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
此屬裡。
若誤認為表虛自汗。
輒用黃耆實表。
及止汗之劑。
則誤矣。
有裡證。
時當盛暑。
多作自汗。
宜下之。
若面無神色。
唇口刮白。
表裡無陽證。
喜熱飲。
稍冷則畏。
脈微欲絕。
忽得自汗。
淡而無味者。
為虛脫。
夜發則晝死。
晝發則夜亡。
急當峻補。
補不及者死。
(溫疫論。
) 盜汗(病後盜汗。
見餘證中。
) 傷寒盜汗。
何以明之。
盜汗者。
謂睡而汗出者也。
自汗則不。
或睡與不睡。
自然而出也。
及盜汗者。
不睡則不能汗出。
方其睡也。
溱溱然出焉。
覺則止而不復出矣。
雜病盜汗者。
責其陽虛也。
傷寒盜汗者。
非若雜病之虛。
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
何者。
若邪氣一切在表幹於衛。
則自然汗出也。
此則邪氣侵行於裡。
外連於表邪。
及睡則衛氣行於裡。
乘表中陽氣不緻。
津液得洩。
故但睡而汗出。
覺則氣散於表。
而汗止矣。
經曰。
微盜汗出。
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又陽明病。
當作裡實。
而脈浮者。
雲必盜汗。
是猶有表邪故也。
又三陽合病。
目合自汗。
是知盜汗。
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
明矣。
且自汗。
有為之虛者。
有為之實者。
其於盜汗之證。
非若自汗有實者。
悉當和表而已。
不可不知也。
(明理) 凡人目張。
則衛氣行於陽。
目瞑則衛氣行於陰。
行陽。
謂升發於表。
行陰。
謂斂降於內。
今內有伏熱。
而又遇衛氣。
兩陽相搏。
熱蒸於外。
則腠理開。
而盜汗出矣。
(溫疫論。
) 頭汗 頭汗之證有二。
一為邪熱上壅。
一為陽氣上脫也。
蓋頭為諸陽之會。
凡傷寒遍身得汗者。
謂之熱越。
其身無汗。
則熱不得越。
而上蒸陽分。
故但頭汗出也。
治熱蒸者。
可清可散。
甚者可下。
在去其熱。
而病自愈。
至若氣脫一證。
則多以妄下傷陰。
或克化太過。
或洩瀉不止。
以緻陰竭於下。
則陽脫於上。
小水不通。
而上見頭汗。
則大危矣。
(景嶽。
此係節明理論文。
)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
何以明之。
四肢者。
諸陽之本。
而胃主四肢。
手足汗出者。
陽明之證也。
陽經邪熱。
傳並陽明。
則手足為之汗出。
陽明為津液之主。
病則自汗出。
其有自汗出者。
有但頭汗出者。
有手足汗出者。
悉屬陽明也。
何以使之然也。
若一身自汗出者。
謂之熱越。
是熱外達者也。
但頭汗出者。
是熱不得越。
而熱氣上達者。
及手足汗出者。
為熱聚於胃。
是津液之傍達也。
(明理) 無汗 傷寒無汗。
何以明之。
腠理者。
津液湊洩之所為腠。
文理縫會之中為理。
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
外湊皮腠者。
則為自汗出。
若寒邪中經。
腠理緻密。
津液內滲。
則無汗。
無汗之由。
又有數種。
如傷寒在表。
及邪行於裡。
或水飲內蓄。
與亡陽久虛。
皆令無汗。
其邪氣行於裡無汗者。
為邪氣在表。
熏發腠理。
則汗出。
邪氣內傳。
不外熏發者。
則無汗。
其水飲內畜。
而無汗者。
為水飲散。
而為津液。
津液布滲而為汗。
既水飲內畜而不行。
則津液不足而無汗。
其陽虛無汗者。
諸陽為津液之主。
陽虛則津液虛少。
故無汗。
如是者。
理之常也。
又焉得為異哉。
一或當汗而不汗。
服湯一劑。
病證仍在。
