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陽病
桂枝湯證
凡桂枝湯證。
病者常自汗出。
小便不數。
手足溫和。
或手足指。
稍露之則微冷。
覆之則溫。
渾身熱微煩。
而又憎寒。
始可行之。
若病者。
身無汗。
小便數。
或手足逆冷。
不惡寒反惡熱。
或飲酒後。
慎不可行桂枝湯也。
(總病) 取汗法 凡發汗。
須如常覆腰以上。
厚衣覆腰以下。
以腰足難取汗故也。
半身無汗。
病終不解。
凡發汗後。
病證仍存。
於三日內。
可二三發汗。
令腰腳周遍為度。
(總病) 取汗。
在不緩不急。
不多不少。
緩則邪必留連。
急則邪反不盡。
汗多則亡其陽。
汗少則病必不除。
(金鑑) 夫大汗將出者。
慎不可恨其煩熱。
而外用水濕及風涼。
制其熱也。
(陽熱開發將欲作汗而出者。
若為外風涼水濕所薄。
則怫熱反入於裡。
而不能出洩。
病多危極而死矣。
)亦不可恨其汗遲。
而厚衣壅覆。
欲令大汗快而早出也。
(沸熱已甚。
而鬱極乃發。
其發之微則順。
甚則逆。
順則發易。
逆則發難。
病已怫熱作發。
而煩熱悶亂。
更以厚衣壅覆太過。
則陽熱暴然太甚。
陰氣轉衰。
而正氣不榮。
則無由開發。
即燥熱喘滿。
危而死矣。
直格) 汗難出證(汗後熱不除) 傷寒欲得汗。
與麻黃湯數劑。
而汗不出者。
不治。
熱病脈躁盛。
而不得汗。
諸陽之極。
亦不治。
二者蓋真病也。
亦有寒熱而厥。
忽兩手或一手無脈。
是猶重陰欲雨之時。
必濈濈然大汗而解。
其或投藥無汗。
而脈不至者。
亦不可活也。
是可以容易談哉。
雖然。
諸虛少血。
津液中幹。
亦不能作汗。
病人有挾宿恙。
如痰飲症癖之類。
又隔汗而不能出也。
少血者。
養血以汗之。
痰癖者。
開關散氣以汗之。
是為活法。
若夫汗出如油。
喘而不休。
未有能生者也。
(總括) 汗後熱不止。
必有所因。
或因冷食不化。
或因汗後強進粥湯。
或汗後更冒虛風。
或動起不寧。
或勞心惱怒。
皆足以緻熱也。
凡服麻黃重劑不得汗。
後必嘔血或衄。
亦有下如豚肝而死者。
以營血受傷故也。
(緒論。
汗後死證。
見前卷死證中。
) 桂枝湯變諸方 古今錄驗。
療中風傷寒。
脈浮。
發熱往來。
汗出惡風。
頸項強。
鼻鳴乾嘔。
陽旦湯主之。
方。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芩(二兩) 上六味。
?咀。
以泉水四升。
煮取二升。
分四服。
日三。
(外臺。
案千金陽旦湯。
即桂枝湯本方。
其加黃芩乾薑者。
名陰旦湯。
) 和解湯。
治血氣虛弱。
外感寒邪。
身體疼倦。
壯熱惡寒。
腹中?痛。
鼻塞頭昏。
痰多咳嗽。
大便不調。
白芍藥 桂(各三分) 厚樸 甘草 乾薑 白朮(各一兩) 人參 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生薑三片。
棗一個。
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
(十便。
引雞峰方。
)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蜜炙) 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半) 白芍藥(三兩) 桂(一兩一分去粗皮不見火) 甘草(一兩炙) 上粗末。
每服五錄。
生薑三片。
棗一個。
水一盞半。
同煎至八分。
去滓。
取七分清汗。
日三服。
夜二服。
尺脈尚遲。
再作一劑。
(本事) 昔有鄉人丘生者。
病傷寒。
予為診視。
發熱頭疼煩渴。
脈雖浮數而無力。
尺以下遲而弱。
予曰。
雖麻黃證。
而尺遲弱。
仲景雲。
尺中遲者。
營氣不足。
血氣微少。
未可發汗。
予於建中湯。
加當歸黃耆令飲。
翌日脈尚爾。
其家煎迫。
日夜督發汗藥。
言幾不遜矣。
予忍之。
俱隻用建中調營而已。
至五日。
尺部方應。
遂投麻黃湯。
啜第二服發狂。
須臾稍定。
略睡已得汗矣。
信知此事是難是難。
仲景雖雲不避晨夜。
即宜便治。
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
待其時日。
若不循次第。
暫時得安。
虧損五臟。
以促壽限。
何足責也。
(同上) 方龍潭本草切要。
治傷寒裡虛表實。
行發散藥。
邪汗不出。
身熱煩躁。
六脈空數。
用 黃耆(一兩) 桂枝(三錢) 白芍藥 人參(各三錢) 甘草(八分) 柴胡(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
黑棗三個。
水煎服。
(本草匯言。
案此方。
先君子去人參。
名桂耆湯。
專治桂枝證人虛者。
