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至一盞。
去滓。
取八分清汁。
入生薑汁。
再煎一二沸。
溫服。
日三夜二。
若柔痓自汗者。
去麻黃。
加葛根。
(活人。
加葛根三字。
據本書。
痙論補。
案此方。
本出千金。
治中風冒昧。
不知痛處。
拘急不得轉側。
) 總病。
加葛根。
名葛根麻黃湯。
治小續命湯主之。
此言未可憑也。
如柔痓有汗。
須去麻黃。
無熱有寒。
須去黃芩防己。
乃可用之。
若剛痓熱多。
須去附子。
恐不為續命湯也。
用者詳之。
大豆紫湯。
治中風痱痙。
或背強口噤。
(。
節錄) 大豆(五升) 清酒(一鬥) 上二味。
以鐵鐺。
猛火熬豆。
令極熱焦。
煙出。
以酒沃之。
去滓。
服一升。
日夜數服。
服盡更合。
小汗則愈。
一以去風。
二則消血結。
(千金。
此本出婦人中。
療產後中風。
角弓反張。
又出傷損中。
療破傷風入四體。
角弓反張。
口噤不能言。
凡得此者。
不過五劑。
)肘後。
療中風。
無問男子婦人。
中風脊急。
身痓如弓。
紫湯方。
雞屎(二升) 大豆(一升) 防風(三兩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防風。
取三合汁。
豆雞屎二味。
鎗中熬之。
令黃赤色。
用酒二升淋之。
去滓。
然後用防風汁。
和分為再服。
相去如人行六七裡。
衣覆取汗。
忌風。
(外臺。
案千金。
外臺。
更有類方數首。
當考。
。
以上總治。
) 王朝奉桂枝加葛根栝蔞湯 治證。
同栝蔞桂枝湯。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 葛根 栝蔞根(各二錢)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二盞。
姜五片。
棗二枚。
煎至一盞。
去滓服。
(元戎) 若汗多亡陽。
下多亡陰。
緻筋脈失養。
不柔和而成痙。
無外邪可解者。
惟宜補養氣血。
(闡要編。
緒論雲。
十全大補。
人參養營。
大建中湯。
選用。
) 凡陰證脈沉細者。
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
選用。
服藥後。
汗出身和者。
吉。
若脈來沉遲。
或緊細。
而大便自利者。
皆死證也。
(緒論。
案三方之目。
原作附子散。
附子白朮湯。
其方本出聖惠活人等。
一系辛燥。
痙病液幹。
實非所宜。
今所不取。
考醫通。
舉金匱諸條。
必配仲景溫補方。
亦屬牽強。
然此三方。
特為合轍。
仍從改易。
。
以上柔痙。
) 痙病。
通宜三承氣合解毒下之。
(標本) 傷寒瘡瘍破傷風。
與傷寒治法一同。
但以涼膈。
白虎。
承氣。
臨時斟酌用之。
(心要) 治傷寒剛痓。
壯熱頭痛。
筋脈不能舒展。
犀角大黃湯方。
犀角(鎊) 大黃(銼炒各一兩) 芎藭(半兩) 石膏(二兩) 牛黃(研半分) 上五味。
搗羅四味為散。
入牛黃同研令勻。
每服一錢匕。
不拘時。
煎淡竹葉湯調下。
(聖濟。
以上剛痙。
) 風濕 大抵濕之為病。
易至沉深。
漸漬之餘。
淪肌浹隨。
於斯時也。
須以朮附薑桂。
作大劑與之。
藥力相接。
病當漸解。
不可以旦暮而責效焉。
要之。
治濕莫若生附蒼朮為快。
(直指) 治濕莫如術。
然白朮性緩。
不如蒼朮之烈。
芎藭亦能逐水。
其說見於左傳。
若更挾熱。
而小便不利。
則須用茯苓防己之類。
以通之。
然亦視其輕重淺深。
若所感重。
而濕已達於藏府。
必不入食。
為嘔為洩。
為喘滿。
為四支重痛。
為鄭聲。
為眼直視。
睛不能轉。
為腳腫。
若臍下堅硬。
為虛汗。
非若風寒之易攻。
直須以雄附薑桂橘術之類。
作大劑與服。
使藥氣相接。
