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病、并病
關燈
小
中
大
(一)太陽陽明合病
太陽與陽明二經同時受邪,相合為病,就叫做太陽陽明合病。
二經合病,邪氣多較為盛實,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
若既有脈浮、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的太陽經證,同時也見“緣緣面赤,目痛,鼻幹”等陽明經證;且由于太陽與陽明經表受邪,氣實于表而不能主裡,影響陽明胃腸之氣不和而見下利或嘔逆;或隻表現為太陽經表證,同時因表邪太盛而内迫胃腸,上逆則嘔,下奔則利;以上兩種情況均屬于太陽陽明合病。
因胃腸之裡不和主要是來自于表邪郁閉,故治療當解表以和裡。
見下利的,用葛根湯解表、升清陽以止利;“不下利但嘔者”,用葛根加半夏湯解表和裡,降逆止嘔。
還有一種是太陽表不解,肺氣不宣,影響大腸腑氣不得通降,見喘而胸滿、不大便的,因并非裡實,故不可攻下,可以麻黃湯解表宣肺,肺氣得以宣降,則喘滿、不大便随之可愈。
(二)太陽少陽合病 太陽少陽合病,指兩經同時受邪,相合為病,既見太陽表證,又見少陽半表半裡證。
前面介紹的柴胡桂枝湯證,也可以看做是太陽與少陽合病而偏于表邪盛的一種類型。
若太陽與少陽合病,以少陽半表半裡之熱邪為主,邪熱下迫于腸,則見腹痛、下利;上迫于胃,則可見嘔逆。
其病主要在少陽,故汗下均非所宜,可用黃芩湯清洩少陽邪熱以止利;若嘔者,可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清洩少陽,降逆和胃以止嘔。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炙甘草、大棗組成。
黃芩清洩少陽邪熱,兼清大腸之熱;芍藥調血和肝而斂陰,合甘草可緩急止痛;大棗合甘草,可健脾和中。
半夏、生姜善能散飲降逆以止嘔。
本方治熱痢有很好療效,後世許多治痢疾的方子多由此化裁而來,故本方有“治痢祖方”之稱。
(三)陽明少陽合病 陽明少陽合病,亦見下利。
但因脈見滑數,主内有宿食,也就是病變偏于陽明,故當以大承氣湯瀉下。
以方測證,可知陽明少陽合病之下利,屬于熱結旁流,并應兼見腹滿疼痛拒按、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等證。
此時雖有少許少陽證存在,亦不必有所疑慮,而當從陽明論治施以攻下法。
《傷寒論》中提出的“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就是可下的依據。
但由于少陽屬木,陽明屬土,兩者之間有其制約的關系,其病變亦互相影響。
若病下利,見滑數或沉實的陽明裡實脈,為脈證相符,即陽明“不負”為順,則可用攻下;若見少陽脈弦,是為木來乘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主陽明胃氣不足,少陽邪氣為甚,就不能施以攻下之法。
(四)三陽合病 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同時受邪而俱病,稱為“三陽合病”。
前面少陽病篇介紹的“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是病變偏于少陽樞機不利,故治以小柴胡湯和解表裡。
若三陽合病,偏重于陽明熱盛的,則見證與治法均與前者不同。
由于三陽之熱偏結于裡,故見腹滿;太陽主背,陽明主腹,少陽主脅,三陽俱為熱邪所困,則一身盡重,難以轉側;胃氣通于口,胃熱甚則口不知味;陽明經循于面,熱邪郁蒸則面污垢不澤;胃熱擾心,故見谵語;熱迫膀胱失約,
二經合病,邪氣多較為盛實,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
若既有脈浮、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的太陽經證,同時也見“緣緣面赤,目痛,鼻幹”等陽明經證;且由于太陽與陽明經表受邪,氣實于表而不能主裡,影響陽明胃腸之氣不和而見下利或嘔逆;或隻表現為太陽經表證,同時因表邪太盛而内迫胃腸,上逆則嘔,下奔則利;以上兩種情況均屬于太陽陽明合病。
因胃腸之裡不和主要是來自于表邪郁閉,故治療當解表以和裡。
見下利的,用葛根湯解表、升清陽以止利;“不下利但嘔者”,用葛根加半夏湯解表和裡,降逆止嘔。
還有一種是太陽表不解,肺氣不宣,影響大腸腑氣不得通降,見喘而胸滿、不大便的,因并非裡實,故不可攻下,可以麻黃湯解表宣肺,肺氣得以宣降,則喘滿、不大便随之可愈。
(二)太陽少陽合病 太陽少陽合病,指兩經同時受邪,相合為病,既見太陽表證,又見少陽半表半裡證。
前面介紹的柴胡桂枝湯證,也可以看做是太陽與少陽合病而偏于表邪盛的一種類型。
若太陽與少陽合病,以少陽半表半裡之熱邪為主,邪熱下迫于腸,則見腹痛、下利;上迫于胃,則可見嘔逆。
其病主要在少陽,故汗下均非所宜,可用黃芩湯清洩少陽邪熱以止利;若嘔者,可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清洩少陽,降逆和胃以止嘔。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炙甘草、大棗組成。
黃芩清洩少陽邪熱,兼清大腸之熱;芍藥調血和肝而斂陰,合甘草可緩急止痛;大棗合甘草,可健脾和中。
半夏、生姜善能散飲降逆以止嘔。
本方治熱痢有很好療效,後世許多治痢疾的方子多由此化裁而來,故本方有“治痢祖方”之稱。
(三)陽明少陽合病 陽明少陽合病,亦見下利。
但因脈見滑數,主内有宿食,也就是病變偏于陽明,故當以大承氣湯瀉下。
以方測證,可知陽明少陽合病之下利,屬于熱結旁流,并應兼見腹滿疼痛拒按、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等證。
此時雖有少許少陽證存在,亦不必有所疑慮,而當從陽明論治施以攻下法。
《傷寒論》中提出的“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就是可下的依據。
但由于少陽屬木,陽明屬土,兩者之間有其制約的關系,其病變亦互相影響。
若病下利,見滑數或沉實的陽明裡實脈,為脈證相符,即陽明“不負”為順,則可用攻下;若見少陽脈弦,是為木來乘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主陽明胃氣不足,少陽邪氣為甚,就不能施以攻下之法。
(四)三陽合病 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同時受邪而俱病,稱為“三陽合病”。
前面少陽病篇介紹的“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是病變偏于少陽樞機不利,故治以小柴胡湯和解表裡。
若三陽合病,偏重于陽明熱盛的,則見證與治法均與前者不同。
由于三陽之熱偏結于裡,故見腹滿;太陽主背,陽明主腹,少陽主脅,三陽俱為熱邪所困,則一身盡重,難以轉側;胃氣通于口,胃熱甚則口不知味;陽明經循于面,熱邪郁蒸則面污垢不澤;胃熱擾心,故見谵語;熱迫膀胱失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