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證無脈。
用好酒。
薑汁。
各半盞。
脈來者可治。
亦出六書。
) 當問病人有何疼痛處。
若有痛證。
要知痛甚者脈必伏。
宜隨病制宜。
尤當問病人。
若平素原無正取脈。
須用覆手取之。
脈必見也。
此屬反關脈。
診法與正取法同。
若平素有脈。
後因病診之無脈者。
亦當覆手取之。
取之而脈出者。
陰陽錯亂也。
宜和合陰陽。
如覆取正取。
俱無脈者。
必死矣。
(同上。
按反關。
本于丹溪。
) 有脈歇至者。
雜病得之。
決無再生之理。
傷寒得之。
猶有可幹之方。
非若雜病正氣脫。
而至歇也。
此因邪氣壅窒經絡。
榮衛不疏。
以緻脈來止而復動也。
觀人有精神。
別無怪證形現。
即當導引邪氣。
調暢經隧。
則脈自然流利。
而不斷續也。
若神氣昏憒。
鄭聲撮空。
頭汗喘促。
手足厥冷。
有此一二證見者。
此真死脈也。
切莫與之治為。
(明條) 診傷寒熱盛。
脈浮大者生。
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
脈沉小者生。
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
脈大疾者生。
脈細小難得者。
死不治。
溫病穰穰大熱。
(。
千金。
穰穰。
作時行。
)其脈細小者死。
(脈經。
原更有數條。
錄出次卷死證中。
當參。
) 察面 凡看傷寒。
必先察色。
然後切脈審證。
參合以決死生吉兇也。
凡面青唇青者。
陰極也。
如夾陰傷寒。
小腹痛。
則面青也。
赤色屬火主熱。
在傷寒見之。
而有三陽一陰之分也。
若久病虛人。
午後面兩頰顴赤者。
此陰火也。
不可作傷寒治之。
凡病欲愈。
目睛黃也。
凡傷寒面白無神者。
發汗過多。
或脫血所緻也。
(蘊要。
此係節錄。
) 內經曰。
脈以應月。
色以應日。
然則色者。
觀之可得而見也。
如傷風。
闕庭必光澤。
傷寒。
闕庭必暗慘。
(。
此傷風傷寒。
是謂表熱表寒。
)面青黑為寒。
紫黑為熱。
若已發汗後。
面色赤盛。
此表邪出不徹也。
宜表之。
大抵黑色見者多兇。
為病最重。
黃色見者多吉。
病雖重不死。
(五法) 大抵陰盛而面赤者。
其色黯而不光。
陽盛而面赤者。
其色明而且澤。
要在察其虛實而治。
不可但見面紅。
便作陽火而論之。
(明條。
案此似不必。
陽證。
多為桃花色。
怫鬱證。
及熱盛陰虛。
其甚者。
多為黯赤。
金鑑雲。
格陽浮赤。
兼厥利脈微者。
陽虛也。
赤色深重。
潮熱便鞭。
裡實也。
) 面赤。
有燥潤油妝之別。
斯症有虛實真偽之分。
油妝者。
面現油光。
面赤如妝也。
油妝多陰陽變。
形神得守者。
猶可商。
(醫級。
原以油妝。
分之戴陽。
又醫說。
引夷堅志。
稱慕容彥逢母病。
召張銳於鄭。
至則死矣。
時方六月。
暑將就木。
銳曰。
傷寒法。
有死一晝夜復生者。
乃揭面帛注視。
語曰。
嘗見夏月死者。
面色赤乎。
汗不出而蹶爾。
煮藥灌之。
至夜半遺屎滿席。
出穢惡物鬥餘。
數日良愈。
) 察目(直視。
見次卷。
) 目皆黃。
必為欲愈之病也。
眼胞忽陷。
目睛直視。
必難治也。
開目欲視人。
屬陽。
閉目不欲見人。
屬陰。
目睛不明。
神水已竭。
不能照物者。
亦難治也。
(六書) 凡目睛明。
能識見者。
可治。
睛昏不識人。
或反目上視。
或瞪目直視。
或目暗正圓。
或戴眼反折。
或眼胞陷下。
睛昏而不識人者。
皆不治也。
凡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熱甚於內也。
凡目疼痛者。
屬陽明之熱。
目赤者。
亦熱甚也。
目瞑者。
必將衄血也。
白睛黃者。
將發身黃也。
凡病欲愈。
