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聖惠) 總病。
名大黃散。
(。
案此方。
本出千金。
治虛勞吐血。
) 吐血雖屬傷陰之證。
宜滋陰養血。
然亦有陽虛不能攝血。
而血外溢者。
宜用參苓耆朮。
補氣以攝血。
若陽虛已極。
兼畏寒足冷。
飲食不進。
嘔吐洩瀉。
急用薑桂附子之類。
不可泥以為吐血屬火。
而概用滋陰也。
(直解) 失血少血。
或尺脈遲。
或諸脈不出。
湯劑中須以人參為佐。
(總括) 有陰症凝寒。
脈來遲細。
腹痛厥逆。
嘔吐紫黑色者。
亦不可治之矣。
(明條) 若暴吐腐臭之血。
名曰內潰。
內潰者死。
(金鑑。
以上吐血) 凡下血便膿血。
有陽證陰證。
冷熱之不同。
要在辨之而已。
古人言見血無寒。
又言血得熱而行。
皆大概之言也。
大抵十分中。
有八九分屬熱。
間有一二屬寒也。
故不可一概而治之矣。
略例曰。
(。
原作要略曰。
今改。
)陽證內熱。
則下鮮紅之血。
陰證內寒。
則下紫黑成塊。
或如豚肝也。
(。
案明條亦曰。
熱傷其血。
血得熱而暴行。
所下者。
必紅赤成流。
寒傷其血。
血得寒而凝結。
所下者必紫黑成塊。
愚意似未必然。
又緒論曰。
陰證內寒。
則下衃血。
若紫黑成塊。
或如豚肝。
及下血水多者。
皆難治也。
)且夫陽證。
則脈數。
若數而有力者。
為實熱。
可以純苦之藥治之。
要當養血藥中。
少佐一二味寒藥。
可也。
若陰證則脈遲。
遲而有力者。
為有神。
可治。
遲而無力者。
為無神。
難治。
若下血脈洪大。
急硬不和者。
死。
若脈雖大而和者。
乃可治也。
(蘊要) 孫用和。
治陽毒入胃。
下血頻。
疼痛不可忍。
鬱金。
五個。
大者。
牛黃。
一皂莢子大。
別細研。
二味同為散。
每服用醋漿水一盞。
同煎三沸。
煎服。
(證類) 聖濟。
治傷寒汗後。
陽毒入胃。
下血頻並。
痛不可忍。
勝金散。
即本方。
桂附六合湯。
治陰證下血。
紫黑如豚肝。
川芎(上) 當歸(上) 芍藥(中) 熟地黃(中) 官桂(下) 附子(下炮) 上水二鍾。
煎至一鍾。
(蘊要。
案略例雲。
下而血者。
芎歸朮附湯。
桂附六合湯。
而不載其方。
蓋即是也。
) 凡陰症內寒下血。
必用乾薑。
炒半黑用之。
如神其效也。
(同上。
以上下血) 瘀血 (胃實兼蓄血。
亦見陽明病中。
) 衝脈為血之海。
即血室也。
男女均有此血氣。
亦均有此衝脈。
沖之得熱。
血必妄行。
在男子則為下血讝語。
在婦人則於經水適來適去之時。
經氣尚虛。
邪乘虛入。
或熱退而胸滿讝語。
或蓄血而寒熱似瘧。
皆謂之熱入血室。
私竊怪夫世俗常談。
凡病皆先調氣。
而血之一字。
念不到焉。
其間一二。
亦知理血。
則曰。
婦人有之。
不思血氣。
即陰陽也。
負陰抱陽。
中兩間而為人。
誰獨無此血氣哉。
否則張朱之書。
所謂桃仁承氣湯。
抵當湯丸之類。
是特為婦人設耳。
然而血證之脈何如。
曰挾血者。
脈來乍澀乍數。
閃灼明滅。
或沉細而隱伏也。
若夫血熱交盛。
則寸關洪盛。
大抵多於左手見之。
左手主血。
固如是爾。
經雲。
血上逆則妄。
血下蓄則狂。
下焦蓄血。
小便必自利。
血結之處。
又當以此推之。
(總括。
緒論雲。
凡血滯不行。
則脈乍澀乍數。
或沉或伏。
若血熱交併則洪盛。
血虛則芤虛。
中有瘀則芤中帶弦。
此一定法也。
