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治傷寒得汗後。
身熱未退。
心神煩躁。
宜服此方。
(聖惠。
案即系仲景梔子檗皮湯。
仍不錄。
。
柴胡梔豉合用方。
既見上。
)崔氏。
若胃中有燥糞。
令人錯語。
正熱盛。
亦令人錯語。
若秘而錯語者。
宜服承氣湯。
通利而錯語者。
宜服下四味黃連除熱湯。
(外臺) 又前軍督護劉車者。
得時疾。
三日已汗解。
因飲酒復劇。
苦煩悶乾嘔。
口燥。
呻吟錯語不得臥。
餘思作此黃連解毒湯。
方。
黃連(三兩) 黃芩 黃檗(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
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二服。
一服目明。
再服進粥。
於此漸差。
餘以療凡大熱盛。
煩嘔呻吟。
錯語不得眠。
皆佳。
傳語諸人。
用之亦效。
此直解熱毒。
除酷熱。
不必飲酒劇者。
此湯療五日中神效。
忌豬肉冷水。
(同上)肘後。
治六七日熱極。
心下煩悶。
狂言見鬼。
欲起走。
或大下後。
或再三下後。
熱勢尚甚。
而不能退。
本氣損虛。
而脈不能實。
擬更下之。
恐下脫而立死。
不下之則熱極而死。
寒溫諸藥。
(。
宣明。
作寒涼之藥。
)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
或濕熱內餘。
下利不止。
熱不退者。
或因大下後。
濕熱。
(。
宣明。
作熱退。
)利不止。
而熱不退。
脈弱氣虛。
不可更下者。
或諸濕熱內餘。
小便赤澀。
大便溏洩頻並。
少而急痛者。
必欲作痢也。
通宜黃連解毒湯。
以解之也。
(直格) 一人年逾五十。
五月間。
因房後入水。
得傷寒證。
誤過服熱藥。
汗出如油。
喘聲如雷。
晝夜不寐。
凡數日。
或時驚悸發狂。
口中氣自外出。
諸醫莫措手。
郭診之曰。
六脈雖沉無力。
然晝夜不得安臥。
人倦則脈無力耳。
細察之。
尚有胃氣不澀。
可治也。
夫陽動陰靜。
觀其不得安臥。
氣自外出。
乃陽證也。
又誤服熱藥。
宜用黃連解毒湯。
眾皆危之。
一服尚未效。
或以為宜用大青龍湯。
郭曰。
此。
積熱之久。
病邪未退。
藥力未至也。
再服病減半。
喘定汗止而愈。
(類案。
案郭。
謂白雲。
。
此湯。
合小柴胡。
既見於前。
) 婦人傷寒六七日。
胃中有燥屎。
大便難。
煩躁讝語。
目赤。
毒氣閉塞。
不得流通。
宜瀉心三黃湯。
(總病) 治熱病壅熱。
大便不通。
宜服三黃丸。
方。
黃連(一兩) 川大黃(一兩) 黃芩(一兩) 上件藥。
搗羅為末。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
以溫水下三十丸。
(聖惠。
案此本千金消渴中方。
)張文仲。
療天行。
若已五六日不解。
頭痛壯熱。
四肢煩疼。
不得飲食。
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 黃連(半兩去毛) 黃檗(半兩) 梔子(半兩擘) 上四味。
切。
以水八升。
煮取六七沸。
內豉一升。
蔥白七莖。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此許推然方。
(外臺。
案肘後。
千金。
並同。
) 雲岐子保命。
治傷寒汗下後。
熱結胸中。
大便澀微。
小便赤者。
黃連梔子湯。
於本方。
去黃檗。
加黃芩。
不用蔥豉。
涼膈散。