目眥黃也。
(蘊要) 凡治傷寒。
須觀兩目。
或赤或黃赤者。
為陽證。
凡目色清白。
而無昏冒閃爍之意者。
多非火證。
不可輕用寒涼。
眼眵多結者。
必因有火。
蓋凡有火之候。
目必多液。
液幹而凝。
所以為眵。
即如肺熱甚。
則鼻涕出。
是亦目液之類也。
(景嶽) 目者。
至陰也。
五藏精華之所繫。
熱則昏暗。
水足則明察秋毫。
如常而瞭瞭者。
邪未傳裡也。
若赤若黃。
邪已入裡矣。
若昏暗不明。
乃邪熱居內燒灼。
腎水枯涸。
自目無精華。
不能朗照。
急用大承氣下之。
蓋寒則目清。
未有寒甚而目不見人者也。
是以曰急下。
(五法) 察耳 耳者。
腎之竅。
察耳之好惡。
知腎之敗絕。
然腎為人之根本。
故腎絕者。
未有不死也。
(五法) 凡耳輪紅潤者生。
或黃或白。
或黑或青。
而枯燥者死。
薄而白。
薄而黑。
皆為腎敗。
凡耳聾耳中疼。
皆屬少陽之熱。
而為可治。
若耳聾舌卷唇青。
此屬厥陰。
為難治也。
(蘊要。
按陽虛。
亦有耳聾。
) 察鼻 鼻孔乾燥者。
屬陽明之熱。
必將衄血也。
鼻孔乾燥。
黑如煙煤。
陽毒熱深也。
鼻孔冷滑而黑者。
陰毒冷極也。
鼻塞濁涕者。
風熱也。
鼻孔搧脹者。
為肺絕而不治也。
(蘊要) 察口唇(唇甲青。
見次卷。
) 口唇者。
肌肉之本。
脾之華也。
視口唇好惡。
可以知病之淺深。
(五法) 凡口唇焦乾。
為脾熱。
焦而紅者吉。
焦而黑者兇。
唇口俱赤腫者。
熱甚也。
唇口俱青黑者。
冷極也。
口苦者。
膽熱也。
口中甜者。
脾熱也。
口燥咽乾者。
腎熱也。
舌乾口燥。
而欲飲水者。
陽明之熱也。
若唇青舌卷。
唇吻反青。
環口黧黑。
口張氣直。
口如魚口。
口唇顫搖不止。
氣出不返。
皆不治也。
(蘊要) 察舌 傷寒舌上胎。
何以明之。
舌者心之官。
法應南方火。
本紅而澤。
傷寒三四日已後。
舌本有膜。
白滑如胎。
甚者。
或燥或澀。
或黃或
用好酒。
薑汁。
各半盞。
脈來者可治。
亦出六書。
) 當問病人有何疼痛處。
若有痛證。
要知痛甚者脈必伏。
宜隨病制宜。
尤當問病人。
若平素原無正取脈。
須用覆手取之。
脈必見也。
此屬反關脈。
診法與正取法同。
若平素有脈。
後因病診之無脈者。
亦當覆手取之。
取之而脈出者。
陰陽錯亂也。
宜和合陰陽。
如覆取正取。
俱無脈者。
必死矣。
(同上。
按反關。
本于丹溪。
) 有脈歇至者。
雜病得之。
決無再生之理。
傷寒得之。
猶有可幹之方。
非若雜病正氣脫。
而至歇也。
此因邪氣壅窒經絡。
榮衛不疏。
以緻脈來止而復動也。
觀人有精神。
別無怪證形現。
即當導引邪氣。
調暢經隧。
則脈自然流利。
而不斷續也。
若神氣昏憒。
鄭聲撮空。
頭汗喘促。
手足厥冷。
有此一二證見者。
此真死脈也。
切莫與之治為。
(明條) 診傷寒熱盛。
脈浮大者生。
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
脈沉小者生。
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
脈大疾者生。
脈細小難得者。
死不治。
溫病穰穰大熱。
(。
千金。
穰穰。
作時行。
)其脈細小者死。
(脈經。
原更有數條。
錄出次卷死證中。
當參。
) 察面 凡看傷寒。
必先察色。
然後切脈審證。
參合以決死生吉兇也。
凡面青唇青者。
陰極也。
如夾陰傷寒。
小腹痛。
則面青也。
赤色屬火主熱。
在傷寒見之。
而有三陽一陰之分也。
若久病虛人。
午後面兩頰顴赤者。
此陰火也。
不可作傷寒治之。
凡病欲愈。
目睛黃也。
凡傷寒面白無神者。
發汗過多。
或脫血所緻也。
(蘊要。
此係節錄。
) 內經曰。
脈以應月。
色以應日。
然則色者。
觀之可得而見也。
如傷風。
闕庭必光澤。
傷寒。