浸漬攻之。
積日持久。
乃當漸去。
要以生附蒼朮為主也。
不可以數服不見效用別藥。
(簡易) 其寒多者。
為痛為浮腫。
非附子桂術。
不能去也。
其風多者。
為煩熱。
為流走。
為拘急。
非麻黃薏苡烏頭輩。
不能散也。
(活人注) 治傷寒中風。
骨節疼痛。
煩悶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
或身微腫。
宜服此方。
麻黃(二兩) 附子(一兩) 白朮(二兩) 桂心(二兩) 赤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
每日四五服。
(聖惠。
案此本出中風中。
然是甘草附子湯變方。
) 三因附子麻黃湯。
治寒濕所中。
昏暈緩弱。
或腰背強急。
口喎語聲混濁。
心腹?脹。
氣上喘。
不能動轉。
於本方。
去桂心。
芍藥。
生薑。
加乾薑。
人參。
(。
案此等方。
白朮。
不如用蒼朮。
) 朮附湯。
若但寒頭重。
動則眩運。
肌肉痠疼。
牽急不得轉側。
漐漐汗出惡寒。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短氣眩運。
足寒。
或時咽痛。
發熱。
此由寒濕之邪。
客搏經絡。
陽氣不得發洩。
蘊於肌肉之間。
謂之寒濕。
其脈遲緩而小弦。
蒼朮(四兩) 芍藥 茯苓(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兩半) 上為粗散。
每服五錢。
水二盞。
煎一盞。
去滓溫服。
(十便。
引指迷方。
) 易簡。
附子湯。
治風寒濕合痹。
骨節疼痛。
皮膚不仁。
肌肉重著。
四肢緩縱。
腰腳痠疼。
於本方。
去蒼朮。
茯苓。
加白朮。
官桂。
用生附。
入姜煎。
(。
以上重證。
) 傷濕又兼感寒。
則拳攣掣痛無汗。
慘慘煩痛。
五積散。
(要訣) 傷濕而兼感風者。
若大發其汗。
則風去濕在。
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
敗毒散。
加蒼朮一錢。
防己半錢。
(同上。
防己。
一作防風。
) 論風濕不可汗下。
春夏之交。
人病如傷寒。
其人汗自出。
肢體重痛。
轉仄難。
小便不利。
此名風濕。
非傷寒也。
陰雨之後卑濕。
或引飲過多。
多有此證。
但多服五苓散。
小便通利。
濕去則愈。
切忌轉瀉發汗。
小誤必不可救。
初虞世雲。
醫者不識。
作傷風治之。
發汗死。
下之死。
己未年京師大疫。
正為此。
予自得其說。
救人甚多。
壬辰年。
予守官洪州。
一同官妻有此證。
因勸其服五苓散。
不信。
醫投發汗藥。
一夕而斃。
不可不謹也。
大抵五苓散。
能導水去濕耳。
胸中有停飲。
及小兒吐哯欲作癇。
服五苓散最妙。
初君之說詳矣。
予因廣此說。
以信諸人。
(醫說。
引信效方。
) 凡冒露感雨。
濕氣內攻。
而胸前凝滯者。
此但可燥濕和中。
若誤下之。
則濕氣內攻。
損傷脾胃。
隨必變痢。
久則五液注下。
(即俗名五色痢)變為四肢冰冷。
手足開撒。
昏沉神倦。
尺寸沉微。
瀉遺無度。
(錦囊。
以上輕證) 金鑑曰。
溫病復傷於濕。
曰濕溫。
而活人則曰。
傷濕而又中暑。
曰濕溫。
味其義意。
當遵金鑑為是。
蓋傷濕而又傷暑。
隻可謂之傷暑濕。
而不可謂之濕溫也。
夫曰濕溫者。
是濕而兼瘟也。
或先瘟而中濕。
或先濕而患溫。
與暑何涉焉。
第瘟疫兼濕。
又最難辨。
唯於一身盡痛。
痛極且不能轉側。
惡飲湯水。
目中視物皆紅黃。
身目色微黃。
而無譫妄等症者。
辨之始得。
而濕症之中。
又有濕熱寒濕之分。
濕熱者。
小便赤澀如馬溺。
渾濁色白。
且有煩熱。
大便秘結諸症。
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或四苓散。