(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半入於裡。
下證未全。
或復未愈者。
或(。
此六字。
宣明。
作下後二字。
)燥熱怫結於內。
而煩心懊憹。
不得眠者。
及傷寒陽明胃熱發斑。
下證未全者。
或誤服暖藥過多。
為諸熱證。
連翹(一兩) 山梔子 大黃 薄荷葉(去毛) 黃芩(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樸硝(一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二三錢。
水一盞。
蜜少許。
(或無蜜亦可。
舊用竹葉。
或亦不須。
)煎至七分。
濾去滓。
溫服。
熱甚者。
可服四錢。
亦有可服一二十錢者。
治咽喉。
加桔梗一兩。
荊芥穗半兩。
(直格。
案此方。
本出和劑。
有竹葉七片。
又聖惠。
治傷寒四日。
脈浮而滑。
腹滿口熱。
舌乾而渴。
大便不利。
三黃散方。
用黃芩梔子大黃竹葉樸消五味。
乃似此方之祖。
) 黃連清心湯。
涼膈散。
加黃連。
是也。
(三法六門。
) 回春。
有桔梗。
雲。
加石膏知母。
以解表裡之熱。
最為穩當。
西塘感症。
去樸硝。
加玄明粉。
導赤各半湯。
治患傷寒後。
心下不硬。
腹中不滿。
大小便如常。
身無寒熱。
漸變神昏不語。
或睡中獨語一二句。
目赤唇焦。
舌乾不飲水。
稀粥與之則咽。
不與則不思。
形如醉人。
庸醫不識。
而誤人者多矣。
殊不知熱傳心。
心火上而逼。
所以神昏。
黃連 黃芩 甘草 犀角 麥門冬 滑石 山梔 茯神 知母 人參 水二鍾。
薑棗煎之。
加燈心一握。
煎沸熱服。
(六書) 紫雪 黃金(百兩) 寒水石(三斤) 石膏(三斤) 磁石(三斤) 滑石(三斤) 玄參(一斤) 羚羊角(五兩屑) 犀角(五兩屑) 升麻(一升。
當一斤) 沉香(五兩) 丁子香(一兩) 青木香(五兩) 甘草(八兩炙) 上十三味。
以水一斛。
先煮五種。
金石藥得四鬥。
去滓。
後內八物。
煮取一鬥五升。
去滓。
取消石四升。
芒消亦可用。
樸消精者十斤。
投汁中。
微炭上煎。
柳木箄攪勿住手。
有七升。
投在木盆中半日。
欲凝。
內成研硃砂。
(三兩)細研麝香當門子。
(五分)內中攪調。
寒之二日。
成霜雪紫色。
病人強壯者。
一服二分。
當利熱毒。
老弱人。
或熱毒微者。
一服一分。
以意節之。
合得一劑支十年許用。
大神妙。
不同餘論腳氣病。
經服石藥。
發熱毒悶者。
服之如神。
水和四分服。
勝三黃湯十劑。
(外臺腳氣門。
引蘇恭。
。
和劑。
同此方。
) 又古今諸家散方中所載。
無磁石滑石升麻。
上十味。
切。
以水三鬥。
煮取一鬥。
麝香一兩。
餘同本方。
雲。
腳氣乳石。
天行熱病等。
服之若神。
(石膏下雲。
一用滑石。
) 千金翼。
金一斤。
丁香四兩。
樸消四升。
麝香半兩。
無滑石。
餘同。
雲強人服三分匕。
老小以意增減。
(外臺宋校引。
有滑石一斤。
) 邪火毒火。
穿經入臟。
無藥可治。
此能消解。
其效如神。
方中黃金百兩。
以飛金一萬頁代之。
尤妙。
(蘭臺軌範) 紫雪。
治發斑讝語蓄血。
三陽症煩躁作狂氣喘。
赤金。
(十兩)升麻。
(六錢)寒水石。
石膏。
(各四兩八錢)犀角。
羚羊角。
(各一兩) 玄參(一兩六錢) 沉香。
木香。
丁香。
(各五錢)甘草。
(八錢) 上以水五升。
以赤金同升麻。
先煮至三升。
去金。
入諸藥。
同煎至一升。
濾去滓。
投樸消三兩二錢。
微火煎熬。
即成紫雪。
(玉案。
案本方。
有石膏等品。
似當隸白虎。
然驗之最妙清膈。
