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息微怯。
呼之不醒也。
(孝慈備覽) 凡得汗後。
脈靜身涼。
而好睡者。
病之愈候也。
(蘊要。
互見愈候。
) 短氣 傷寒短氣。
何以明之。
短氣者。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
是矣。
似喘而非喘。
若有氣上衝。
而實非氣上衝也。
喘者。
張口擡肩。
搖身滾肚。
謂之喘也。
氣上衝者。
復裡氣時時上衝也。
所謂短氣者。
呼吸雖數。
而不能相續。
似喘而不喘。
搖肩似呻吟。
而無痛者。
短氣也。
經所謂短氣者眾。
實為難辨之證。
愚醫莫識之。
為治有誤者多矣。
要識其短氣之直者。
氣急而短促。
謂之氣短者是也。
短氣有責為虛者。
有責為實者。
又有屬表。
又有屬裡者。
要當審視之。
大凡心腹脹滿。
而短氣者。
邪在裡而為實也。
腹濡滿而短氣者。
邪在表而作虛也。
大抵短氣為實。
金匱要略曰。
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又水停心下。
亦令短氣。
金匱要略曰。
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微者短氣。
即此觀之。
短氣之由亦眾矣。
必審其形候。
使的而不惑。
必審其邪氣在表裡之不差。
隨症攻之。
了無不愈者矣。
(明理) 動氣 傷寒動氣。
何以明之。
動氣者。
為築築然動於腹中者。
是矣。
藏氣不治。
隨藏所主。
發洩於臍之四傍。
動跳築築然。
謂之動氣。
難經。
脾內證。
當臍有動氣。
經特曰。
臍之四傍動氣。
不可汗下。
獨不言脾候。
當臍有動氣者。
以脾者中州。
為胃以行津液。
發汗吐下。
猶先動脾。
況脾家發動氣者。
詎可動之也。
所以特不言之也。
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
蓋不在脈之可見。
必待問之可得者。
發汗吐下。
務要審諦。
舉此動氣。
類可知矣。
(明理) 戰慄(戰汗。
詳見少陽病篇中。
) 傷寒戰慄。
何以明之。
戰慄者。
形相類而實非一也。
合而言之。
戰慄非二也。
析而分之。
有內外之別焉。
戰者。
身為之戰搖者。
是也。
慄者。
心戰是也。
戰之與慄。
內外之診也。
昧者通以為戰慄也。
通為戰慄。
而不知有逆順之殊。
經曰。
胃無穀氣。
脾澀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戰而慄者。
即此觀之。
戰之與慄。
豈不異哉。
戰之與振。
振輕而戰重也。
戰之與慄。
戰外而慄內也。
戰慄者。
皆陰陽之爭也。
傷寒欲解將汗之時。
正氣內實。
邪不能與之爭。
則便汗出。
而不發戰也。
邪氣欲出。
其人本虛。
邪與正爭。
微者為振。
甚者則戰。
戰退正勝而解矣。
經曰。
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
何也。
其人本虛。
是以發戰者。
是也。
邪氣外與正氣爭。
則為戰。
戰其愈者也。
邪氣內與正氣爭。
則為慄。
慄為甚者也。
經曰。
陰中於邪。
必內慄也。
表氣微虛。
裡氣不守。
故使邪中於陰也。
方其裡氣不守。
而為邪中於正氣。
正氣怯弱。
故成慄也。
戰者正氣勝。
慄者邪氣勝也。
(明理) 振 傷寒振者。
何以明之。
振者。
森然若寒。
聳然振動者。
是也。
傷寒振者。
皆責其虛寒也。
至於欲汗之時。
其人必虛。
必蒸蒸而振。
