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辨證 惡寒 傷寒惡寒。

    何以明之。

    惡寒者。

    風寒客於營衛之中也。

    惟其風寒客於營衛。

    則灑淅然惡寒也。

    惟其營衛之受風寒。

    則嗇嗇然不欲舒也。

    其惡寒者。

    非寒熱之寒也。

    又非惡風也。

    且惡風者。

    見風至則惡矣。

    得以居密室之內。

    幃帳之中。

    則坦然自舒也。

    至於惡寒者。

    則不時風而寒。

    雖身大熱。

    而不欲去衣者。

    是也。

    寒熱之熱。

    謂寒熱更作。

    熱至則寒至矣。

    其惡寒。

    雖發熱。

    而不欲去衣也。

    甚則至於向火被覆。

    而猶不能遏其寒也。

    所以然者。

    由陰氣上入陽中。

    或陽微。

    或風虛相搏之所緻也。

    惡寒一切屬表。

    雖裡證悉具。

    而微惡寒者。

    亦是表未解也。

    猶當先解其外。

    俟不惡寒。

    為外解。

    乃可攻裡也。

    經曰。

    發熱而惡寒者。

    發於陽也。

    無熱而惡寒者。

    發於陰也。

    謂如傷寒。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者。

    謂繼之以發熱。

    此則發於陽也。

    若惡寒而踡。

    脈沉細而緊者。

    此則發於陰者也。

    在陽者可發汗。

    在陰者可溫裡。

    惡寒雖悉屬表。

    而在表者。

    亦有虛實之別。

    若汗出而惡寒者。

    則為表虛。

    無汗而惡寒者。

    則為表實。

    表虛可解肌。

    表實可發汗。

    又有止稱背惡寒者。

    背為胸中之府。

    諸陽受氣於胸中。

    而轉行於背。

    內經曰。

    人身之陰陽者。

    背為陽。

    腹為陰。

    陽氣不足。

    陰寒氣盛。

    則背為之惡寒。

    若風寒在表。

    而惡寒者。

    則一身盡寒矣。

    但背惡寒者。

    陰寒氣盛可知也。

    經所謂少陰病一二日。

    口中和。

    而背惡寒者。

    當灸之。

    處以附子湯者。

    是矣。

    又或乘陰氣不足。

    陽氣內陷入陰中。

    表陽新虛。

    有背微惡寒者。

    經所謂傷寒無大熱。

    口燥渴。

    心煩。

    背微惡寒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

    是也。

    二者。

    一為陰寒氣盛。

    一為陽氣內陷。

    又何以明之也。

    且陰寒為病。

    則不能消耗津液。

    故於少陰病。

    則口中和。

    及陽氣內陷。

    則熱爍津液為幹。

    故太陽則口燥舌乾而渴也。

    二者均是背惡寒。

    要辨陰陽寒熱不同者。

    亦於口中潤燥可知。

    (明理) 惡風 傷寒惡風。

    何以明之。

    黃帝針經曰。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闔者也。

    風邪中於衛也。

    則必惡風。

    何者。

    以風則傷衛。

    寒則傷營。

    為風邪所中於分肉。

    不溫而熱矣。

    皮毛不充而緩矣。

    腠理失其肥。

    則疏而不密。

    開闔失其司。

    則洩而不固。

    是以惡風也。

    是惡風惡寒二者。

    均為表證。

    其惡風。

    則比之惡寒而輕也。

    惡寒者。

    嗇嗇然憎寒也。

    雖不當風。

    而自然寒矣。

    惡風者。

    謂常居密室之中。

    幃帳之內。

    則舒緩而無所畏也。

    一或用扇。

    一或當風。

    淅淅然而惡者。

    此為惡風者也。

    惡寒則有屬於陽者。

    有屬於陰者。

    及其惡風者。

    悉屬於陽。

    非若惡寒之有陰陽也。

    三陰之證。

    並無惡風者。

    以此也。

    惡風雖悉在表。

    而發散又自不同。

    若無汗而惡風者。

    為傷寒。

    當發其汗。

    若汗出而惡風者。

    則為中風。

    當解其肌。

    裡證雖具。

    而惡風未罷也。

    皆當先解其外也。

    又有發汗多亡陽。

    與其風濕。

    皆有惡風之證。

    蓋以發汗多漏不止。

    則亡陽外不固。

    是以惡風也。

    必以桂枝加附子湯。

    溫其經而固其衛。

    風濕相搏。

    骨節疼煩。

    濕勝自汗。

    而皮腠不密。

    是以惡風也。

    必以甘草附子湯。

    散其濕而實其衛。

    由是觀之。

    惡風屬乎衛者。

    可知矣。

    (明理) 發熱 傷寒發熱。

    何以明之。

    發熱者。

    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

    熇熇然散而成熱者。

    是也。

    與潮熱寒熱。

    若同而異。

    與煩躁相類而非。

    煩躁者。

    在內者者。

    潮熱之熱。

    有時而熱。

    不失其時。

    寒熱之熱。

    寒已而熱。

    相繼而發。

    至於發熱。

    則無時而發也。

    有謂翕翕發熱者。

    有謂蒸蒸發熱者。

    此則輕重不明。

    表裡之區別爾。

    所謂翕翕發熱者。

    謂若合羽所覆。

    明其熱在外也。

    與桂枝湯。

    發汗以散之。

    所謂蒸蒸發熱者。

    謂若熏蒸之蒸。

    明其熱在內故也。

    與調胃承氣湯。

    攻下以滌之。

    其發熱屬表者。

    即風寒客於皮膚。

