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少陽屬膽與三焦,與手足厥陰相為表裡。
少陽雖亦屬三陽之一,但其抗邪能力不如太陽、陽明。
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
太陽經行于背,陽明經行于腹,少陽經脈行于身側,居于太陽、陽明兩經之間,外則從太陽之開,内則從陽明之合,從而起到樞機的作用,故《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少陽為樞。
” 少陽病可從他經傳來,也可由本經起病。
由于邪氣結在脅下少陽膽經部位,正邪鬥争于表裡之間,故表現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幹、目眩等證候。
太陽病邪在表宜汗,陽明病邪在裡宜下,少陽病邪在表裡之間,故汗下皆在所禁忌,當以小柴胡湯和解為正治之法。
至于少陽的各種兼夾證,則另有相應的權變治法。
(一)少陽病辨證綱要 少陽膽與三焦,内寓相火。
膽附于肝,其性主疏洩。
三焦為氣機通行的道路。
少陽受邪,氣郁不疏而化火,膽火循經上炎,則見口苦;灼傷津液,故咽喉幹燥;肝開竅于目,少陽、厥陰風陽上擾,故目眩。
因少陽病以疏洩不利、風火内動為其病變特點,以口苦、咽幹、目眩為主要臨床表現,所以《傷寒論》以“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作為少陽病的辨證綱要。
(二)少陽病的正治法 太陽病傷寒或中風經過五六日,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證,是為邪傳少陽。
病邪結于少陽脅下部位,正邪分争在表裡陰陽之間,邪氣進而入陰則惡寒,正氣勝抗邪出于陽則發熱。
由于邪有進退,正有勝負,故患者時而發熱時而惡寒,寒來熱往,熱來寒往,寒熱交替出現,即為往來寒熱。
少陽經脈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受邪則經氣不利,郁而不舒,故見胸脅滿悶;少陽氣郁,疏洩失職,則精神沉默抑郁,郁而化火則見煩躁起急;“邪在膽,逆在胃”,少陽受邪,疏洩不利,進而影響脾胃消化功能,則不欲飲食,甚或胃氣上逆而頻頻作嘔。
又因少陽居半表半裡部位,其氣有乍進乍退之機,故其病情亦變化多端,表現有許多或見之證:如熱郁于胸中而不及于胃,則胸中發煩而不嘔;若邪熱耗傷津氣,則口渴;若氣機不舒而血脈不利,故見腹中痛;邪氣結聚而及于肝,故脅下痞硬而有形;三焦水道不通利,水飲内停而上淩,故心下悸,小便不利;若邪偏于表,故口不渴,身有微熱;邪氣犯于上,肺氣不利,則見咳嗽。
在少陽病上述諸證候中,往來寒熱既不同于邪在太陽之發熱惡寒,也不同于邪入陽明之但熱不寒;而胸脅苦滿,也反映了少陽證不同于太陽病的頭項強痛和陽明病的腹中脹滿,因而往來寒熱和胸脅苦滿這兩個證候,對診斷少陽病有典型意義。
少陽病治療,當以和解之法,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炙甘草、大棗組成。
柴胡配黃芩,以清少陽經腑之熱,并疏洩肝膽之氣郁;半夏配生姜,能散能降,外散其結,内降其嘔;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補脾,助正祛邪,以防邪傳太陰。
此方能升能降,能開能合,祛邪而又扶正。
因其不經汗、下手段,而以清透疏通作用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故将這種治法稱為“和解”法。
若其人心胸發煩而不嘔,為痰熱蘊于胸,當去人參之補、半夏之燥,加瓜蒌實清熱去痰開結;口渴者,為邪熱損傷津氣,故去半夏之燥,加用人參的劑量,協同瓜蒌根以滋氣液之不足;腹中痛,是肝脾不和,木郁乘脾,血脈不利,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芍藥以平肝、和血脈而止腹痛;脅下痞硬,為邪氣結聚而堅凝,故去大棗之甘緩,加牡蛎鹹寒以軟堅消痞;心下悸、小便不利,為水邪内停,氣化不行,故去黃芩之寒凝,加茯苓淡滲以利水;外有微熱而口不渴,為表邪未解,故去人參之補,加桂枝以解表邪;咳者,是寒邪客肺為病,當去人參、大棗之滞氣,易生姜為幹姜,再加五味子以溫肺散寒。
《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一論點在少陽發病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傷寒論》中說:“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
”指出當人體氣血虛弱時,腠理不固,正氣無力抗邪,邪氣侵入,直接結于脅下,發為少陽病。
由于正邪交争,故表現為往來寒熱,發作與休止
