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其腹。

    若腹未痛脹者。

    知邪不曾入裡。

    入裡必脹痛。

    若邪在表及半表半裡。

    腹焉得痛脹乎。

    若腹脹不減。

    及腹痛不止。

    此裡症之實。

    方可攻之。

    若腹脹時減。

    痛則綿綿。

    此裡症猶未實也。

    吾故曰。

    腹者。

    可以觀邪之實與不實也。

    (同上) 小腹者。

    陰中之陰。

    裡症之裡。

    可以觀邪之結實也。

    既問其胸腹。

    後以手按其小腹。

    蓋小腹藏糟粕之處。

    邪至此必結實。

    若小腹未硬痛者。

    知非裡症也。

    若邪已入裡。

    小腹必硬痛。

    硬痛而小便自利。

    畜血症也。

    宜桃仁承氣攻之。

    若小腹繞臍硬痛。

    小便數而短者。

    燥糞症也。

    當以大承氣湯攻之。

    若小腹脹滿。

    大便如常。

    但此溺澀而不通。

    故小腹脹滿。

    當大利之。

    若在表。

    及在半表半裡。

    豈有小腹硬痛之理。

    (同上。

    臨初曰。

    直中陰證。

    亦有小腹痛者。

    但不硬實耳。

    當隨證辨之。

    ) 中胃按之而痛。

    世醫便謂有食。

    夫胃為水穀之海。

    又為倉稟之官。

    胃果有食。

    按必不痛。

    試將飽食之人。

    按之痛否。

    惟邪氣內結。

    正氣不能從膈出入。

    按之則痛。

    又胃無穀神。

    藏氣虛而外浮。

    按之亦痛。

    若不審邪正虛實。

    概謂有食。

    傷人必多。

    又按者。

    輕虛平按。

    若按不得法。

    加以手力。

    未有不痛者。

    (張志聰集註。

    ) 察大小便 醫者欲知病人臟腑。

    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

    故凡病當驗二便。

    仲景以小便不利。

    小便赤。

    定傷寒裡熱。

    以小便利。

    小便白。

    定裡無熱。

    以大便不通。

    大便硬。

    定其裡熱。

    自下利。

    下利厥冷。

    定其裡寒。

    故治病。

    以二便定人寒熱。

    以二便定人燥濕。

    以二便定人虛實。

    再無差誤。

    然論二便。

    亦宜細詳。

    例如大便乾結。

    知其熱矣。

    然大便滑洩黃色為熱。

    人多忽之矣。

    小便黃赤。

    知其熱矣。

    然小便色白而混濁。

    亦為熱。

    人多忽之矣。

    又如大便乾結。

    知其然矣。

    亦有血枯津竭。

    用不得苦寒者。

    又如小便黃赤。

    知其熱矣。

    亦有食滯中焦。

    黃赤混濁。

    用寒涼反不清。

    用香燥辛溫。

    而清利者。

    (大白) 有頭疼身熱。

    手足冷。

    口燥。

    大便結。

    面赤。

    小便淡黃。

    而反為陰症者。

    有頭不疼。

    身不熱手足冷。

    腹瀉。

    而反為陽症者。

    則火極似水。

    水極似火。

    似是而非。

    將何以辨之乎。

    隻辨其大小便而已。

    大便結。

    而小便赤者。

    陽結也。

    陽症也。

    大便結。

    而小便白者。

    亦陰結也。

    陰症也。

    大便雖瀉。

    而中有小結屎。

    傍流清黃水者。

    協熱痢也。

    亦陽症也。

    (。

    此即熱結傍流。

    以為協熱痢者。

    誤。

    )大便瀉。

    而其色白。

    其形柔耎稀薄。

    內無小結塊。

    亦無清黃水者。

    陰症也。

    小便淡黃帶白。

    而諸症未極。

    大便雖下利。

    而未至厥逆。

    讝語者。