欲發熱汗出而解。
振近戰也。
而輕者為戰矣。
戰為正與邪爭。
爭則為鼓慄而戰。
振但虛而不至爭。
故止聳動而振也。
下後復發汗振寒者。
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
則寒慄而振者。
謂其血氣俱虛也。
諸如此者。
止於振聳爾。
其振振欲擗地者。
有身為振振搖者。
二者。
皆發汗過多。
亡陽經虛。
不能自主持。
故身為振搖也。
又非若振慄之比。
(明理) 厥(熱厥。
互見陽明病。
) 五六日間。
手足逆冷者。
此名厥也。
厥者。
逆也。
陰陽不相接。
手足逆冷也。
陽氣衰而陰氣盛。
陰勝於陽。
故陽脈為之逆不通。
手足所以逆冷也。
傷寒熱多厥少者。
其病當愈。
厥多熱少者。
其病為進。
然有冷熱二證。
當子細辨認之。
熱厥。
白虎承氣。
冷厥。
四逆理中。
通脈四逆。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
白通加豬膽湯。
可選用之。
冷厥者。
初得病者。
便四肢逆冷。
脈沉微而不數。
足多攣臥而惡寒。
或自引衣蓋覆。
不飲水。
或下痢清穀。
或清便自調。
(。
活人。
此雲。
或小便數。
)外證多惺惺而靜。
脈雖沉實。
按之遲弱。
知冷厥也。
其熱厥者。
初中病。
必身熱頭痛。
外別有陽證。
至二三日。
(。
活人。
此雲。
乃至四五日。
)方發厥。
厥至半日卻身熱。
(。
活人。
此雲。
蓋熱氣深。
則方能發厥。
須在二三日後也。
若微厥即發熱者。
熱微故也。
)脈雖沉伏。
按之滑。
(。
元戎引張翼雲。
其伏熱在內而厥者。
脈雖沉伏。
按之至骨。
宜來數也。
)此為裡有熱。
(。
活人。
此雲。
其人或畏寒。
)或飲水。
或揚手擲足。
煩躁不得眠。
大便秘。
小便赤。
外證多昏憒者。
知其熱厥也。
(通真子括要。
治例。
引高保衡。
) 孫兆雲。
陽病極熱而厥。
畢竟脈緊。
外證須狂語揚衣被也。
陰厥。
按之脈沉遲。
而形靜也。
高保義雲。
寒厥。
則證多。
靜而了了。
脈雖伏若實。
按之遲而弱也。
熱厥。
外證多昏塞。
脈雖伏若實。
按之須挾數而有力也。
(元戎) 手足逆冷。
皆屬厥陰。
不可下。
亦不可汗。
有須下證者。
謂手足雖逆冷。
或有溫時。
手足雖逆冷。
而手足掌心必暖。
非正厥也。
故可消息汗下也。
(總病) 或曰。
人之手足。
乃胃土之末。
凡脾胃有熱。
手足必熱。
脾胃有寒。
手足必冷。
理之常也。
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
厥微熱亦微之論。
何耶。
曰。
冒寒則手足寒。
冒熱則手足熱。
此病之常也。
若夫極則變。
不可以常道拘也。
蓋亢則害。
承乃制。
火氣亢極。
反兼水化。
故有此象耳。
陰陽反覆。
病之逆從。
未可以常理論也。
凡經言厥逆。
厥冷。
厥寒。
手足寒冷等語。
皆變文耳。
不可以論輕重。
若言四肢則有異。
亦未可純為寒證。
(。
此二句不妥。
)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
則為真寒無疑矣。
急用姜附等藥溫之。
少緩則難療矣。
謂其寒上過乎肘。
下過乎膝。
非內有真寒。
達於四肢而何。
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證參之。
庶乎其無誤也。
凡看傷寒。
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
必須以脈兼證參之。
方知端的。
