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
要維持水火、陰陽的交通既濟,有賴于少陰的樞機作用,也就是說少陰不僅為“三陰之樞”,而且也是調節水火、陰陽的重要樞紐。
少陰陽虛不能達于四末,則陰寒必盛,而見四肢逆冷、惡寒、下利等證;若少陰樞機不利,陽氣被郁,不能疏達于四末,則亦可見四肢逆冷。
少陰陽氣被郁,并非陽虛,故不見惡寒、下利等虛寒證,治療也就不能用四逆湯,應以四逆散疏暢陽郁,條達氣血。
四逆散由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組成。
方用柴胡、枳實解郁開結以疏達陽氣,芍藥配甘草和血脈以利陰,即“治其陽者,必調其陰,理其氣者,必調其血”之義。
若兼有肺寒氣逆作咳者,可加幹姜、五味子以散肺寒、斂肺氣;兼心陽不振而作悸者,則加桂枝以溫通心陽;水停于下而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淡滲以利水;寒盛于裡而腹中作痛者,加附子溫陽散寒以止痛;寒滞氣阻而洩利下重者,加薤白以散寒通陽。
曾治患者全某,男,32歲。
患者手足厥冷而痛麻不堪,手足汗出随厥之深淺而有多少不同,厥深則手足汗出亦多,厥微則手足汗出亦少。
曾服附子、幹姜等回陽救逆之藥無效。
視其人身材高大,面頰豐腴,不像寒厥體征,然握其手卻冷如冰鐵。
其脈弦而任按,舌紅而苔白。
細思此證既非陽虛之寒厥,又非陽盛之熱厥,從其脈弦以辨證,可知屬陽郁無疑。
陽郁于裡,不達四肢故為厥,迫陰外滲則汗出,陽郁愈甚則手足厥逆愈深而汗出亦就愈多,反之,手足汗出亦必然相應減少。
為疏四逆散原方,服之以觀其效。
服藥後,患者自覺氣往下行至臍下,随之則微微跳動,周身頓感輕爽,而手足轉溫,汗亦不出。
患者甚喜,奔走而告,以為病将從此而愈。
不料,兩劑服完,手足又厥,汗出依舊。
餘仍以上方,另加桂枝、牡蛎,意使桂枝配芍藥以和營衛,牡蛎得芍藥斂汗以固陰。
服兩劑,厥見溫而汗出少,但續服則仍無效,病又反複。
手翻醫書,見王太仆名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恍然有悟:此證每方皆效,而不能鞏固到底,關鍵在于隻知疏達陽郁,不知滋陰以敵陽。
陰不足無以制陽則反逼陰以為汗;陽無偶則自郁而為厥。
厥陽之氣宜疏,而弱陰豈可不救。
于是,本肝腎同治,理氣與滋陰并行之法,為疏四逆散與六味地黃湯合方。
服六劑,厥回手溫而汗止。
後追訪得知,其病終未複發。
四逆散不單治陽郁之厥,亦治因陽郁不伸,少陰樞機不利的男子陽痿及婦女性功能減退等病證,若見脈弦而情志抑郁者,服之每效。
(四)少陰咽痛證治 少陰經脈循喉嚨挾舌本,邪客少陰經或少陰經脈失養,均可引起咽喉疼痛。
若少陰病二三日,因于邪熱上攻而咽喉腫痛,但尚未潰破生瘡的,則治以甘草湯,解毒消腫止痛。
甘草湯,僅生甘草一味藥。
生甘草甘寒,甘以緩急止痛,寒以除熱解毒。
若服甘草湯,病仍不差即咽喉腫痛不解的,可與桔梗湯散熱結、開喉痹。
桔梗湯,即甘草湯再加桔梗。
方用生甘草清熱解毒以止痛,桔梗開痹散結以利咽喉。
