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止者。
還宜清涼解表。
太多者。
又宜滋補氣血。
(直解)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發熱。
解利不行。
血隨氣壅。
世謂紅汗。
是也。
麻黃(去節湯二兩半) 升麻(一兩一分) 黃芩 芍藥 甘草(生) 石膏(煅) 茯苓(各一兩) 上銼散。
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
姜三片。
煎七分。
去滓熱服。
微汗解。
(三因) 石頑治歙客黃姓者。
正月間患傷寒。
衄血甚多。
必發於卯刻。
數日不止。
面上怫鬱。
頭痛身微熱。
脈浮大而數。
按之則芤。
意謂衄血既多。
則熱邪當解。
此獨不解者。
先必邪氣在經。
點滴之衄。
誤服涼血止截藥所緻。
遂與越脾湯一劑熱服。
得汗而解。
但至夜則身有微熱。
更與當歸補血湯。
四劑而安。
(緒論) 若衄已而熱不退者。
惟升麻葛根湯。
敗毒散。
陽旦湯。
為穩。
(要訣) 曾氏家學。
治傷寒七八日不解。
自胸上至頭目。
黑紫壅腫。
寸脈浮大而數。
是欲作衄。
而不能出也。
西北方人。
或於兩尺澤中。
出血如射。
即安。
(治例) 深師。
黃土湯。
療鼻衄。
去五藏熱。
氣結所為。
或吐血者。
方。
當歸 甘草(炙) 芍藥 黃芩 芎藭(各三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一斤) 青竹皮(一兩) 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一枚碎綿裹) 上九味。
切。
以水一鬥三升。
煮竹皮減三升。
去滓。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四服。
忌海藻。
菘菜。
生蔥。
(外臺。
案千金無桂心。
) 聖惠。
治熱病鼻衄。
黃龍湯。
於本方。
去芎藭。
桂心。
加川升麻。
川樸消。
治傷寒心肺熱毒。
鼻衄不止。
或兼唾血。
宜服黃連散。
方。
黃連(三分) 黃芩(一兩)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 伏龍肝(三分) 淡竹茹(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去滓。
入生地黃汁一合。
亂髮灰一錢。
攪令勻。
更煎三兩沸。
不計時候。
放溫。
頻服之。
以差為度。
(聖惠) 治時氣鼻衄。
煩躁不止。
頭痛氣逆。
宜服石膏飲子。
方。
石膏(二兩) 甘草(半兩)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柴胡(一兩) 桂心(半兩) 生地黃(三兩) 上件藥。
細銼和勻。
每服半兩。
先以水一大盞半。
浸伏龍肝二兩。
澄取清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上膲壅熱。
心神煩躁。
鼻衄不止。
宜服黃芩散。
方。
黃芩(三分) 川大黃(三分) 梔子仁(一分) 犀角屑(半兩) 石膏(三兩) 羚羊角屑(半兩) 藍葉(三分) 甘草(半兩) 川樸消(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以差為度。
(聖惠) 衄而煩者。
竹葉石膏湯。
以散經中之邪。
(入門) 生地芩連湯。
治鼻衄成流。
久不止者。
或熱毒入深。
吐血不止者。