如手足厥逆。
兼之以腹痛腹滿。
洩利清白。
小便亦清。
口不渴。
惡寒戰慄。
面如刀刮。
皆寒證也。
若腹痛後重。
洩利稠黏。
小便赤澀。
渴而好飲。
皆熱證也。
宜詳審之。
(六書) 凡厥逆可下者。
內有燥屎也。
必以手按病人臍腹。
或硬或滿。
或痛者。
是也。
甚者。
手不可近。
或按則叫痛者。
有燥屎也。
若腹中轉氣下失。
屁出極臭者。
有燥屎也。
或繞臍刺痛者。
有燥屎也。
(蘊要) 傷寒血證。
亦有四肢發厥。
以至昏迷悶絕者。
此又不可不知。
(總括) 足冷手不冷者。
下焦衛氣不溫也。
有下元素虛之人。
病傷寒中風。
惡寒發熱。
但陽縮足冷者。
當從夾陰例治。
亦有兩手逆冷。
而兩足熱厥如火者。
此陰氣衰於下。
腸氣衰於上。
陰陽否隔之兆也。
(緒論。
案此熱厥之厥。
可疑。
) 踡臥 踡者。
曲縮不伸者。
是也。
皆陰寒之極。
須在陽經。
見是證者。
然有表症。
亦用溫經之劑。
桂枝附子是已。
況在三陰裡寒下利厥逆者乎。
四逆之類。
奚可缺哉。
若有陰無陽者。
為不治。
(類證) 踡臥。
何以寒症。
答曰。
踡臥者。
手足踡而不伸也。
即諺雲縮腳臥。
是也。
熱則手足舒暢。
豈有踡臥之理。
惟寒有之。
今人冬月獨寢。
若寒極則踡臥。
天氣稍暖。
則手足稍舒。
必揭被露胛。
何有踡臥。
故見踡臥。
即是寒症。
無疑矣。
又問曰。
陽經表症。
亦有踡臥者。
寒耶熱耶。
答曰。
陽經有踡臥者。
表中寒深也。
須大發表。
何以別之。
若有頭疼發熱。
及諸表症。
乃是陽經踡臥。
蓋陰經踡臥。
則外無一毫症。
以別之耳。
(五法) 筋惕肉瞤(治方。
見兼變中。
誤治虛乏。
) 傷寒筋惕肉瞤。
何以明之。
傷寒頭痛身疼。
惡寒發熱者。
必然之證也。
其於筋惕肉瞤。
非常常有之者。
必待發汗過多亡陽。
則有之
呼之不醒也。
(孝慈備覽) 凡得汗後。
脈靜身涼。
而好睡者。
病之愈候也。
(蘊要。
互見愈候。
) 短氣 傷寒短氣。
何以明之。
短氣者。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
是矣。
似喘而非喘。
若有氣上衝。
而實非氣上衝也。
喘者。
張口擡肩。
搖身滾肚。
謂之喘也。
氣上衝者。
復裡氣時時上衝也。
所謂短氣者。
呼吸雖數。
而不能相續。
似喘而不喘。
搖肩似呻吟。
而無痛者。
短氣也。
經所謂短氣者眾。
實為難辨之證。
愚醫莫識之。
為治有誤者多矣。
要識其短氣之直者。
氣急而短促。
謂之氣短者是也。
短氣有責為虛者。
有責為實者。
又有屬表。
又有屬裡者。
要當審視之。
大凡心腹脹滿。
而短氣者。
邪在裡而為實也。
腹濡滿而短氣者。
邪在表而作虛也。
大抵短氣為實。
金匱要略曰。
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又水停心下。
亦令短氣。
金匱要略曰。
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微者短氣。
即此觀之。
短氣之由亦眾矣。
必審其形候。
使的而不惑。
必審其邪氣在表裡之不差。
隨症攻之。
了無不愈者矣。
(明理) 動氣 傷寒動氣。
何以明之。
動氣者。
為築築然動於腹中者。
是矣。
藏氣不治。
隨藏所主。
發洩於臍之四傍。
動跳築築然。
謂之動氣。
難經。
脾內證。
當臍有動氣。
經特曰。
臍之四傍動氣。
不可汗下。
獨不言脾候。
當臍有動氣者。
以脾者中州。
為胃以行津液。
發汗吐下。
猶先動脾。
況脾家發動氣者。
詎可動之也。
所以特不言之也。
