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用升陽散火湯。
內有小柴胡湯。
散內外表裡之寒邪。
又有五味異功散。
麥冬當歸甘芍。
補中益氣。
和脾肺。
一劑安睡。
再劑蘇?更坐。
三日連進四劑。
而諸證悉愈。
(述微) 參胡三白湯。
治傷寒過經不解。
脈虛數。
人弱發熱。
或潮熱口乾舌燥者。
人參(二錢半) 白朮(一錢半) 軟苗柴胡(三錢) 白芍藥(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半) 上作一服。
水二鍾。
煎至一鍾。
去柤溫服。
若脈微弱。
口乾心煩不安。
加麥門冬一錢半。
五味子十五個。
若心煩熱口苦。
心下痞。
加黃連一錢。
枳實七分。
若不得眠者。
更加竹茹。
亦佳。
(蘊要)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甚者一錢) 甘草(炙已上各五分) 人參(去蘆) 升麻 柴胡 橘皮 當歸身(酒洗) 白朮(已上各三分) 上件?咀。
都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柤。
早飯後溫服。
如傷之重者。
二服而愈。
量輕重治之。
(內外傷辨惑論) 傷寒挾內傷者。
補中益氣湯。
氣虛甚者。
少加附子。
以行參耆之功。
(丹溪纂要。
程氏醫彀。
軒岐救正論。
並有益氣湯加附治驗。
) 因勞役內傷元氣。
因重感寒。
補中益氣湯。
加姜附。
(明醫指掌。
江應宿亦雲。
補散加姜附。
而先君子名姜附益氣湯。
亦為陰證陽稍回後。
調理之劑。
其效最著。
) 小柴胡合白虎湯諸方 有老妓金姓者。
其嫂三月患頭痛身熱。
口渴。
水瀉不止。
身重不能反側。
日漸昏沉。
耳聾眼合。
夢多亂語。
嘉秀醫者歷試。
視為必死。
予適吳江歸。
便道過檇李。
訪南溪吉泉二兄。
吉泉兄以是證見詢。
且言諸醫。
有以補中益氣湯進者。
有以附子理中湯進者。
二藥已煎成未服。
幸弟至。
乞為診之。
六脈洪大。
觀其色內紅外黑。
口唇乾燥。
舌心黑胎。
不知人事。
予曰。
此疫證也。
法宜清解。
急以小白湯進之。
猶可生也。
若附子理中湯。
殺之耳。
安可用。
南溪兄問。
小白何湯也。
予曰。
小柴胡白虎湯。
合而一之。
是也。
南溪兄謂。
洩瀉昏沉如此。
恐石膏不可用也。
予曰。
此挾熱下利。
但使清陽上升。
則瀉止熱退。
而神氣自清也。
服訖。
夜半神氣甦醒。
惟小水不利。
熱渴不退。
予思仲景法。
謂渴而身熱不退。
小水不利者。
當利其小水。
乃以辰砂六一散一兩。
燈心湯調服之。
兩帖而瘳。
南溪兄曰。
死生信乎命也。
弟頃刻不至。
必服理中湯。
此婦不為泉下人哉。
(赤水。
又治文貴者案。
與此相類。
雲。
人徒見其大便作瀉為漏底。
不察瀉皆清水無糟粕者。
為熱極所緻症。
豈五苓散所能止哉。
止則誤事。
。
攖寧生醫案。
有小柴胡加知母石膏。
錄於陽明病中。
) 治傷寒頭痛壯熱。
百節疼痛方。
柴胡 梔子仁 芍藥 知母(各四兩) 升麻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三兩) 石膏(八兩) 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
以水九升。
煮取二升七合。
分溫三服。
若熱盛。
加大黃四兩。
(千金) 聖惠。
名柴胡散。
方中有大黃。
更入生薑煎。
活人。