至於服三劑。
而不汗者。
死症也。
又熱病脈躁盛。
而不得汗者。
黃帝謂陽脈之極也。
死。
茲二者。
以無汗為真病。
詎可與其餘無汗者。
同日而語也。
(明理) 胸脅滿(胸滿治法。
見兼變中結胸。
) 傷寒胸脅滿。
何以明之。
胸脅滿者。
謂胸脅間氣塞滿悶也。
非心下滿者也。
脅滿者。
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
非腹滿者也。
邪氣自表傳裡。
必先自胸膈。
已次經心脅而入胃。
邪氣入胃。
為入府也。
是以胸滿。
多帶表證。
脅滿者。
當半表半裡證也。
蓋胸中至表猶近也。
及脅者。
則更不言發汗。
但和解而已。
大抵胸脅滿。
以邪氣初入裡。
未停留為實。
氣鬱積而不行。
緻生滿也。
和解斯可矣。
若邪氣留於胸中。
聚而為實者。
非湧吐則不可已。
(明理) 凡膻中不足者。
多言則氣怯。
感邪即胸膈不舒。
少與枳樸。
反見痞結。
中土不足者。
受邪最易動洩。
遂成滿結。
若此者。
皆未嘗誤下。
而成滿結也。
(醫級) 心下滿 凡心下滿者。
正在心之下。
胃之上也。
此自滿。
而非下之所緻。
若下蚤而緻滿者。
此為痞氣。
凡心下滿。
以手按之揉之。
則散而軟者。
此虛氣也。
若按之汨汨有聲。
而軟者。
此有停水也。
若按之硬痛者。
有宿食也。
(蘊要) 腹滿 傷寒腹滿。
何以明之。
腹滿者。
俗謂之肚脹。
是也。
華佗曰。
傷寒一日在皮。
二日在膚。
三日在肌。
四日在胸。
五日在腹。
六日入胃。
入胃。
謂入府也。
是在腹也。
猶未全入裡者。
雖腹滿為裡證。
故亦有淺深之別。
經曰。
表已解而內不消。
非大滿猶生寒熱。
則病不除。
是其未全入府。
若大滿大實堅。
有燥屎。
自可除下之。
雖四五日。
不能為禍。
謂之邪氣已入府也。
傷寒邪入腹。
是裡證已深。
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
雖曰腹中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去之。
然腹滿不減者。
則為實也。
若腹滿時減者。
又為虛也。
則不可下。
經曰。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金匱要略曰。
腹滿時減。
復如故。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和之。
蓋虛氣留滯。
亦為之脹。
但比之實者。
不至堅痛也。
大抵腹滿。
屬太陰證也。
陽熱為邪者。
則腹滿而咽乾。
陰寒為邪者。
則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太陰者。
脾土也。
治中央。
故專主腹痛之候。
又發汗吐下之後。
因而成腹滿者。
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
而所主又各不同。
(。
原此辨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調胃承氣湯。
梔子厚樸湯。
三方所主。
腹滿之異。
文繁不錄。
)凡為醫者。
要識邪氣所起所在。
審其所起。
知邪氣之由來。
觀其所在。
知邪氣之虛實。
發汗吐下之不差。
溫補針艾之適當。
則十全之功。
自可得也。
(明理) 傷寒少腹滿者。
何以明之。
少腹滿者。
臍下滿也。
少腹者。
下焦所治。
難經曰。
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
主分別清濁。
其治在臍下。
邪虛自上而下。
至於下焦。
結而不利。