有效。
故敘於茲。
) 嘔者。
不宜用桂枝湯。
合於本方。
加半夏一錢。
添姜煎。
此非合病之嘔。
系傷寒雜病。
即非正傷寒。
故可用也。
風寒二證。
理當發汗。
而其人虛不可汗者。
宜桂枝湯。
加黃耆半錢。
(要訣) 葛根湯變諸方 延年秘錄。
解肌湯。
主天行病二三日。
頭痛壯熱者方。
乾葛(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心(一兩) 上七味。
切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分三服。
得汗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蔣孝璋處。
(外臺)和劑。
名葛根解肌湯。
千金解肌湯。
於本方。
去桂心。
(肘後葛根解肌湯。
古今錄驗水解散。
活人知母桂心湯。
皆同類方也。
) 沃雪湯。
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
蒼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六兩) 防風 乾葛 厚樸(制炒) 芍藥(各四分) 上為銼散。
每服三錢半重。
水兩盞。
煎七分。
去滓服。
(三因) 柴葛解肌湯(。
原文主證不確。
今屬刪卻。
) 柴胡 乾葛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無汗惡寒甚者。
去黃芩。
加麻黃。
水二鍾。
姜三片。
棗二枚。
槌法。
加石膏末一錢煎之。
熱服。
(六書。
此方有柴胡。
然以解肌為主。
故次於茲。
) 麻黃湯變方 五積散。
餘家舊方。
博濟亦載。
小有不同。
蒼朮(二十兩) 桔梗(十兩) 陳橘皮(六兩) 白芷 甘草(各三兩) 當歸(二兩) 川芎(一兩半) 芍藥 白茯苓 半夏(湯洗各一兩) 麻黃(春夏二兩,秋冬三兩) 乾薑(春夏一兩半,秋冬二兩) 枳殼(麩炒去穰四兩以後三味別搗和) 肉桂(春夏三兩,秋冬四兩) 厚樸(二兩薑汁炙) 上前十二味。
為粗末。
分作六服。
大鍋內。
緩火炒令微赤。
香熟即止。
不可過焦。
取出。
以淨紙藉闆床上。
晾令冷。
入後三物。
和之和氣。
(。
二字。
活人。
作入瓷合盛。
似是。
)每服三錢。
加薑棗。
煎至六分
病者常自汗出。
小便不數。
手足溫和。
或手足指。
稍露之則微冷。
覆之則溫。
渾身熱微煩。
而又憎寒。
始可行之。
若病者。
身無汗。
小便數。
或手足逆冷。
不惡寒反惡熱。
或飲酒後。
慎不可行桂枝湯也。
(總病) 取汗法 凡發汗。
須如常覆腰以上。
厚衣覆腰以下。
以腰足難取汗故也。
半身無汗。
病終不解。
凡發汗後。
病證仍存。
於三日內。
可二三發汗。
令腰腳周遍為度。
(總病) 取汗。
在不緩不急。
不多不少。
緩則邪必留連。
急則邪反不盡。
汗多則亡其陽。
汗少則病必不除。
(金鑑) 夫大汗將出者。
慎不可恨其煩熱。
而外用水濕及風涼。
制其熱也。
(陽熱開發將欲作汗而出者。
若為外風涼水濕所薄。
則怫熱反入於裡。
而不能出洩。
病多危極而死矣。
)亦不可恨其汗遲。
而厚衣壅覆。
欲令大汗快而早出也。
(沸熱已甚。
而鬱極乃發。
其發之微則順。
甚則逆。
順則發易。
逆則發難。
病已怫熱作發。
而煩熱悶亂。
更以厚衣壅覆太過。
則陽熱暴然太甚。
陰氣轉衰。
而正氣不榮。
則無由開發。
即燥熱喘滿。
危而死矣。
直格) 汗難出證(汗後熱不除) 傷寒欲得汗。
與麻黃湯數劑。
而汗不出者。
不治。
熱病脈躁盛。
而不得汗。
諸陽之極。
亦不治。
二者蓋真病也。
亦有寒熱而厥。
忽兩手或一手無脈。
是猶重陰欲雨之時。
必濈濈然大汗而解。
其或投藥無汗。
而脈不至者。
亦不可活也。
是可以容易談哉。
雖然。
諸虛少血。
津液中幹。
亦不能作汗。
病人有挾宿恙。
如痰飲症癖之類。
又隔汗而不能出也。
少血者。
養血以汗之。
痰癖者。
開關散氣以汗之。
是為活法。
若夫汗出如油。
喘而不休。
未有能生者也。
(總括) 汗後熱不止。
必有所因。
或因冷食不化。
或因汗後強進粥湯。
或汗後更冒虛風。
或動起不寧。
或勞心惱怒。
皆足以緻熱也。
凡服麻黃重劑不得汗。
後必嘔血或衄。
亦有下如豚肝而死者。
以營血受傷故也。
(緒論。
汗後死證。
見前卷死證中。
) 桂枝湯變諸方 古今錄驗。
療中風傷寒。
脈浮。
發熱往來。
汗出惡風。
頸項強。
鼻鳴乾嘔。
陽旦湯主之。
方。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芩(二兩) 上六味。
?咀。
以泉水四升。
煮取二升。
分四服。
日三。
(外臺。
案千金陽旦湯。
