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
3.真武湯證 本證在太陽病篇是作為太陽病發汗太過,傷了陽氣而形成的變證提出的。
傷陽實際上是傷了腎陽,其病則為少陰病。
若寒邪中于少陰,二三日不愈,至四五日邪氣入深,則髒受其病。
少陰腎中陽氣被寒邪所傷,以緻陽虛不能制水,水邪随之泛濫而為病。
水寒凝于内,則腹痛;氣不化液,故小便不利;水寒外溢,陰凝重着,故四肢沉重疼痛;下注于腸,故自下利。
水邪為病變動不居,可到處泛溢而為患,因而或見之證甚多,若上淩心肺,可見心悸而咳;上逆于胃,則氣逆而嘔;泛濫肌膚則腫;上蒙清陽,則頭目眩暈。
究其病源,卻均因于水,《傷寒論》中說“此為有水氣”,指出了病變的重點與要害所在。
治以真武湯,溫陽驅寒以利水(方見太陽病篇)。
附子湯與真武湯均為溫陽之劑,其藥物組成僅有一味藥之差,但兩方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柯韻伯指出,附子湯為“大溫大補之方……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術附去姜加參,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還是溫散而利腎水也”。
4.四逆湯證 少陰陽氣為一身陽氣之總司。
陽氣有腐熟水谷,蒸化輸布水液的作用。
少陰陽虛,不能腐熟水谷,不能氣化水液,因而或見下利清谷,或緻寒飲停聚膈上,使人幹嘔欲吐而又無物吐出;陽虛不達四末,故手足發涼,甚則四肢厥逆。
膈上有寒飲亦當分辨虛實,若因少陰陽虛而不能敷布,則脈必沉而微細;若脈弦遲有力或關尺皆沉,寸脈微浮,則屬胸中寒實之證。
因弦脈主飲,遲脈主寒,寸脈以候胸中。
胸中寒痰實邪,閉阻胸陽不達于四末,故見手足厥寒;由于胸膈痰飲實邪的格拒,所以“飲食入口則吐”,但又不能吐;痰飲實邪填塞胸中,阻滞氣機,故見“胸中痞鞕,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等證候,反映了邪有上越之機。
以上虛實病證不同,治法亦不同。
如病屬少陰陽虛,虛寒從下而上,緻使寒飲停于胸膈的,治以四逆湯溫少陰化寒飲;若屬于寒痰阻滞胸中的實證,根據“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法則,治以吐法,用瓜蒂散。
四逆湯由附子(生)、幹姜、炙甘草組成。
附子溫少陰以回陽,幹姜溫中以散寒,炙甘草和中補虛,三藥配伍,共奏回陽救逆之功。
腎為先天之本,若少陰陽氣一衰,則周身陽氣也皆衰,所以當少陰真陽衰竭,證候顯露,應速投四逆湯急溫,絕不可因循觀望。
故《傷寒論》中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瓜蒂散,即取瓜蒂、赤小豆搗為散,再用香豉煮做稀糜,取汁合散。
方中瓜蒂味極苦,性升而善催吐;赤小豆味苦酸,功能利水消腫;兩藥配合,有酸苦湧洩之功。
用香豉汁送藥,清輕宣洩,可加強湧吐的作用。
本方專治胸中實證,湧吐力猛,故“諸亡血虛家”不可用。
瓜蒂散證,因可見發熱、汗出,“病如桂枝證”,但頭不痛、項不強,故在太陽病篇提出以作鑒别比較;本證又在少陰病篇提出,是為陪襯少陰陽虛有飲,以示陽虛寒飲與陽郁痰實兩種病證的鑒别診斷。
5.通脈四逆湯證 少陰為水火之髒,陰陽之根,若寒中少陰,陰寒太盛而反格陽于外,可形成陰盛格陽證。
陰盛于内,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陽格于外,則見身熱不惡寒,面色紅赤。
由于上述證候是陽虛甚極,陰寒過盛導緻的陰陽格拒之證,故其證是“裡寒外熱”,實為真寒假熱。
從病變機制及臨床表現看,本證較四逆湯證為重,若不抓緊救治,恐有脫汗亡陽之變。
治療當以通脈四逆湯逐寒攝陽,通脈救逆。
通脈四逆湯的藥物組成與四逆湯同,隻是加大了幹姜和附子的用量,因而回陽救逆的作用比四逆湯更強。
若在通脈四逆湯證的基礎上更見面色赤的,是為陰盛于下格陽于上的“戴陽”證,應于本方中加蔥白以破陰驅寒,招納陽氣;若因肝脾血脈不和而見腹中痛的,則減去辛滑走陽而不利于血的蔥白,加芍藥以利血脈緩急止痛;若胃氣挾飲邪上逆而作嘔的,則加生姜化飲止嘔;若邪氣循少陰經脈上犯而為喉痹咽痛的,則去芍藥之酸斂,加桔梗以開喉痹;若利止脈不出,是陰陽衰竭,氣血大虛,當加人參以複脈,去桔梗以防耗氣傷正。
“徐國桢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複置而不飲,異常大躁,将門牖洞啟,身卧地上,輾轉不快,更求入井。
一醫洶洶急以承氣與服。
餘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