大小分清飲。
茵陳飲之類。
皆可擇用。
若天久陰雨。
濕氣過勝。
其人藏府虛。
大便滑。
小便清。
乃是寒濕。
宜朮附湯。
但瘟疫兼濕熱者多。
而兼寒濕者少。
北方風高土燥。
患此者少。
唯南方水鄉卑濕。
天氣炎熱。
患者但多。
春冬感者恆少。
而夏秋患者恆多。
所宜隨其時地。
而變通之。
(說疫) 白虎加蒼朮湯。
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一斤) 蒼朮(三兩) 粳米(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八九分。
去滓。
取六分清汁。
溫服。
此方。
出傷寒微旨。
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
(活人。
以小濕溫) 停水 治傷寒中風發熱。
六七日不解。
而煩渴欲飲水。
而吐逆。
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赤茯苓(一兩) 桂心(半兩) 白朮(半兩) 葛根(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溫溫頻服。
(聖惠) 治時氣結胸。
心下滿實煩悶。
宜服豬苓散。
方。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桂心(半兩) 赤茯苓(三分) 川樸消(三兩) 上件藥。
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計時候。
以粥飲調下二錢。
(聖惠) 辰砂五苓散。
治傷寒表裡不解。
頭痛發熱。
心胸鬱悶。
唇口乾焦。
神思昏沉。
狂言譫語。
如見鬼神。
及治瘴
去滓。
取八分清汁。
入生薑汁。
再煎一二沸。
溫服。
日三夜二。
若柔痓自汗者。
去麻黃。
加葛根。
(活人。
加葛根三字。
據本書。
痙論補。
案此方。
本出千金。
治中風冒昧。
不知痛處。
拘急不得轉側。
) 總病。
加葛根。
名葛根麻黃湯。
治小續命湯主之。
此言未可憑也。
如柔痓有汗。
須去麻黃。
無熱有寒。
須去黃芩防己。
乃可用之。
若剛痓熱多。
須去附子。
恐不為續命湯也。
用者詳之。
大豆紫湯。
治中風痱痙。
或背強口噤。
(。
節錄) 大豆(五升) 清酒(一鬥) 上二味。
以鐵鐺。
猛火熬豆。
令極熱焦。
煙出。
以酒沃之。
去滓。
服一升。
日夜數服。
服盡更合。
小汗則愈。
一以去風。
二則消血結。
(千金。
此本出婦人中。
療產後中風。
角弓反張。
又出傷損中。
療破傷風入四體。
角弓反張。
口噤不能言。
凡得此者。
不過五劑。
)肘後。
療中風。
無問男子婦人。
中風脊急。
身痓如弓。
紫湯方。
雞屎(二升) 大豆(一升) 防風(三兩切) 上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防風。
取三合汁。
豆雞屎二味。
鎗中熬之。
令黃赤色。
用酒二升淋之。
去滓。
然後用防風汁。
和分為再服。
相去如人行六七裡。
衣覆取汗。
忌風。
(外臺。
案千金。
外臺。
更有類方數首。
當考。
。
以上總治。
) 王朝奉桂枝加葛根栝蔞湯 治證。
同栝蔞桂枝湯。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 葛根 栝蔞根(各二錢)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二盞。
姜五片。
棗二枚。
煎至一盞。
去滓服。
(元戎) 若汗多亡陽。
下多亡陰。
緻筋脈失養。
