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虛發熱。
至夜尤其。
加當歸二錢。
芍藥。
生地黃。
麥門冬。
各一錢。
舌乾口燥。
去半夏。
加天花粉一錢。
五味子十四粒。
名柴胡養榮湯。
)若內熱甚者。
錯語心煩不得眠者。
加黃建。
黃柏。
山梔仁。
各一錢。
名柴胡解毒湯。
(。
案合黃連解毒。
本出正傳。
見次卷。
明條。
名柴胡三黃湯。
)若脈弦長。
少陽與陽明合病而熱者。
加葛根三錢。
白芍藥二錢。
名柴葛解肌湯。
(。
六書方既出。
與此不伺。
) 若脈洪數無外症。
惡熱內熱甚煩渴飲水者。
合白虎湯主之。
名參胡石膏湯。
(蘊要。
柴胡白虎合方。
詳見於後。
) 大小柴胡湯變諸方 治陽毒傷寒。
四肢壯熱。
心膈煩躁。
嘔吐不止。
宜服此方。
柴胡(一兩)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 麥門冬(一兩) 半夏(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
入竹葉三七片。
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十便引。
名人參飲子。
蘊要。
人參竹葉湯。
治過經煩熱不解。
於本方。
去半夏。
生薑。
若口若心煩者。
加炒黃連。
治熱病五日已得汗。
毒氣不盡。
猶乍寒乍熱。
惛惛如醉。
脅下牢痛。
骨節疼痛。
不能下食。
舌本乾燥。
口內生瘡。
宜服柴胡飲子。
方。
柴胡(二兩) 川升麻(一兩半)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半) 甘草(一兩) 枳殼(一兩半) 麥門冬(二兩) 竹葉(二兩) 梔子仁(一兩) 上件藥。
都細銼和勻。
每服半兩。
以水一大盞。
入豉五十粒。
蔥白一莖。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汗後熱不除。
進退發歇。
身體溫溫。
心神煩悶。
口乾舌澀。
不思飲食。
宜服人參散。
方。
人參(一兩) 犀角屑(一兩) 麥門冬(一兩) 柴胡(一兩) 黃芩(一兩) 川升麻(一兩) 玄參(一兩) 赤茯苓(一兩) 地骨皮(一兩) 葛根(一兩) 梔子仁(一兩) 甘草(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本事。
治邪熱客於經絡。
肌熱痰嗽。
人參散。
蓋自此方出。
) 有十四日外。
餘熱未除。
脈息未復。
大便不快。
小便黃赤。
或渴或煩。
不能安睡。
不思飲食。
此邪氣未淨。
正氣未復也。
當量其虛實調之。
用參胡芍藥湯。
人參 芍藥 柴胡 黃芩 知母 麥門冬(各一錢) 生地黃(一錢半) 枳殼(八分) 甘草(三分) 生薑(三片) 水二鍾。
煎至八分。
溫服。
(明條) 治傷寒後虛煩。
不得眠睡。
心中懊憹。
宜服此方。
甘草(半兩) 梔子仁(半兩) 黃芩(半兩) 烏梅肉(十四枚微炒) 柴胡(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二七片。
豉五十粒。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活人。
名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後伏熱在心中。
恍惚多驚。
不得眠睡。
宜服茵陳散。
方。
茵陳(半兩) 犀角屑(半兩) 柴胡(一兩) 茯神(一兩) 赤芍藥(一兩) 麥門冬(半兩) 黃芩(半兩)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二七片。
生地黃一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壞傷寒日數多。
後煩熱不退。
頰赤口乾。
宜服犀角散。
方。
犀角屑(一兩) 柴胡(三分) 吳藍(三分) 大青(一兩) 川升麻(一兩) 烏梅肉(三分) 黃芩(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竹葉三七片。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諸方。
不敢為本病設。
然俱堪臨時酌用。
因次於斯。
) 廣濟。
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
大小便赤澀。
不下食飲。
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 茵陳(七分) 大黃(十二分別漬) 升麻(七分) 梔子(四枚擘) 芒消(四分湯成下) 芍藥(七分) 黃芩(十二分) 上八味。
