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關燈
正常。

    此證肝熱而脾寒,中氣不運,清陽不升,是以腹脹而便溏,肝氣疏洩不利,血脈不和,故肝區作痛繞于後背。

    脈見弦緩,舌淡苔白,太陰虛寒之象已露,宜治以柴胡桂枝幹姜湯:柴胡9克,黃芩3克,幹姜6克,桂枝6克,天花粉12克,牡蛎12克,炙甘草10克。

    服三劑,腹脹明顯減輕,大便次數減少,飲食好轉。

     《傷寒論》在少陽病變治法中,提出大柴胡湯和柴胡桂枝幹姜湯,這兩個方子可以說是并行不悖的。

    實踐證明,凡少陽而兼陽明實熱,則當治以大柴胡湯;若兼太陰虛寒,則非柴胡桂枝幹姜湯而不能治。

     5.柴胡加龍骨牡蛎湯證 傷寒八九日,邪未傳裡成實,誤用下法,導緻邪氣内陷,使三陽均受邪擾。

    少陽膽氣被郁而失于決斷,故見胸滿煩驚;太陽之腑受邪,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陽明燥熱成實,故見谵語。

    由于三陽皆受邪氣,使太陽不開,陽明失合,而少陽樞機亦不利,故其人“一身盡重,不可轉側”。

    三陽俱病,主要應治在少陽,兼以瀉熱鎮驚,用柴胡加龍骨牡蛎湯。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由柴胡、龍骨、黃芩、生姜、鉛丹、人參、桂枝、茯苓、半夏、大黃、牡蛎、大棗組成。

    本方以小柴胡湯為主要部分,而解少陽表裡錯雜之邪;去甘草之緩滞,可使邪氣速去;加桂枝、茯苓行太陽之氣而利小便;加大黃以瀉陽明熱實而治谵語;加龍骨、牡蛎、鉛丹鎮肝膽以止煩驚。

    三陽熱邪得解,氣血流通,其身重等證也随之而愈。

     本方在臨床上用治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療效,凡是肝膽氣郁而緻精神失常,并有胸脅滿悶、口苦、驚怖不安、大便幹或不爽等症者,即可使用。

    鉛丹有毒,用量不宜大,也不可常服,應包煎。

     曾治張某,男,12歲。

    患舞蹈症一年有餘,屢治不效。

    就診時,患兒手舞足蹈,跳躍不休,令人望而煩亂。

    脈弦滑,苔白膩。

    其證屬肝膽火郁而動風,痰熱擾神而躁動不安,用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更加膽星、竹茹、天竺黃等清痰熱息風之品,進十數劑而躁止神安。

     (六)熱入血室證治 熱入血室是婦女月經期間感受外邪,邪熱與血相互搏結而成的一種病變。

    因其證見胸脅滿、寒熱往來,病屬少陽,故在本篇介紹。

     關于血室,有人認為是沖脈,也有人認為是肝髒,但多數人認為就是胞宮,即子宮。

    胞宮,有主月經和孕育胎兒的作用。

    由于“沖為血海”、“肝主藏血”,正常的月經與胎兒的孕育均有賴于血液的供應與營養,故胞宮(血室)無疑與沖脈和肝髒有着密切的關系。

    當婦女正來月經,或月經剛剛來過,或是産後,由于血室空虛,即“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熱與血結,影響了肝膽的疏洩功能,因而發生熱入血室病證。

    由于邪熱内陷的深淺不同,故熱入血室表現的證候也不一樣。

     如婦人患中風或傷寒,見發熱、惡寒等太陽表證,這時又來月經,由于血室空虛,表邪乘虛内陷血室。

    表邪入裡與血結,故熱除身涼而脈遲;血室受邪,肝膽疏洩不利,氣血不和,故見胸脅下滿,狀如結胸;血熱擾心,則可發生谵語。

    本證邪結偏于裡,故用刺期門的方法,以瀉肝經實熱。

     若婦人中風或傷寒至七八日之久,連續發作定時的寒熱,雖得病之初,月事已來,但既病之後經水适斷,說明表邪内陷,熱入血室。

    熱與血結,滞而不行,故經斷;正邪交争,影響了少陽樞機不利,故往來寒熱,像瘧疾一樣,而發作有時,治療用小柴胡湯,疏解血室之邪熱,以利少陽之樞利。

    因經水适斷的“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用小柴胡湯治療時,可酌加生地、丹皮、桃仁、紅花、赤芍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藥物。

     熱入血室還有表現為婦人患太陽傷寒,由于經水适來,邪熱乘虛而内陷;因為心主血,血屬陰,夜為陰,血熱擾心,入夜則神識昏糊,“谵語,如見鬼狀”;氣分無病,故白天神志明了。

    邪熱内陷,入于血室而不在胃,故不能用承氣湯攻下;邪已離表,當然也不能再用解表的方法治療,所以《傷寒論》中提出“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的治療禁忌。

    同樣道理,若婦人患陽明病而見經行下血,熱入血室,發生谵語、頭汗出等證,當用刺期門,瀉肝經實熱的方法治療,不能誤認為是胃家實熱而施以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