若少陰熱邪,循經上沖,灼傷咽喉而生瘡,以緻妨礙語言,聲音不出,且伴有大量分泌物纏繞咽喉而不得清除,治以苦酒湯清熱解毒,收斂傷口。
苦酒湯由半夏、雞子白、苦酒(醋)組成。
半夏滌痰開痹以清除分泌物;雞子白甘寒,可清熱潤燥、止痛;苦酒苦酸,善于散邪毒,消瘡腫,斂傷口。
若少陰病,寒遏于外,陽郁于内,經氣不利,以緻咽中痛,痰涎纏喉,咳吐不利,則應用半夏散及湯,散寒滌涎以開結止痛。
半夏散由半夏、桂枝、炙甘草組成。
方用桂枝通陽散寒,半夏滌痰除涎,甘草和中解毒。
本方可用散劑,亦可用湯劑。
若少陰病下利之後出現咽痛,則當考慮陰液耗損,經脈失于濡養所緻。
少陰虛寒下利,雖然寒可随利而減,但津液亦可随利而奪,陰傷于下則必緻陽浮于上。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少陰虛熱循經上擾,不僅咽痛,而且還可見胸滿、心煩等證。
本證治療用涼用溫,均為不妥,可以豬膚湯潤肺腎、益腸胃而斂虛熱。
豬膚湯由豬膚、白蜜、白米粉組成。
豬膚即豬皮,可滋肺腎,清少陰浮遊之火,此物雖潤但無滑腸之弊;白蜜甘寒生津,潤燥以除煩;白米粉炒焦能醒脾和胃,且補下利之虛。
李某,女,22歲。
擅歌唱,經常演出。
忽聲音嘶啞,咽喉幹痛,屢服麥冬、胖大海等藥不效。
舌紅、脈細,辨為肺腎陰虧,虛火上擾,“金破不鳴”之證。
授以豬膚湯法,令其調雞子白,徐徐呷服。
盡一劑而嗓音亮,喉痛除。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咽痛是少陰病變的一個特點,其治療所用的甘草湯與桔梗湯的解毒散結緩痛、苦酒湯的酸收、豬膚湯的清滋以及半夏散的散寒滌涎等法,直至今日仍奉為喉科治療之圭臬。
(五)少陰病急下證 前面的陽明病篇曾提到大承氣湯有三急下證,其主要精神是:凡陽明腑證遇到病勢急,發展快,見有劫灼少陰真陰的征象時,當投以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
從陽明病急下證可以看出陽明燥熱與少陰陰傷兩種病變的密切聯系。
若因陽明燥熱傷陰而并于少陰者,屬陽明急下證;若因少陰水虧,燥熱内盛而并于陽明者,則屬少陰病急下證。
下面就分别介紹少陰病的三急下證: 少陰熱邪,并入陽明,時間不長隻二三日,即見口燥咽幹,說明陽熱氣盛而陰液衰少。
熱并陽明,則土實而水虧,其人必兼見胃實等證。
不下胃實,則少陰之陰液不能恢複,故應以大承氣湯急下。
少陰熱并陽明,與糟粕相結,以緻胃腸燥結不下,逼迫津液下注旁流,證見“自利清水,色純青”而不雜糞便;燥熱結實于陽明,故“心下必痛”而拒按;少陰陰液耗傷,不能上承,所以口舌幹燥。
燥結不去,則旁流不止,津液進一步涸竭,将有亡陰脫液的危險,故當用大承氣湯急下。
少陰病,六七日不愈,邪氣入深,若不見下利清谷,反見“腹脹不大便”,說明其證并非少陰虛寒,而是少陰邪熱複還陽明,屬于“中陰溜腑”之證。
此時見舌苔黃燥,脈沉實有力,亦當用大承氣湯,瀉熱存陰。
《名醫類案》記載一病例:孫兆治東華門窦太郎患傷寒,經十餘日,口燥舌幹而渴,心中疼,自利清水。
衆醫皆相守,但調理耳