) 諸陽受熱。
其邪在表。
當汗不汗。
緻使熱毒入臟。
積瘀於內。
□成吐血。
蓋傷寒失汗。
則邪熱化為惡血。
或蘊毒不除。
亦能□腐其血。
凡眼閉目紅。
神昏語短。
心忪痛悶。
眩冒迷忘。
漱水燥煩。
嘔吐喘促。
驚狂讝語。
鼻衄唾紅。
背冷足寒。
骨熱膚哄。
四肢厥逆。
多汗頑痰。
胸脅小腹滿急。
大便黑而微利。
小便多而不禁。
此等皆瘀血證也。
男女均有此血脈。
婦人傷寒。
尤多見之。
以其得病於經水來去之期。
或受病中間。
經水適至耳。
血之為痛。
大抵夜重日輕。
或晝明瞭。
而暮讝語。
血屬陰。
從其類也。
前證不必悉具。
但見其一二分曉。
便作血證主張。
犀角地黃湯。
小柴胡湯。
(。
又雲。
小柴胡加桃仁。
大黃。
)桃仁承氣湯。
三黃湯丸。
酌量輕重用。
瘀血結甚。
抵當湯丸主之。
(。
原此下雲。
諸湯皆以川芎為佐。
)取盡大便黑物則佳。
(同上) 若病人無表證。
不發寒熱。
胸腹滿唇燥。
但欲漱水不欲唾者。
此為有瘀血。
必發狂也。
輕者。
犀角地黃湯。
甚者。
抵當湯。
(活人) 胃實失下。
至夜發熱者。
熱留血分。
更加失下。
必緻瘀血。
初則晝夜發熱。
日晡益甚。
既投承氣。
晝日熱減。
至夜獨熱者。
瘀血未行也。
宜桃仁承氣湯。
服湯後。
熱除為愈。
或熱時前後短縮。
再服再短。
畜血盡而熱亦盡。
大勢已去。
亡血過多。
餘焰尚存者。
宜犀角地黃湯調之。
又有熱入血室。
非畜血。
未可下。
宜審。
(溫疫論。
) 大便溏膩如漆者。
為畜血。
若黑燥如煤者。
為燥結。
非畜血也。
畜血證。
舌胎有邊白中黑。
而極薄潤。
必無乾燥焦黃者。
以血屬陰。
無大實熱故也。
(緒論) 小品。
芍藥地黃湯。
療傷寒及溫病。
應發汗而不發之。
內瘀有畜血者。
及鼻衄吐血不盡。
內餘瘀血。
面黃大便黑者。
此主消化瘀血。
(。
案大白雲。
衄血吐血。
若畜聚淤結。
犀角地黃凝滯。
此說不必。
且此雲瘀血。
蓋非凝堅之謂也。
) 芍藥(三分。
千金三兩) 地黃(半斤。
千金生地黃) 丹皮(一兩。
千金二兩) 犀角屑(一兩) 上四味。
切。
以水一鬥。
煮取四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二三服。
有熱如狂者。
加黃芩三兩。
其人脈大來遲。
腹不滿。
自言滿者。
為無熱。
不用黃芩。
(外臺) 千金。
名犀角地黃湯。
喜忘如狂者。
加大黃二兩。
黃芩三兩。
其人脈大來遲。
腹不滿。
自言滿者。
為無熱。
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
聖惠。
治熱病發汗而汗不發。
緻內有積瘀。
故吐血不止。
生乾地黃散。
於本方。
加刺薊。
柏葉。
元戎。
犀角地黃湯。
治心經邪熱。
及發狂。
於本方。
去芍藥。
加硃砂。
黃連。
白茯苓。
(。
此猶用之本方證。
而膈熱甚者。
為佳。
故錄於茲。
) 蘊要。
加味犀角地黃湯。
治血結胸中。
手不可近。
其人漱水不欲咽。
或喜忘如狂。
或大便黑色。
小便自利。
此血結胸中。
於本方。
加大黃。
血未下者。
更加桃仁。
入門。
表熱。
加柴胡。
黃芩。
鼻衄。
加山梔。
內熱甚。
加黃連。
溫疫論。
先將地黃。
溫水潤透。
銅刀切作片。
石臼內搗爛。
再加水如糊。
絞汁聽用。
其滓入藥內煎。
藥成去滓。