故少腹滿也。
胸中滿。
心下滿。
皆氣爾。
即無物也。
及腹滿者。
又有燥屎為之者。
至少腹滿者。
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於此。
而為之滿爾。
所謂物者。
溺與血爾。
邪氣聚於下焦。
則津液不得通。
血氣不得行。
或溺或血。
留滯於下。
是生脹滿。
而硬痛也。
若從心下至少腹。
皆硬滿而痛者。
是邪實也。
須大陷胸湯下之。
若但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
則是畜血之證。
小便不利者。
則是溺澀之證。
滲之利之。
參酌隨宜。
可為上工。
(同上) 凡腹滿者。
腹中脹滿也。
若以手按之。
堅硬而痛不可按者。
為實。
可按可揉。
內軟者。
虛也。
(蘊要) 結胸。
從心下起。
至少腹硬滿而痛。
與腹滿類也。
然結胸按之則痛。
手不可近。
腹痛舉按常痛。
手近不甚也。
又痞亦從心下起至少腹。
亦與滿類也。
然痞或止留心下。
腹滿但在腹之中也。
有此為異。
隨證宜審。
(準繩) 腹痛 邪氣入裡。
與正氣相搏。
則為腹痛。
蓋陽邪傳裡而痛者。
其痛不常。
陰寒在內而痛者。
則痛無休時。
欲作痢也。
當以熱藥溫之。
有燥屎宿食為痛者。
則煩而不大便。
腹滿而痛也。
則後用下。
(六書) 凡傷寒腹痛者。
必須驗其寒熱下藥。
若初得病身熱。
後加以口乾喜飲冷。
大便閉。
小便赤。
躁煩脈滑數。
此有宿糞。
難經曰。
痛為實。
仲景論時滿時痛之症。
有曰痛甚者加大黃。
意可見也。
若初得病。
身冷厥逆。
脈來沉細。
冷汗自出者。
方是陰證。
雖宜熱藥。
亦須消息輕重而用之。
(明條) 腹痛。
不可按不可揉者。
實也。
可按可揉者。
虛也。
時痛時止者。
實也。
痛無休息者。
虛也。
凡陽邪傳裡。
裡氣作實。
腹脹大便硬者
此屬裡。
若誤認為表虛自汗。
輒用黃耆實表。
及止汗之劑。
則誤矣。
有裡證。
時當盛暑。
多作自汗。
宜下之。
若面無神色。
唇口刮白。
表裡無陽證。
喜熱飲。
稍冷則畏。
脈微欲絕。
忽得自汗。
淡而無味者。
為虛脫。
夜發則晝死。
晝發則夜亡。
急當峻補。
補不及者死。
(溫疫論。
) 盜汗(病後盜汗。
見餘證中。
) 傷寒盜汗。
何以明之。
盜汗者。
謂睡而汗出者也。
自汗則不。
或睡與不睡。
自然而出也。
及盜汗者。
不睡則不能汗出。
方其睡也。
溱溱然出焉。
覺則止而不復出矣。
雜病盜汗者。
責其陽虛也。
傷寒盜汗者。
非若雜病之虛。
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
何者。
若邪氣一切在表幹於衛。
則自然汗出也。
此則邪氣侵行於裡。
外連於表邪。
及睡則衛氣行於裡。
乘表中陽氣不緻。
津液得洩。
故但睡而汗出。
覺則氣散於表。
而汗止矣。
經曰。
微盜汗出。
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又陽明病。
當作裡實。
而脈浮者。
雲必盜汗。
是猶有表邪故也。
又三陽合病。
目合自汗。
是知盜汗。
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
明矣。
且自汗。
有為之虛者。
有為之實者。
其於盜汗之證。
非若自汗有實者。
悉當和表而已。
不可不知也。
(明理) 凡人目張。
則衛氣行於陽。
目瞑則衛氣行於陰。
行陽。
謂升發於表。
行陰。
謂斂降於內。
今內有伏熱。
而又遇衛氣。
兩陽相搏。
熱蒸於外。
則腠理開。
而盜汗出矣。
(溫疫論。
) 頭汗 頭汗之證有二。
一為邪熱上壅。
一為陽氣上脫也。
蓋頭為諸陽之會。
凡傷寒遍身得汗者。