要維持水火、陰陽的交通既濟,有賴于少陰的樞機作用,也就是說少陰不僅為“三陰之樞”,而且也是調節水火、陰陽的重要樞紐。
少陰陽虛不能達于四末,則陰寒必盛,而見四肢逆冷、惡寒、下利等證;若少陰樞機不利,陽氣被郁,不能疏達于四末,則亦可見四肢逆冷。
少陰陽氣被郁,并非陽虛,故不見惡寒、下利等虛寒證,治療也就不能用四逆湯,應以四逆散疏暢陽郁,條達氣血。
四逆散由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組成。
方用柴胡、枳實解郁開結以疏達陽氣,芍藥配甘草和血脈以利陰,即“治其陽者,必調其陰,理其氣者,必調其血”之義。
若兼有肺寒氣逆作咳者,可加幹姜、五味子以散肺寒、斂肺氣;兼心陽不振而作悸者,則加桂枝以溫通心陽;水停于下而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淡滲以利水;寒盛于裡而腹中作痛者,加附子溫陽散寒以止痛;寒滞氣阻而洩利下重者,加薤白以散寒通陽。
曾治患者全某,男,32歲。
患者手足厥冷而痛麻不堪,手足汗出随厥之深淺而有多少不同,厥深則手足汗出亦多,厥微則手足汗出亦少。
曾服附子、幹姜等回陽救逆之藥無效。
視其人身材高大,面頰豐腴,不像寒厥體征,然握其手卻冷如冰鐵。
其脈弦而任按,舌紅而苔白。
細思此證既非陽虛之寒厥,又非陽盛之熱厥,從其脈弦以辨證,可知屬陽郁無疑。
陽郁于裡,不達四肢故為厥,迫陰外滲則汗出,陽郁愈甚則手足厥逆愈深而汗出亦就愈多,反之,手足汗出亦必然相應減少。
為疏四逆散原方,服之以觀其效。
服藥後,患者自覺氣往下行至臍下,随之則微微跳動,周身頓感輕爽,而手足轉溫,汗亦不出。
患者甚喜,奔走而告,以為病将從此而愈。
不料,兩劑服完,手足又厥,汗出依舊。
餘仍以上方,另加桂枝、牡蛎,意使桂枝配芍藥以和營衛,牡蛎得芍藥斂汗以固陰。
服兩劑,厥見溫而汗出少,但續服則仍無效,病又反複。
手翻醫書,見王太仆名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恍然有悟:此證每方皆效,而不能鞏固到底,關鍵在于隻知疏達陽郁,不知滋陰以敵陽。
陰不足無以制陽則反逼陰以為汗;陽無偶則自郁而為厥。
厥陽之氣宜疏,而弱陰豈可不救。
于是,本肝腎同治,理氣與滋陰并行之法,為疏四逆散與六味地黃湯合方。
服六劑,厥回手溫而汗止。
後追訪得知,其病終未複發。
四逆散不單治陽郁之厥,亦治因陽郁不伸,少陰樞機不利的男子陽痿及婦女性功能減退等病證,若見脈弦而情志抑郁者,服之每效。
(四)少陰咽痛證治 少陰經脈循喉嚨挾舌本,邪客少陰經或少陰經脈失養,均可引起咽喉疼痛。
若少陰病二三日,因于邪熱上攻而咽喉腫痛,但尚未潰破生瘡的,則治以甘草湯,解毒消腫止痛。
甘草湯,僅生甘草一味藥。
生甘草甘寒,甘以緩急止痛,寒以除熱解毒。
若服甘草湯,病仍不差即咽喉腫痛不解的,可與桔梗湯散熱結、開喉痹。
桔梗湯,即甘草湯再加桔梗。
方用生甘草清熱解毒以止痛,桔梗開痹散結以利咽喉。
若少陰熱邪,循經上沖,灼傷咽喉而生瘡,以緻妨礙語言,聲音不出,且伴有大量分泌物纏繞咽喉而不得清除,治以苦酒湯清熱解毒,收斂傷口。