入前汁合服。
血積胸中。
熱之甚也。
以犀角地黃湯。
生地黃(二兩) 黃芩(一兩半) 黃連(一兩) 大黃(半兩) 上?咀。
水三盞。
秤一兩。
煎至二盞。
去滓。
食後服之。
(潔古注脈訣。
案方中無犀角。
蓋犀角消毒飲之例。
然加用最妙。
又諸家所稱犀角地黃湯。
皆是前方。
非此方也。
) 韓氏微旨方。
地黃湯。
治病人七八日後。
兩手脈沉遲細微。
膚冷。
臍下滿。
或喜或忘。
或狂或躁。
大便實而色黑。
小便自利者。
此畜血證具也。
若老年及少年。
氣虛弱者。
宜此方主之。
生地黃(自然汁一升如無生地黃隻用生乾地黃末一兩) 生藕(自然汁半升如無藕以刺薊汁半升如無刺薊汁用刺薊末一兩) 藍葉(一握切碎乾者末半兩) 虻蟲(三十個去足翹炒黃) 大黃(一兩銼如骰子大) 桃仁(半兩微炒) 水蛭(十個) 上同一處。
水三升半。
同慢火熬。
及二升以來。
放冷。
分三服。
投一服。
至半日許。
血未下再投之。
此地黃湯。
比抵當湯丸。
其實甚輕也。
如無地黃汁與藕汁。
計升數添水同煎。
(元戎) 生漆湯。
病人七八日後。
兩手脈沉細而數。
或關前脈大。
臍下滿。
或狂走。
或喜忘。
或譫語不大便。
小便自利。
若病人年少氣實。
即血凝難下。
恐抵當丸力不能及。
宜此。
生地黃(汁一升如無汁隻用生乾地黃三兩半) 犀角(一兩鎊為末) 大黃(二兩銼碎如骰子大) 桃仁(三十個拍碎) 上作一處。
用水三升。
好酒一升。
慢火熬三升以來傾出。
濾去滓。
再入鍋。
投點先生漆一兩半。
再熬之。
至二升即住。
淨濾去滓。
放冷作三服。
每投服。
候半日許血未下。
再投一服。
候血下即止服藥。
如無生地黃汁。
更添水一升同煎。
(元)
名大黃散。
(。
案此方。
本出千金。
治虛勞吐血。
) 吐血雖屬傷陰之證。
宜滋陰養血。
然亦有陽虛不能攝血。
而血外溢者。
宜用參苓耆朮。
補氣以攝血。
若陽虛已極。
兼畏寒足冷。
飲食不進。
嘔吐洩瀉。
急用薑桂附子之類。
不可泥以為吐血屬火。
而概用滋陰也。
(直解) 失血少血。
或尺脈遲。
或諸脈不出。
湯劑中須以人參為佐。
(總括) 有陰症凝寒。
脈來遲細。
腹痛厥逆。
嘔吐紫黑色者。
亦不可治之矣。
(明條) 若暴吐腐臭之血。
名曰內潰。
內潰者死。
(金鑑。
以上吐血) 凡下血便膿血。
有陽證陰證。
冷熱之不同。
要在辨之而已。
古人言見血無寒。
又言血得熱而行。
皆大概之言也。
大抵十分中。
有八九分屬熱。
間有一二屬寒也。
故不可一概而治之矣。
略例曰。
(。
原作要略曰。
今改。
)陽證內熱。
則下鮮紅之血。
陰證內寒。
則下紫黑成塊。
或如豚肝也。
(。
案明條亦曰。
熱傷其血。
血得熱而暴行。
所下者。
必紅赤成流。
寒傷其血。
血得寒而凝結。
所下者必紫黑成塊。
愚意似未必然。
又緒論曰。
陰證內寒。
則下衃血。
若紫黑成塊。
或如豚肝。
及下血水多者。
皆難治也。
)且夫陽證。
則脈數。
若數而有力者。
為實熱。
可以純苦之藥治之。
要當養血藥中。
少佐一二味寒藥。
可也。
若陰證則脈遲。
遲而有力者。
為有神。
可治。
遲而無力者。
為無神。
難治。
若下血脈洪大。
急硬不和者。
死。
若脈雖大而和者。
乃可治也。
(蘊要) 孫用和。
治陽毒入胃。
下血頻。
疼痛不可忍。
鬱金。
五個。
大者。
牛黃。
一皂莢子大。
別細研。
二味同為散。
每服用醋漿水一盞。
