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餘邪乘虛又入,雖不成結胸亦成痞也。
表邪若甚,則又為結胸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齊頸而還,身必發黃也。
此條分二證,太陽病至表未解也,言當發汗醫反下之,治之逆也。
動數變遲以下十句,言其病發於陽而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之候也。
若不結胸以下,言其當汗不汗,熱不得越而發黃之候也。
此亦太陽本經自病失於汗、下之逆證也。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上言病在表當發汗反下,熱入因作結胸。
此言重發汗則表應解矣,復下之,必有可下之證,何以覆成結胸也?經曰: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治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
此言重發汗復下之,必因汗之不解,不與消息表邪有無,謂汗不能去其熱而反下之,表之熱邪乘虛入裡,故亦成結胸也。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此大結胸之狀也。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此承上文而言,邪之甚者入裡,則成大結胸,邪之微者入裡,則成小結胸,曰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而陷胸之大小分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太陽之邪傳於少陽,法當和,而反下之,逆也。
五六日邪傳裡之時也,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裡,乃少陽柴胡證也,當和解之,醫反下之,設使下後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和解之。
下之不為逆者,有裡證也。
若下後柴胡證罷,心下滿而硬痛者,此太陽在表之邪多,所謂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也。
但滿而不痛者,此少陽半表半裡之邪,所謂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當從結胸與痞論,故曰柴胡不中與之。
觀心下滿而硬痛與滿而不痛,而結胸、痞氣別矣。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上言作痞之由,下言治痞之方。
按心下滿而不痛者,此裡之正氣已虛,邪氣作實,故於攻痞之藥內加入人參、大棗者,補正氣也。
心下濡者正氣尚強,邪氣未實,但氣為邪所結,自覺不暢,異於常時耳,故用大黃攻去邪氣,不使留於心下以為正氣之賊也。
觀半夏瀉心湯與大黃黃連瀉心湯,而痞之虛實別也。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加附子,名附子瀉心湯。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證,寸脈浮,關脈沉者,可下。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二條乃治痞與結胸之法也。
凡結胸與痞無表證者,便可攻之。
若結胸脈浮大者,表邪未盡也,下之則裡氣益虛,邪氣復結,不可解救,所以死也。
不雲解表用何方者,以桂枝、柴胡皆不中與,宜少待之,令表邪自解而後攻之也。
若痞,則輕於結胸,且有惡寒之證,故先解表而後攻痞也。
使先攻痞,則表邪復入,痞變而成結胸矣。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此二者皆下後邪氣乘虛入裡之證也。
邪氣入裡與陽相結者為結胸,與陰相結者為臟結。
結胸可治,臟結不可治,陽主生,陰主殺也。
又結胸在心之分,乃壬傳丁,為夫傳妻,故易治。
臟結在腎之分,乃壬傳癸,為兄傳妹,故難治。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病在表而下之者,上則為結胸,下則臟結,是臟結者亦太陽誤下之逆證也。
臟結舌上無白苔者,可以調胃承氣湯微和胃氣則愈;有白苔者,不可妄攻也。
按結胸與痞皆下後逆證。
經曰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何以隻言結胸耶?蓋少陽證亦有胸脅痞硬者,恐人不知,以結胸視之也。
故曾經下而痞硬者,用結胸之法治之;未經下而痞硬者,用少陽證法治之。
經隻言結胸者,舉重以例輕也。
經曰: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此太陽汗後傳厥陰也。
經曰: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此言汗後胃虛,外傷陽氣之證也。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此言下後胃虛,內損陰氣之證也。
按此二證瀉心湯是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
經曰: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
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
食谷者噦。
此言脈證不可下而下之逆證也。
嘔噦者,少陽病也,可與小柴胡湯。
此下後胃氣大弱,不納水穀,水入而嘔,谷入而噦,乃柴胡湯之戒也。
經曰:太陽病,桂枝湯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此太陽本經病宜汗而下之逆證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此言太陽本經病,邪在表而下之,表邪乘虛入裡。
利止則作結胸,利不止則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此上三條皆言太陽本經病不宜下而下,作協熱利之證也。
凡下後利不止而表邪甚者,葛根黃連黃芩湯;利不止而表解心下痞者,甘草瀉心湯;利不止,心下痞而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此太陽誤下傳太陰證也。