名梔子仁湯。
加甘草。
亦入生薑。
(。
此方與次方。
似當入於前柴胡變方中。
然以柴胡石膏同用。
姑列於此。
) 治時氣數日不解。
心煩躁渴。
小腹脹急。
臍下悶痛。
宜服赤芍藥散。
方。
赤芍藥(三分) 知母(三分) 黃芩(三分) 玄參(三分) 麥門冬(三分) 柴胡(三分) 石膏(二兩) 甘草(三分)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三七片。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熱病得汗後。
餘熱不退。
頭痛心煩。
石膏散。
於本方。
去芍藥。
玄參。
加人參。
犀角屑。
入蔥白兩莖。
豉五十粒煎。
9+景嶽。
柴胡白虎煎。
治陽明溫熱。
表邪不解等症。
於本方。
去芍藥。
知母。
玄參。
生薑。
戰汗諸證 (狂汗。
戰慄振辨。
見辨證篇中。
陰證亦為戰。
見少陰病中。
當參。
) 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
當戰而汗出。
其有但心慄而鼓頷。
身不戰者。
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證多不得解。
何者。
以陰氣內盛。
正氣太虛。
不能勝邪。
反為邪所勝也。
非大熱劑。
與其灼艾。
又焉得而禦之。
(明理論。
蘊要。
若不發戰。
心慄鼓頷雲雲。
須用大建中湯主之。
) 凡傷寒疫病戰汗者。
病人忽身寒鼓頷戰慄。
急與姜米湯熱飲。
以助其陽。
須臾戰定。
當發熱汗出而解。
或有病人惡熱。
盡去衣被。
逆閉其汗。
不得出者。
當以生薑豆豉紫蘇等。
服過發之。
有正氣虛不能勝邪。
作戰而無汗者。
此為難治。
若過半日。
或至夜而有汗。
又為愈也。
如仍無汗。
而神昏脈漸脫者。
急以人參薑棗煎服。
以救之。
又有老人虛人。
發戰而汗不行。
隨即昏悶。
不知人事。
此正氣脫。
而不復蘇矣。
(明條) 餘見疫病。
有五六次戰汗者。
不為害也。
蓋為邪氣深。
不得發透故耳。
又有二三次復舉者。
亦當二三次作戰。
汗出而愈。
(同上) 應汗而脈虛弱者。
汗之必難戰。
不得汗。
不可強助。
無汗即死。
當戰不得用藥。
用藥有禍無功。
要助其汗。
多用薑湯。
(繩墨。
案續醫說。
引王止仲文集雲。
一人病傷寒期月。
體競競而振。
齒相擊不能成語。
仲賓以羊肉斤許熟之。
取中大臠。
別用水煮。
良久取汁一升。
與病人服。
須臾戰止。
汗大出而愈。
是亦勿藥助汗之法歟。
) 應下失下。
氣消血耗。
即下欲作戰汗。
但戰而不汗者危。
以中氣虧微。
但能降陷。
不能升發也。
次日當期復戰。
厥回汗出者生。
厥不回汗不出者死。
以正氣脫。
不勝其邪也。
戰而厥回無汗者。
真陽尚在。
表氣枯涸也。
可使漸愈。
凡戰而不復。
忽痙者必死。
痙者。
身如屍。
牙關緊。
目上視。
凡戰不可擾動。
但可溫覆。
擾動則戰而中止。
次日當期復戰。
(溫疫論) 狂汗者。
伏邪中潰。
欲作汗解。
因其人稟賦充盛。
陽氣衝擊。
不能頓開。
故忽然坐臥不安。
且狂且躁。
少頃大汗淋漓。
狂躁頓止。
脈靜身涼。
霍然而愈。
(同上)(。
類編曰。
戰汗已屬欲解之候。
然尚有戰而不得汗者。
狂汗則不然。
看來狂汗。
未有不愈者。
故不須服藥。
所以無方。
此竟系輕症。
) 病六七日候。
至寒熱作汗之頃。
反大躁擾。
復得汗而解。
蓋緣候至之時。
汗已成而未徹。
或者當其躁擾。
誤用冷劑。
