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黑。

    是數者。

    熱氣淺深之謂也。

    邪氣在表者。

    舌上即無胎。

    及邪氣傳裡。

    津液結搏。

    則舌上生胎也。

    寒邪初傳。

    未全成熱。

    或在半表。

    或在半裡。

    或邪氣客於胸中者。

    皆舌上胎白而滑也。

    經曰。

    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上有寒。

    邪初傳入裡者也。

    陽明病。

    脅下硬病。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胎者。

    可與小柴胡湯。

    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

    陽明病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梔子豉湯主之。

    是邪客於胸中者也。

    藏結宜若可下。

    舌上胎滑者。

    則雲。

    不可攻也。

    是邪未全成熱。

    猶帶表寒故也。

    及其邪傳為熱。

    則舌之胎。

    不滑而澀也。

    經曰。

    傷寒七八日不解。

    熱結在裡。

    表裡俱熱。

    時時惡風。

    舌上乾燥而煩。

    欲飲水數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是熱耗津液。

    而滑者已幹也。

    若熱聚於胃。

    則舌為之黃。

    是熱已深也。

    金匱要略曰。

    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若舌上色黑者。

    又為熱之極也。

    (明理。

    按此以胎滑。

    為邪未入裡之侯。

    是在陽證。

    理宜然。

    然滑澀之異。

    即裡證寒熱真辨所存。

    藏結胎滑。

    亦是裡寒。

    蓋非表候。

    又胸上有寒。

    丹田有熱。

    是寒熱字互錯。

    則其胎亦膈熱所緻。

    可知。

    ) 舌者。

    內司腸胃。

    傷寒傳裡。

    則裡熱燒灼。

    津液乾枯。

    結於舌上為胎。

    如鍋心滾沸。

    米飲煎乾。

    結衣一層於鍋底。

    即此意也。

    蓋傷寒自表傳裡。

    全以舌胎為驗。

    傳裡淺深。

    亦以舌胎為驗。

    裡熱既清。

    漸進穀氣。

    亦終以舌胎為驗。

    故驗舌乃審察傷寒之大要。

    其驗之之法。

    舌潤而和。

    為邪在裡。

    舌苦而湯。

    為邪將入裡。

    舌乾燥有胎。

    則知邪已傳裡。

    化而為熱。

    如胎色白者。

    為熱尚淺。

    胎色黃者。

    為熱漸深。

    胎色黑。

    及舌中心黑。

    如小舌形。

    而芒刺裂指者。

    皆熱極之症也。

    又驗其出舌。

    出舌長而尖者。

    為熱未甚。

    出舌圓而平者。

    為熱已甚。

    若出舌短。

    不能出齒外。

    而形方者。

    熱盛之極也。

    問曰。

    金鏡三十六舌。

    以純黑者。

    為水剋火。

    系大寒症。

    用理中湯救之。

    今曰熱極。

    不與古人之論逕庭乎。

    曰。

    大寒症而舌青黑者。

    水來剋火也。

    熱極症而舌紫黑色者。

    火極似水也。

    又水來剋火者。

    水化也。

    必津潤而滑。

    無焦燥之理。

    火極似水者。

    火化也。

    必焦燥有芒刺如銼。

    而無津潤之理。

    二者色黑雖似。

    而青紫潤燥不同。

    烏得以寒為熱。

    以熱為寒乎。

    又傷寒有陽似陰。

    有陰包陽。

    有陽極反發厥。

    陰盛反發躁。

    症脈俱不可辨者。

    獨有舌胎可辨。

    果見舌胎青黑而滑。

    雖症脈俱陽。

    知其內本虛寒。

    何疑於表裡傳中之大辯乎。

    (孝慈備覽。

    ) 傷寒表裡輕重。