同煎三沸。
煎服。
(證類) 聖濟。
治傷寒汗後。
陽毒入胃。
下血頻並。
痛不可忍。
勝金散。
即本方。
桂附六合湯。
治陰證下血。
紫黑如豚肝。
川芎(上) 當歸(上) 芍藥(中) 熟地黃(中) 官桂(下) 附子(下炮) 上水二鍾。
煎至一鍾。
(蘊要。
案略例雲。
下而血者。
芎歸朮附湯。
桂附六合湯。
而不載其方。
蓋即是也。
) 凡陰症內寒下血。
必用乾薑。
炒半黑用之。
如神其效也。
(同上。
以上下血) 瘀血 (胃實兼蓄血。
亦見陽明病中。
) 衝脈為血之海。
即血室也。
男女均有此血氣。
亦均有此衝脈。
沖之得熱。
血必妄行。
在男子則為下血讝語。
在婦人則於經水適來適去之時。
經氣尚虛。
邪乘虛入。
或熱退而胸滿讝語。
或蓄血而寒熱似瘧。
皆謂之熱入血室。
私竊怪夫世俗常談。
凡病皆先調氣。
而血之一字。
念不到焉。
其間一二。
亦知理血。
則曰。
婦人有之。
不思血氣。
即陰陽也。
負陰抱陽。
中兩間而為人。
誰獨無此血氣哉。
否則張朱之書。
所謂桃仁承氣湯。
抵當湯丸之類。
是特為婦人設耳。
然而血證之脈何如。
曰挾血者。
脈來乍澀乍數。
閃灼明滅。
或沉細而隱伏也。
若夫血熱交盛。
則寸關洪盛。
大抵多於左手見之。
左手主血。
固如是爾。
經雲。
血上逆則妄。
血下蓄則狂。
下焦蓄血。
小便必自利。
血結之處。
又當以此推之。
(總括。
緒論雲。
凡血滯不行。
則脈乍澀乍數。
或沉或伏。
若血熱交併則洪盛。
血虛則芤虛。
中有瘀則芤中帶弦。
此一定法也。
) 諸陽受熱。
其邪在表。
當汗不汗。
緻使熱毒入臟。
積瘀於內。
□成吐血。
蓋傷寒失汗。
則邪熱化為惡血。
或蘊毒不除。
亦能□腐其血。
凡眼閉目紅。
神昏語短。
心忪痛悶。
眩冒迷忘。
漱水燥煩。
嘔吐喘促。
驚狂讝語。
鼻衄唾紅。
背冷足寒。
骨熱膚哄。
四肢厥逆。
多汗頑痰。
胸脅小腹滿急。
大便黑而微利。
小便多而不禁。
此等皆瘀血證也。
男女均有此血脈。
婦人傷寒。
尤多見之。
以其得病於經水來去之期。
或受病中間。
經水適至耳。
血之為痛。
大抵夜重日輕。
或晝明瞭。
而暮讝語。
血屬陰。
從其類也。
前證不必悉具。
但見其一二分曉。
便作血證主張。
犀角地黃湯。
小柴胡湯。
(。
又雲。
小柴胡加桃仁。
大黃。
)桃仁承氣湯。
三黃湯丸。
酌量輕重用。
瘀血結甚。
抵當湯丸主之。
(。
原此下雲。
諸湯皆以川芎為佐。
)取盡大便黑物則佳。
(同上) 若病人無表證。
不發寒熱。
胸腹滿唇燥。
但欲漱水不欲唾者。
此為有瘀血。
必發狂也。
輕者。
犀角地黃湯。
甚者。
抵當湯。
(活人) 胃實失下。
至夜發熱者。
熱留血分。
更加失下。
必緻瘀血。
初則晝夜發熱。
日晡益甚。
既投承氣。
晝日熱減。
至夜獨熱者。
瘀血未行也。
宜桃仁承氣湯。
服湯後。
熱除為愈。
或熱時前後短縮。
再服再短。
畜血盡而熱亦盡。
大勢已去。
亡血過多。
餘焰尚存者。
宜犀角地黃湯調之。
又有熱入血室。
非畜血。
未可下。
宜審。
(溫疫論。
) 大便溏膩如漆者。
為畜血。
若黑燥如煤者。
為燥結。
非畜血也。
畜血證。
舌胎有邊白中黑。
而極薄潤。
必無乾燥焦黃者。
以血屬陰。
無大實熱故也。
(緒論) 小品。
芍藥地黃湯。
療傷寒及溫病。
應發汗而不發之。
內瘀有畜血者。
及鼻衄吐血不盡。
內餘瘀血。