餘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能回陽之任,況敢以純陰之藥,重劫其陽乎?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懊蒸,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
于是以附子、幹姜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
服後寒戰戛齒有聲,以重棉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
”(引自《寓意草》) 6.白通湯與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若少陰病下利,脈微而沉伏,是為寒邪直中,陰盛抑陽,以緻陽氣暴虛,既不能固其内,又不能通于脈,因而比一般寒證為甚,當治以白通湯扶陽破陰。
白通湯由蔥白、生附子、幹姜組成。
方用幹姜、附子溫經回陽以散寒;蔥白辛滑性熱,善能通陽氣破陰寒,用于溫陽劑中,可疏通被郁之陽氣,故取名“白通湯”。
若服白通湯後,不但未奏效,反見下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而煩等證,一方面說明陰寒太盛,對大熱之藥拒而不受,并更加激發寒邪而變本加厲;另一方面也說明下利之後,不僅陽氣受傷,而且陰液亦耗損,白通湯隻能扶陽不能育陰,陰不複則脈不出,陰不斂陽,虛熱浮于上,故幹嘔而煩。
基于上述兩個原因,本證的治療就不是單純的溫熱回陽劑所能勝任,而應于白通湯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扶陽育陰,且以苦寒反佐,使同氣相求,引陽藥直入陰中。
白通加豬膽汁湯,即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
人尿(一般用童便)鹹寒益陰,豬膽汁苦寒滋液兼清虛熱,兩藥取之人、畜,皆屬有情之品,既能續已竭之陰,滋将涸之液,又能借其性寒反佐,引陽藥直入陰分,使陰陽不發生格拒,這就是“甚者從之”治法的具體運用。
服白通加豬膽汁湯以後,若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說明正氣逐漸恢複,陰邪逐漸消退,為向愈之證,即脈“微續者生”;若
3.真武湯證 本證在太陽病篇是作為太陽病發汗太過,傷了陽氣而形成的變證提出的。
傷陽實際上是傷了腎陽,其病則為少陰病。
若寒邪中于少陰,二三日不愈,至四五日邪氣入深,則髒受其病。
少陰腎中陽氣被寒邪所傷,以緻陽虛不能制水,水邪随之泛濫而為病。
水寒凝于内,則腹痛;氣不化液,故小便不利;水寒外溢,陰凝重着,故四肢沉重疼痛;下注于腸,故自下利。
水邪為病變動不居,可到處泛溢而為患,因而或見之證甚多,若上淩心肺,可見心悸而咳;上逆于胃,則氣逆而嘔;泛濫肌膚則腫;上蒙清陽,則頭目眩暈。
究其病源,卻均因于水,《傷寒論》中說“此為有水氣”,指出了病變的重點與要害所在。
治以真武湯,溫陽驅寒以利水(方見太陽病篇)。
附子湯與真武湯均為溫陽之劑,其藥物組成僅有一味藥之差,但兩方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柯韻伯指出,附子湯為“大溫大補之方……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術附去姜加參,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還是溫散而利腎水也”。
4.四逆湯證 少陰陽氣為一身陽氣之總司。
陽氣有腐熟水谷,蒸化輸布水液的作用。
少陰陽虛,不能腐熟水谷,不能氣化水液,因而或見下利清谷,或緻寒飲停聚膈上,使人幹嘔欲吐而又無物吐出;陽虛不達四末,故手足發涼,甚則四肢厥逆。
膈上有寒飲亦當分辨虛實,若因少陰陽虛而不能敷布,則脈必沉而微細;若脈弦遲有力或關尺皆沉,寸脈微浮,則屬胸中寒實之證。
因弦脈主飲,遲脈主寒,寸脈以候胸中。
胸中寒痰實邪,閉阻胸陽不達于四末,故見手足厥寒;由于胸膈痰飲實邪的格拒,所以“飲食入口則吐”,但又不能吐;痰飲實邪填塞胸中,阻滞氣機,故見“胸中痞鞕,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等證候,反映了邪有上越之機。
以上虛實病證不同,治法亦不同。
如病屬少陰陽虛,虛寒從下而上,緻使寒飲停于胸膈的,治以四逆湯溫少陰化寒飲;若屬于寒痰阻滞胸中的實證,根據“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法則,治以吐法,用瓜蒂散。
四逆湯由附子(生)、幹姜、炙甘草組成。
附子溫少陰以回陽,幹姜溫中以散寒,炙甘草和中補虛,三藥配伍,共奏回陽救逆之功。