不柔和而成痙。
無外邪可解者。
惟宜補養氣血。
(闡要編。
緒論雲。
十全大補。
人參養營。
大建中湯。
選用。
) 凡陰證脈沉細者。
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
選用。
服藥後。
汗出身和者。
吉。
若脈來沉遲。
或緊細。
而大便自利者。
皆死證也。
(緒論。
案三方之目。
原作附子散。
附子白朮湯。
其方本出聖惠活人等。
一系辛燥。
痙病液幹。
實非所宜。
今所不取。
考醫通。
舉金匱諸條。
必配仲景溫補方。
亦屬牽強。
然此三方。
特為合轍。
仍從改易。
。
以上柔痙。
) 痙病。
通宜三承氣合解毒下之。
(標本) 傷寒瘡瘍破傷風。
與傷寒治法一同。
但以涼膈。
白虎。
承氣。
臨時斟酌用之。
(心要) 治傷寒剛痓。
壯熱頭痛。
筋脈不能舒展。
犀角大黃湯方。
犀角(鎊) 大黃(銼炒各一兩) 芎藭(半兩) 石膏(二兩) 牛黃(研半分) 上五味。
搗羅四味為散。
入牛黃同研令勻。
每服一錢匕。
不拘時。
煎淡竹葉湯調下。
(聖濟。
以上剛痙。
) 風濕 大抵濕之為病。
易至沉深。
漸漬之餘。
淪肌浹隨。
於斯時也。
須以朮附薑桂。
作大劑與之。
藥力相接。
病當漸解。
不可以旦暮而責效焉。
要之。
治濕莫若生附蒼朮為快。
(直指) 治濕莫如術。
然白朮性緩。
不如蒼朮之烈。
芎藭亦能逐水。
其說見於左傳。
若更挾熱。
而小便不利。
則須用茯苓防己之類。
以通之。
然亦視其輕重淺深。
若所感重。
而濕已達於藏府。
必不入食。
為嘔為洩。
為喘滿。
為四支重痛。
為鄭聲。
為眼直視。
睛不能轉。
為腳腫。
若臍下堅硬。
為虛汗。
非若風寒之易攻。
直須以雄附薑桂橘術之類。
作大劑與服。
使藥氣相接。
浸漬攻之。
積日持久。
乃當漸去。
要以生附蒼朮為主也。
不可以數服不見效用別藥。
(簡易) 其寒多者。
為痛為浮腫。
非附子桂術。
不能去也。
其風多者。
為煩熱。
為流走。
為拘急。
非麻黃薏苡烏頭輩。
不能散也。
(活人注) 治傷寒中風。
骨節疼痛。
煩悶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
或身微腫。
宜服此方。
麻黃(二兩) 附子(一兩) 白朮(二兩) 桂心(二兩) 赤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
每日四五服。
(聖惠。
案此本出中風中。
然是甘草附子湯變方。
) 三因附子麻黃湯。
治寒濕所中。
昏暈緩弱。
或腰背強急。
口喎語聲混濁。
心腹?脹。
氣上喘。
不能動轉。
於本方。
去桂心。
芍藥。
生薑。
加乾薑。
人參。
(。
案此等方。
白朮。
不如用蒼朮。
) 朮附湯。
若但寒頭重。
動則眩運。
肌肉痠疼。
牽急不得轉側。
漐漐汗出惡寒。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短氣眩運。
足寒。
或時咽痛。
發熱。
此由寒濕之邪。
客搏經絡。
陽氣不得發洩。
蘊於肌肉之間。
謂之寒濕。
其脈遲緩而小弦。
蒼朮(四兩) 芍藥 茯苓(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兩半) 上為粗散。
每服五錢。
水二盞。
煎一盞。
去滓溫服。
(十便。
引指迷方。
) 易簡。
附子湯。
治風寒濕合痹。
骨節疼痛。
皮膚不仁。
肌肉重著。
四肢緩縱。
腰腳痠疼。
於本方。
去蒼朮。
茯苓。
加白朮。
官桂。
用生附。
入姜煎。
(。
以上重證。
) 傷濕又兼感寒。
則拳攣掣痛無汗。
慘慘煩痛。
五積散。
(要訣) 傷濕而兼感風者。
若大發其汗。
則風去濕在。
