內實不大便。
讝語有潮熱者。
大柴胡湯。
加芒消。
或調胃承氣湯。
下之。
曾治一人。
傷寒發斑。
四肢強硬。
昏沉讝語不知人。
大便四五日不通。
以調胃承氣湯。
一下而愈。
如未可下。
有潮熱煩渴者。
且與小柴胡湯。
去半夏。
加黃連。
山梔。
黃檗。
括蔞根。
主之。
或加大青亦佳。
如無。
以大藍葉代之。
或真青黛代之。
亦可。
大抵解胃熱胃爛之毒。
必以黃連。
大青。
犀角。
玄參。
升麻。
青黛。
石膏。
知母。
黃芩。
山梔。
黃檗之類。
要在審察病情。
合宜而用之矣。
凡斑已出未出之時。
切不可便投寒涼之藥。
以攻其熱。
並飲涼水等物。
恐傷胃氣。
作嘔吐也。
凡治斑。
不可專以斑治。
必察脈之浮沉。
病之虛實。
而治之。
則為善治斑也。
(蘊要。
案原分傷寒。
時氣。
溫毒。
陽毒。
內傷寒。
陰證。
六證。
頗屬冗雜。
今撮其要。
並加錯易。
但陰證。
錄出於後。
) 發斑證。
輕則如疹子。
重則如錦紋。
其緻此之由。
雖分數種。
然總由寒毒不解而然。
如當汗不汗。
則表邪不解。
當下不下。
則裡邪不解。
當清不清。
則火盛不解。
(。
瘟疫論類編。
此下雲。
有疫毒鍾厚。
而蓄毒不解者。
)當補不補。
則無力不解。
或下之太早。
則邪陷不解。
或以陽證。
誤用溫補。
則陽亢不解。
或以陰證。
誤用寒涼。
則陰凝不解。
凡邪毒不解。
則直入陰分。
鬱而成熱。
乃緻液涸血枯。
斑見肌表。
此實毒邪固結。
營衛俱劇之證也。
但斑有微甚。
勢有重輕。
輕者。
細如蛔跡。
或先紅而後黃。
重者。
成粒成片。
或先紅而後赤。
輕者。
隻在四肢。
重者。
乃見胸腹。
輕者。
色淡而隱。
重者。
色紫而顯。
若見黑斑。
或大便自利。
或短氣。
或二便不通。
則十死九矣。
凡病傷寒。
而汗下溫清。
俱不能解。
及足冷耳聾。
煩悶咳嘔者。
便是發斑之候。
(景嶽) 邪留血分。
裡氣壅閉。
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
若下之。
內壅一通。
則衛氣亦從而疏暢。
或出表為斑。
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
若下後斑漸出。
不可更大下。
設有下證。
少與承氣。
緩緩下之。
若復大下。
中氣不振。
斑毒內陷。
則危。
宜托裡舉斑湯。
(溫疫論) 凡癍疹初見。
須用紙撚。
照看胸背兩脅。
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
為斑。
或雲頭隱隱。
或瑣碎小粒者。
為疹。
又宜見而不宜多見。
按方書謂。
斑色紅者屬胃熱。
紫者熱極。
黑者胃爛。
然亦必看外症所合。
方可斷之。
春夏之間。
濕病俱發癍疹。
甚如淡紅色。
四肢清。
口不甚渴。
脈不洪數。
此非虛斑。
即陰斑。
或胸微見數點。
面赤足冷。
或下利清穀。
此陰盛格陽於上。
當溫之。
若斑色紫而點小者。
心胞熱也。
點大而紫。
胃中熱也。
斑黑而光亮者。
熱毒極熾。
雖屬不治。
然其人氣血充者。
依法治之。
或有可救。
若黑而晦者。
必死。
黑而隱隱。
四旁赤色者。
乃火鬱內伏。
大用清涼透發。
間有轉紅而可救者。
又有夾斑帶疹。
皆是邪之不一。
各隨其部而洩。
然斑屬血者恆多。
疹屬氣者不少。
斑疹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