腎為先天之本,若少陰陽氣一衰,則周身陽氣也皆衰,所以當少陰真陽衰竭,證候顯露,應速投四逆湯急溫,絕不可因循觀望。
故《傷寒論》中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瓜蒂散,即取瓜蒂、赤小豆搗為散,再用香豉煮做稀糜,取汁合散。
方中瓜蒂味極苦,性升而善催吐;赤小豆味苦酸,功能利水消腫;兩藥配合,有酸苦湧洩之功。
用香豉汁送藥,清輕宣洩,可加強湧吐的作用。
本方專治胸中實證,湧吐力猛,故“諸亡血虛家”不可用。
瓜蒂散證,因可見發熱、汗出,“病如桂枝證”,但頭不痛、項不強,故在太陽病篇提出以作鑒别比較;本證又在少陰病篇提出,是為陪襯少陰陽虛有飲,以示陽虛寒飲與陽郁痰實兩種病證的鑒别診斷。
5.通脈四逆湯證 少陰為水火之髒,陰陽之根,若寒中少陰,陰寒太盛而反格陽于外,可形成陰盛格陽證。
陰盛于内,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陽格于外,則見身熱不惡寒,面色紅赤。
由于上述證候是陽虛甚極,陰寒過盛導緻的陰陽格拒之證,故其證是“裡寒外熱”,實為真寒假熱。
從病變機制及臨床表現看,本證較四逆湯證為重,若不抓緊救治,恐有脫汗亡陽之變。
治療當以通脈四逆湯逐寒攝陽,通脈救逆。
通脈四逆湯的藥物組成與四逆湯同,隻是加大了幹姜和附子的用量,因而回陽救逆的作用比四逆湯更強。
若在通脈四逆湯證的基礎上更見面色赤的,是為陰盛于下格陽于上的“戴陽”證,應于本方中加蔥白以破陰驅寒,招納陽氣;若因肝脾血脈不和而見腹中痛的,則減去辛滑走陽而不利于血的蔥白,加芍藥以利血脈緩急止痛;若胃氣挾飲邪上逆而作嘔的,則加生姜化飲止嘔;若邪氣循少陰經脈上犯而為喉痹咽痛的,則去芍藥之酸斂,加桔梗以開喉痹;若利止脈不出,是陰陽衰竭,氣血大虛,當加人參以複脈,去桔梗以防耗氣傷正。
“徐國桢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複置而不飲,異常大躁,将門牖洞啟,身卧地上,輾轉不快,更求入井。
一醫洶洶急以承氣與服。
餘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
餘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能回陽之任,況敢以純陰之藥,重劫其陽乎?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懊蒸,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
于是以附子、幹姜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
服後寒戰戛齒有聲,以重棉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
”(引自《寓意草》) 6.白通湯與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若少陰病下利,脈微而沉伏,是為寒邪直中,陰盛抑陽,以緻陽氣暴虛,既不能固其内,又不能通于脈,因而比一般寒證為甚,當治以白通湯扶陽破陰。
白通湯由蔥白、生附子、幹姜組成。
方用幹姜、附子溫經回陽以散寒;蔥白辛滑性熱,善能通陽氣破陰寒,用于溫陽劑中,可疏通被郁之陽氣,故取名“白通湯”。
若服白通湯後,不但未奏效,反見下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而煩等證,一方面說明陰寒太盛,對大熱之藥拒而不受,并更加激發寒邪而變本加厲;另一方面也說明下利之後,不僅陽氣受傷,而且陰液亦耗損,白通湯隻能扶陽不能育陰,陰不複則脈不出,陰不斂陽,虛熱浮于上,故幹嘔而煩。
基于上述兩個原因,本證的治療就不是單純的溫熱回陽劑所能勝任,而應于白通湯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扶陽育陰,且以苦寒反佐,使同氣相求,引陽藥直入陰中。
白通加豬膽汁湯,即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
人尿(一般用童便)鹹寒益陰,豬膽汁苦寒滋液兼清虛熱,兩藥取之人、畜,皆屬有情之品,既能續已竭之陰,滋将涸之液,又能借其性寒反佐,引陽藥直入陰分,使陰陽不發生格拒,這就是“甚者從之”治法的具體運用。
服白通加豬膽汁湯以後,若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說明正氣逐漸恢複,陰邪逐漸消退,為向愈之證,即脈“微續者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