面黃大便黑者。
此主消化瘀血。
(。
案大白雲。
衄血吐血。
若畜聚淤結。
犀角地黃凝滯。
此說不必。
且此雲瘀血。
蓋非凝堅之謂也。
) 芍藥(三分。
千金三兩) 地黃(半斤。
千金生地黃) 丹皮(一兩。
千金二兩) 犀角屑(一兩) 上四味。
切。
以水一鬥。
煮取四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二三服。
有熱如狂者。
加黃芩三兩。
其人脈大來遲。
腹不滿。
自言滿者。
為無熱。
不用黃芩。
(外臺) 千金。
名犀角地黃湯。
喜忘如狂者。
加大黃二兩。
黃芩三兩。
其人脈大來遲。
腹不滿。
自言滿者。
為無熱。
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
聖惠。
治熱病發汗而汗不發。
緻內有積瘀。
故吐血不止。
生乾地黃散。
於本方。
加刺薊。
柏葉。
元戎。
犀角地黃湯。
治心經邪熱。
及發狂。
於本方。
去芍藥。
加硃砂。
黃連。
白茯苓。
(。
此猶用之本方證。
而膈熱甚者。
為佳。
故錄於茲。
) 蘊要。
加味犀角地黃湯。
治血結胸中。
手不可近。
其人漱水不欲咽。
或喜忘如狂。
或大便黑色。
小便自利。
此血結胸中。
於本方。
加大黃。
血未下者。
更加桃仁。
入門。
表熱。
加柴胡。
黃芩。
鼻衄。
加山梔。
內熱甚。
加黃連。
溫疫論。
先將地黃。
溫水潤透。
銅刀切作片。
石臼內搗爛。
再加水如糊。
絞汁聽用。
其滓入藥內煎。
藥成去滓。
入前汁合服。
血積胸中。
熱之甚也。
以犀角地黃湯。
生地黃(二兩) 黃芩(一兩半) 黃連(一兩) 大黃(半兩) 上?咀。
水三盞。
秤一兩。
煎至二盞。
去滓。
食後服之。
(潔古注脈訣。
案方中無犀角。
蓋犀角消毒飲之例。
然加用最妙。
又諸家所稱犀角地黃湯。
皆是前方。
非此方也。
) 韓氏微旨方。
地黃湯。
治病人七八日後。
兩手脈沉遲細微。
膚冷。
臍下滿。
或喜或忘。
或狂或躁。
大便實而色黑。
小便自利者。
此畜血證具也。
若老年及少年。
氣虛弱者。
宜此方主之。
生地黃(自然汁一升如無生地黃隻用生乾地黃末一兩) 生藕(自然汁半升如無藕以刺薊汁半升如無刺薊汁用刺薊末一兩) 藍葉(一握切碎乾者末半兩) 虻蟲(三十個去足翹炒黃) 大黃(一兩銼如骰子大) 桃仁(半兩微炒) 水蛭(十個) 上同一處。
水三升半。
同慢火熬。
及二升以來。
放冷。
分三服。
投一服。
至半日許。
血未下再投之。
此地黃湯。
比抵當湯丸。
其實甚輕也。
如無地黃汁與藕汁。
計升數添水同煎。
(元戎) 生漆湯。
病人七八日後。
兩手脈沉細而數。
或關前脈大。
臍下滿。
或狂走。
或喜忘。
或譫語不大便。
小便自利。
若病人年少氣實。
即血凝難下。
恐抵當丸力不能及。
宜此。
生地黃(汁一升如無汁隻用生乾地黃三兩半) 犀角(一兩鎊為末) 大黃(二兩銼碎如骰子大) 桃仁(三十個拍碎) 上作一處。
用水三升。
好酒一升。
慢火熬三升以來傾出。
濾去滓。
再入鍋。
投點先生漆一兩半。
再熬之。
至二升即住。
淨濾去滓。
放冷作三服。
每投服。
候半日許血未下。
再投一服。
候血下即止服藥。
如無生地黃汁。
更添水一升同煎。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