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邪初入裡也。
黃胎熱甚。
黑胎如芒刺。
或捲縮。
極熱也。
凡面赤病熾。
面目黃色病已。
舌無胎結。
成幹赤光皮。
似煨熟豬腎。
乃陽中伏陰也。
舌胎黑而濕滑者。
臟結證也。
舌胎黃燥。
足冷脈沉。
亦非純陽證。
切忌硝黃。
(簡明醫彀。
) 有一種最薄黃胎。
如漆在舌上者。
雖宜清火。
必用參朮補正為主。
若一味清火。
必至氣脫而斃。
凡舌上無胎。
如去膜油豬腰子者。
名鏡面舌。
不治。
以其陰津虧竭故也。
又舌胎雖有。
而乾燥者可慮。
恐陰液竭也。
不可視為泛常。
須切記之。
(西塘感症) 臍以上為大腹。
或滿或脹或痛。
此必邪已入裡。
表症必無。
或存十之一二。
亦須驗之於舌。
或黃甚。
或如沉香色。
或如灰黃色。
或老黃色。
或中有斷紋。
皆當下之。
黃胎不甚厚而滑者。
熱未傷津。
猶可清熱透表。
若雖薄而乾者。
邪雖去。
而津受傷也。
苦重之藥當禁。
宜甘寒輕劑養之。
舌絳而乾燥者。
火邪刦營。
涼血清血為要。
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
將生疳也。
其有雖絳而不鮮。
乾枯而痿者。
此腎陰涸也。
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緩則恐涸極而無。
救也。
再有熱傳營血。
其人素有瘀傷宿血。
在胸膈中。
舌色必紫而暗。
按之潮濕。
當加散血之品。
否則瘀血與熱相搏。
阻遏正氣。
遂變如狂發狂之症。
若紫而腫大者。
乃酒毒衝心。
舌若淡紅無色。
或幹而色不榮者。
乃是胃津傷。
而氣無化液也。
當用炙甘草湯。
不可用寒涼藥。
舌苔不燥。
自覺悶極者。
屬脾濕盛也。
或有傷痕血跡者。
必問曾經搔挖否。
不可以有血。
而便為枯症。
仍從濕治。
可也。
再有神情清爽。
舌脹大不能出口者。
此脾濕胃熱鬱極。
而毒延於口也。
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
則舌脹自消矣。
舌無苔。
而有如煙煤隱隱者。
慎不可忽視。
如口渴煩熱而燥者。
平時胃燥也。
不可攻之。
宜甘寒益胃。
若不渴肢寒而潤者。
乃挾陰病。
宜甘溫扶中。
此何以故。
外露而裡無也。
若舌白如粉而滑。
四邊色紫絳者。
溫疫病初入募原。
未歸胃腑。
急急透解。
莫待傳入而為險惡之症。
且見此舌者。
病必見兇。
須要小心。
(溫熱論。
節錄。
) 傷寒舌鑑。
張路玉長子張登誕先氏彙纂。
書止一卷。
共舌圖一百二十。
按舌胎但有白黃黑三者而已。
杜清碧推廣敖氏驗舌法。
為三十六圖。
其中又增純紅舌。
其餘等舌。
已半屬無據。
今廣至一百二十圖。
何其多歟。
就其中。
言紫色舌。
藍色舌。
亦甚有理。
蓋熱極則色紫。
寒極則色藍。
藍者。
微青色也。
至其言灰色黴醬色二舌。
亦甚不必。
蓋灰色即淡黑。
黴醬色。
即深紫也。
張氏每借一色。
即化為數十圖。
何其穿鑿。
(辨注。
按張書。
系本於申鬥垣舌辨。
而稍加修飾者。
蓋驗舌之法。
不宜多端。
金鏡諸圖。
實眩人心目。
而此言稍得其當。
故附載於此。
) 察齒 溫熱之病。
看舌之後。
亦須驗齒。
齒為腎之餘。
齦為胃之絡。
熱邪不燥胃津。
必耗腎液。
且二經之血。
走於此處。
病深動血。
結瓣於上。
陽血色紫。
紫如幹漆。
陰血色黃。
黃如醬瓣。
然豆瓣色者多險。
惟症尚不逆者。
猶可治。
否則難治矣。
此何故耶。
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
胃熱甚也。
若如枯骨色者。
腎液枯也。
為難治。
咬牙而脈證皆衰者。
胃虛無谷以內榮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
胃氣無權。
津亡而濕濁用事。
多死。
