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兼變諸證(中) 結胸(胸滿) 病人以傷寒為大患。

    傷寒以結胸為惡證。

    又結胸有陰陽。

    陽結者。

    陽盛下之太早。

    陰結者。

    陰盛下之太早。

    拘結胸何以辨明。

    陽結則實痛。

    陰結則暄痞。

    其病傷寒之叉手偃仰滿硬攻心。

    起而兩目上視。

    才坐兩足前移。

    醫者見此證。

    便投陷胸丸。

    若陽結則痊。

    陰結則殺之。

    (萬安方引究原方。

    案此論不純。

    且文有論脫。

    然其理稍通。

    姑錄存之。

    考成無己曰。

    傷寒錯惡。

    結胸為甚。

    ) 張兼善曰。

    下早結胸。

    事之常。

    熱實結胸。

    事之變。

    其熱實傳裡為桔胸。

    乃法之關防不盡者。

    (選錄) 凡結胸。

    有兼發黃。

    有兼發斑。

    或發狂。

    或呃逆者。

    最重。

    但脈微細沉。

    手足冷者。

    皆難治也。

    若脈沉緊沉滑沉實。

    或數大有力者。

    乃可攻之也。

    (蘊要。

    案醫綱。

    孫兆治傷寒胸腹滿。

    面黃如金色。

    下小陷胸湯。

    尋利良愈。

    ) 大抵結胸之脈。

    要沉緊滑實者。

    乃可下之。

    沉微細小者。

    決難救矣。

    若結胸喘急直視者。

    結胸昏憒厥逆者。

    結胸狂亂呃忒者。

    結胸二三下不退者。

    此皆死候也。

    (明條) 陷胸湯。

    治胸中心下結積。

    飲食不消方。

     括蔞實 大黃 黃連(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

    ?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五合。

    分三服。

    (千金) 翼方。

    加甘遂。

     元戎。

    小陷胸湯。

    於本方。

    去甘草。

    水二盞。

    先煮括蔞實。

    至一盞半。

    下諸藥。

    煎至八分。

    溫服。

    未利再服。

    下黃涎。

    (。

    案此方。

    本出千金堅症積聚中。

    今治結胸。

    證在大小陷胸之間者。

    甚效。

    因錄於此。

    ) 治傷寒十餘日。

    熱氣結於胸中。

    往來寒熱頭痛。

    宜服大黃散。

    方。

     川大黃(一兩) 柴胡(一兩) 枳實(三分) 川樸消(一兩)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虎掌(三分微炒)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仍大柴胡湯加芒消。

    今用以彼而可。

    ) 治傷寒十餘日。

    熱氣結於胸中。

    往來寒熱不定。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三分) 枳實(三分) 赤芍藥(三分) 甘草(半兩) 半夏(三分) 黃芩(三分) 桔梗(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棗二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若傷飲不解散。

    成結胸之證。

    臨時。

    擇用大小陷胸湯丸。

    累下之。

    脈浮者。

    不可下。

    是表證未出。

    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投之。

    (心要) 若按心胸。

    雖滿悶不痛。

    尚為在表。

    未入乎腑。

    乃邪氣填於胸中。

    隻消。

    小柴胡加枳桔。

    以治其悶。

    如未效。

    本方對小陷胸。

    一服如神。

    (六書。

    當參少陽病。

    小柴胡加減法。

    ) 傷寒下之太早結胸。

    黃連解毒湯。

    加枳殼。

    傷寒結胸虛痞。

    涼膈散。

    加枳殼。

    桔梗。

    (標本) 治傷寒痞氣。

    胸滿欲死。

    枳殼湯。

     桔梗 枳殼(炙去穰各一兩) 上銼如米豆大。

    用水一升半。

    煎減半。

    去滓。

    分二服。

    傷寒下早。

    則氣上膨胸。

    世俗即謂之結胸。

    多更用巴豆粉霜膩粉下之。

    十有七八死。

    此蓋瀉其下焦。

    下焦虛。

    則氣愈上攻胸膈。

    多緻不救。

    凡胸脹病。

    隻可瀉膈。

    若按之堅硬而痛。

    此是結胸。

    如胸有水。

    須用大黃甘遂輩下之。

    陷胸丸之類。

    是也。

    若按之不甚硬亦(館本。

    有甚字。

    )痛。

    此名痞氣。

    上(館本。

    正。

    )虛氣熱鼓脹。

    隻可用黃芩黃連大黃之類化之。

    嘗有人患胸滿。

    已危困。

    作結胸痞氣。

    治皆不瘥。

    文(館本。

    史。

    )大夫以此湯飲之。

    下黃水一升許。

    遂瘥。

    予得此法。

    用之如神。

    若是痞氣。

    莫不應手而消。

    凡傷寒胸脹。

    勿問結胸痞氣。

    但先投此藥。

    若不瘥。

    然後別下藥。

    緣此湯但行氣下膈耳。

    無他損。

    (蘇沈) 孫用和雲。

    胸滿。

    則諸瀉心湯。

    審證用。

    (總括。

    以上陽證) 大陷胸湯方 桂枝(四兩) 甘遂(四兩) 大棗(十二枚) 括蔞實(一枚去皮) 人參(四兩) 上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胸中無堅。