故附於此。
)
身熱未退。
心神煩躁。
宜服此方。
(聖惠。
案即系仲景梔子檗皮湯。
仍不錄。
。
柴胡梔豉合用方。
既見上。
)崔氏。
若胃中有燥糞。
令人錯語。
正熱盛。
亦令人錯語。
若秘而錯語者。
宜服承氣湯。
通利而錯語者。
宜服下四味黃連除熱湯。
(外臺) 又前軍督護劉車者。
得時疾。
三日已汗解。
因飲酒復劇。
苦煩悶乾嘔。
口燥。
呻吟錯語不得臥。
餘思作此黃連解毒湯。
方。
黃連(三兩) 黃芩 黃檗(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
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二服。
一服目明。
再服進粥。
於此漸差。
餘以療凡大熱盛。
煩嘔呻吟。
錯語不得眠。
皆佳。
傳語諸人。
用之亦效。
此直解熱毒。
除酷熱。
不必飲酒劇者。
此湯療五日中神效。
忌豬肉冷水。
(同上)肘後。
治六七日熱極。
心下煩悶。
狂言見鬼。
欲起走。
或大下後。
或再三下後。
熱勢尚甚。
而不能退。
本氣損虛。
而脈不能實。
擬更下之。
恐下脫而立死。
不下之則熱極而死。
寒溫諸藥。
(。
宣明。
作寒涼之藥。
)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
或濕熱內餘。
下利不止。
熱不退者。
或因大下後。
濕熱。
(。
宣明。
作熱退。
)利不止。
而熱不退。
脈弱氣虛。
不可更下者。
或諸濕熱內餘。
小便赤澀。
大便溏洩頻並。
少而急痛者。
必欲作痢也。
通宜黃連解毒湯。
以解之也。
(直格) 一人年逾五十。
五月間。
因房後入水。
得傷寒證。
誤過服熱藥。
汗出如油。
喘聲如雷。
晝夜不寐。
凡數日。
或時驚悸發狂。
口中氣自外出。
諸醫莫措手。
郭診之曰。
六脈雖沉無力。
然晝夜不得安臥。
人倦則脈無力耳。
細察之。
尚有胃氣不澀。
可治也。
夫陽動陰靜。
觀其不得安臥。
氣自外出。
乃陽證也。
又誤服熱藥。
宜用黃連解毒湯。
眾皆危之。
一服尚未效。
或以為宜用大青龍湯。
郭曰。
此。
積熱之久。
病邪未退。
藥力未至也。
再服病減半。
喘定汗止而愈。
(類案。
案郭。
謂白雲。
。
此湯。
合小柴胡。
既見於前。
) 婦人傷寒六七日。
胃中有燥屎。
大便難。
煩躁讝語。
目赤。
毒氣閉塞。
不得流通。
宜瀉心三黃湯。
(總病) 治熱病壅熱。
大便不通。
宜服三黃丸。
方。
黃連(一兩) 川大黃(一兩) 黃芩(一兩) 上件藥。
搗羅為末。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
以溫水下三十丸。
(聖惠。
案此本千金消渴中方。
)張文仲。
療天行。
若已五六日不解。
頭痛壯熱。
四肢煩疼。
不得飲食。
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 黃連(半兩去毛) 黃檗(半兩) 梔子(半兩擘) 上四味。
切。
以水八升。
煮取六七沸。
內豉一升。
蔥白七莖。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此許推然方。
(外臺。
案肘後。
千金。
並同。
) 雲岐子保命。
治傷寒汗下後。
熱結胸中。
大便澀微。
小便赤者。
黃連梔子湯。
於本方。
去黃檗。
加黃芩。
不用蔥豉。
涼膈散。
(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半入於裡。
下證未全。