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
為胃火。
沖激。
不痛者。
為龍火內燔。
齒焦無垢者死。
齒焦有垢者。
腎熱胃刦也。
當微下之。
(溫熱論。
) 察聲(語言。
氣息。
) 凡察病者。
聲以清朗如平日者吉。
聲重鼻塞者。
傷風也。
聲如甕中出者。
中濕也。
言遲者。
風也。
言驟者。
火也。
聲喑不出而咳者。
水寒傷肺也。
聲啞如破而咳者。
客寒裡熱也。
驟然聲喑。
而咽痛如刺。
不腫不赤。
不發熱。
二便清利者。
陰寒也。
驟然聲喑。
而赤腫脹閉。
或發熱便秘者。
龍火也。
(緒論。
此說欠精核。
) 舌燥而語言不清。
因燥而不清。
可治。
舌潤而語言不清。
所謂口雖欲言。
舌不得前。
死症也。
(直解) 手足並冷。
脈息沉細。
口鼻氣息短少。
所說語言輕微。
無力接續。
或鼻息出入之氣且促。
或氣短少。
難以應息數者。
皆元氣將脫也。
若神昏上氣促急。
或吃逆不止。
神昏不知人事者。
死也。
(蘊要) 有神思似清。
而時昏憒。
或語次間。
忽作鼾聲者。
大危候也。
(西塘感症) 察身 凡病人身輕。
自能轉動者。
易治。
若身體沉重。
不能轉側者。
多難治也。
蓋陰症則身重。
必足冷而踡臥惡寒。
常好向壁臥。
閉目不欲嚮明。
懶見人也。
又中濕風濕。
皆主身重疼痛。
不可轉側。
要當辨之也。
大抵陽症。
身輕而手足和暖。
開目而欲得見人也。
為之可治。
若頭重視身。
此天柱骨倒。
而元氣敗也。
凡病人皮膚潤澤者生。
枯燥者死。
(蘊要) 察胸腹(滿痛諸證。
詳見次卷。
) 胸者。
裡也。
可以觀邪之傳與不傳也。
何者。
先看目舌。
次問病人胸前痛脹否。
若胸前不痛滿。
知邪不在半表半裡。
若脹滿未經下者。
即半表半裡症也。
已下過而其痛甚者。
即結胸症也。
如邪在表。
焉有胸痛脹滿之理。
吾故曰。
胸者。
可以知邪傳與不傳也。
(五法) 腹者。
至陰也。
乃裡症之中。
可以觀邪之實與不實也。
既問胸前明白。
次則以手按
黃胎熱甚。
黑胎如芒刺。
或捲縮。
極熱也。
凡面赤病熾。
面目黃色病已。
舌無胎結。
成幹赤光皮。
似煨熟豬腎。
乃陽中伏陰也。
舌胎黑而濕滑者。
臟結證也。
舌胎黃燥。
足冷脈沉。
亦非純陽證。
切忌硝黃。
(簡明醫彀。
) 有一種最薄黃胎。
如漆在舌上者。
雖宜清火。
必用參朮補正為主。
若一味清火。
必至氣脫而斃。
凡舌上無胎。
如去膜油豬腰子者。
名鏡面舌。
不治。
以其陰津虧竭故也。
又舌胎雖有。
而乾燥者可慮。
恐陰液竭也。
不可視為泛常。
須切記之。
(西塘感症) 臍以上為大腹。
或滿或脹或痛。
此必邪已入裡。
表症必無。
或存十之一二。
亦須驗之於舌。
或黃甚。
或如沉香色。
或如灰黃色。
或老黃色。
或中有斷紋。
皆當下之。
黃胎不甚厚而滑者。
熱未傷津。
猶可清熱透表。
若雖薄而乾者。
邪雖去。
而津受傷也。
苦重之藥當禁。
宜甘寒輕劑養之。
舌絳而乾燥者。
火邪刦營。
涼血清血為要。
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
將生疳也。
其有雖絳而不鮮。
乾枯而痿者。
此腎陰涸也。
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緩則恐涸極而無。
救也。
再有熱傳營血。
其人素有瘀傷宿血。
在胸膈中。
舌色必紫而暗。
按之潮濕。
當加散血之品。
否則瘀血與熱相搏。
阻遏正氣。
遂變如狂發狂之症。
若紫而腫大者。
乃酒毒衝心。
舌若淡紅無色。
或幹而色不榮者。
乃是胃津傷。
而氣無化液也。
當用炙甘草湯。
不可用寒涼藥。
舌苔不燥。
自覺悶極者。
屬脾濕盛也。
或有傷痕血跡者。
必問曾經搔挖否。
不可以有血。
而便為枯症。
仍從濕治。
可也。
再有神情清爽。
舌脹大不能出口者。
此脾濕胃熱鬱極。
而毒延於口也。
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