黃芩 山梔 桔梗 甘草 生地黃 黃連 柴胡 川芎 芍藥 犀角 如無。
升麻代之。
外用劫法。
水紙搭於鼻沖。
(。
次條山梔方。
是。
) 水二鍾。
棗二枚。
煎至八分。
槌法。
臨服入茅根搗汁。
磨京墨調服。
如無茅根。
以藕搗汁亦可。
(六書) 傷寒鼻衄。
成流久不止者。
將山梔。
炒黑色。
為細末。
吹入鼻內。
外將水紙。
搭於鼻沖。
其血自止。
(六書) 凡時行衄。
不宜斷之。
如一二升已上。
恐多者。
可斷。
即以龍骨末吹之。
(千金) 治傷寒鼻衄。
肺間有餘熱故也。
熱因血自上不止。
用此方。
牡蠣(二兩半) 石膏(一兩六銖) 上二味。
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四。
亦可蜜丸。
如梧子大。
用治大病瘥後。
小勞便鼻衄者。
(千金。
案此本出肘後。
) 治傷寒口鼻俱出血。
可及三五升。
宜服此方。
亂髮灰(半兩) 伏龍肝(一兩) 上件藥。
同研令細。
每服不計時候。
以新汲水。
調下二錢。
頻服。
以差為度。
(聖惠) 治傷寒衄血。
滑石湯。
滑石末。
不以多少。
飯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
微嚼破。
新水嚥下。
立止。
隻用藥末一大錢。
飯少許同嚼下。
亦得。
老幼皆可服。
湯晦叔雲。
鼻衄者。
當汗不汗所緻。
其血青黑。
時不以多少勿得止。
宜服溫和藥。
以調其營衛。
才見血鮮。
急以此藥止之。
(本事) 三黃補血湯。
治衄血下血。
人弱者。
服之即止 熟地黃(二錢) 生地黃(二錢) 當歸(二錢) 柴胡(五分) 芍藥(三錢) 升麻(一錢) 牡丹皮(一錢半) 川芎(一錢) 黃耆(一錢) 上用水二鍾。
煎至一鍾服。
(蘊要) 有衄後病反重者。
更傷其陰也。
大為危候。
其衄勢必大甚。
六味飲。
加生地黃。
生白芍。
若血來太多。
緻耗中氣。
當大補其陽。
當歸補血湯。
加人參。
甘草。
慮虛火上浮。
加麥冬。
五味。
(西塘感症。
當歸補血湯。
系當歸黃耆二味。
本出東垣。
。
以上衄血。
) 衄出於肺。
行清道。
吐出於胃。
行濁道。
衄血之熱。
在經在表。
吐血之熱。
在腑主裡。
血之存於胃中者。
為守營之血。
守而不走。
諸陽受熱。
當汗不汗。
熱毒深入於中。
其血為火所逼而上逆。
隨從肺竅。
出於咽而為吐矣。
亦有蓄血上焦而吐者。
瘟疫患此。
始終一於為熱。
實者。
犀角地黃湯。
稍虛者。
黃芩芍藥等湯。
加減出入。
便可奏效。
(說疫) 常見世醫。
每每遇傷寒吐血。
則曰傷寒變成火疾。
是以實為虛。
妄投滋陰降火等藥。
緻病者斃而後已。
深可嘆也。
不知傷寒吐血。
乃表邪入裡。
為有餘之邪。
可攻之。
可清之。
可破之。
邪去則血止矣。
若火症吐血。
乃內傷七情。
陰虛陽盛。
為不足之症。
可補之。
可溫之。
可滋之。
陰盛則血止。
二症一虛一實。
以此觀之。
大相矛盾。
又安得以傷寒吐血。
為虛症吐血乎。
(五法) 攖寧生卮言雲。
血溢血洩。
諸畜妄證。
其始也。
予率以桃仁大黃。
行血破瘀之劑。
折其銳氣。
而後區別治之。
雖往往獲中。
猶不得其所以然也。
後來四明。
遇故人蘇伊舉。
問論諸家之術。
伊舉曰。
吾鄉有善醫者。
每治失血畜妄。
必先以快藥下之。
或問失血復下。
虛何以當。
則曰。
血既妄行。
迷失故道。
不去畜利瘀。
則以妄為常。
曷以禦之。
且去者自去。
生者自生。
何虛之有。
予聞之愕然曰。
名言也。
昔者之疑。
今釋然矣。
(準繩) 昔陶尚文治一人。
傷寒四五日。
吐血不止。
醫以犀角地黃湯。
茅花湯等藥治之。
而反劇。
遂請陶公視之。
切其脈浮緊而數。
若不汗出。