闕庭必暗慘。
(。
此傷風傷寒。
是謂表熱表寒。
)面青黑為寒。
紫黑為熱。
若已發汗後。
面色赤盛。
此表邪出不徹也。
宜表之。
大抵黑色見者多兇。
為病最重。
黃色見者多吉。
病雖重不死。
(五法) 大抵陰盛而面赤者。
其色黯而不光。
陽盛而面赤者。
其色明而且澤。
要在察其虛實而治。
不可但見面紅。
便作陽火而論之。
(明條。
案此似不必。
陽證。
多為桃花色。
怫鬱證。
及熱盛陰虛。
其甚者。
多為黯赤。
金鑑雲。
格陽浮赤。
兼厥利脈微者。
陽虛也。
赤色深重。
潮熱便鞭。
裡實也。
) 面赤。
有燥潤油妝之別。
斯症有虛實真偽之分。
油妝者。
面現油光。
面赤如妝也。
油妝多陰陽變。
形神得守者。
猶可商。
(醫級。
原以油妝。
分之戴陽。
又醫說。
引夷堅志。
稱慕容彥逢母病。
召張銳於鄭。
至則死矣。
時方六月。
暑將就木。
銳曰。
傷寒法。
有死一晝夜復生者。
乃揭面帛注視。
語曰。
嘗見夏月死者。
面色赤乎。
汗不出而蹶爾。
煮藥灌之。
至夜半遺屎滿席。
出穢惡物鬥餘。
數日良愈。
) 察目(直視。
見次卷。
) 目皆黃。
必為欲愈之病也。
眼胞忽陷。
目睛直視。
必難治也。
開目欲視人。
屬陽。
閉目不欲見人。
屬陰。
目睛不明。
神水已竭。
不能照物者。
亦難治也。
(六書) 凡目睛明。
能識見者。
可治。
睛昏不識人。
或反目上視。
或瞪目直視。
或目暗正圓。
或戴眼反折。
或眼胞陷下。
睛昏而不識人者。
皆不治也。
凡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熱甚於內也。
凡目疼痛者。
屬陽明之熱。
目赤者。
亦熱甚也。
目瞑者。
必將衄血也。
白睛黃者。
將發身黃也。
凡病欲愈。
目眥黃也。
(蘊要) 凡治傷寒。
須觀兩目。
或赤或黃赤者。
為陽證。
凡目色清白。
而無昏冒閃爍之意者。
多非火證。
不可輕用寒涼。
眼眵多結者。
必因有火。
蓋凡有火之候。
目必多液。
液幹而凝。
所以為眵。
即如肺熱甚。
則鼻涕出。
是亦目液之類也。
(景嶽) 目者。
至陰也。
五藏精華之所繫。
熱則昏暗。
水足則明察秋毫。
如常而瞭瞭者。
邪未傳裡也。
若赤若黃。
邪已入裡矣。
若昏暗不明。
乃邪熱居內燒灼。
腎水枯涸。
自目無精華。
不能朗照。
急用大承氣下之。
蓋寒則目清。
未有寒甚而目不見人者也。
是以曰急下。
(五法) 察耳 耳者。
腎之竅。
察耳之好惡。
知腎之敗絕。
然腎為人之根本。
故腎絕者。
未有不死也。
(五法) 凡耳輪紅潤者生。
或黃或白。
或黑或青。
而枯燥者死。
薄而白。
薄而黑。
皆為腎敗。
凡耳聾耳中疼。
皆屬少陽之熱。
而為可治。
若耳聾舌卷唇青。
此屬厥陰。
為難治也。
(蘊要。
按陽虛。
亦有耳聾。
) 察鼻 鼻孔乾燥者。
屬陽明之熱。
必將衄血也。
鼻孔乾燥。
黑如煙煤。
陽毒熱深也。
鼻孔冷滑而黑者。
陰毒冷極也。
鼻塞濁涕者。
風熱也。
鼻孔搧脹者。
為肺絕而不治也。
(蘊要) 察口唇(唇甲青。
見次卷。
) 口唇者。
肌肉之本。
脾之華也。
視口唇好惡。
可以知病之淺深。
(五法) 凡口唇焦乾。
為脾熱。
焦而紅者吉。
焦而黑者兇。
唇口俱赤腫者。
熱甚也。
唇口俱青黑者。
冷極也。
口苦者。
膽熱也。
口中甜者。
脾熱也。
口燥咽乾者。
腎熱也。
舌乾口燥。
而欲飲水者。
陽明之熱也。
若唇青舌卷。
唇吻反青。
環口黧黑。
口張氣直。
口如魚口。
口唇顫搖不止。
氣出不返。
皆不治也。
(蘊要) 察舌 傷寒舌上胎。
何以明之。
舌者心之官。
法應南方火。
本紅而澤。
傷寒三四日已後。
舌本有膜。
白滑如胎。
甚者。
或燥或澀。
或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