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實也。
陰邪傳裡。
裡氣停寒。
腹軟洩瀉者。
虛也。
脈來滑大有力者。
實也。
弦細無力者。
虛也。
又當分大小少三腹而治之。
若大腹痛者。
即心腹。
而有寒邪食積也。
小腹痛者。
即臍腹。
而有邪熱燥糞也。
少腹痛者。
即臍以下。
而有瘀血結溺也。
各從其寒熱虛實而治。
熱者清之。
寒者溫之。
實者下之。
虛者補之。
活人書雲。
傷寒腹痛。
當分四症而治。
此其法也。
(同上。
案此分三腹。
未知何出。
原更配之三陰。
最屬牽強。
不錄。
) 亦有虛寒之人患腹痛。
服溫補藥而相安。
時止時作。
痛仍不解。
甚則利清水。
或白沫。
此虛中有實。
或先有宿食。
在腸不曾去。
或病中腸胃虛。
不能運化。
所食之物。
停於腸中。
即一二塊宿糞。
亦能作楚。
宜用溫補藥。
煎好去渣。
入大黃一錢。
不甚虛者。
可加一錢五分。
滾四五沸服之。
宿食自下。
正氣不傷。
而病隨愈。
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
(緒論) 渴(當參雜載渴與水法) 凡渴問其所飲。
欲冷欲熱。
欲多欲少。
若飲多而欲冷者。
陽渴也。
更須審其有何證在經也。
陰亦有自利而渴。
但陰有渴。
古人多用冷劑。
以其皆挾陽氣耳。
然亦有下利清穀。
不繫熱利。
純是陰證。
而反見渴者。
此是陰在下。
隔陽於上。
兼因洩瀉。
津液既去。
枯燥而渴。
其人雖引飲。
所飲自少。
而常喜溫。
不可投冷劑。
(要訣) 病人有實熱而渴者。
有氣虛自汗過多。
或誤發汗。
津液頓亡。
而渴者。
名曰血渴。
治法不同。
假令血熱發渴。
外症四肢有熱。
小便赤澀。
(虛實辨疑) 劉氏曰。
大抵陰虛。
煩躁發渴。
不能飲水。
或有勉強飲下。
良久復吐出。
或飲水而嘔。
或噦逆者。
皆內寒也。
豈無根失守之火。
遊於咽嗌之間。
假作躁渴。
則不飲水也。
或為能飲不吐。
復欲飲者。
熱也。
(選錄) 有一等中氣虛寒。
寒水泛上。
逼其浮遊之火。
於咽喉口舌之間者。
渴欲引飲。
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
少頃復渴。
散亦不過若此。
蓋上焦一段欲得水。
救至中焦。
則以水見水。
正其所惡也。
(西塘感症評。
) 煩躁(虛煩如狂。
見陽明病。
陰極發躁。
見少陰病。
) 傷寒煩躁。
何以明之。
煩。
為擾擾而煩。
躁。
為憤躁之躁。
合而言之。
煩躁為熱也。
析而言之。
煩也。
躁也。
有陰陽之別焉。
煩。
陽也。
躁。
陰也。
煩。
為熱之輕者。
躁。
為熱之甚者。
經有煩疼。
煩滿。
煩渴。
虛煩。
皆以煩為熱也。
有不煩而躁者。
為怫怫然。
便作躁悶。
此為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
但飲水不得入口者。
是矣。
所謂煩躁者。
謂先煩漸至躁也。
所謂躁煩者。
謂先發躁。
而迤邐復煩者也。
煩躁之由。
又為不同。
有邪氣在表。
而煩躁者。
有邪氣在裡。
而煩躁者。
有因火劫而煩躁者。
有陽虛而煩躁者。
有陰盛而煩躁者。
皆不同也。
煩躁為常有之疾。
復有諸不治之證。
臨病者之側。
又當熱審焉。
(明理) 有汗之煩躁。
裡症也。
