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關燈
,汗下皆所不敢。

    窦氏親故相謂曰:傷寒邪氣,害人性命甚速,安可以不次之疾,投不明之醫乎?召孫至曰:明日即已不可下,今日正當下,遂投小承氣湯,遂大便通得睡,明日平複。

    衆人皆曰:此證因何下之而愈?孫曰:讀書不精,徒有書耳。

    口燥舌幹而渴,豈非少陰證耶?!少陰證,固不可下,豈不聞少陰一證,自利清水,心下痛,下之而愈。

    仲景之書,明有是說也。

    衆皆欽服。

     (六)少陰病治療禁忌 少陰為陰陽之根,生命之本,故病至少陰,多表現為危重證候。

    但若治療及時,或溫寒以扶陽,或瀉熱以存陰,雖病情危重亦多能救治。

    因此,治療少陰病不僅要及時,而且一定不能違反治療禁忌而犯治療錯誤。

    少陰病的治療禁忌有哪些呢?下面舉例加以說明。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脈沉主病在裡,細數為陰虛有熱,少陰髒病而陰虛有熱,治當滋陰降火,而不應發汗,如果強發其汗,則有竭陰耗液之變;若少陰病,陽虛陰盛,陰與陽搏,脈沉細而數,按之無力,則治當固密腎根,亦絕不能發汗。

    此證,陰來搏陽,陽無力以争則脈數,陽被陰格而證或見發熱,陽氣已經搖搖欲散,若誤以發熱為太陽之表,而妄發少陰之汗,必然緻成汗出亡陽而變證百出。

    總之,脈沉細數,無論見于少陰陰虛還是陽虛,均不能再發其汗,否則不是導緻竭陰,便是造成亡陽。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

    微主陽虛。

    少陰病見微脈,是陽氣大虛,故不可發汗。

    妄發陽虛之汗,則必緻亡陽而拔少陰之根;若少陰陽氣已虛,又見尺脈弱澀,尺以候腎,脈弱澀主精血不足,少陰陰陽俱虛,不僅不能發汗,而且也不能施以攻下,發汗則亡其陽,攻下必竭其陰。

    由此可知,少陰病雖有大承氣湯急下之證,但其尺脈必不弱澀。

    且如果少陰陽虛脈微、肢厥無汗,不用四逆湯急溫,強發少陰陽虛之汗,則必因陽虛不能蒸化津液以作汗,而反動發其經隧之血從空竅出。

    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系目,故血或從口鼻或從目出。

    出現這種情況,說明陽氣厥于下,陰血竭于上,即“下厥上竭”之證,少陰陰陽氣血俱傷,所以屬于難治之證。

     1963年,在山西太原見一慢性腎炎患者,徐姓,女,36歲,已至尿中毒程度,小便點滴而少,口鼻時時衄血,并見嘔吐、肢冷、周身浮腫等證。

    脈沉而欲絕,舌胖而苔白。

    《傷寒論》少陰病篇所說的“下厥上竭”就是此證。

    下厥而陽氣不化,故小便不得通;上竭而血不攝,則從口鼻出。

    陰竭于上,陽厥于下,陰陽不相維系而相離決,故為難治之證。

    雖為疏真武湯加牛膝,但服之無效。

    患者未滿一周即死于尿毒症。

     少陰病不但有汗、下之禁,更有以火劫汗之忌。

    如少陰病見咳而下利,本為寒邪上下之變,即少陰寒邪上逆于肺而作咳,下迫于腸則下利。

    少陰陽虛裡寒,當治以四逆湯溫之則愈。

    若不用四逆湯溫裡,卻用火攻以劫其汗,則不僅竭其腎陰,而且還要耗其胃液,胃燥則谵語,腎燥則小便難,從而發生誤火傷陰的壞證,這也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從少陰病的各種變治方法可以看出,它既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汗法、大承氣湯的下法;同時,又有汗、下之法的禁忌,這說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我們隻有綜合學習,全面掌握,才能相得益彰,以盡其辨證論治的全貌。

     (七)少陰病的預後 少陰為生命之根,其病在六經病證中是最為嚴重的。

    因此,少陰病的預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關系着病體的生死安危。

    有關少陰病的預後,在《傷寒論》中論述的較多,且較為真切,是來自于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當認真學習。

     少陰病概括地說,屬于陰陽偏衰的病變,但以陽虛的證候為主。

    少陰陽虛,病情沉重,病勢險惡,故治當急溫,若稍有疏忽,則有亡陽的危險。

    要判斷少陰陽虛寒證的預後情況如何,主要是看機體陽氣的存亡,也就是說“陽存則生,陽亡則死”。

     如少陰病中風,即風寒邪氣中于少陰經,其脈見“陽微陰浮”,也就是寸微尺浮,寸脈微主邪不盛,尺脈浮是陰病見陽脈,邪氣不盛而正氣有驅邪外解之機,故“為欲愈”。

     少陰傷寒,手足厥冷而脈緊,是寒邪盛而陽氣被抑之象。

    至七八日,邪氣入深而見下利,但脈卻由緊變微,手足由厥變溫,這說明少陰陽氣得到恢複,陰寒邪氣不能自容,故《傷寒論》中說“脈緊反去者,為欲愈”。

    此時,患者雖見心煩、下利,正是陽複邪去的表現,與太陰病暴煩下利、腐穢當去有同等意義,一旦邪去盡,則煩利亦必自止。

     少陰病虛寒下利,見惡寒、肢體蜷縮而卧,屬于陽虛陰盛的惡候。

    如果下利能自行停止,手足由厥轉溫,說明寒從利減,陽氣來複,此時雖見惡寒身蜷,仍屬可治之證。

    同樣道理,少陰病惡寒、身蜷而時有煩熱欲去衣被者,也反映了陽氣的來複,好像在一派陰寒之中仍有一線陽光,為陽存未絕,故亦為可治之證。

     少陰病吐利,若屬陽虛陰盛,則必見惡寒、厥逆,而今見“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說明陽氣來複,陰寒漸退,為可治之證,病雖重亦不至于死。

    若因吐利交作,正氣暴虛,以緻脈搏一時不能接續而脈不至,可灸少陰經的太溪穴七壯,通陽以複脈。

     以上介紹的是少陰虛寒證的向愈證、可治證,其預後之所以好,關鍵在于陰寒退,陽氣存而生機在,若與此相反,少陰病惡寒、身蜷而下利不止,手足厥冷不回,呈現一派陰寒病象,說明陽氣已亡,失去了自複之機,故預後多不良。

    如果病情再進一步發展,少陰病,或見厥利,吐逆而煩躁;或見惡寒,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或見下利不止,冷汗淋漓,煩躁不得卧寐;或見息高作喘,呼吸淺表而不能納氣歸根;或下利雖止,而見頭眩、時時昏冒等等,這一系列證候反映了陰盛陽亡,精氣衰竭,陰陽不相維系而神氣外亡;或氣絕于下,腎根已拔;或陽絕陰竭,孤陽無依而上脫,凡此種種,均屬危象,視為“死”證。

     從以上辨少陰的生死預後,對我們有很大啟示,即通過少陰的生證而後知陽氣之可貴,通過少陰的死證而後知陰寒之可畏。

    對于少陰病,隻有謹守病機,不失時宜地抓緊救治,或施以扶陽祛寒,或治以滋陰降火,圖治于危亡之先,才是防止陰陽竭絕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