    陽氣怫鬱所緻也。

    觀其熱所從來。

    而汗下之證。

    明其辨焉。

    若熱先自皮膚而發者。

    知邪氣之在外也。

    若熱先自裡生。

    而發達於表者。

    知邪氣之在裡也。

    舉斯二者。

    為邪氣在表在裡。

    而發熱也。

    惟其在表在裡。

    俱有發熱。

    故邪在半表半裡者。

    亦有發熱之證。

    何者。

    以表證未罷。

    邪氣傳裡。

    裡未作實。

    是為半表半裡。

    其發熱者。

    或始自皮膚。

    而漸傳裡熱。

    或始自內熱。

    而外連於表。

    蓋邪氣在表發熱者。

    則表熱裡不熱也。

    邪氣在裡發熱者。

    則裡熱甚。

    而達於表也。

    其在半表半裡發熱者。

    則表裡俱發熱。

    而但熱又輕於純在表者也。

    經雖雲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

    然少陰病始得之。

    亦有反發熱者。

    然亦屬其表也。

    特與麻黃細辛附子湯。

    發其汗者。

    是已。

    發熱為傷寒之常也。

    一或陰陽俱虛。

    與下利新汗後。

    又皆惡其發熱也。

    經雲。

    脈陰陽俱虛。

    熱不止者死。

    下利發熱者亦死。

    內經雲。

    汗出輒復熱。

    而脈躁疾。

    不為汗衰。

    狂言不能食。

    此名陰陽交。

    交者死也。

    斯亦發熱也。

    詎可與尋常發熱。

    一概而論耶。

    醫者更當明辨之。

    (明理) 寒熱 傷寒寒熱。

    何以明之。

    寒熱者。

    謂往來寒熱也。

    往來寒熱。

    屬半表半裡之證。

    邪居表多則多寒。

    邪居裡多則多熱。

    邪氣半在表半在裡。

    則寒熱亦半矣。

    審其寒熱多少。

    見其邪氣淺深矣。

    小柴胡湯。

    專主往來寒熱。

    而又立成諸加減法。

    亦為邪氣在半表半裡。

    未有定處。

    往來不常。

    又寒熱如瘧。

    與夫發熱惡寒。

    皆似而非也。

    然寒熱如瘧者。

    作止有時者也。

    及往來寒熱。

    則作止無時。

    或往或來。

    日有至於三五發者。

    甚者十數套。

    與其瘧狀。

    有以異也。

    至於發熱惡寒者。

    為發熱時。

    惡寒並不見。

    惡寒時。

    熱不見也。

    不若此熱已而寒。

    寒已而熱者。

    (明理。

    原論寒熱所由。

    義不瑩。

    不錄。

    ) 潮熱 傷寒潮熱。

    何以明之。

    若潮水之潮。

    其來不失其時也。

    一日一發。

    指時而發者。

    謂之潮熱。

    若日三五發者。

    即是發熱。

    非潮熱也。

    潮熱屬陽明。

    必於日晡時發者。

    乃為潮熱。

    陽明者胃。

    屬土。

    應時則王於四季。

    應日則王於未申。

    經曰。

    陽明居中。

    土也。

    萬物所歸。

    無所復傳。

    蓋邪氣入胃。

    謂之入府。

    府之為言。

    聚也。

    若府庫之府焉。

    邪氣入於胃。

    而不復傳。

    邪氣鬱而為實。

    熱隨王而潮。

    是以日晡所發潮熱者。

    屬陽明也。

    (明理。

    此係節錄。

    以下所引多然。

    ) 經雲。

    日晡所發潮熱者。

    胃家實也。

    此屬陽明當下證。

    然亦有每至晡時發熱。

    五更復退。

    而大便自利。

    用姜附辛熱劑而愈。

    豈可以日晡潮熱。

    遽謂之陽。

    遽謂之實。

    要須以他證參之。

    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

    乃所親見而親試者也。

    (要訣) 自汗(病後自汗。

    見餘證中。

    ) 傷寒自汗。

    何以明之。

    自汗者。

    謂不因發散。

    而自然汗出者。

    是也。

    自汗之證。

    有表裡之別焉。

    虛實之異焉。

    若汗出惡風。

    及微惡寒者。

    皆表未解也。

    必待發散而後愈。

    至於漏不止而惡風。

    及發汗後惡寒者。

    又皆表之虛也。

    必待溫經而後愈。

    諸如此。

    皆邪氣在表也。

    若汗出不惡寒者。

    此為表解。

    而裡未和也。

    經曰。

    陽明發熱汗出。

    此為越熱。

    又曰。

    陽明病。

    發熱汗多者。

    急下之。

    又非若邪氣在表。

    而汗出之可緩也。

    傷寒自汗之證。

    為常也。

    設或汗出發潤。

    與其出之如油。

    或大如貫珠者。

    身出而不流。

    皆為不治之證也。

    必手足俱周。

    遍身悉潤漐漐然。

    一時間許。

    煩熱已而身涼和。

    乃為佳矣。

    此則陰陽氣和。

    水升火降。

    榮衛通流。

    邪氣出而解者也。

    內經曰。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此之謂也。

    (明理) 自汗者。

    不因發散。

    自然汗出也。

    伏邪中潰。

    氣通得汗。

    邪欲去也。

    若脈長洪而數。

    身熱大渴。

    宜白虎湯。

    得戰汗方解。

    若裡證下後。

    續得自汗。

    雖二三日不止。

    甚者四五日不止。

    身微熱。

    熱甚則汗甚。

    熱微汗亦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