宜清熱。
無汗之煩躁。
表症也。
宜散表。
脈浮之煩躁。
表症也。
宜散表。
脈伏之煩躁。
伏邪也。
宜升提。
沉數之煩躁。
裡熱也。
宜清熱。
沉遲之煩躁。
裡寒也。
宜溫經。
(大白) 有脈數心煩而躁。
至夜不寧者。
為血虛。
芍藥甘草湯。
有晝日煩躁。
至夜安靜者。
為陽虛。
乾薑附子湯。
有誤用姜附而煩躁。
虛則升陽散火。
實則黃連解毒。
若躁極脈亂者。
勿治也。
(緒論) 凡見厥冷下利。
讝語遺尿直視。
躁不得臥。
其脈無力欲絕者。
不治。
凡先煩後躁可治。
先躁後煩死。
獨躁不煩者死。
更有臥寐不寧者。
乃胃中津液乾枯。
不能內營其魂魄也。
惟為生津。
俾胃和。
而臥自安也。
(錦囊) 晝夜偏劇 凡病晝靜夜劇者。
熱在血分。
若夜靜晝劇者。
此熱在氣分。
若晝夜俱劇者。
此熱在氣血之分也。
若有表證。
不得汗出。
晝夜不得安。
脈浮數者。
宜發汗則愈。
若有裡實。
大便不通。
燥糞結聚。
發躁晝夜不得安。
則宜下之則愈。
(蘊要) 讝語 傷寒讝語。
何以明之。
讝者。
謂呢喃而語也。
又作譫。
謂妄所有見而言也。
斯皆真氣昏亂。
神識不清之所緻。
夫心藏神。
而心主火。
病則熱氣歸焉。
傷寒胃中熱盛。
上乘於心。
心為熱冒。
則神昏亂。
而語言多出。
識昏不知所以然。
遂言無次。
而成讝妄之語。
輕者。
睡中呢喃。
重者。
不睡亦語言差謬。
有讝語者。
有獨語者。
有狂語者。
有語言不休者。
有言亂者。
此數者。
見其熱之輕重也。
讝語與獨語。
雖間有妄錯之語。
若與人言有次。
是熱未至於極者也。
經曰。
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不識人。
是病獨語未為劇也。
狂語者。
熱甚者也。
由神昏而無所見覺。
甚則至於喊叫而言語也。
言語不休者。
又其甚也。
至於亂言者。
謂妄言罵詈。
善惡不避親疏。
為神明已亂也。
經曰。
諸逆發汗。
微者難差。
劇者言亂。
是難可複製也。
讝語之由。
又自不同。
皆當明辨之。
有被火劫讝語者。
有汗出讝語者。
有下利讝語者。
有下血讝語者。
有燥屎在胃讝語者。
有三陽合病讝語者。
有亡陽讝語者。
諸如此者。
脈短則死。
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
脈浮大者生。
逆冷脈沉細。
不過一日死。
(。
按此二句。
本於十七難。
)實則讝語。
氣收斂在內。
而實者。
本病也。
或氣上逆而喘滿。
或氣下奪而自利者。
皆為逆也。
經曰。
直視讝語。
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謂其正氣脫絕也。
能知虛實之診。
能識逆從之要。
治病療病。
則不失矣。
(明理) 讝語者。
顛倒錯亂。
言出無倫。
常對空獨語。
如見鬼狀。
鄭聲者。
鄭重頻繇。
語雖謬。
而諄諄重複不自已。
年老之人。
遇事則誶語不休。
以陽氣虛也。
二者本不難辨。
須以他證別之。
大便秘。
小便赤。
身熱煩渴。
而妄言者。
乃裡實之讝語也。
小便如常。
大便洞下。
或發躁。
或反發熱。
而妄言者。
乃陰隔陽之讝語也。
此讝語鄭聲。
虛實之所以不同也。
(要訣) 讝語者。
謂亂語無次第。
數數更端也。
鄭聲者。
謂鄭重頻煩也。
隻將一句舊言。
重疊頻言之。
終日殷勤。
