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關燈
太陰病,是三陰病的開始階段。

    病入三陰,以虛寒病變為主,太陰病主要表現為足太陰脾的虛寒證。

    脾賴陽氣運化,脾陽充盛,則水谷精微能夠得到運化輸布,以營養髒腑器官、四肢百骸;若脾陽虛衰,則中陽不運,寒濕不化,即可形成太陰病。

     太陰病,有傳經而來的,有寒邪直中而成的,亦有因誤治傷害脾陽而發病的,其主要臨床表現以腹滿時痛、食不下、嘔吐、下利等症狀為主。

     三陰為三陽之裡,而三陰亦自有表裡,故風寒邪氣所中,不一定全入于髒,表現為太陰髒病,亦有邪氣在經表現為太陰經病的。

    若既有經證,又見髒證,則為經髒表裡俱病。

    同時,太陰與陽明為表裡,“虛則太陰,實則陽明”,故太陰病中,有兼及陽明燥化而出現腹滿疼痛拒按的實證,因屬太陰轉系之邪,所以與陽明承氣湯證又不盡相同。

     太陰病的治療,以溫中扶陽,運化寒濕為正治之法,至于或汗或下,則為随證施治之法。

    本篇先論髒病,次論經病,又次為經髒俱病,以示太陰病的重點所在。

     (一)太陰病辨證綱要 脾主腹。

    太陰為病,無論傳經而成,或因寒濕直中,或誤治損傷脾陽,凡緻脾陽不運,寒濕内阻,無不表現為腹脹滿;寒凝中州,所以在腹滿的同時,還常兼見腹痛,因屬虛寒,故疼痛喜溫喜按。

    脾與胃相為表裡,寒濕困脾,清陽不升,水谷不化,故見下利;寒濕犯胃,濁陰不降,胃氣上逆,故而作吐。

    脾運不健,胃氣呆滞,所以飲食不下。

    下利本屬虛寒,越下利則虛寒越甚,因而上述諸證也就越加重。

    病屬虛寒,治當溫補,若誤以實治而用苦寒攻下,則寒濕更加凝結,痞塞于胸膈,則見胸下結硬。

    《傷寒論》在太陰篇首提出“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正是抓住了太陰病證的主要特點,并以此作為太陰病的辨證綱要。

     (二)太陰髒病證治 太陰髒病,即脾虛寒證,其主要臨床表現已如上述。

    三陰病均可見下利,但由于太陰病是脾虛寒,中陽不運,寒濕不化,故其病雖見下利而口卻不渴,故《傷寒論》中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

    寒者溫之,虛者補之。

    太陰虛寒,治當溫補,“宜服四逆輩”,即四逆湯一類的溫陽祛寒劑,具體地說,可服理中湯以溫中散寒,健脾運濕。

     理中湯(一名人參湯),由人參、白術、幹姜、炙甘草組成。

    方用人參、炙甘草補脾氣之虛,幹姜、白術扶中陽以化寒濕之邪。

    本方既可做丸服,也可用湯劑。

    服後片刻服熱稀粥一碗,腹中由冷轉溫則病愈;如不溫,可繼續服藥。

    若下利寒甚,屬脾腎雙虛的,可再加附子,兼溫少陰腎陽。

     太陰病有因誤治而形成的。

    如本屬太陽病,不發汗反用下法,緻使裡虛邪陷,轉變成為太陰病。

    此證雖不見吐利,但出現腹滿時痛的脾病證候,故亦“屬太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