邪無由而解矣。
遂用麻黃湯一服。
汗出而愈。
此陶公可謂得仲景之心法矣。
(蘊要) 凡吐血不止。
以三稜針。
刺衝陽穴出血。
最效。
(同上) 傷寒咯血。
猶難救療。
況吐血乎。
凡吐血皆非美恙。
初病猶可用工。
有陸續而來。
或經數時而復吐者。
斷不可救藥也。
通用。
蘿蔔汁一小盞。
入新汲水。
煎茅花主之。
血熱者。
黃連阿膠湯。
證治。
(。
書括。
此有論字。
)通用地血散。
蘗皮湯。
三黃瀉心湯。
(總括。
緒論雲。
血虛而熱。
雖赤不結。
黃連阿膠湯。
大還雲。
吐鮮血不止。
躁渴者。
黃連解毒湯。
加丹皮。
茅花。
京墨。
) 治傷寒吐血。
心煩不食。
宜服伏龍肝散。
方。
伏龍肝(三兩) 生乾地黃(一兩) 柏葉(一兩) 茜根(一兩) 阿膠(一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一兩半)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傷寒心熱。
及餘毒不退。
吐血一二升不止。
生乾地黃散。
於本方。
去柏葉。
茜根。
阿膠。
甘草。
加黃檗。
吳藍。
麥門冬。
治傷寒吐血不止。
柏葉散方。
青柏葉(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阿膠(一分) 上件藥。
搗篩為散。
以水一大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
別攪馬通汁一合相和。
更煎一兩沸。
不計時候。
分溫三服。
(聖惠。
此即仲景柏葉湯變方。
) 治傷寒壅極吐血。
百治不差方。
生地黃汁(一中盞) 川大黃(一分銼微炒杵末) 上件藥。
先煎地黃汁三兩沸。
內大黃末。
調令勻。
不計時候。
溫服。
(
還宜清涼解表。
太多者。
又宜滋補氣血。
(直解)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發熱。
解利不行。
血隨氣壅。
世謂紅汗。
是也。
麻黃(去節湯二兩半) 升麻(一兩一分) 黃芩 芍藥 甘草(生) 石膏(煅) 茯苓(各一兩) 上銼散。
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
姜三片。
煎七分。
去滓熱服。
微汗解。
(三因) 石頑治歙客黃姓者。
正月間患傷寒。
衄血甚多。
必發於卯刻。
數日不止。
面上怫鬱。
頭痛身微熱。
脈浮大而數。
按之則芤。
意謂衄血既多。
則熱邪當解。
此獨不解者。
先必邪氣在經。
點滴之衄。
誤服涼血止截藥所緻。
遂與越脾湯一劑熱服。
得汗而解。
但至夜則身有微熱。
更與當歸補血湯。
四劑而安。
(緒論) 若衄已而熱不退者。
惟升麻葛根湯。
敗毒散。
陽旦湯。
為穩。
(要訣) 曾氏家學。
治傷寒七八日不解。
自胸上至頭目。
黑紫壅腫。
寸脈浮大而數。
是欲作衄。
而不能出也。
西北方人。
或於兩尺澤中。
出血如射。
即安。
(治例) 深師。
黃土湯。
療鼻衄。
去五藏熱。
氣結所為。
或吐血者。
方。
當歸 甘草(炙) 芍藥 黃芩 芎藭(各三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一斤) 青竹皮(一兩) 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一枚碎綿裹) 上九味。
切。
以水一鬥三升。
煮竹皮減三升。
去滓。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四服。
