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因此,少陰病也就是心腎疾患。

     心主火,腎主水,心腎統攝人體水火陰陽之氣。

    腎為陰陽之根,真氣之所系。

    心火居上,腎水在下,心腎借經脈之通道,使水火上下交濟,以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病至少陰,心腎功能受損,陰陽失去平衡,火衰者表現為陽虛寒證;水虧者表現為陰虛熱證;若陰陽離決,精氣脫竭,則可出現死證。

     腎為主水之髒,少陰病陰陽失調而不能主水以行津液,又常見小便不利,水氣泛濫的證候。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有邪在太陽而内及少陰的,亦有寒中少陰而仍外連太陽的表裡同病。

    又因少陰居太陰與厥陰之間,少陰病可外合太陰見吐利,亦可内合厥陰見厥逆,故少陰有“主三陰之樞”的說法。

     少陰病有來自傳經的,有屬外邪直中的,也有因誤治損傷了心腎水火陰陽而形成的。

     少陰病以陽虛的寒化證為主,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要臨床表現。

    若寒化證見惡寒、身蜷、手足厥逆等證,則為病進;若更見下利、脈不至的,則屬病危。

     少陰病治法,若屬陽虛陰盛的寒化證,則應扶陽以抑陰,有水者當兼以化水;若屬陰虛陽亢的熱化證,則以育陰為主,有火者當兼以清火。

    由于少陰病以陽虛為主,故治療當以回陽為急務。

     (一)少陰病辨證綱要 少陰之為病,其陰陽皆虛,驗之于脈,陽虛則脈微,陰虛則脈細,陰陽俱虛,故脈微細。

    少陰以陽虛為主,故陽光不振,神疲多寐而又不能熟睡,表現為精神委靡昏沉,瞌睡不醒的“但欲寐”狀态。

     曾治過一位姓唐的老人,年逾古稀,冬月患外感,頭痛發熱,鼻流清涕。

    自服羚翹解毒丸,前後共進6丸,即覺精神甚疲,手足發涼。

    其子請筆者為之診治。

    持脈未久,發現患者即側頭欲睡,脈不浮反沉,舌淡嫩苔白。

    筆者當即告訴病家:此證屬少陰傷寒,腎陽已虛,如再進涼藥恐生叵測,而治當急溫,以回腎陽,予四逆湯。

    服一劑則神轉旺,再劑手足轉溫。

    從此例可以看出,“但欲寐”對少陰病确有極為重要的辨證意義。

     “脈微細,但欲寐”,作為少陰病的辨證綱要,可以說是對少陰病脈證的總概括。

    但如果少陰病初受邪擾,正邪交争而少陰氣餒,欲受不甘,欲拒而又不能,其證見“欲吐不吐,心煩”;陽氣為寒邪所困,陰氣用事,則又“但欲寐”。

    此時,少陰主證已見,法當急溫。

    若不能及時治療,拖延至五六日,則必緻邪入更深,正氣益衰。

    腎主水,心主火。

    少陰心腎功能衰減,下水無陽以溫則下利;上火無陰以濟則口渴,水津得不到陽氣的蒸化上承,勢必幹渴欲飲水自救。

    心煩,口渴引飲,頗似陽熱之證;若真是陽熱證候,則當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而今卻見下利,小便色白,說明并非實熱,而是屬于少陰虛寒,即如《傷寒論》中所說“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的病變。

     綜上所述,可知凡少陰心腎陰陽俱虛,則必見脈微細,但欲寐;若下焦腎陽虛衰,心腎水火不相既濟,則以煩渴,下利而小便色白為辨證要點。

     (二)少陰病寒證 少陰寒證,是少陰病的主要病變,證情變化多而複雜,且具有不少危重證候,故作為本篇的重點講述。

     1.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與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有經脈相連而其氣相通。

    若寒邪侵犯少陰,本不應見發熱,而反見發熱,說明是寒邪初犯,仍外連太陽;既外連太陽之表,則應見浮脈,而今卻見脈沉,又反映了内系少陰,陽氣不足,抗邪無力。

    少陰病“反發熱,脈沉者”,是屬太陽、少陰表裡俱病,也就是“兩感”證,治當溫經散寒,表裡兼顧,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由麻黃、附子、細辛組成。

    方用麻黃發太陽之汗,以解在表的寒邪;附子溫少陰之裡,以扶陽氣之虛;細辛專走少陰,能資助麻黃、附子以散表裡之寒。

    三藥配合,補散兼施,扶正以祛邪,雖發微汗,但無損于陽氣,故為溫經散寒之良方。

     太陽、少陰的“兩感”證,常見于年老體弱之人,因其陽氣不足,衛外無力,故感受寒邪,則表裡俱病。

    寒邪初犯,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若已“得之二三日”,雖寒邪并未盡入少陰之裡,但亦應考慮正已轉虛,因而就不宜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當以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

     麻黃附子甘草湯,即由麻黃附子細辛湯去細辛,加甘草組成。

    去細辛,則減少了發散的力量使之不傷正氣;加甘草,則有助于扶正補虛的作用。

    尤在泾說:“寒邪不可不發,而陰病又不可過發。

    ”這可以說是由麻黃附子細辛湯而變為麻黃附子甘草湯的用意。

     上述少陰與太陽的表裡皆病,應與“太陽病篇”的“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證候互參。

    彼以太陽為主,故曰“脈反沉”;而此以少陰為主,故謂“反發熱”,這兩條前後呼應,互相參證。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關系之緊密,猶如唇齒之相依。

    少陰病連太陽,則為表裡同病;若太陽傷寒,脈陰陽俱緊,本當無汗而反見汗出的,說明是寒邪過盛而傷害了少陰陽氣,“此屬少陰”。

    因為少陰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少陰陽虛則衛陽亦随之而虛,衛陽失去固護榮陰的作用,所以汗出。

    少陰之脈,上膈循喉嚨;腎為胃之關而下司二陰,若太陽寒邪長驅直入而飛渡少陰,緻使少陰經藏俱病,則可出現咽痛和吐利等證。

     2.附子湯證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不發熱而見背部惡寒,背為陽之府,背部惡寒是陽氣衰、陰氣盛的征象。

    寒邪入裡,病發于陰,陽虛而陰盛,故口不渴、不燥而“口中和”。

    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不達四末,所以手足發涼。

    陽虛陰盛,寒濕凝滞,故見身疼、骨節疼痛。

    太陽傷寒,見發熱、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疼痛,脈必浮,屬麻黃湯證;本證見無熱、手足寒、身疼、骨節疼痛,脈不浮而沉,則屬少陰陽虛裡寒。

    治療可先用灸法,如灸關元穴以助元陽而消陰,然後以附子湯溫陽益氣,固本培元。

     附子湯由炮附子、茯苓、人參、白術、芍藥組成。

    方用附子溫腎以扶真陽之本,用人參大補元氣,茯苓、白術配附子可溫化寒濕之凝滞;又可佐人參健脾益氣。

    芍藥斂陰和血,既可緩身痛,又可制諸藥的溫燥,并能引陽藥入陰分。

    此方脾腎雙補,先天後天兼顧,為扶陽固本的代表方,後世的參附湯即從此方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