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陽明病 陽證似陰諸候 手足逆冷。

    而大便秘。

    小便赤。

    或大便黑色。

    脈沉而滑。

    此名陽證似陰也。

    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

    寒暑之變也。

    假令手足逆冷。

    而大便秘。

    小便赤。

    或大便黑色。

    其脈沉而滑者。

    皆陽證也。

    輕者白虎湯。

    重者承氣湯。

    (活人) 病人面紅舌白。

    狂言。

    渴欲飲冷。

    內煩躁擾。

    六脈浮數。

    陽證瞭然。

    卻有面不紅。

    而不甚語言。

    微有燥渴。

    而嗜臥不煩。

    身體微厥。

    六脈微細。

    若陰證俱備。

    而不然者。

    面雖不紅。

    不甚言語。

    問答之間。

    精神面色。

    蘊而不散。

    雖不甚渴。

    卻自喜冷。

    昏睡。

    力喚之精神自定。

    身雖微厥。

    手足指尖。

    反常溫暖。

    脈雖微按之實數。

    初無間斷。

    若小腹堅硬。

    大便數日不通。

    胸中痞悶。

    以手按之則疼。

    此因失下。

    陽證如陰。

    諦矣。

    經曰。

    三陰其反如何。

    曰。

    脈至而從。

    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陰中伏陽之脈。

    正合此也。

    (永類) 夫陽證似陰者。

    乃火極似水也。

    蓋傷寒熱甚。

    失於汗下。

    陽氣亢極。

    鬱伏於內。

    反見勝己之化於外。

    故身寒逆冷。

    神氣昏昏。

    狀若陰症也。

    大抵唇焦口燥。

    能飲水。

    大便秘硬。

    小便赤澀。

    設有稀糞水利出者。

    此內有燥屎。

    結聚。

    乃傍流之物。

    非冷利也。

    再審有屁極臭者。

    是也。

    其脈雖沉。

    按之必滑有力。

    或時躁熱。

    不欲衣被。

    或揚手擲足。

    或譫語有力。

    此陽症也。

    蓋此與陽盛拒陰亦同。

    王太僕所謂。

    病人身寒厥冷。

    其脈滑數。

    按之鼓擊於指下者。

    非寒也。

    此名陽盛拒陰也。

    要在審詳而已。

    (蘊要。

    案至真要大論雲。

    帝曰。

    諸陰之反。

    其脈何如。

    岐伯曰。

    脈至而從。

    按之鼓甚而感也。

    次注雲。

    形證是寒。

    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

    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

    非寒也。

    ) 傷寒外編雲。

    病在三陰。

    皆有下利腹痛。

    厥逆躁渴。

    但屬於陽者。

    必先發熱頭痛。

    漸至唇乾舌燥。

    煩渴喜冷飲。

    面色光彩。

    語言清亮。

    手足溫暖。

    爪甲紅潤。

    身極易於轉側。

    呼吸出於自然。

    小便或赤或澀。

    脈來浮洪數大。

    此陽證也。

    至四五日後。

    傳進三陰血分。

    變出四肢厥冷乍溫或燥結。

    或下利。

    躁渴潮熱。

    自汗讝妄。

    揚手擲足。

    氣息喘急。

    小腹痛不可按。

    舌上胎厚而黃黑。

    甚則芒刺燥裂。

    脈沉而滑。

    皆三陽傳變之熱證。

    其或身寒逆冷。

    神氣昏昏。

    脈來沉實附骨。

    乃火極似水。

    緣陽邪失於汗下所緻。

    雖身冷而不欲近衣。

    雖神昏而氣色光潤。

    雖腹痛必脹滿而喘急。

    不可按揉。

    下利傍流清水。

    小便黃赤。

    大便或秘或黑。

    厥逆亦不過肘膝。

    厥過即發熱。

    厥深熱亦深也。

    此為陽極似陰。

    不可誤認為寒而溫之。

    (緒論。

    案傷寒外編。

    明呂復著。

    又以上三說。

    大略相同。

    然詳略互見。

    故並存之。

    次卷陰證似陽條亦同。

    ) 脈沉而細。

    或緩而長。

    來遲去疾。