為害非輕。
不可不審也。
(要訣) 梔豉三黃湯變諸方
內有小柴胡湯。
散內外表裡之寒邪。
又有五味異功散。
麥冬當歸甘芍。
補中益氣。
和脾肺。
一劑安睡。
再劑蘇?更坐。
三日連進四劑。
而諸證悉愈。
(述微) 參胡三白湯。
治傷寒過經不解。
脈虛數。
人弱發熱。
或潮熱口乾舌燥者。
人參(二錢半) 白朮(一錢半) 軟苗柴胡(三錢) 白芍藥(一錢半) 白茯苓(一錢半) 上作一服。
水二鍾。
煎至一鍾。
去柤溫服。
若脈微弱。
口乾心煩不安。
加麥門冬一錢半。
五味子十五個。
若心煩熱口苦。
心下痞。
加黃連一錢。
枳實七分。
若不得眠者。
更加竹茹。
亦佳。
(蘊要)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甚者一錢) 甘草(炙已上各五分) 人參(去蘆) 升麻 柴胡 橘皮 當歸身(酒洗) 白朮(已上各三分) 上件?咀。
都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柤。
早飯後溫服。
如傷之重者。
二服而愈。
量輕重治之。
(內外傷辨惑論) 傷寒挾內傷者。
補中益氣湯。
氣虛甚者。
少加附子。
以行參耆之功。
(丹溪纂要。
程氏醫彀。
軒岐救正論。
並有益氣湯加附治驗。
) 因勞役內傷元氣。
因重感寒。
補中益氣湯。
加姜附。
(明醫指掌。
江應宿亦雲。
補散加姜附。
而先君子名姜附益氣湯。
亦為陰證陽稍回後。
調理之劑。
其效最著。
) 小柴胡合白虎湯諸方 有老妓金姓者。
其嫂三月患頭痛身熱。
口渴。
水瀉不止。
身重不能反側。
日漸昏沉。
耳聾眼合。
夢多亂語。
嘉秀醫者歷試。
視為必死。
予適吳江歸。
便道過檇李。
訪南溪吉泉二兄。
吉泉兄以是證見詢。
且言諸醫。
有以補中益氣湯進者。
有以附子理中湯進者。
二藥已煎成未服。
幸弟至。
乞為診之。
六脈洪大。
觀其色內紅外黑。
口唇乾燥。
舌心黑胎。
不知人事。
予曰。
此疫證也。
法宜清解。
急以小白湯進之。
猶可生也。
若附子理中湯。
殺之耳。
安可用。
南溪兄問。
小白何湯也。
予曰。
小柴胡白虎湯。
合而一之。
是也。
南溪兄謂。
洩瀉昏沉如此。
恐石膏不可用也。
予曰。
此挾熱下利。
但使清陽上升。
則瀉止熱退。
而神氣自清也。
服訖。
夜半神氣甦醒。
惟小水不利。
熱渴不退。
予思仲景法。
謂渴而身熱不退。
小水不利者。
當利其小水。
乃以辰砂六一散一兩。
燈心湯調服之。
兩帖而瘳。
南溪兄曰。
死生信乎命也。
弟頃刻不至。
必服理中湯。
此婦不為泉下人哉。
(赤水。
又治文貴者案。
與此相類。
雲。
人徒見其大便作瀉為漏底。
不察瀉皆清水無糟粕者。
為熱極所緻症。
豈五苓散所能止哉。
止則誤事。
。
攖寧生醫案。
有小柴胡加知母石膏。
錄於陽明病中。
) 治傷寒頭痛壯熱。
百節疼痛方。
柴胡 梔子仁 芍藥 知母(各四兩) 升麻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三兩) 石膏(八兩) 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
以水九升。
煮取二升七合。
分溫三服。
若熱盛。
加大黃四兩。
(千金) 聖惠。
名柴胡散。
方中有大黃。
更入生薑煎。
活人。
名梔子仁湯。
加甘草。
亦入生薑。
(。
此方與次方。
似當入於前柴胡變方中。
然以柴胡石膏同用。
姑列於此。
) 治時氣數日不解。
心煩躁渴。
小腹脹急。