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
敗毒散。
加蒼朮一錢。
防己半錢。
(同上。
防己。
一作防風。
) 論風濕不可汗下。
春夏之交。
人病如傷寒。
其人汗自出。
肢體重痛。
轉仄難。
小便不利。
此名風濕。
非傷寒也。
陰雨之後卑濕。
或引飲過多。
多有此證。
但多服五苓散。
小便通利。
濕去則愈。
切忌轉瀉發汗。
小誤必不可救。
初虞世雲。
醫者不識。
作傷風治之。
發汗死。
下之死。
己未年京師大疫。
正為此。
予自得其說。
救人甚多。
壬辰年。
予守官洪州。
一同官妻有此證。
因勸其服五苓散。
不信。
醫投發汗藥。
一夕而斃。
不可不謹也。
大抵五苓散。
能導水去濕耳。
胸中有停飲。
及小兒吐哯欲作癇。
服五苓散最妙。
初君之說詳矣。
予因廣此說。
以信諸人。
(醫說。
引信效方。
) 凡冒露感雨。
濕氣內攻。
而胸前凝滯者。
此但可燥濕和中。
若誤下之。
則濕氣內攻。
損傷脾胃。
隨必變痢。
久則五液注下。
(即俗名五色痢)變為四肢冰冷。
手足開撒。
昏沉神倦。
尺寸沉微。
瀉遺無度。
(錦囊。
以上輕證) 金鑑曰。
溫病復傷於濕。
曰濕溫。
而活人則曰。
傷濕而又中暑。
曰濕溫。
味其義意。
當遵金鑑為是。
蓋傷濕而又傷暑。
隻可謂之傷暑濕。
而不可謂之濕溫也。
夫曰濕溫者。
是濕而兼瘟也。
或先瘟而中濕。
或先濕而患溫。
與暑何涉焉。
第瘟疫兼濕。
又最難辨。
唯於一身盡痛。
痛極且不能轉側。
惡飲湯水。
目中視物皆紅黃。
身目色微黃。
而無譫妄等症者。
辨之始得。
而濕症之中。
又有濕熱寒濕之分。
濕熱者。
小便赤澀如馬溺。
渾濁色白。
且有煩熱。
大便秘結諸症。
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或四苓散。
大小分清飲。
茵陳飲之類。
皆可擇用。
若天久陰雨。
濕氣過勝。
其人藏府虛。
大便滑。
小便清。
乃是寒濕。
宜朮附湯。
但瘟疫兼濕熱者多。
而兼寒濕者少。
北方風高土燥。
患此者少。
唯南方水鄉卑濕。
天氣炎熱。
患者但多。
春冬感者恆少。
而夏秋患者恆多。
所宜隨其時地。
而變通之。
(說疫) 白虎加蒼朮湯。
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一斤) 蒼朮(三兩) 粳米(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八九分。
去滓。
取六分清汁。
溫服。
此方。
出傷寒微旨。
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
(活人。
以小濕溫) 停水 治傷寒中風發熱。
六七日不解。
而煩渴欲飲水。
而吐逆。
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赤茯苓(一兩) 桂心(半兩) 白朮(半兩) 葛根(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溫溫頻服。
(聖惠) 治時氣結胸。
心下滿實煩悶。
宜服豬苓散。
方。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桂心(半兩) 赤茯苓(三分) 川樸消(三兩) 上件藥。
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計時候。
以粥飲調下二錢。
(聖惠) 辰砂五苓散。
治傷寒表裡不解。
頭痛發熱。
心胸鬱悶。
唇口乾焦。
神思昏沉。
狂言譫語。
如見鬼神。
及治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