不換他聲也。
蓋神有餘。
則能機變。
而亂語數數更端。
神不足。
則無機變。
而隻守一聲也。
成無己謂鄭聲。
為鄭衛之聲。
非是。
(醫綱) 經曰。
實則讝語。
虛則鄭聲。
是鄭聲亦讝語也。
其所以分鄭聲與讝語者。
在乎虛實。
其所以別虛與實者。
在乎聲之輕重耳。
歌哭怒笑。
其聲長而有力。
身輕能自轉側坐起。
不大便。
脈滑而長。
或緩而有力。
脈不數。
此實則讝語也。
宜黃連石膏之類。
如胃中有燥屎。
不大便。
宜大承氣湯。
證雖怪異。
一二劑即愈。
若夫似睡非睡之間。
或昏或清。
似語非語。
即所言者。
或平日所作之事。
或無稽之談。
問亦不知。
其聲輕微而無力。
即素問所謂。
言而微。
終日復言者。
是也。
脈必大而散。
或數而無力。
或細而遲。
此虛則鄭聲也。
宜用參附之類。
非數十劑。
不能收功。
然亦有大實症。
狂言狂走。
宜細審之。
(直解) 凡讝語。
無實熱燥結可攻者。
皆不可治。
下後讝妄。
雖稍緩仍不止。
若未見溏糞者。
為下未盡。
更下之。
(緒論) 又有不繫正陽明。
似困非困。
間時有一二聲讝語者。
當隨證施治。
外有已得汗。
身和而言妄者。
此是汗出後。
津液不和。
慎不可下。
乃非陽非陰者。
宜小柴胡湯。
和建中湯。
各半貼。
和營衛通津液。
(要訣) 餘子秉淦。
每感風寒。
必善作讝語。
若不習知者。
遇此認為裡症。
妄施攻下。
寧有不殆者乎。
(瘟疫論類編) 多眠 陰盛主靜。
靜則使人多眠。
或踡臥而眠。
或終日不言而眠。
均屬直中表症。
多眠是感邪深重。
必見頭痛發熱。
而鼻息氣粗。
裡症多眠。
因熱沖清道。
神思昏昧。
然必呼之即醒。
不若直中身冷鼻冷。
聲
實也。
陰邪傳裡。
裡氣停寒。
腹軟洩瀉者。
虛也。
脈來滑大有力者。
實也。
弦細無力者。
虛也。
又當分大小少三腹而治之。
若大腹痛者。
即心腹。
而有寒邪食積也。
小腹痛者。
即臍腹。
而有邪熱燥糞也。
少腹痛者。
即臍以下。
而有瘀血結溺也。
各從其寒熱虛實而治。
熱者清之。
寒者溫之。
實者下之。
虛者補之。
活人書雲。
傷寒腹痛。
當分四症而治。
此其法也。
(同上。
案此分三腹。
未知何出。
原更配之三陰。
最屬牽強。
不錄。
) 亦有虛寒之人患腹痛。
服溫補藥而相安。
時止時作。
痛仍不解。
甚則利清水。
或白沫。
此虛中有實。
或先有宿食。
在腸不曾去。
或病中腸胃虛。
不能運化。
所食之物。
停於腸中。
即一二塊宿糞。
亦能作楚。
宜用溫補藥。
煎好去渣。
入大黃一錢。
不甚虛者。
可加一錢五分。
滾四五沸服之。
宿食自下。
正氣不傷。
而病隨愈。
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
(緒論) 渴(當參雜載渴與水法) 凡渴問其所飲。
欲冷欲熱。
欲多欲少。
若飲多而欲冷者。
陽渴也。
更須審其有何證在經也。
陰亦有自利而渴。
但陰有渴。
古人多用冷劑。
以其皆挾陽氣耳。
然亦有下利清穀。
不繫熱利。
純是陰證。
而反見渴者。
此是陰在下。
隔陽於上。
兼因洩瀉。
津液既去。
枯燥而渴。
其人雖引飲。
所飲自少。
而常喜溫。
不可投冷劑。
(要訣) 病人有實熱而渴者。
有氣虛自汗過多。
或誤發汗。
津液頓亡。
而渴者。
名曰血渴。
治法不同。
假令血熱發渴。
外症四肢有熱。
小便赤澀。
(虛實辨疑) 劉氏曰。