即桂枝湯本方。
其加黃芩乾薑者。
名陰旦湯。
) 和解湯。
治血氣虛弱。
外感寒邪。
身體疼倦。
壯熱惡寒。
腹中?痛。
鼻塞頭昏。
痰多咳嗽。
大便不調。
白芍藥 桂(各三分) 厚樸 甘草 乾薑 白朮(各一兩) 人參 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生薑三片。
棗一個。
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
(十便。
引雞峰方。
)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蜜炙) 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半) 白芍藥(三兩) 桂(一兩一分去粗皮不見火) 甘草(一兩炙) 上粗末。
每服五錄。
生薑三片。
棗一個。
水一盞半。
同煎至八分。
去滓。
取七分清汗。
日三服。
夜二服。
尺脈尚遲。
再作一劑。
(本事) 昔有鄉人丘生者。
病傷寒。
予為診視。
發熱頭疼煩渴。
脈雖浮數而無力。
尺以下遲而弱。
予曰。
雖麻黃證。
而尺遲弱。
仲景雲。
尺中遲者。
營氣不足。
血氣微少。
未可發汗。
予於建中湯。
加當歸黃耆令飲。
翌日脈尚爾。
其家煎迫。
日夜督發汗藥。
言幾不遜矣。
予忍之。
俱隻用建中調營而已。
至五日。
尺部方應。
遂投麻黃湯。
啜第二服發狂。
須臾稍定。
略睡已得汗矣。
信知此事是難是難。
仲景雖雲不避晨夜。
即宜便治。
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
待其時日。
若不循次第。
暫時得安。
虧損五臟。
以促壽限。
何足責也。
(同上) 方龍潭本草切要。
治傷寒裡虛表實。
行發散藥。
邪汗不出。
身熱煩躁。
六脈空數。
用 黃耆(一兩) 桂枝(三錢) 白芍藥 人參(各三錢) 甘草(八分) 柴胡(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
黑棗三個。
水煎服。
(本草匯言。
案此方。
先君子去人參。
名桂耆湯。
專治桂枝證人虛者。
有效。
故敘於茲。
) 嘔者。
不宜用桂枝湯。
合於本方。
加半夏一錢。
添姜煎。
此非合病之嘔。
系傷寒雜病。
即非正傷寒。
故可用也。
風寒二證。
理當發汗。
而其人虛不可汗者。
宜桂枝湯。
加黃耆半錢。
(要訣) 葛根湯變諸方 延年秘錄。
解肌湯。
主天行病二三日。
頭痛壯熱者方。
乾葛(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心(一兩) 上七味。
切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分三服。
得汗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蔣孝璋處。
(外臺)和劑。
名葛根解肌湯。
千金解肌湯。
於本方。
去桂心。
(肘後葛根解肌湯。
古今錄驗水解散。
活人知母桂心湯。
皆同類方也。
) 沃雪湯。
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
蒼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六兩) 防風 乾葛 厚樸(制炒) 芍藥(各四分) 上為銼散。
每服三錢半重。
水兩盞。
煎七分。
去滓服。
(三因) 柴葛解肌湯(。
原文主證不確。
今屬刪卻。
) 柴胡 乾葛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無汗惡寒甚者。
去黃芩。
加麻黃。
水二鍾。
姜三片。
棗二枚。
槌法。
加石膏末一錢煎之。
熱服。
(六書。
此方有柴胡。
然以解肌為主。
故次於茲。
) 麻黃湯變方 五積散。
餘家舊方。
博濟亦載。
小有不同。
蒼朮(二十兩) 桔梗(十兩) 陳橘皮(六兩) 白芷 甘草(各三兩) 當歸(二兩) 川芎(一兩半) 芍藥 白茯苓 半夏(湯洗各一兩) 麻黃(春夏二兩,秋冬三兩) 乾薑(春夏一兩半,秋冬二兩) 枳殼(麩炒去穰四兩以後三味別搗和) 肉桂(春夏三兩,秋冬四兩) 厚樸(二兩薑汁炙) 上前十二味。
為粗末。
分作六服。
大鍋內。
緩火炒令微赤。
香熟即止。
不可過焦。
取出。
以淨紙藉闆床上。
晾令冷。
入後三物。
和之和氣。
(。
二字。
活人。
作入瓷合盛。
似是。
)每服三錢。
加薑棗。
煎至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