    或六脈伏如脫狀。

    口反不渴。

    舌燥而短。

    身反不熱。

    手足反厥。

    神昏讝語。

    口目瞤動。

    如驚風狀。

    大便時解。

    或如爛桃色。

    或如清水。

    或不大便。

    人事不知。

    或歌或哭。

    身輕能自起立。

    或吐蛔。

    口苦或辣。

    小便赤而長。

    此假虛寒也。

    宜芩連石膏之類。

    甚則大承氣下之。

    (直解) 凡陰厥。

    手足厥冷。

    或冷過肘膝。

    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

    劇則遍身冰冷如石。

    血凝青紫成片。

    或六脈無力。

    或脈微欲絕。

    以上脈證。

    悉見純陰。

    猶以為陽證。

    何也。

    及審內證。

    氣噴如火。

    齦爛口臭。

    煩渴譫語。

    口燥舌乾。

    舌胎黃黑。

    或生芒刺。

    心腹痞滿。

    小腹疼痛。

    小便赤色。

    涓滴作痛。

    非大便燥結。

    即大腸膠閉。

    非協熱下利。

    即熱結傍流。

    以上內三焦。

    悉見陽證。

    所以為陽厥也。

    粗工不察內多下證。

    但見表證脈體純陰。

    誤投溫劑。

    禍不旋踵。

     捷要辨法。

    凡陽證似陰。

    外寒而內必熱。

    故小便血赤。

    凡陰證似陽者。

    格陽之證也。

    上熱下寒。

    故小便清白。

    但以小便赤白為據。

    以此推之。

    萬不失一。

    (溫疫論。

    案類編雲。

    以小便赤白定陰陽。

    第語其常耳。

    陰症亦有小便黃赤者。

    此說本於要訣。

    既見第二卷中。

    ) 陽極似陰。

    厥逆自利等證。

    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

    至四五日。

    或數日。

    而見厥利者。

    皆陽邪亢極。

    厥深熱深之證。

    急當清理其內。

    誤與溫藥必死。

    但清之有方。

    須知陽極似陰之證。

    其人根氣必虛。

    即與救熱存陰。

    須防熱去寒起。

    間有發汗太過。

    而成亡陽之候。

    亦有攻下太過。

    而陰陽俱脫者。

    不妨稍用溫補。

    然脫去陽回。

    即當易轍。

    不可過劑以耗其津。

    況此證。

    與真陰受病不同。

    (醫通) 白虎湯變治驗並方 錢仲昭患時氣外感。

    三五日發熱頭疼。

    服表汗藥。

    疼止熱不清。

    口乾唇裂。

    因而下之。

    遍身紅癍。

    神昏譫語。

    食飲不入。

    大便復秘。

    小便熱赤。

    脈見緊小而急。

    謂曰。

    此症全因誤治。

    陽明胃經。

    表裡不清。

    邪熱在內。

    如火爍原。

    津液盡幹。

    以故神昏譫妄。

    若癍轉紫黑。

    即刻死矣。

    目今本是難救。

    但其面色不枯。

    聲音尚朗。

    乃平日保養。

    腎水有餘。

    如旱田之側。

    有下泉未竭。

    故神雖昏亂。

    而小水仍通。

    乃陰氣未絕之徵。

    尚可治之。

    不用表裡單單。

    但一和法。

    取七方中小方。

    而氣味甘寒者用之。

    惟如神白虎湯一方。

    足以療此。

    蓋中州元氣已離。

    大劑急劑復劑。

    俱不敢用。

    而虛熱內熾。

    必甘寒氣味。

    方可和之耳。

    但方雖宜小。

    而服藥則宜頻。

    如飢人本欲得食。

    不得不漸漸與之。

    必一晝夜。

    頻進五七劑。

    為浸灌之法。

    庶幾邪熱以漸而解。

    元氣以漸而生也。

    若小其劑。

    復曠其日。

    縱用藥得當。

    亦無及矣。

    如法治之。

    更一晝夜。

    而病者熱退神清。

    脈和食進。

    其癍自化。

    (寓意草) 四明虞吉卿。

    因三十外出疹。

    不忌豬肉。

    兼之好飲。

    作洩八載矣。

    忽患傷寒。

    頭痛如裂。

    滿面發赤。

    舌生黑胎。

    煩躁口渴。

    時發譫語。

    兩眼不合者七日。

    洞洩如注。

    較前益無度。