苦酒湯由半夏、雞子白、苦酒(醋)組成。
半夏滌痰開痹以清除分泌物;雞子白甘寒,可清熱潤燥、止痛;苦酒苦酸,善于散邪毒,消瘡腫,斂傷口。
若少陰病,寒遏于外,陽郁于内,經氣不利,以緻咽中痛,痰涎纏喉,咳吐不利,則應用半夏散及湯,散寒滌涎以開結止痛。
半夏散由半夏、桂枝、炙甘草組成。
方用桂枝通陽散寒,半夏滌痰除涎,甘草和中解毒。
本方可用散劑,亦可用湯劑。
若少陰病下利之後出現咽痛,則當考慮陰液耗損,經脈失于濡養所緻。
少陰虛寒下利,雖然寒可随利而減,但津液亦可随利而奪,陰傷于下則必緻陽浮于上。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少陰虛熱循經上擾,不僅咽痛,而且還可見胸滿、心煩等證。
本證治療用涼用溫,均為不妥,可以豬膚湯潤肺腎、益腸胃而斂虛熱。
豬膚湯由豬膚、白蜜、白米粉組成。
豬膚即豬皮,可滋肺腎,清少陰浮遊之火,此物雖潤但無滑腸之弊;白蜜甘寒生津,潤燥以除煩;白米粉炒焦能醒脾和胃,且補下利之虛。
李某,女,22歲。
擅歌唱,經常演出。
忽聲音嘶啞,咽喉幹痛,屢服麥冬、胖大海等藥不效。
舌紅、脈細,辨為肺腎陰虧,虛火上擾,“金破不鳴”之證。
授以豬膚湯法,令其調雞子白,徐徐呷服。
盡一劑而嗓音亮,喉痛除。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咽痛是少陰病變的一個特點,其治療所用的甘草湯與桔梗湯的解毒散結緩痛、苦酒湯的酸收、豬膚湯的清滋以及半夏散的散寒滌涎等法,直至今日仍奉為喉科治療之圭臬。
(五)少陰病急下證 前面的陽明病篇曾提到大承氣湯有三急下證,其主要精神是:凡陽明腑證遇到病勢急,發展快,見有劫灼少陰真陰的征象時,當投以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
從陽明病急下證可以看出陽明燥熱與少陰陰傷兩種病變的密切聯系。
若因陽明燥熱傷陰而并于少陰者,屬陽明急下證;若因少陰水虧,燥熱内盛而并于陽明者,則屬少陰病急下證。
下面就分别介紹少陰病的三急下證: 少陰熱邪,并入陽明,時間不長隻二三日,即見口燥咽幹,說明陽熱氣盛而陰液衰少。
熱并陽明,則土實而水虧,其人必兼見胃實等證。
不下胃實,則少陰之陰液不能恢複,故應以大承氣湯急下。
少陰熱并陽明,與糟粕相結,以緻胃腸燥結不下,逼迫津液下注旁流,證見“自利清水,色純青”而不雜糞便;燥熱結實于陽明,故“心下必痛”而拒按;少陰陰液耗傷,不能上承,所以口舌幹燥。
燥結不去,則旁流不止,津液進一步涸竭,将有亡陰脫液的危險,故當用大承氣湯急下。
少陰病,六七日不愈,邪氣入深,若不見下利清谷,反見“腹脹不大便”,說明其證并非少陰虛寒,而是少陰邪熱複還陽明,屬于“中陰溜腑”之證。
此時見舌苔黃燥,脈沉實有力,亦當用大承氣湯,瀉熱存陰。
《名醫類案》記載一病例:孫兆治東華門窦太郎患傷寒,經十餘日,口燥舌幹而渴,心中疼,自利清水。
衆醫皆相守,但調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