    勿服之。

    (玉函) 雀氏。

    其年時行四五日。

    大下後。

    或不下。

    皆患心下結滿。

    兩脅瘩塞。

    胸中氣急。

    厥逆欲絕。

    心胸高起。

    手不得近。

    不過二三日。

    輒便死歿。

    諸醫用瀉心湯。

    餘用大小陷胸湯。

    並不得療。

    重思此是下後虛逆。

    而氣已不理。

    而毒復上攻。

    毒氣相搏。

    結於胸中。

    縱不下者。

    毒已入胃。

    胃中不通。

    毒還衝上。

    復搏於氣。

    氣毒相激。

    故緻此病。

    療之當先理其氣。

    次下諸疾。

    思與增損理中丸。

    方。

     人參(二兩) 白朮(二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六分炮) 栝樓根(二兩) 枳實(四枚) 茯苓(二兩) 牡蠣(二兩熬) 上八味。

    末之。

    以蜜和為丸。

    服如彈子一丸。

    熟水下。

    不歇復服。

    餘時用此。

    效的神速。

    下喉即折。

    續復與之。

    不過服五六丸。

    胸中豁然矣。

    用藥之速。

    未嘗見此。

    然渴者。

    當加栝樓。

    不渴除之。

    下者。

    當加牡蠣。

    不下勿用。

    餘因以告領軍韓康伯。

    右衛毛仲祖。

    光祿王道豫。

    靈臺郎顧君苗。

    著作商仲堪諸人。

    並悉用之。

    鹹嘆其應速。

    於時枳實乃為之貴。

    (。

    案此下。

    蘇沈所引。

    文頗異。

    今錄下方。

    ) 難者曰。

    傷寒熱病。

    理中溫藥。

    今不解之以冷。

    而救之以溫。

    其可論乎。

    餘應之曰。

    夫今診時行。

    始於項強勑色。

    次於失眠發熱。

    中於煩躁思之。

    終於生瘡下痢。

    大齊於此耳。

    忌海藻。

    菘菜。

    酢物。

    桃。

    李。

    雀肉等。

    深師方同。

    (外臺)緣此病由毒攻於內。

    多類少陰。

    洩利之後。

    理應痞結。

    雖已洩利。

    毒尚未除。

    毒與氣爭。

    凝結於胸。

    時或不利。

    而毒已入胃。

    胃中不通。

    毒必土沖。

    或氣先不理。

    或上焦痰實。

    共相沖結。

    覆成此患。

    大抵毒之與氣。

    相幹不宣。

    關津壅遏。

    途徑不通。

    故瀉心療滿。

    而不療氣。

    雖復服之。

    其瘥莫由。

    療氣理結。

    (館本雲。

    療毒氣結)莫過理中丸。

    解毒通氣。

    痞自消釋。

    然乾薑性熱。

    故減其分。

    茯苓通津。

    括蔞除渴。

    牡蠣止利。

    謹審其宜。

    無不得矣。

    家人黃珍者。

    得病如上。

    其弟扶就叔尚書乞藥。

    餘日。

    可與理中丸。

    坐中數客。

    皆疑不可。

    予自決與。

    於箱中取一彈丸與之。

    竺法太調予曰。

    (。

    案調。

    調戲也。

    )此人不活。

    君微有緣矣。

    與時合瞑許。

    此至三籌。

    (。

    案此。

    疑比訛。

    )扶又來。

    便叩頭自搏。

    四座愕然。

    謂其更劇。

    叔問何如。

    扶答。

    向藥一服。

    便覺大佳。

    更復乞耳。

    子謂竺。

    向答曰。

    上人不憂作緣。

    但恐夜更來乞。

    失人眠耳。

    果爾。

    如何。

    餘復與數彈丸。

    明日便愈。

    叔遂至今用之。

    護軍司法(館本。

    作馬。

    )劉元寶妾病亦如此。

    叔復與之。

    一服如雞子一枚。

    便瘥。

    叔知故文武。

    遂多蒙救濟。

    傷寒難療。

    故詳記焉。

    此行功自敘也。

    餘以此丸。

    與枳殼湯兼服。

    理無不驗。

    理中丸。

    所用枳實。

    隻是枳殼。

    古人隻謂之枳實。

    後人方。

    別出枳殼一條。

    (蘇沈) 肘後。

    去甘草。

    雲。

    若嗽。

    加括蔞二兩。

    吐。

    加牡蠣二兩。

     活人。

    去括蔞根。

    牡蠣。

    名枳實理中丸。

     活人書括。

    去茯苓。

    加黃芩。

    (。

    元戎。

    引王朝奉同。

    ) 要訣。

    寒實結胸。

    雖痛而無煩躁等證。

    此因下後虛逆。

    寒氣獨結。

    宜理中湯。

    加枳實半錢。

    茯苓一錢。

    或枳實理中丸。

     蘊要。

    若脈沉寒甚者。

    須加附子。

    炮熟。

    二錢。

    或三錢。

    斟量用之。

    (。

    案本方所立。

    蓋本於金匱胸痹人參湯之意。

    ) 罨傷寒結胸法。

    凡病傷寒結胸。

    其有中氣虛弱。

    不堪攻擊。

    內消者。

    須以此法外罨之。

    則滯行邪散。

    其效如神。

     蔥白頭 生薑 生蘿蔔(此味加倍如無以子代之) 上用蔥。

    姜。

    各數兩。

    蘿蔔倍之。

    共搗。

    一處炒熱。

    用手巾。

    或白布。

    包作大餅。

    罨胸前脹痛處。

    此藥須分二包。

    冷則輪換罨之。

    無不即時開通。

    汗出而愈。

    但不宜太熱。

    恐炮烙難受也。

    (景嶽。

    以上陰證。

    ) 藏結 盧子繇言。

    藏結舌上胎白滑。

    滑者。

    純陰之極。

    不可攻也。

    蓋舌乃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