謂之熱越。
其身無汗。
則熱不得越。
而上蒸陽分。
故但頭汗出也。
治熱蒸者。
可清可散。
甚者可下。
在去其熱。
而病自愈。
至若氣脫一證。
則多以妄下傷陰。
或克化太過。
或洩瀉不止。
以緻陰竭於下。
則陽脫於上。
小水不通。
而上見頭汗。
則大危矣。
(景嶽。
此係節明理論文。
)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
何以明之。
四肢者。
諸陽之本。
而胃主四肢。
手足汗出者。
陽明之證也。
陽經邪熱。
傳並陽明。
則手足為之汗出。
陽明為津液之主。
病則自汗出。
其有自汗出者。
有但頭汗出者。
有手足汗出者。
悉屬陽明也。
何以使之然也。
若一身自汗出者。
謂之熱越。
是熱外達者也。
但頭汗出者。
是熱不得越。
而熱氣上達者。
及手足汗出者。
為熱聚於胃。
是津液之傍達也。
(明理) 無汗 傷寒無汗。
何以明之。
腠理者。
津液湊洩之所為腠。
文理縫會之中為理。
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
外湊皮腠者。
則為自汗出。
若寒邪中經。
腠理緻密。
津液內滲。
則無汗。
無汗之由。
又有數種。
如傷寒在表。
及邪行於裡。
或水飲內蓄。
與亡陽久虛。
皆令無汗。
其邪氣行於裡無汗者。
為邪氣在表。
熏發腠理。
則汗出。
邪氣內傳。
不外熏發者。
則無汗。
其水飲內畜。
而無汗者。
為水飲散。
而為津液。
津液布滲而為汗。
既水飲內畜而不行。
則津液不足而無汗。
其陽虛無汗者。
諸陽為津液之主。
陽虛則津液虛少。
故無汗。
如是者。
理之常也。
又焉得為異哉。
一或當汗而不汗。
服湯一劑。
病證仍在。
至於服三劑。
而不汗者。
死症也。
又熱病脈躁盛。
而不得汗者。
黃帝謂陽脈之極也。
死。
茲二者。
以無汗為真病。
詎可與其餘無汗者。
同日而語也。
(明理) 胸脅滿(胸滿治法。
見兼變中結胸。
) 傷寒胸脅滿。
何以明之。
胸脅滿者。
謂胸脅間氣塞滿悶也。
非心下滿者也。
脅滿者。
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
非腹滿者也。
邪氣自表傳裡。
必先自胸膈。
已次經心脅而入胃。
邪氣入胃。
為入府也。
是以胸滿。
多帶表證。
脅滿者。
當半表半裡證也。
蓋胸中至表猶近也。
及脅者。
則更不言發汗。
但和解而已。
大抵胸脅滿。
以邪氣初入裡。
未停留為實。
氣鬱積而不行。
緻生滿也。
和解斯可矣。
若邪氣留於胸中。
聚而為實者。
非湧吐則不可已。
(明理) 凡膻中不足者。
多言則氣怯。
感邪即胸膈不舒。
少與枳樸。
反見痞結。
中土不足者。
受邪最易動洩。
遂成滿結。
若此者。
皆未嘗誤下。
而成滿結也。
(醫級) 心下滿 凡心下滿者。
正在心之下。
胃之上也。
此自滿。
而非下之所緻。
若下蚤而緻滿者。
此為痞氣。
凡心下滿。
以手按之揉之。
則散而軟者。
此虛氣也。
若按之汨汨有聲。
而軟者。
此有停水也。
若按之硬痛者。
有宿食也。
(蘊要) 腹滿 傷寒腹滿。
何以明之。
腹滿者。
俗謂之肚脹。
是也。
華佗曰。
傷寒一日在皮。
二日在膚。
三日在肌。
四日在胸。
五日在腹。
六日入胃。
入胃。
謂入府也。
是在腹也。
猶未全入裡者。
雖腹滿為裡證。
故亦有淺深之別。
經曰。
表已解而內不消。
非大滿猶生寒熱。
則病不除。
是其未全入府。
若大滿大實堅。
有燥屎。
自可除下之。
雖四五日。
不能為禍。
謂之邪氣已入府也。
傷寒邪入腹。
是裡證已深。
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