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
蓋不在脈之可見。
必待問之可得者。
發汗吐下。
務要審諦。
舉此動氣。
類可知矣。
(明理) 戰慄(戰汗。
詳見少陽病篇中。
) 傷寒戰慄。
何以明之。
戰慄者。
形相類而實非一也。
合而言之。
戰慄非二也。
析而分之。
有內外之別焉。
戰者。
身為之戰搖者。
是也。
慄者。
心戰是也。
戰之與慄。
內外之診也。
昧者通以為戰慄也。
通為戰慄。
而不知有逆順之殊。
經曰。
胃無穀氣。
脾澀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戰而慄者。
即此觀之。
戰之與慄。
豈不異哉。
戰之與振。
振輕而戰重也。
戰之與慄。
戰外而慄內也。
戰慄者。
皆陰陽之爭也。
傷寒欲解將汗之時。
正氣內實。
邪不能與之爭。
則便汗出。
而不發戰也。
邪氣欲出。
其人本虛。
邪與正爭。
微者為振。
甚者則戰。
戰退正勝而解矣。
經曰。
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
何也。
其人本虛。
是以發戰者。
是也。
邪氣外與正氣爭。
則為戰。
戰其愈者也。
邪氣內與正氣爭。
則為慄。
慄為甚者也。
經曰。
陰中於邪。
必內慄也。
表氣微虛。
裡氣不守。
故使邪中於陰也。
方其裡氣不守。
而為邪中於正氣。
正氣怯弱。
故成慄也。
戰者正氣勝。
慄者邪氣勝也。
(明理) 振 傷寒振者。
何以明之。
振者。
森然若寒。
聳然振動者。
是也。
傷寒振者。
皆責其虛寒也。
至於欲汗之時。
其人必虛。
必蒸蒸而振。
欲發熱汗出而解。
振近戰也。
而輕者為戰矣。
戰為正與邪爭。
爭則為鼓慄而戰。
振但虛而不至爭。
故止聳動而振也。
下後復發汗振寒者。
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
則寒慄而振者。
謂其血氣俱虛也。
諸如此者。
止於振聳爾。
其振振欲擗地者。
有身為振振搖者。
二者。
皆發汗過多。
亡陽經虛。
不能自主持。
故身為振搖也。
又非若振慄之比。
(明理) 厥(熱厥。
互見陽明病。
) 五六日間。
手足逆冷者。
此名厥也。
厥者。
逆也。
陰陽不相接。
手足逆冷也。
陽氣衰而陰氣盛。
陰勝於陽。
故陽脈為之逆不通。
手足所以逆冷也。
傷寒熱多厥少者。
其病當愈。
厥多熱少者。
其病為進。
然有冷熱二證。
當子細辨認之。
熱厥。
白虎承氣。
冷厥。
四逆理中。
通脈四逆。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
白通加豬膽湯。
可選用之。
冷厥者。
初得病者。
便四肢逆冷。
脈沉微而不數。
足多攣臥而惡寒。
或自引衣蓋覆。
不飲水。
或下痢清穀。
或清便自調。
(。
活人。
此雲。
或小便數。
)外證多惺惺而靜。
脈雖沉實。
按之遲弱。
知冷厥也。
其熱厥者。
初中病。
必身熱頭痛。
外別有陽證。
至二三日。
(。
活人。
此雲。
乃至四五日。
)方發厥。
厥至半日卻身熱。
(。
活人。
此雲。
蓋熱氣深。
則方能發厥。
須在二三日後也。
若微厥即發熱者。
熱微故也。
)脈雖沉伏。
按之滑。
(。
元戎引張翼雲。
其伏熱在內而厥者。
脈雖沉伏。
按之至骨。
宜來數也。
)此為裡有熱。
(。
活人。
此雲。
其人或畏寒。
)或飲水。
或揚手擲足。
煩躁不得眠。
大便秘。
小便赤。
外證多昏憒者。
知其熱厥也。
(通真子括要。
治例。
引高保衡。
) 孫兆雲。
陽病極熱而厥。