切。
以水四升。
先漬藥少時。
猛火煮取一升八合。
分溫三服。
服別相去如人行六十裡。
吃一服。
以快利為度。
第二服則利。
更不須服之。
忌熱食炙肉蒜黏食。
(外臺) 少陽陽明合病。
胃中燥實。
大便難。
潮熱譫語者。
用大柴胡加芒消湯。
即大柴胡湯內。
加芒消二錢。
或三錢。
(明條) 浙東運使曲出。
道過鄴。
病臥涵虛驛。
召翁往視。
翁察色切脈。
則面戴陽。
氣口皆長而弦。
蓋傷寒三陽合病也。
以方涉海。
為風濤所驚。
遂血菀而神懾。
為熱所搏。
遂吐血一升許。
且脅痛煩渴譫語。
為投小柴胡湯。
減浸。
加生地黃。
半劑。
後候其胃實。
以承氣下之。
得利愈。
(醫史滄洲翁傳。
案小柴胡加地黃。
本出本事。
見第十二卷婦人中。
) 柴胡清燥湯 下後或數下。
膜原尚有餘邪。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花粉 知母 薑棗煎服。
(溫疫論) 柴胡養營湯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當歸 白芍 生地 知母 天花粉 薑棗煎服。
(溫疫論。
案此本六書柴胡百合湯。
今去百合。
人參。
加歸。
芍。
花粉。
)又清燥養營湯。
於本方。
去柴胡。
黃芩。
用地黃汁。
加燈心煎服。
升陽散火湯。
治有患人。
叉手冒胸。
尋衣摸床。
譫語昏沉。
不醒人事。
俗醫不識。
見病便呼為風症。
而因風藥誤人。
死者多矣。
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
元氣虛不能自主持。
名曰撮空證。
小便利者可治。
小便不利者。
不可治也。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神 水二鍾。
姜三片。
棗二枚。
槌法。
入金首飾煎之。
熱服。
(六書) 康熙三年孟秋。
餘至渝州。
一老人謝彥一。
年五十餘。
因感冒內傷。
一醫以清暑益氣湯。
漫加諸熱藥發汗。
一劑而雙目俱瞽。
昏沉不醒。
復用滾痰丸。
並水藥下之。
其人周身不熱。
自下利清黑色。
溏糞數十行。
水穀不化。
昏迷仰睡。
手扯衣被。
尋衣摸床。
且鄭聲喃喃不字語。
請餘視之。
六脈微緩。
非死脈也。
胃氣尚存。
此乃盛暑之日。
而老年內傷。
汗下非宜。
中氣已虛。
邪熱乘於肺經。
必變神昏不語。
餘
至夜尤其。
加當歸二錢。
芍藥。
生地黃。
麥門冬。
各一錢。
舌乾口燥。
去半夏。
加天花粉一錢。
五味子十四粒。
名柴胡養榮湯。
)若內熱甚者。
錯語心煩不得眠者。
加黃建。
黃柏。
山梔仁。
各一錢。
名柴胡解毒湯。
(。
案合黃連解毒。
本出正傳。
見次卷。
明條。
名柴胡三黃湯。
)若脈弦長。
少陽與陽明合病而熱者。
加葛根三錢。
白芍藥二錢。
名柴葛解肌湯。
(。
六書方既出。
與此不伺。
) 若脈洪數無外症。
惡熱內熱甚煩渴飲水者。
合白虎湯主之。
名參胡石膏湯。
(蘊要。
柴胡白虎合方。
詳見於後。
) 大小柴胡湯變諸方 治陽毒傷寒。
四肢壯熱。
心膈煩躁。
嘔吐不止。
宜服此方。
柴胡(一兩)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 麥門冬(一兩) 半夏(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
入竹葉三七片。
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十便引。
名人參飲子。
蘊要。
人參竹葉湯。
治過經煩熱不解。
於本方。
去半夏。
生薑。
若口若心煩者。
加炒黃連。
治熱病五日已得汗。
毒氣不盡。
猶乍寒乍熱。
惛惛如醉。
脅下牢痛。
骨節疼痛。
不能下食。
舌本乾燥。
口內生瘡。
宜服柴胡飲子。
方。
柴胡(二兩) 川升麻(一兩半)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半) 甘草(一兩) 枳殼(一兩半) 麥門冬(二兩) 竹葉(二兩) 梔子仁(一兩) 上件藥。
都細銼和勻。
每服半兩。
以水一大盞。
入豉五十粒。
蔥白一莖。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汗後熱不除。
進退發歇。
身體溫溫。
心神煩悶。
口乾舌澀。
不思飲食。
宜服人參散。
方。
人參(一兩) 犀角屑(一兩) 麥門冬(一兩) 柴胡(一兩) 黃芩(一兩) 川升麻(一兩) 玄參(一兩) 赤茯苓(一兩) 地骨皮(一兩) 葛根(一兩) 梔子仁(一兩) 甘草(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本事。
治邪熱客於經絡。
肌熱痰嗽。
人參散。
蓋自此方出。
