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論察 診法 傷寒。

    以脈大浮數動滑為陽。

    沉澀弱弦微為陰。

    然脈理精深。

    初學未能識察。

    予謂傷寒之中人。

    由淺入深。

    先自皮膚肌肉。

    次入腸胃筋骨。

    以浮中沉三脈候之。

    似乎無所遁乎其情矣。

     浮。

    初排指於皮膚之上。

    輕手按之便得。

    曰浮。

    此脈。

    寒邪初入太陽。

    病在表。

    可發而去之。

     中。

    按至皮膚之下。

    肌肉之間。

    略重按之乃得。

    謂之半表半裡證也。

     沉。

    重手按至肌肉之下。

    筋骨之間方得。

    此為沉脈。

    然有二焉。

    陰陽寒熱。

    充沉脈中分。

    若沉而有力。

    則為陽為熱。

    沉而無力。

    則為陰為寒也。

    (六書。

    此係節錄。

    後條辨曰。

    此言雖得一二。

    然有力中。

    亦有寒而實者。

    不可不知。

    ) 脈大者為病進。

    大因邪氣勝。

    病日甚也。

    脈漸緩者為邪退。

    緩則胃氣至。

    病將愈也。

    此以大為病進。

    固其然也。

    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

    又當詳辨。

    如脈體本大。

    而再加洪數。

    此則病進之脈。

    不可當也。

    如脈體本小。

    因服藥後。

    而漸見滑大有力者。

    此自陰轉陽。

    必將汗解。

    乃為吉兆。

    蓋脈至不鼓者。

    由氣虛而然。

    無陽豈能作汗也。

    (景嶽) 浮為在表。

    沉為在裡。

    此古今相傳之法也。

    然沉脈亦有表證。

    此陰實陽虛。

    寒勝者然也。

    浮脈亦有裡證。

    此陽實陰虛。

    水虧者然也。

    故凡欲察表邪者。

    不宜單據浮沉。

    隻當以緊數與否為辨。

    方為的確。

    蓋寒邪在裡。

    脈皆緊數。

    緊數甚者。

    邪亦甚。

    緊數微者。

    邪亦微。

    緊數浮洪有力者。

    即陽證也。

    緊數浮沉無力者。

    即陰證也。

    以緊數之脈。

    而兼見表證者。

    其為外感無疑。

    即當治從解散。

    然內傷之脈。

    亦有緊數者。

    但內傷之緊。

    其來有漸。

    外感之緊。

    發於陡然。

    以此辨之。

    最為切當。

    其有似緊非緊。

    但較之平昔。

    稍見滑疾。

    而不甚者。

    亦有外感之證。

    此其邪之輕者。

    或以初感。

    而未甚者。

    亦多見此脈。

    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

    若其和緩。

    而全無緊疾之意。

    則脈雖浮大。

    自非外邪之證。

    (同上。

    周氏溫病方論雲。

    脈之盛而有力者。

    每每帶弦。

    豈可錯認為緊。

    而誤以為寒乎。

    ) 表證脈不浮者。

    可汗而解。

    以邪氣微。

    不能牽引正氣。

    故脈不應。

    裡證脈不沉者。

    可下而解。

    以邪氣微。

    不能抑鬱正氣。

    故脈不應。

    陽證見陰脈。

    有可生者。

    神氣不敗。

    言動自如。

    乃稟賦脈也。

    再問前日無此脈。

    乃脈厥也。

    下後脈實。

    亦有病愈者。

    但得證減。

    復有實脈。

    乃天年脈也。

    夫脈不可一途而取。

    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

    以決安危為善。

    (溫疫論。

    脈厥。

    詳見陽明病。

    ) 夫陰症脈沉者。

    沉而遲漫分明者也。

    伏邪脈沉者。

    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

    正虛脈微者。

    不拘浮沉。