則舌脹自消矣。
舌無苔。
而有如煙煤隱隱者。
慎不可忽視。
如口渴煩熱而燥者。
平時胃燥也。
不可攻之。
宜甘寒益胃。
若不渴肢寒而潤者。
乃挾陰病。
宜甘溫扶中。
此何以故。
外露而裡無也。
若舌白如粉而滑。
四邊色紫絳者。
溫疫病初入募原。
未歸胃腑。
急急透解。
莫待傳入而為險惡之症。
且見此舌者。
病必見兇。
須要小心。
(溫熱論。
節錄。
) 傷寒舌鑑。
張路玉長子張登誕先氏彙纂。
書止一卷。
共舌圖一百二十。
按舌胎但有白黃黑三者而已。
杜清碧推廣敖氏驗舌法。
為三十六圖。
其中又增純紅舌。
其餘等舌。
已半屬無據。
今廣至一百二十圖。
何其多歟。
就其中。
言紫色舌。
藍色舌。
亦甚有理。
蓋熱極則色紫。
寒極則色藍。
藍者。
微青色也。
至其言灰色黴醬色二舌。
亦甚不必。
蓋灰色即淡黑。
黴醬色。
即深紫也。
張氏每借一色。
即化為數十圖。
何其穿鑿。
(辨注。
按張書。
系本於申鬥垣舌辨。
而稍加修飾者。
蓋驗舌之法。
不宜多端。
金鏡諸圖。
實眩人心目。
而此言稍得其當。
故附載於此。
) 察齒 溫熱之病。
看舌之後。
亦須驗齒。
齒為腎之餘。
齦為胃之絡。
熱邪不燥胃津。
必耗腎液。
且二經之血。
走於此處。
病深動血。
結瓣於上。
陽血色紫。
紫如幹漆。
陰血色黃。
黃如醬瓣。
然豆瓣色者多險。
惟症尚不逆者。
猶可治。
否則難治矣。
此何故耶。
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
胃熱甚也。
若如枯骨色者。
腎液枯也。
為難治。
咬牙而脈證皆衰者。
胃虛無谷以內榮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
胃氣無權。
津亡而濕濁用事。
多死。
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
為胃火。
沖激。
不痛者。
為龍火內燔。
齒焦無垢者死。
齒焦有垢者。
腎熱胃刦也。
當微下之。
(溫熱論。
) 察聲(語言。
氣息。
) 凡察病者。
聲以清朗如平日者吉。
聲重鼻塞者。
傷風也。
聲如甕中出者。
中濕也。
言遲者。
風也。
言驟者。
火也。
聲喑不出而咳者。
水寒傷肺也。
聲啞如破而咳者。
客寒裡熱也。
驟然聲喑。
而咽痛如刺。
不腫不赤。
不發熱。
二便清利者。
陰寒也。
驟然聲喑。
而赤腫脹閉。
或發熱便秘者。
龍火也。
(緒論。
此說欠精核。
) 舌燥而語言不清。
因燥而不清。
可治。
舌潤而語言不清。
所謂口雖欲言。
舌不得前。
死症也。
(直解) 手足並冷。
脈息沉細。
口鼻氣息短少。
所說語言輕微。
無力接續。
或鼻息出入之氣且促。
或氣短少。
難以應息數者。
皆元氣將脫也。
若神昏上氣促急。
或吃逆不止。
神昏不知人事者。
死也。
(蘊要) 有神思似清。
而時昏憒。
或語次間。
忽作鼾聲者。
大危候也。
(西塘感症) 察身 凡病人身輕。
自能轉動者。
易治。
若身體沉重。
不能轉側者。
多難治也。
蓋陰症則身重。
必足冷而踡臥惡寒。
常好向壁臥。
閉目不欲嚮明。
懶見人也。
又中濕風濕。
皆主身重疼痛。
不可轉側。
要當辨之也。
大抵陽症。
身輕而手足和暖。
開目而欲得見人也。
為之可治。
若頭重視身。
此天柱骨倒。
而元氣敗也。
凡病人皮膚潤澤者生。
枯燥者死。
(蘊要) 察胸腹(滿痛諸證。
詳見次卷。
) 胸者。
裡也。
可以觀邪之傳與不傳也。
何者。
先看目舌。
次問病人胸前痛脹否。
若胸前不痛滿。
知邪不在半表半裡。
若脹滿未經下者。
即半表半裡症也。
已下過而其痛甚者。
即結胸症也。
如邪在表。
焉有胸痛脹滿之理。
吾故曰。
胸者。
可以知邪傳與不傳也。
(五法) 腹者。
至陰也。
乃裡症之中。
可以觀邪之實與不實也。
既問胸前明白。
次則以手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