    驗舌色亦得大半。

    杜清碧有三十六法。

    反覺太繁。

    今餘分立白胎。

    黑胎。

    黃胎。

    燥胎。

    滑胎。

    五者。

    以為要。

    舌色如常。

    身雖大熱。

    是表熱。

    裡未有熱也。

    但治其表。

    如見白胎而滑。

    邪在半表半裡。

    未入於裡也。

    但宜和解。

    若見黃胎者。

    熱在胃家。

    胎黃而乾裂者。

    熱已入裡。

    宜清裡熱。

    若有下症者。

    可以下之。

    若見黑胎者。

    有二條分別。

    黑而焦裂硬刺者。

    裡熱已極。

    火極似炭之胎也。

    黑而有水。

    軟潤而滑者。

    裡寒已甚。

    水來剋火之寒胎也。

    以上五者。

    驗舌之大節目也。

    然仍要看症切脈。

    以參定之。

    (大白) 凡診傷寒者。

    當以舌色辨表裡。

    以舌色辨寒熱。

    皆不可不知也。

    若以舌色辨虛實。

    則不能無誤。

    蓋實固能黑。

    以火盛而焦也。

    虛亦能黑。

    以水虧而枯也。

    若以舌黃舌黑。

    悉認為實熱。

    則陰虛之證。

    萬無一生矣。

    (景嶽。

    原附一按。

    陰虛傷寒。

    其證似陽。

    舌黑如炭。

    芒刺幹裂者。

    用甘溫壯水藥。

    間飲涼水。

    諸證漸退。

    但其舌黑。

    則分毫不減。

    再後數日。

    忽舌上脫一黑殼。

    而內則新肉燦然。

    始知其膚腠焦枯。

    死而復活。

    雲雲。

    ) 白胎舌上微白者。

    未可便為熱證。

    必胎白而厚。

    其上如刺。

    焦裂破紋。

    摸之略無小潤。

    甚成黑胎。

    方為熱極。

    加以下證悉具。

    無表證。

    方可用小承氣湯。

    大柴胡湯。

    亦有病屬陰證。

    下利清穀。

    陽氣客於上焦。

    煩躁引飲。

    舌胎如前證。

    或鼻如煙煤。

    欲去衣被。

    不可誤以為陽。

    附子理中湯。

    四逆湯冷服。

    (要訣) 胎白而滑者。

    邪熱未盛也。

    胎黃而澀者。

    邪熱漸深者。

    胎黑而裂也。

    邪熱亢極也。

    又陰症亦能生胎。

    驗之但冷而滑。

    如法墨擦舌。

    (。

    五法雲。

    以手摸之。

    無芒剌而津潤者。

    此陰寒也。

    ) 雖渴飲水。

    須臾後。

    轉口氣冷而促。

    脈息沉而微。

    此蓋無根之火。

    遊於上而為之。

    不可一概以作實火論也。

    療此者。

    必須用心於脈理。

    (明條) 舌乃心之苗。

    心主火。

    宜紅上有淡白苔。

    此胃氣也。

    俗醫不知。

    見有苔。

    便以為食而消之。

    若胃氣虛穀氣少。

    必光而無苔。

    進以粥食。

    而苔漸有。

    此吉兆也。

    又有滿舌厚苔。

    忽然退去。

    光而燥。

    此胃氣將絕也。

    又有舌如大紅色無苔。

    此君火浮於外。

    物極則反。

    盛極將衰。

    如火旺極。

    將化而為灰之象。

    (直解) 胎黃而燥渴者。

    熱盛也。

    胎黑而燥渴者。

    熱甚而亢極也。

    若不燥渴。

    舌上黑胎而滑者。

    為寒為陰也。

    舌卷而焦。

    黑而燥者。

    陽毒熱極也。

    舌青而胎滑者。

    陰毒冷極也。

    凡舌腫脹。

    舌上燥裂。

    舌生芒刺。

    皆熱甚也。

    凡舌軟。

    舌強。

    舌短縮。

    神氣昏亂。

    誤言不清者。

    死也。

    (蘊要) 舌色紅潤。

    屬表屬陰。

    屬寒屬虛。

    舌乾有胎。

    屬裡屬陽。

    屬熱屬實。

    如舌青紫。

    陰寒也。

    泥色。

    虛極也。

    舌乾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