    陽症也。

    小便淡黃帶白色。

    而諸症已極。

    大便結燥。

    面帶浮陽。

    煩躁欲坐泥水中者。

    下痢黑色雜色。

    帶清白水。

    如鴨溏者。

    亦陰症也。

    (綱目) 傷寒病在表。

    則大便如常。

    病傳裡則大便方實。

    邪熱入深。

    則又燥而堅矣。

    若熱蓄於胃。

    胃土燥烈。

    津液沁耗。

    故大便秘澀而不通。

    治宜鹹苦寒之藥以洩之。

    若寒傷於胃。

    胃土陰凝。

    血結凍結。

    故大便閉塞而不通。

    治宜辛甘熱之劑以溫之。

    又有瘥後食早。

    胃氣不勝。

    而不能運化。

    緻大便之不通者。

    必當分輕重。

    以消導之。

    病久血少。

    腸胃燥澀。

    而不克運行。

    緻大便之不通者。

    必當辯老壯以滋潤之。

    (明條) 熱結傍流。

    協熱下利。

    大便閉結。

    大腸膠閉。

    總之邪在裡。

    其證不同者。

    在乎通塞之間耳。

    (溫疫論。

    四證。

    詳出陽明病。

    ) 初便褐色者。

    重。

    再便深褐色者。

    愈重。

    三便黑色者。

    為尤重。

    色變者。

    以其火燥也。

    如羊血在日色中。

    須臾變褐色。

    久則漸變。

    而為黑色。

    即此意也。

    當詳察之。

    (醫綱。

    引海藏。

    ) 邪熱燥結。

    色未嘗不黑。

    但瘀血則溏。

    而黑黏如漆。

    燥結則硬。

    而黑晦如煤。

    此為明辨也。

    (準繩) 大便不解。

    人皆以為熱。

    不知寒凝斂結。

    亦不大便。

    如脈弦而緊。

    舌白而滑。

    腹不滿。

    口不渴。

    此虛寒也。

    雖一二十日不大便。

    照常飲食。

    切不可餓。

    溫補果足。

    元氣復。

    便自解矣。

    (直解) 醫治傷寒。

    多問其小便。

    利不利。

    赤不赤。

    以別其陰陽。

    亦有小便自利。

    遍數多。

    所出自少。

    色不甚清。

    不可因其利。

    而遽謂之陰。

    必是小便如常。

    清而不赤。

    又無諸陽證。

    方信裡之無熱。

    若病在太陽。

    身體熱。

    太陽屬膀胱。

    未有小便不赤者。

    不可因其赤。

    遽謂之實熱。

    必是小便如灰汁。

    或如陳酒。

    或如血色。

    無諸表證。

    方見其熱已入裡。

    又有因發汗過多。

    津液枯竭。

    以緻小便不利。

    或澀而赤。

    醫者往往利之。

    重竭其津液。

    又陽明病不大便。

    而小便赤澀。

    或誤利其小便。

    則津液愈無。

    胃愈乾燥。

    此又利小便之戒。

    (要訣。

    緒論雲。

    汗後亡津液。

    胃中幹。

    與陽明汗多者。

    若誤利之。

    重耗其陰。

    反緻泉竭。

    多有涓滴不通而死者。

    ) 小便之多者。

    似乎無熱。

    其色尚有黃赤者。

    或陰寒在裡。

    氣化不行。

    小便短少。

    而色亦有黃者。

    總之小便多。

    則其色漸淡。

    少則其色便黃。

    又不可以陰陽寒熱拘也。

    大約小便多者。

    為無熱。

    或熱在血分。

    而無傷於氣分耳。

    小便少者。

    陰陽寒熱皆有之。

    當以他證合辨。

    則庶乎其不差矣。

    (溯源集。

    ) 有尿如蘇木汁者。

    俗人不識。

    認為尿血。

    非也。

    此緣膀胱熱甚。

    故其尿色赤。

    而獨與血相似也。

    待其邪熱退。

    其小便自然清矣。

    (明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