    脈來衰微。

    按久無力者也。

    故凡遲漫分明者。

    裡寒也。

    沉伏不出者。

    表邪不得發越也。

    陽症脈微者。

    邪盛正虛也。

    今有陽邪之症。

    而見沉伏之脈。

    誤認陰症。

    而用溫熱。

    陽邪內發。

    死不旋踵。

    若見煩躁不寧。

    誤用寒涼。

    則表汗抑遏。

    故切脈之道。

    先分症是何症。

    然後以脈消息者也。

    (大白) 脾腎虛寒。

    真陰症也。

    陰盛之極。

    往往格陽。

    面目紅赤。

    口舌破裂。

    手揚足擲。

    語言錯妄。

    有似乎陽。

    正如嚴冬慘肅。

    而水澤腹堅。

    堅為陽剛之象也。

    邪熱未解。

    真陽症也。

    陽盛之極。

    往往發厥。

    厥則口鼻無氣。

    手足逆冷。

    有似乎陰。

    正如盛夏炎灼。

    而林木流津。

    津為陰柔之象也。

    大抵症既不足憑。

    當參之脈理。

    脈又不足憑。

    當取諸久候沉候。

    彼假症之發現。

    皆在表也。

    故浮取脈。

    而脈亦假焉。

    真症之隱伏。

    皆在裡也。

    故沉候脈。

    而脈可辨耳。

    且脈之實者。

    終始不變。

    脈之虛者。

    乍大乍小。

    如與人初交。

    未得性情善惡之確。

    必知交既久。

    方能洞見情性善惡之真。

    適當乍大之時。

    便以為實。

    適當乍小之時。

    便以為虛。

    豈不誤甚。

    必反覆久候。

    則虛實之真假判然矣。

    然脈辨已真。

    猶未敢恃。

    更察稟之厚薄。

    症之久新。

    醫之誤否。

    合參其究。

    自無遁情。

    (錦囊) 人稟陰陽二氣。

    陰根於陽。

    陽根於陰。

    往來流通。

    而無間斷者也。

    一或偏勝。

    百病生焉。

    蓋偏陽則多熱。

    偏陰則多寒。

    偏陰則六脈虛濡。

    按之無力。

    頗有細澀輕澀之狀。

    病主沉寒。

    法當溫散。

    人所易知。

    若夫病軀。

    內外有熱。

    其脈不數不洪。

    但指下急澀而小緊。

    如枝條刮刮之狀。

    此則為陽勝陰。

    當用寒涼之劑。

    以解陽熱愆伏之邪。

    以行血熱凝結之毒。

    不可錯認以為脈小脾虛。

    誤以溫藥。

    益其疾也。

    縱或嘔逆。

    亦是熱邪乘虛。

    熱氣閉隔。

    斷不可以溫熱之劑投之。

    否則墮厝火積薪之轍矣。

    凡病皆當審斯。

    (總括) 有不因大汗下。

    而兩手忽無脈。

    謂之雙伏。

    或一手無脈。

    謂之單伏。

    或利止如此。

    必有正汗。

    急用四逆輩溫之。

    時有汗便安。

    脈終不出者死。

    (總病) 夫頭疼發熱惡寒。

    或一手無脈。

    兩手全無者。

    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

    便呼為死症不治。

    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

    便為陰伏。

    故脈伏。

    必有邪伏也。

    當攻之。

    又有傷寒病。

    至六七日以來。

    別無刑剋證候。

    或昏沉冒昧。

    不知人理。

    六脈俱靜。

    或至無脈。

    此欲正汗也。

    勿攻之。

    此二者。

    便如久旱將兩。

    六合陰晦。

    雨後庶物皆蘇。

    換陽之吉兆。

    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

    晴霽天乃反涼。

    理可見也。

    (六書。

    明條。

    此下雲。

    急用綿衣。

    厚罨手足。

    或置熱磚於足。

    後卻將熱姜米湯飲之。

    須臾得汗及愈。

    按綿衣包手足。

    本出總病論。

    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