忌海藻。
菘菜。
生蔥。
(外臺。
案千金無桂心。
) 聖惠。
治熱病鼻衄。
黃龍湯。
於本方。
去芎藭。
桂心。
加川升麻。
川樸消。
治傷寒心肺熱毒。
鼻衄不止。
或兼唾血。
宜服黃連散。
方。
黃連(三分) 黃芩(一兩)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 伏龍肝(三分) 淡竹茹(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去滓。
入生地黃汁一合。
亂髮灰一錢。
攪令勻。
更煎三兩沸。
不計時候。
放溫。
頻服之。
以差為度。
(聖惠) 治時氣鼻衄。
煩躁不止。
頭痛氣逆。
宜服石膏飲子。
方。
石膏(二兩) 甘草(半兩)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柴胡(一兩) 桂心(半兩) 生地黃(三兩) 上件藥。
細銼和勻。
每服半兩。
先以水一大盞半。
浸伏龍肝二兩。
澄取清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上膲壅熱。
心神煩躁。
鼻衄不止。
宜服黃芩散。
方。
黃芩(三分) 川大黃(三分) 梔子仁(一分) 犀角屑(半兩) 石膏(三兩) 羚羊角屑(半兩) 藍葉(三分) 甘草(半兩) 川樸消(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以差為度。
(聖惠) 衄而煩者。
竹葉石膏湯。
以散經中之邪。
(入門) 生地芩連湯。
治鼻衄成流。
久不止者。
或熱毒入深。
吐血不止者。
黃芩 山梔 桔梗 甘草 生地黃 黃連 柴胡 川芎 芍藥 犀角 如無。
升麻代之。
外用劫法。
水紙搭於鼻沖。
(。
次條山梔方。
是。
) 水二鍾。
棗二枚。
煎至八分。
槌法。
臨服入茅根搗汁。
磨京墨調服。
如無茅根。
以藕搗汁亦可。
(六書) 傷寒鼻衄。
成流久不止者。
將山梔。
炒黑色。
為細末。
吹入鼻內。
外將水紙。
搭於鼻沖。
其血自止。
(六書) 凡時行衄。
不宜斷之。
如一二升已上。
恐多者。
可斷。
即以龍骨末吹之。
(千金) 治傷寒鼻衄。
肺間有餘熱故也。
熱因血自上不止。
用此方。
牡蠣(二兩半) 石膏(一兩六銖) 上二味。
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四。
亦可蜜丸。
如梧子大。
用治大病瘥後。
小勞便鼻衄者。
(千金。
案此本出肘後。
) 治傷寒口鼻俱出血。
可及三五升。
宜服此方。
亂髮灰(半兩) 伏龍肝(一兩) 上件藥。
同研令細。
每服不計時候。
以新汲水。
調下二錢。
頻服。
以差為度。
(聖惠) 治傷寒衄血。
滑石湯。
滑石末。
不以多少。
飯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
微嚼破。
新水嚥下。
立止。
隻用藥末一大錢。
飯少許同嚼下。
亦得。
老幼皆可服。
湯晦叔雲。
鼻衄者。
當汗不汗所緻。
其血青黑。
時不以多少勿得止。
宜服溫和藥。
以調其營衛。
才見血鮮。
急以此藥止之。
(本事) 三黃補血湯。
治衄血下血。
人弱者。
服之即止 熟地黃(二錢) 生地黃(二錢) 當歸(二錢) 柴胡(五分) 芍藥(三錢) 升麻(一錢) 牡丹皮(一錢半) 川芎(一錢) 黃耆(一錢) 上用水二鍾。
煎至一鍾服。
(蘊要) 有衄後病反重者。
更傷其陰也。
大為危候。
其衄勢必大甚。
六味飲。
加生地黃。
生白芍。
若血來太多。
緻耗中氣。
當大補其陽。
當歸補血湯。
加人參。