或復未愈者。
或(。
此六字。
宣明。
作下後二字。
)燥熱怫結於內。
而煩心懊憹。
不得眠者。
及傷寒陽明胃熱發斑。
下證未全者。
或誤服暖藥過多。
為諸熱證。
連翹(一兩) 山梔子 大黃 薄荷葉(去毛) 黃芩(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樸硝(一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二三錢。
水一盞。
蜜少許。
(或無蜜亦可。
舊用竹葉。
或亦不須。
)煎至七分。
濾去滓。
溫服。
熱甚者。
可服四錢。
亦有可服一二十錢者。
治咽喉。
加桔梗一兩。
荊芥穗半兩。
(直格。
案此方。
本出和劑。
有竹葉七片。
又聖惠。
治傷寒四日。
脈浮而滑。
腹滿口熱。
舌乾而渴。
大便不利。
三黃散方。
用黃芩梔子大黃竹葉樸消五味。
乃似此方之祖。
) 黃連清心湯。
涼膈散。
加黃連。
是也。
(三法六門。
) 回春。
有桔梗。
雲。
加石膏知母。
以解表裡之熱。
最為穩當。
西塘感症。
去樸硝。
加玄明粉。
導赤各半湯。
治患傷寒後。
心下不硬。
腹中不滿。
大小便如常。
身無寒熱。
漸變神昏不語。
或睡中獨語一二句。
目赤唇焦。
舌乾不飲水。
稀粥與之則咽。
不與則不思。
形如醉人。
庸醫不識。
而誤人者多矣。
殊不知熱傳心。
心火上而逼。
所以神昏。
黃連 黃芩 甘草 犀角 麥門冬 滑石 山梔 茯神 知母 人參 水二鍾。
薑棗煎之。
加燈心一握。
煎沸熱服。
(六書) 紫雪 黃金(百兩) 寒水石(三斤) 石膏(三斤) 磁石(三斤) 滑石(三斤) 玄參(一斤) 羚羊角(五兩屑) 犀角(五兩屑) 升麻(一升。
當一斤) 沉香(五兩) 丁子香(一兩) 青木香(五兩) 甘草(八兩炙) 上十三味。
以水一斛。
先煮五種。
金石藥得四鬥。
去滓。
後內八物。
煮取一鬥五升。
去滓。
取消石四升。
芒消亦可用。
樸消精者十斤。
投汁中。
微炭上煎。
柳木箄攪勿住手。
有七升。
投在木盆中半日。
欲凝。
內成研硃砂。
(三兩)細研麝香當門子。
(五分)內中攪調。
寒之二日。
成霜雪紫色。
病人強壯者。
一服二分。
當利熱毒。
老弱人。
或熱毒微者。
一服一分。
以意節之。
合得一劑支十年許用。
大神妙。
不同餘論腳氣病。
經服石藥。
發熱毒悶者。
服之如神。
水和四分服。
勝三黃湯十劑。
(外臺腳氣門。
引蘇恭。
。
和劑。
同此方。
) 又古今諸家散方中所載。
無磁石滑石升麻。
上十味。
切。
以水三鬥。
煮取一鬥。
麝香一兩。
餘同本方。
雲。
腳氣乳石。
天行熱病等。
服之若神。
(石膏下雲。
一用滑石。
) 千金翼。
金一斤。
丁香四兩。
樸消四升。
麝香半兩。
無滑石。
餘同。
雲強人服三分匕。
老小以意增減。
(外臺宋校引。
有滑石一斤。
) 邪火毒火。
穿經入臟。
無藥可治。
此能消解。
其效如神。
方中黃金百兩。
以飛金一萬頁代之。
尤妙。
(蘭臺軌範) 紫雪。
治發斑讝語蓄血。
三陽症煩躁作狂氣喘。
赤金。
(十兩)升麻。
(六錢)寒水石。
石膏。
(各四兩八錢)犀角。
羚羊角。
(各一兩) 玄參(一兩六錢) 沉香。
木香。
丁香。
(各五錢)甘草。
(八錢) 上以水五升。
以赤金同升麻。
先煮至三升。
去金。
入諸藥。
同煎至一升。
濾去滓。
投樸消三兩二錢。
微火煎熬。
即成紫雪。
(玉案。
案本方。
有石膏等品。
似當隸白虎。
然驗之最妙清膈。
故附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