上三證協熱而利,以熱為本,此證協寒而利,以寒為本。
挾寒利為傳太陰,挾熱者似傳少陰也。
經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此太陽經誤下而似結胸之證也。
按論中下後脈促者三證。
其言脈促不胸滿者,欲解之候也;脈促胸滿者,不解之候也。
既不解則為結胸,不得為結胸者,以結胸之脈浮也,故經曰脈浮者為結胸。
脈促胸滿者,邪在裡也;脈促,喘而汗出者,邪在表也。
此皆脈同而證異也。
經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醫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此太陽越經傳少陽之證也,所謂雖已下之,不為逆,而復可下之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此亦太陽越經傳少陽證,而醫誤以丸藥下之者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太陽經入胃腑者也。
此上三證皆下後不為逆,而復可下之者,以日久不在太陽也。
經曰: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豆豉湯主之。
此言太陽本經病下後虛煩之證也。
若身熱去而心結痛,結胸也。
以有身熱,故知虛煩。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成氏注妙。
此以上皆言犯太陽禁忌之逆證也,其未及者,詳見下文。
經曰: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節當分作四段看。
太陽病五句,總言其證也,為本節下三段及後二節之綱領也。
其人不嘔五句,承言若得此證此脈,為欲愈也。
脈微三句,承言若得此脈此證不可妄治也。
面色以下,承言若有此證宜用此治也。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上節承上文之證而言,若得此證,宜用此治也。
下節即前節脈微者之治法也。
經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太陽汗出不徹,循經復轉陽明也。
白虎湯,陽明和解藥也。
此三節,皆汗後消息治法也。
不渴在表,大渴入裡。
經曰: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太陽病,渴,表證未罷者也。
經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太陽病,渴,表證已罷而裡證有熱者也。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節言口燥渴,心煩;下節言大渴,舌上乾燥而煩,皆裡熱太甚證也。
惡風曰時時,惡寒曰微,在背則表邪輕矣。
所以用白虎湯,不得謂表不解也。
大抵表未解而渴五苓散,表已罷而渴白虎湯,半表半裡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根湯。
經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此證卻與前大下之
表邪若甚,則又為結胸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齊頸而還,身必發黃也。
此條分二證,太陽病至表未解也,言當發汗醫反下之,治之逆也。
動數變遲以下十句,言其病發於陽而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之候也。
若不結胸以下,言其當汗不汗,熱不得越而發黃之候也。
此亦太陽本經自病失於汗、下之逆證也。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上言病在表當發汗反下,熱入因作結胸。
此言重發汗則表應解矣,復下之,必有可下之證,何以覆成結胸也?經曰: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治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
此言重發汗復下之,必因汗之不解,不與消息表邪有無,謂汗不能去其熱而反下之,表之熱邪乘虛入裡,故亦成結胸也。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此大結胸之狀也。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此承上文而言,邪之甚者入裡,則成大結胸,邪之微者入裡,則成小結胸,曰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而陷胸之大小分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太陽之邪傳於少陽,法當和,而反下之,逆也。
五六日邪傳裡之時也,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裡,乃少陽柴胡證也,當和解之,醫反下之,設使下後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和解之。
下之不為逆者,有裡證也。
若下後柴胡證罷,心下滿而硬痛者,此太陽在表之邪多,所謂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也。
但滿而不痛者,此少陽半表半裡之邪,所謂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當從結胸與痞論,故曰柴胡不中與之。
觀心下滿而硬痛與滿而不痛,而結胸、痞氣別矣。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上言作痞之由,下言治痞之方。
按心下滿而不痛者,此裡之正氣已虛,邪氣作實,故於攻痞之藥內加入人參、大棗者,補正氣也。
心下濡者正氣尚強,邪氣未實,但氣為邪所結,自覺不暢,異於常時耳,故用大黃攻去邪氣,不使留於心下以為正氣之賊也。
觀半夏瀉心湯與大黃黃連瀉心湯,而痞之虛實別也。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加附子,名附子瀉心湯。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證,寸脈浮,關脈沉者,可下。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二條乃治痞與結胸之法也。