大抵陰虛。
煩躁發渴。
不能飲水。
或有勉強飲下。
良久復吐出。
或飲水而嘔。
或噦逆者。
皆內寒也。
豈無根失守之火。
遊於咽嗌之間。
假作躁渴。
則不飲水也。
或為能飲不吐。
復欲飲者。
熱也。
(選錄) 有一等中氣虛寒。
寒水泛上。
逼其浮遊之火。
於咽喉口舌之間者。
渴欲引飲。
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
少頃復渴。
散亦不過若此。
蓋上焦一段欲得水。
救至中焦。
則以水見水。
正其所惡也。
(西塘感症評。
) 煩躁(虛煩如狂。
見陽明病。
陰極發躁。
見少陰病。
) 傷寒煩躁。
何以明之。
煩。
為擾擾而煩。
躁。
為憤躁之躁。
合而言之。
煩躁為熱也。
析而言之。
煩也。
躁也。
有陰陽之別焉。
煩。
陽也。
躁。
陰也。
煩。
為熱之輕者。
躁。
為熱之甚者。
經有煩疼。
煩滿。
煩渴。
虛煩。
皆以煩為熱也。
有不煩而躁者。
為怫怫然。
便作躁悶。
此為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
但飲水不得入口者。
是矣。
所謂煩躁者。
謂先煩漸至躁也。
所謂躁煩者。
謂先發躁。
而迤邐復煩者也。
煩躁之由。
又為不同。
有邪氣在表。
而煩躁者。
有邪氣在裡。
而煩躁者。
有因火劫而煩躁者。
有陽虛而煩躁者。
有陰盛而煩躁者。
皆不同也。
煩躁為常有之疾。
復有諸不治之證。
臨病者之側。
又當熱審焉。
(明理) 有汗之煩躁。
裡症也。
宜清熱。
無汗之煩躁。
表症也。
宜散表。
脈浮之煩躁。
表症也。
宜散表。
脈伏之煩躁。
伏邪也。
宜升提。
沉數之煩躁。
裡熱也。
宜清熱。
沉遲之煩躁。
裡寒也。
宜溫經。
(大白) 有脈數心煩而躁。
至夜不寧者。
為血虛。
芍藥甘草湯。
有晝日煩躁。
至夜安靜者。
為陽虛。
乾薑附子湯。
有誤用姜附而煩躁。
虛則升陽散火。
實則黃連解毒。
若躁極脈亂者。
勿治也。
(緒論) 凡見厥冷下利。
讝語遺尿直視。
躁不得臥。
其脈無力欲絕者。
不治。
凡先煩後躁可治。
先躁後煩死。
獨躁不煩者死。
更有臥寐不寧者。
乃胃中津液乾枯。
不能內營其魂魄也。
惟為生津。
俾胃和。
而臥自安也。
(錦囊) 晝夜偏劇 凡病晝靜夜劇者。
熱在血分。
若夜靜晝劇者。
此熱在氣分。
若晝夜俱劇者。
此熱在氣血之分也。
若有表證。
不得汗出。
晝夜不得安。
脈浮數者。
宜發汗則愈。
若有裡實。
大便不通。
燥糞結聚。
發躁晝夜不得安。
則宜下之則愈。
(蘊要) 讝語 傷寒讝語。
何以明之。
讝者。
謂呢喃而語也。
又作譫。
謂妄所有見而言也。
斯皆真氣昏亂。
神識不清之所緻。
夫心藏神。
而心主火。
病則熱氣歸焉。
傷寒胃中熱盛。
上乘於心。
心為熱冒。
則神昏亂。
而語言多出。
識昏不知所以然。
遂言無次。
而成讝妄之語。
輕者。
睡中呢喃。
重者。
不睡亦語言差謬。
有讝語者。
有獨語者。
有狂語者。
有語言不休者。
有言亂者。
此數者。
見其熱之輕重也。
讝語與獨語。
雖間有妄錯之語。
若與人言有次。
是熱未至於極者也。
經曰。
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不識人。
是病獨語未為劇也。
狂語者。
熱甚者也。
由神昏而無所見覺。