雖曰腹中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去之。
然腹滿不減者。
則為實也。
若腹滿時減者。
又為虛也。
則不可下。
經曰。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金匱要略曰。
腹滿時減。
復如故。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和之。
蓋虛氣留滯。
亦為之脹。
但比之實者。
不至堅痛也。
大抵腹滿。
屬太陰證也。
陽熱為邪者。
則腹滿而咽乾。
陰寒為邪者。
則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太陰者。
脾土也。
治中央。
故專主腹痛之候。
又發汗吐下之後。
因而成腹滿者。
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
而所主又各不同。
(。
原此辨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調胃承氣湯。
梔子厚樸湯。
三方所主。
腹滿之異。
文繁不錄。
)凡為醫者。
要識邪氣所起所在。
審其所起。
知邪氣之由來。
觀其所在。
知邪氣之虛實。
發汗吐下之不差。
溫補針艾之適當。
則十全之功。
自可得也。
(明理) 傷寒少腹滿者。
何以明之。
少腹滿者。
臍下滿也。
少腹者。
下焦所治。
難經曰。
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
主分別清濁。
其治在臍下。
邪虛自上而下。
至於下焦。
結而不利。
故少腹滿也。
胸中滿。
心下滿。
皆氣爾。
即無物也。
及腹滿者。
又有燥屎為之者。
至少腹滿者。
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於此。
而為之滿爾。
所謂物者。
溺與血爾。
邪氣聚於下焦。
則津液不得通。
血氣不得行。
或溺或血。
留滯於下。
是生脹滿。
而硬痛也。
若從心下至少腹。
皆硬滿而痛者。
是邪實也。
須大陷胸湯下之。
若但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
則是畜血之證。
小便不利者。
則是溺澀之證。
滲之利之。
參酌隨宜。
可為上工。
(同上) 凡腹滿者。
腹中脹滿也。
若以手按之。
堅硬而痛不可按者。
為實。
可按可揉。
內軟者。
虛也。
(蘊要) 結胸。
從心下起。
至少腹硬滿而痛。
與腹滿類也。
然結胸按之則痛。
手不可近。
腹痛舉按常痛。
手近不甚也。
又痞亦從心下起至少腹。
亦與滿類也。
然痞或止留心下。
腹滿但在腹之中也。
有此為異。
隨證宜審。
(準繩) 腹痛 邪氣入裡。
與正氣相搏。
則為腹痛。
蓋陽邪傳裡而痛者。
其痛不常。
陰寒在內而痛者。
則痛無休時。
欲作痢也。
當以熱藥溫之。
有燥屎宿食為痛者。
則煩而不大便。
腹滿而痛也。
則後用下。
(六書) 凡傷寒腹痛者。
必須驗其寒熱下藥。
若初得病身熱。
後加以口乾喜飲冷。
大便閉。
小便赤。
躁煩脈滑數。
此有宿糞。
難經曰。
痛為實。
仲景論時滿時痛之症。
有曰痛甚者加大黃。
意可見也。
若初得病。
身冷厥逆。
脈來沉細。
冷汗自出者。
方是陰證。
雖宜熱藥。
亦須消息輕重而用之。
(明條) 腹痛。
不可按不可揉者。
實也。
可按可揉者。
虛也。
時痛時止者。
實也。
痛無休息者。
虛也。
凡陽邪傳裡。
裡氣作實。
腹脹大便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