    餘急往診。

    其脈洪大而數。

    為疏竹葉石膏湯。

    方因其有腹瀉之病。

    石膏止用一兩。

    病初不減。

    此兄素不謹良。

    一友疑其虛也。

    雲。

    宜用肉桂附子。

    斂之以其言來告。

    餘曰。

    誠有是理。

    但餘前者按脈。

    似非此證。

    豈不數日。

    脈頓變耶。

    復往視。

    其脈仍洪大而數。

    餘曰。

    此時一投桂附。

    即發狂登屋。

    必不救矣。

    一照前方。

    但加石膏至二兩。

    斂之曰。

    得毋與洩瀉有妨乎。

    餘曰。

    熱邪作崇。

    此客病也。

    不治立殆。

    渠洩瀉已八年。

    非暴病也。

    治病須先太甚。

    急治其邪。

    徐並其夙恙除之。

    急進一劑。

    夜臥遂安。

    即省人事。

    再劑而前惡證頓去。

    不數劑霍然。

    但瀉未止耳。

    餘為疏脾腎雙補丸方。

    更加黃連。

    乾葛。

    升麻。

    以痧痢法治之。

    不一月瀉竟止。

    八載沉疴。

    一旦若失。

    (廣筆記)深師。

    療傷寒下後。

    除熱止渴。

    五味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人參 甘草(炙) 石膏(碎各一兩) 上五味。

    搗篩。

    三指撮。

    水一升二合。

    煮令沸。

    得四合。

    盡服。

    忌海藻菘菜。

    (外臺)六書。

    如神白虎湯。

    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

    或經汗過。

    渴不解。

    脈來微洪。

    於本方。

    加知母。

    山梔。

    槌法。

    加淡竹葉。

     治傷寒已汗下後。

    餘熱未退。

    頭痛口乾煩躁。

    宜服知母散。

    方。

     知母(一兩) 甘草(半兩) 石膏(二兩) 栝蔞根(二兩) 麥門冬(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粳米五十粒。

    竹葉二七片。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溫服。

    (聖惠) 應下脈證 治傷寒欲下之。

    切其脈牢。

    牢實之脈。

    或不能悉解。

    宜摸視手掌。

    濈濈汗濕者。

    便可下矣。

    若掌不汗。

    病雖宜下。

    且當消息溫暖。

    身體都皆津液。

    通掌亦自汗。

    下之即了矣。

    (巢源) 脈朝夕駃者。

    實癖也。

    可下之。

    朝平夕駃者。

    非癖也。

    (。

    案此本出千金。

    )不可下。

    駃者。

    謂數脈六七至者也。

    若脈數一息八九至。

    慎不可下。

    若下之。

    則煩躁。

    下利不止而死。

    凡數脈與皮毛相得。

    亦不可下也。

     若下證悉見。

    而見四逆者。

    是失下後。

    氣血不通便然。

    但手足微厥。

    掌心常溫。

    時復指梢溫。

    便下之不可拘忌也。

    (。

    活人雲。

    大抵熱厥。

    須脈沉伏而滑。

    頭上有汗。

    其手雖冷。

    時復指爪溫。

    須便用承氣下之。

    不可拘忌也。

    當參第四卷厥條。

    ) 凡下症。

    小便不利。

    或尚少。

    未可攻之也。

    (總病) 不惡寒反惡熱。

    手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

    胃中乾涸。

    燥糞結聚。

    潮熱大便硬。

    小便如常。

    腹滿而喘。

    或譫語。

    脈沉而滑者。

    裡證也。

    裡證者。

    此屬陽明也。

    宜下之。

     傷寒始發熱惡寒。

    今汗後不惡寒。

    但倍發熱而躁。

    始脈浮大。

    今脈洪實。

    或沉細數。

    (。

    案沉細數。

    恐非應下之診。

    考朱氏此語。

    本之素問次注。

    引正理傷寒論。

    又總病雲。

    或汗後脈雖遲。

    按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