) 有十四日外。
餘熱未除。
脈息未復。
大便不快。
小便黃赤。
或渴或煩。
不能安睡。
不思飲食。
此邪氣未淨。
正氣未復也。
當量其虛實調之。
用參胡芍藥湯。
人參 芍藥 柴胡 黃芩 知母 麥門冬(各一錢) 生地黃(一錢半) 枳殼(八分) 甘草(三分) 生薑(三片) 水二鍾。
煎至八分。
溫服。
(明條) 治傷寒後虛煩。
不得眠睡。
心中懊憹。
宜服此方。
甘草(半兩) 梔子仁(半兩) 黃芩(半兩) 烏梅肉(十四枚微炒) 柴胡(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二七片。
豉五十粒。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活人。
名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後伏熱在心中。
恍惚多驚。
不得眠睡。
宜服茵陳散。
方。
茵陳(半兩) 犀角屑(半兩) 柴胡(一兩) 茯神(一兩) 赤芍藥(一兩) 麥門冬(半兩) 黃芩(半兩)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二七片。
生地黃一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壞傷寒日數多。
後煩熱不退。
頰赤口乾。
宜服犀角散。
方。
犀角屑(一兩) 柴胡(三分) 吳藍(三分) 大青(一兩) 川升麻(一兩) 烏梅肉(三分) 黃芩(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竹葉三七片。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諸方。
不敢為本病設。
然俱堪臨時酌用。
因次於斯。
) 廣濟。
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
大小便赤澀。
不下食飲。
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 茵陳(七分) 大黃(十二分別漬) 升麻(七分) 梔子(四枚擘) 芒消(四分湯成下) 芍藥(七分) 黃芩(十二分) 上八味。
切。
以水四升。
先漬藥少時。
猛火煮取一升八合。
分溫三服。
服別相去如人行六十裡。
吃一服。
以快利為度。
第二服則利。
更不須服之。
忌熱食炙肉蒜黏食。
(外臺) 少陽陽明合病。
胃中燥實。
大便難。
潮熱譫語者。
用大柴胡加芒消湯。
即大柴胡湯內。
加芒消二錢。
或三錢。
(明條) 浙東運使曲出。
道過鄴。
病臥涵虛驛。
召翁往視。
翁察色切脈。
則面戴陽。
氣口皆長而弦。
蓋傷寒三陽合病也。
以方涉海。
為風濤所驚。
遂血菀而神懾。
為熱所搏。
遂吐血一升許。
且脅痛煩渴譫語。
為投小柴胡湯。
減浸。
加生地黃。
半劑。
後候其胃實。
以承氣下之。
得利愈。
(醫史滄洲翁傳。
案小柴胡加地黃。
本出本事。
見第十二卷婦人中。
) 柴胡清燥湯 下後或數下。
膜原尚有餘邪。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花粉 知母 薑棗煎服。
(溫疫論) 柴胡養營湯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當歸 白芍 生地 知母 天花粉 薑棗煎服。
(溫疫論。
案此本六書柴胡百合湯。
今去百合。
人參。
加歸。
芍。
花粉。
)又清燥養營湯。
於本方。
去柴胡。
黃芩。
用地黃汁。
加燈心煎服。
升陽散火湯。
治有患人。
叉手冒胸。
尋衣摸床。
譫語昏沉。
不醒人事。
俗醫不識。
見病便呼為風症。
而因風藥誤人。
死者多矣。
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
元氣虛不能自主持。
名曰撮空證。
小便利者可治。
小便不利者。
不可治也。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神 水二鍾。
姜三片。
棗二枚。
槌法。
入金首飾煎之。
熱服。
(六書) 康熙三年孟秋。
餘至渝州。
一老人謝彥一。
年五十餘。
因感冒內傷。
一醫以清暑益氣湯。
漫加諸熱藥發汗。
一劑而雙目俱瞽。
昏沉不醒。
復用滾痰丸。
並水藥下之。
其人周身不熱。
自下利清黑色。
溏糞數十行。
水穀不化。
昏迷仰睡。
手扯衣被。
尋衣摸床。
且鄭聲喃喃不字語。
請餘視之。
六脈微緩。
非死脈也。
胃氣尚存。
此乃盛暑之日。
而老年內傷。
汗下非宜。
中氣已虛。
邪熱乘於肺經。
必變神昏不語。
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