畢竟脈緊。
外證須狂語揚衣被也。
陰厥。
按之脈沉遲。
而形靜也。
高保義雲。
寒厥。
則證多。
靜而了了。
脈雖伏若實。
按之遲而弱也。
熱厥。
外證多昏塞。
脈雖伏若實。
按之須挾數而有力也。
(元戎) 手足逆冷。
皆屬厥陰。
不可下。
亦不可汗。
有須下證者。
謂手足雖逆冷。
或有溫時。
手足雖逆冷。
而手足掌心必暖。
非正厥也。
故可消息汗下也。
(總病) 或曰。
人之手足。
乃胃土之末。
凡脾胃有熱。
手足必熱。
脾胃有寒。
手足必冷。
理之常也。
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
厥微熱亦微之論。
何耶。
曰。
冒寒則手足寒。
冒熱則手足熱。
此病之常也。
若夫極則變。
不可以常道拘也。
蓋亢則害。
承乃制。
火氣亢極。
反兼水化。
故有此象耳。
陰陽反覆。
病之逆從。
未可以常理論也。
凡經言厥逆。
厥冷。
厥寒。
手足寒冷等語。
皆變文耳。
不可以論輕重。
若言四肢則有異。
亦未可純為寒證。
(。
此二句不妥。
)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
則為真寒無疑矣。
急用姜附等藥溫之。
少緩則難療矣。
謂其寒上過乎肘。
下過乎膝。
非內有真寒。
達於四肢而何。
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證參之。
庶乎其無誤也。
凡看傷寒。
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
必須以脈兼證參之。
方知端的。
如手足厥逆。
兼之以腹痛腹滿。
洩利清白。
小便亦清。
口不渴。
惡寒戰慄。
面如刀刮。
皆寒證也。
若腹痛後重。
洩利稠黏。
小便赤澀。
渴而好飲。
皆熱證也。
宜詳審之。
(六書) 凡厥逆可下者。
內有燥屎也。
必以手按病人臍腹。
或硬或滿。
或痛者。
是也。
甚者。
手不可近。
或按則叫痛者。
有燥屎也。
若腹中轉氣下失。
屁出極臭者。
有燥屎也。
或繞臍刺痛者。
有燥屎也。
(蘊要) 傷寒血證。
亦有四肢發厥。
以至昏迷悶絕者。
此又不可不知。
(總括) 足冷手不冷者。
下焦衛氣不溫也。
有下元素虛之人。
病傷寒中風。
惡寒發熱。
但陽縮足冷者。
當從夾陰例治。
亦有兩手逆冷。
而兩足熱厥如火者。
此陰氣衰於下。
腸氣衰於上。
陰陽否隔之兆也。
(緒論。
案此熱厥之厥。
可疑。
) 踡臥 踡者。
曲縮不伸者。
是也。
皆陰寒之極。
須在陽經。
見是證者。
然有表症。
亦用溫經之劑。
桂枝附子是已。
況在三陰裡寒下利厥逆者乎。
四逆之類。
奚可缺哉。
若有陰無陽者。
為不治。
(類證) 踡臥。
何以寒症。
答曰。
踡臥者。
手足踡而不伸也。
即諺雲縮腳臥。
是也。
熱則手足舒暢。
豈有踡臥之理。
惟寒有之。
今人冬月獨寢。
若寒極則踡臥。
天氣稍暖。
則手足稍舒。
必揭被露胛。
何有踡臥。
故見踡臥。
即是寒症。
無疑矣。
又問曰。
陽經表症。
亦有踡臥者。
寒耶熱耶。
答曰。
陽經有踡臥者。
表中寒深也。
須大發表。
何以別之。
若有頭疼發熱。
及諸表症。
乃是陽經踡臥。
蓋陰經踡臥。
則外無一毫症。
以別之耳。
(五法) 筋惕肉瞤(治方。
見兼變中。
誤治虛乏。
) 傷寒筋惕肉瞤。
何以明之。
傷寒頭痛身疼。
惡寒發熱者。
必然之證也。
其於筋惕肉瞤。
非常常有之者。
必待發汗過多亡陽。
則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