甘草。
慮虛火上浮。
加麥冬。
五味。
(西塘感症。
當歸補血湯。
系當歸黃耆二味。
本出東垣。
。
以上衄血。
) 衄出於肺。
行清道。
吐出於胃。
行濁道。
衄血之熱。
在經在表。
吐血之熱。
在腑主裡。
血之存於胃中者。
為守營之血。
守而不走。
諸陽受熱。
當汗不汗。
熱毒深入於中。
其血為火所逼而上逆。
隨從肺竅。
出於咽而為吐矣。
亦有蓄血上焦而吐者。
瘟疫患此。
始終一於為熱。
實者。
犀角地黃湯。
稍虛者。
黃芩芍藥等湯。
加減出入。
便可奏效。
(說疫) 常見世醫。
每每遇傷寒吐血。
則曰傷寒變成火疾。
是以實為虛。
妄投滋陰降火等藥。
緻病者斃而後已。
深可嘆也。
不知傷寒吐血。
乃表邪入裡。
為有餘之邪。
可攻之。
可清之。
可破之。
邪去則血止矣。
若火症吐血。
乃內傷七情。
陰虛陽盛。
為不足之症。
可補之。
可溫之。
可滋之。
陰盛則血止。
二症一虛一實。
以此觀之。
大相矛盾。
又安得以傷寒吐血。
為虛症吐血乎。
(五法) 攖寧生卮言雲。
血溢血洩。
諸畜妄證。
其始也。
予率以桃仁大黃。
行血破瘀之劑。
折其銳氣。
而後區別治之。
雖往往獲中。
猶不得其所以然也。
後來四明。
遇故人蘇伊舉。
問論諸家之術。
伊舉曰。
吾鄉有善醫者。
每治失血畜妄。
必先以快藥下之。
或問失血復下。
虛何以當。
則曰。
血既妄行。
迷失故道。
不去畜利瘀。
則以妄為常。
曷以禦之。
且去者自去。
生者自生。
何虛之有。
予聞之愕然曰。
名言也。
昔者之疑。
今釋然矣。
(準繩) 昔陶尚文治一人。
傷寒四五日。
吐血不止。
醫以犀角地黃湯。
茅花湯等藥治之。
而反劇。
遂請陶公視之。
切其脈浮緊而數。
若不汗出。
邪無由而解矣。
遂用麻黃湯一服。
汗出而愈。
此陶公可謂得仲景之心法矣。
(蘊要) 凡吐血不止。
以三稜針。
刺衝陽穴出血。
最效。
(同上) 傷寒咯血。
猶難救療。
況吐血乎。
凡吐血皆非美恙。
初病猶可用工。
有陸續而來。
或經數時而復吐者。
斷不可救藥也。
通用。
蘿蔔汁一小盞。
入新汲水。
煎茅花主之。
血熱者。
黃連阿膠湯。
證治。
(。
書括。
此有論字。
)通用地血散。
蘗皮湯。
三黃瀉心湯。
(總括。
緒論雲。
血虛而熱。
雖赤不結。
黃連阿膠湯。
大還雲。
吐鮮血不止。
躁渴者。
黃連解毒湯。
加丹皮。
茅花。
京墨。
) 治傷寒吐血。
心煩不食。
宜服伏龍肝散。
方。
伏龍肝(三兩) 生乾地黃(一兩) 柏葉(一兩) 茜根(一兩) 阿膠(一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一兩半)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傷寒心熱。
及餘毒不退。
吐血一二升不止。
生乾地黃散。
於本方。
去柏葉。
茜根。
阿膠。
甘草。
加黃檗。
吳藍。
麥門冬。
治傷寒吐血不止。
柏葉散方。
青柏葉(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阿膠(一分) 上件藥。
搗篩為散。
以水一大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
別攪馬通汁一合相和。
更煎一兩沸。
不計時候。
分溫三服。
(聖惠。
此即仲景柏葉湯變方。
) 治傷寒壅極吐血。
百治不差方。
生地黃汁(一中盞) 川大黃(一分銼微炒杵末) 上件藥。
先煎地黃汁三兩沸。
內大黃末。
調令勻。
不計時候。
溫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