甚則至於喊叫而言語也。
言語不休者。
又其甚也。
至於亂言者。
謂妄言罵詈。
善惡不避親疏。
為神明已亂也。
經曰。
諸逆發汗。
微者難差。
劇者言亂。
是難可複製也。
讝語之由。
又自不同。
皆當明辨之。
有被火劫讝語者。
有汗出讝語者。
有下利讝語者。
有下血讝語者。
有燥屎在胃讝語者。
有三陽合病讝語者。
有亡陽讝語者。
諸如此者。
脈短則死。
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
脈浮大者生。
逆冷脈沉細。
不過一日死。
(。
按此二句。
本於十七難。
)實則讝語。
氣收斂在內。
而實者。
本病也。
或氣上逆而喘滿。
或氣下奪而自利者。
皆為逆也。
經曰。
直視讝語。
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謂其正氣脫絕也。
能知虛實之診。
能識逆從之要。
治病療病。
則不失矣。
(明理) 讝語者。
顛倒錯亂。
言出無倫。
常對空獨語。
如見鬼狀。
鄭聲者。
鄭重頻繇。
語雖謬。
而諄諄重複不自已。
年老之人。
遇事則誶語不休。
以陽氣虛也。
二者本不難辨。
須以他證別之。
大便秘。
小便赤。
身熱煩渴。
而妄言者。
乃裡實之讝語也。
小便如常。
大便洞下。
或發躁。
或反發熱。
而妄言者。
乃陰隔陽之讝語也。
此讝語鄭聲。
虛實之所以不同也。
(要訣) 讝語者。
謂亂語無次第。
數數更端也。
鄭聲者。
謂鄭重頻煩也。
隻將一句舊言。
重疊頻言之。
終日殷勤。
不換他聲也。
蓋神有餘。
則能機變。
而亂語數數更端。
神不足。
則無機變。
而隻守一聲也。
成無己謂鄭聲。
為鄭衛之聲。
非是。
(醫綱) 經曰。
實則讝語。
虛則鄭聲。
是鄭聲亦讝語也。
其所以分鄭聲與讝語者。
在乎虛實。
其所以別虛與實者。
在乎聲之輕重耳。
歌哭怒笑。
其聲長而有力。
身輕能自轉側坐起。
不大便。
脈滑而長。
或緩而有力。
脈不數。
此實則讝語也。
宜黃連石膏之類。
如胃中有燥屎。
不大便。
宜大承氣湯。
證雖怪異。
一二劑即愈。
若夫似睡非睡之間。
或昏或清。
似語非語。
即所言者。
或平日所作之事。
或無稽之談。
問亦不知。
其聲輕微而無力。
即素問所謂。
言而微。
終日復言者。
是也。
脈必大而散。
或數而無力。
或細而遲。
此虛則鄭聲也。
宜用參附之類。
非數十劑。
不能收功。
然亦有大實症。
狂言狂走。
宜細審之。
(直解) 凡讝語。
無實熱燥結可攻者。
皆不可治。
下後讝妄。
雖稍緩仍不止。
若未見溏糞者。
為下未盡。
更下之。
(緒論) 又有不繫正陽明。
似困非困。
間時有一二聲讝語者。
當隨證施治。
外有已得汗。
身和而言妄者。
此是汗出後。
津液不和。
慎不可下。
乃非陽非陰者。
宜小柴胡湯。
和建中湯。
各半貼。
和營衛通津液。
(要訣) 餘子秉淦。
每感風寒。
必善作讝語。
若不習知者。
遇此認為裡症。
妄施攻下。
寧有不殆者乎。
(瘟疫論類編) 多眠 陰盛主靜。
靜則使人多眠。
或踡臥而眠。
或終日不言而眠。
均屬直中表症。
多眠是感邪深重。
必見頭痛發熱。
而鼻息氣粗。
裡症多眠。
因熱沖清道。
神思昏昧。
然必呼之即醒。
不若直中身冷鼻冷。
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