臍下悶痛。
宜服赤芍藥散。
方。
赤芍藥(三分) 知母(三分) 黃芩(三分) 玄參(三分) 麥門冬(三分) 柴胡(三分) 石膏(二兩) 甘草(三分)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三七片。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熱病得汗後。
餘熱不退。
頭痛心煩。
石膏散。
於本方。
去芍藥。
玄參。
加人參。
犀角屑。
入蔥白兩莖。
豉五十粒煎。
9+景嶽。
柴胡白虎煎。
治陽明溫熱。
表邪不解等症。
於本方。
去芍藥。
知母。
玄參。
生薑。
戰汗諸證 (狂汗。
戰慄振辨。
見辨證篇中。
陰證亦為戰。
見少陰病中。
當參。
) 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
當戰而汗出。
其有但心慄而鼓頷。
身不戰者。
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證多不得解。
何者。
以陰氣內盛。
正氣太虛。
不能勝邪。
反為邪所勝也。
非大熱劑。
與其灼艾。
又焉得而禦之。
(明理論。
蘊要。
若不發戰。
心慄鼓頷雲雲。
須用大建中湯主之。
) 凡傷寒疫病戰汗者。
病人忽身寒鼓頷戰慄。
急與姜米湯熱飲。
以助其陽。
須臾戰定。
當發熱汗出而解。
或有病人惡熱。
盡去衣被。
逆閉其汗。
不得出者。
當以生薑豆豉紫蘇等。
服過發之。
有正氣虛不能勝邪。
作戰而無汗者。
此為難治。
若過半日。
或至夜而有汗。
又為愈也。
如仍無汗。
而神昏脈漸脫者。
急以人參薑棗煎服。
以救之。
又有老人虛人。
發戰而汗不行。
隨即昏悶。
不知人事。
此正氣脫。
而不復蘇矣。
(明條) 餘見疫病。
有五六次戰汗者。
不為害也。
蓋為邪氣深。
不得發透故耳。
又有二三次復舉者。
亦當二三次作戰。
汗出而愈。
(同上) 應汗而脈虛弱者。
汗之必難戰。
不得汗。
不可強助。
無汗即死。
當戰不得用藥。
用藥有禍無功。
要助其汗。
多用薑湯。
(繩墨。
案續醫說。
引王止仲文集雲。
一人病傷寒期月。
體競競而振。
齒相擊不能成語。
仲賓以羊肉斤許熟之。
取中大臠。
別用水煮。
良久取汁一升。
與病人服。
須臾戰止。
汗大出而愈。
是亦勿藥助汗之法歟。
) 應下失下。
氣消血耗。
即下欲作戰汗。
但戰而不汗者危。
以中氣虧微。
但能降陷。
不能升發也。
次日當期復戰。
厥回汗出者生。
厥不回汗不出者死。
以正氣脫。
不勝其邪也。
戰而厥回無汗者。
真陽尚在。
表氣枯涸也。
可使漸愈。
凡戰而不復。
忽痙者必死。
痙者。
身如屍。
牙關緊。
目上視。
凡戰不可擾動。
但可溫覆。
擾動則戰而中止。
次日當期復戰。
(溫疫論) 狂汗者。
伏邪中潰。
欲作汗解。
因其人稟賦充盛。
陽氣衝擊。
不能頓開。
故忽然坐臥不安。
且狂且躁。
少頃大汗淋漓。
狂躁頓止。
脈靜身涼。
霍然而愈。
(同上)(。
類編曰。
戰汗已屬欲解之候。
然尚有戰而不得汗者。
狂汗則不然。
看來狂汗。
未有不愈者。
故不須服藥。
所以無方。
此竟系輕症。
) 病六七日候。
至寒熱作汗之頃。
反大躁擾。
復得汗而解。
蓋緣候至之時。
汗已成而未徹。
或者當其躁擾。
誤用冷劑。
為害非輕。
不可不審也。
(要訣) 梔豉三黃湯變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