少陽雖亦屬三陽之一,但其抗邪能力不如太陽、陽明。
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
太陽經行于背,陽明經行于腹,少陽經脈行于身側,居于太陽、陽明兩經之間,外則從太陽之開,内則從陽明之合,從而起到樞機的作用,故《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少陽為樞。
” 少陽病可從他經傳來,也可由本經起病。
由于邪氣結在脅下少陽膽經部位,正邪鬥争于表裡之間,故表現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幹、目眩等證候。
太陽病邪在表宜汗,陽明病邪在裡宜下,少陽病邪在表裡之間,故汗下皆在所禁忌,當以小柴胡湯和解為正治之法。
至于少陽的各種兼夾證,則另有相應的權變治法。
(一)少陽病辨證綱要 少陽膽與三焦,内寓相火。
膽附于肝,其性主疏洩。
三焦為氣機通行的道路。
少陽受邪,氣郁不疏而化火,膽火循經上炎,則見口苦;灼傷津液,故咽喉幹燥;肝開竅于目,少陽、厥陰風陽上擾,故目眩。
因少陽病以疏洩不利、風火内動為其病變特點,以口苦、咽幹、目眩為主要臨床表現,所以《傷寒論》以“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作為少陽病的辨證綱要。
(二)少陽病的正治法 太陽病傷寒或中風經過五六日,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證,是為邪傳少陽。
病邪結于少陽脅下部位,正邪分争在表裡陰陽之間,邪氣進而入陰則惡寒,正氣勝抗邪出于陽則發熱。
由于邪有進退,正有勝負,故患者時而發熱時而惡寒,寒來熱往,熱來寒往,寒熱交替出現,即為往來寒熱。
少陽經脈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受邪則經氣不利,郁而不舒,故見胸脅滿悶;少陽氣郁,疏洩失職,則精神沉默抑郁,郁而化火則見煩躁起急;“邪在膽,逆在胃”,少陽受邪,疏洩不利,進而影響脾胃消化功能,則不欲飲食,甚或胃氣上逆而頻頻作嘔。
又因少陽居半表半裡部位,其氣有乍進乍退之機,故其病情亦變化多端,表現有許多或見之證:如熱郁于胸中而不及于胃,則胸中發煩而不嘔;若邪熱耗傷津氣,則口渴;若氣機不舒而血脈不利,故見腹中痛;邪氣結聚而及于肝,故脅下痞硬而有形;三焦水道不通利,水飲内停而上淩,故心下悸,小便不利;若邪偏于表,故口不渴,身有微熱;邪氣犯于上,肺氣不利,則見咳嗽。
在少陽病上述諸證候中,往來寒熱既不同于邪在太陽之發熱惡寒,也不同于邪入陽明之但熱不寒;而胸脅苦滿,也反映了少陽證不同于太陽病的頭項強痛和陽明病的腹中脹滿,因而往來寒熱和胸脅苦滿這兩個證候,對診斷少陽病有典型意義。
少陽病治療,當以和解之法,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炙甘草、大棗組成。
柴胡配黃芩,以清少陽經腑之熱,并疏洩肝膽之氣郁;半夏配生姜,能散能降,外散其結,内降其嘔;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補脾,助正祛邪,以防邪傳太陰。
此方能升能降,能開能合,祛邪而又扶正。
因其不經汗、下手段,而以清透疏通作用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故将這種治法稱為“和解”法。
若其人心胸發煩而不嘔,為痰熱蘊于胸,當去人參之補、半夏之燥,加瓜蒌實清熱去痰開結;口渴者,為邪熱損傷津氣,故去半夏之燥,加用人參的劑量,協同瓜蒌根以滋氣液之不足;腹中痛,是肝脾不和,木郁乘脾,血脈不利,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芍藥以平肝、和血脈而止腹痛;脅下痞硬,為邪氣結聚而堅凝,故去大棗之甘緩,加牡蛎鹹寒以軟堅消痞;心下悸、小便不利,為水邪内停,氣化不行,故去黃芩之寒凝,加茯苓淡滲以利水;外有微熱而口不渴,為表邪未解,故去人參之補,加桂枝以解表邪;咳者,是寒邪客肺為病,當去人參、大棗之滞氣,易生姜為幹姜,再加五味子以溫肺散寒。
《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這一論點在少陽發病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傷寒論》中說:“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
”指出當人體氣血虛弱時,腠理不固,正氣無力抗邪,邪氣侵入,直接結于脅下,發為少陽病。
由于正邪交争,故表現為往來寒熱,發作與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