凡結胸與痞無表證者,便可攻之。
若結胸脈浮大者,表邪未盡也,下之則裡氣益虛,邪氣復結,不可解救,所以死也。
不雲解表用何方者,以桂枝、柴胡皆不中與,宜少待之,令表邪自解而後攻之也。
若痞,則輕於結胸,且有惡寒之證,故先解表而後攻痞也。
使先攻痞,則表邪復入,痞變而成結胸矣。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此二者皆下後邪氣乘虛入裡之證也。
邪氣入裡與陽相結者為結胸,與陰相結者為臟結。
結胸可治,臟結不可治,陽主生,陰主殺也。
又結胸在心之分,乃壬傳丁,為夫傳妻,故易治。
臟結在腎之分,乃壬傳癸,為兄傳妹,故難治。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病在表而下之者,上則為結胸,下則臟結,是臟結者亦太陽誤下之逆證也。
臟結舌上無白苔者,可以調胃承氣湯微和胃氣則愈;有白苔者,不可妄攻也。
按結胸與痞皆下後逆證。
經曰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何以隻言結胸耶?蓋少陽證亦有胸脅痞硬者,恐人不知,以結胸視之也。
故曾經下而痞硬者,用結胸之法治之;未經下而痞硬者,用少陽證法治之。
經隻言結胸者,舉重以例輕也。
經曰: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此太陽汗後傳厥陰也。
經曰: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此言汗後胃虛,外傷陽氣之證也。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此言下後胃虛,內損陰氣之證也。
按此二證瀉心湯是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
經曰: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
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
食谷者噦。
此言脈證不可下而下之逆證也。
嘔噦者,少陽病也,可與小柴胡湯。
此下後胃氣大弱,不納水穀,水入而嘔,谷入而噦,乃柴胡湯之戒也。
經曰:太陽病,桂枝湯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此太陽本經病宜汗而下之逆證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此言太陽本經病,邪在表而下之,表邪乘虛入裡。
利止則作結胸,利不止則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此上三條皆言太陽本經病不宜下而下,作協熱利之證也。
凡下後利不止而表邪甚者,葛根黃連黃芩湯;利不止而表解心下痞者,甘草瀉心湯;利不止,心下痞而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此太陽誤下傳太陰證也。
上三證協熱而利,以熱為本,此證協寒而利,以寒為本。
挾寒利為傳太陰,挾熱者似傳少陰也。
經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此太陽經誤下而似結胸之證也。
按論中下後脈促者三證。
其言脈促不胸滿者,欲解之候也;脈促胸滿者,不解之候也。
既不解則為結胸,不得為結胸者,以結胸之脈浮也,故經曰脈浮者為結胸。
脈促胸滿者,邪在裡也;脈促,喘而汗出者,邪在表也。
此皆脈同而證異也。
經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醫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此太陽越經傳少陽之證也,所謂雖已下之,不為逆,而復可下之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此亦太陽越經傳少陽證,而醫誤以丸藥下之者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太陽經入胃腑者也。
此上三證皆下後不為逆,而復可下之者,以日久不在太陽也。
經曰: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豆豉湯主之。
此言太陽本經病下後虛煩之證也。
若身熱去而心結痛,結胸也。
以有身熱,故知虛煩。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成氏注妙。
此以上皆言犯太陽禁忌之逆證也,其未及者,詳見下文。
經曰: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節當分作四段看。
太陽病五句,總言其證也,為本節下三段及後二節之綱領也。
其人不嘔五句,承言若得此證此脈,為欲愈也。
脈微三句,承言若得此脈此證不可妄治也。
面色以下,承言若有此證宜用此治也。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上節承上文之證而言,若得此證,宜用此治也。
下節即前節脈微者之治法也。
經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太陽汗出不徹,循經復轉陽明也。
白虎湯,陽明和解藥也。
此三節,皆汗後消息治法也。
不渴在表,大渴入裡。
經曰: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太陽病,渴,表證未罷者也。
經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太陽病,渴,表證已罷而裡證有熱者也。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節言口燥渴,心煩;下節言大渴,舌上乾燥而煩,皆裡熱太甚證也。
惡風曰時時,惡寒曰微,在背則表邪輕矣。
所以用白虎湯,不得謂表不解也。
大抵表未解而渴五苓散,表已罷而渴白虎湯,半表半裡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根湯。
經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此證卻與前大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