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當瀉下以去實;邪在少陽,非表非裡,屬于半表半裡,隻能用小柴胡湯和解表裡,而汗、下之法皆在所禁忌。
邪在上者,“因而越之”,當用吐法,而少陽之邪在表裡之間,故吐法亦不能用。
再者,少陽病無論經證還是腑證,都應治以和解之法,用小柴胡湯,這和陽明經證可汗、腑證可下的治法亦不相同。
如少陽病見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等證,是屬邪熱客于少陽經脈為病。
少陽膽經起于頭目,環繞于耳前後,入胸中。
邪熱循經上擾,經氣不利,故見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等證,當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在經之邪,不能用吐、下的方法治療。
若誤治以吐下,必耗傷氣血,導緻心虛而悸,膽虛而驚。
頭痛發熱見浮脈,是病在太陽,為表證不解,當發汗解表;若脈不見浮而見弦細,說明病已轉屬少陽,因“少陽不可發汗”,故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和解。
少陽為病,内有邪熱,若解表發汗不僅無益于少陽,而且會助熱傷津,津傷化燥,邪陷于胃可發生谵語。
如果其人津液能自然恢複,使胃中陰陽自和的,則谵語亦可不治自愈;如果胃中津液不能自和,燥熱邪氣不解,不但谵語不愈,而且要導緻邪實正虛,更見心煩、心悸等證。
以上介紹了少陽病禁汗、禁吐、禁下,以及汗、吐、下後引起的變證。
根據臨床觀察,凡少陽病誤治之後,若其人能食而胃氣不敗的,預後多好;若水漿不入,胃氣已敗,預後多不良。
(四)少陽病機進退 少陽不但居于表裡之間,而又位于陽經之末,陰經之始,故凡邪氣出入進退,如表邪入裡,或陽邪入陰,莫不與少陽有關。
少陽主樞,除主表裡之樞外,亦主陰陽之樞。
少陽主樞,具體反映在髒腑經絡病變的相互影響上。
“邪在膽,逆在胃”,即指出少陽病必然要影響脾胃的功能;而脾胃功能是否健全,又是判斷表邪是否入裡,陽病是否轉陰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傷寒論》中說:“傷寒六七日不解,無大熱”,反映了表邪入裡;而“其人躁煩”,則标志着邪聚陽明,将形成胃家實熱證。
在表之邪所以能内傳陽明,即“陽去入陰”,實與少陽樞機不利,不能透達表裡之邪有關。
正因為少陽樞機具有疏通、調節表裡内外的作用,所以當三陽合病,脈見浮大,上關上(浮為太陽之脈,大為陽明之脈,關上是為少陽所屬部位);三陽熱盛,熱壅神氣而使人“但欲眠睡”;陽盛迫陰,故見睡則汗出等證時,既不能汗解,也不能用下法,唯有用小柴胡湯和解以利樞利,樞機利,表裡之邪得以透達,其病自愈。
這就是三陽合病,治在少陽的道理所在。
少陽樞機不利,不僅可使表邪入裡而内傳陽明,亦可使病證由陽轉陰,進一步發展成為三陰病。
但能否傳入三陰,也要看患者脾胃功能是否旺盛。
若“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說明脾胃功能尚好。
太陰脾為三陰之屏障,能食而不嘔,反映了太陰脾氣健旺,太陰不病則少陰、厥陰亦不會發病,故謂“三陰不受邪也”。
如果此時其脈由大變小,說明邪氣亦衰,疾病向好的方面發展,所以說為“欲已也”。
(五)少陽病權變治法 少陽病禁汗、禁下,宜以和解之法治療,此言其常;但少陽病又有兼太陽、陽明等證,故又有可汗、可下等權變治法,現分述如下。
1.柴胡桂枝湯證 傷寒六七日,病處傳變之時,若仍見發熱、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而煩,說明邪在表而“外證未去”;同時,又見惡心欲嘔、心下或連及兩脅滿脹堵悶,反映邪已向裡發展而入少陽。
先病太陽,又并少陽,而太少之邪俱不甚,故治以柴胡桂枝湯兩解太少之邪,以和樞機。
柴胡桂枝湯由柴胡、桂枝、芍藥、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組成。
本方即柴胡桂枝各半湯,為太陽、少陽并病而設。
方用小柴胡湯疏解少陽之邪以利樞機,桂枝湯調和營衛以解太陽在表之邪。
服後或出微汗則愈。
2.大柴胡湯證 若太陽病過經而傳變為其他經病證,當未具陽明裡實證時,本不應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醫生不明這個道理,竟兩次三番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下後,柴胡證即少陽證仍在的,還應先與小柴胡湯和解,俟其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服小
邪在上者,“因而越之”,當用吐法,而少陽之邪在表裡之間,故吐法亦不能用。
再者,少陽病無論經證還是腑證,都應治以和解之法,用小柴胡湯,這和陽明經證可汗、腑證可下的治法亦不相同。
如少陽病見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等證,是屬邪熱客于少陽經脈為病。
少陽膽經起于頭目,環繞于耳前後,入胸中。
邪熱循經上擾,經氣不利,故見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等證,當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在經之邪,不能用吐、下的方法治療。
若誤治以吐下,必耗傷氣血,導緻心虛而悸,膽虛而驚。
頭痛發熱見浮脈,是病在太陽,為表證不解,當發汗解表;若脈不見浮而見弦細,說明病已轉屬少陽,因“少陽不可發汗”,故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和解。
少陽為病,内有邪熱,若解表發汗不僅無益于少陽,而且會助熱傷津,津傷化燥,邪陷于胃可發生谵語。
如果其人津液能自然恢複,使胃中陰陽自和的,則谵語亦可不治自愈;如果胃中津液不能自和,燥熱邪氣不解,不但谵語不愈,而且要導緻邪實正虛,更見心煩、心悸等證。
以上介紹了少陽病禁汗、禁吐、禁下,以及汗、吐、下後引起的變證。
根據臨床觀察,凡少陽病誤治之後,若其人能食而胃氣不敗的,預後多好;若水漿不入,胃氣已敗,預後多不良。
(四)少陽病機進退 少陽不但居于表裡之間,而又位于陽經之末,陰經之始,故凡邪氣出入進退,如表邪入裡,或陽邪入陰,莫不與少陽有關。
少陽主樞,除主表裡之樞外,亦主陰陽之樞。
少陽主樞,具體反映在髒腑經絡病變的相互影響上。
“邪在膽,逆在胃”,即指出少陽病必然要影響脾胃的功能;而脾胃功能是否健全,又是判斷表邪是否入裡,陽病是否轉陰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傷寒論》中說:“傷寒六七日不解,無大熱”,反映了表邪入裡;而“其人躁煩”,則标志着邪聚陽明,将形成胃家實熱證。
在表之邪所以能内傳陽明,即“陽去入陰”,實與少陽樞機不利,不能透達表裡之邪有關。
正因為少陽樞機具有疏通、調節表裡内外的作用,所以當三陽合病,脈見浮大,上關上(浮為太陽之脈,大為陽明之脈,關上是為少陽所屬部位);三陽熱盛,熱壅神氣而使人“但欲眠睡”;陽盛迫陰,故見睡則汗出等證時,既不能汗解,也不能用下法,唯有用小柴胡湯和解以利樞利,樞機利,表裡之邪得以透達,其病自愈。
這就是三陽合病,治在少陽的道理所在。
少陽樞機不利,不僅可使表邪入裡而内傳陽明,亦可使病證由陽轉陰,進一步發展成為三陰病。
但能否傳入三陰,也要看患者脾胃功能是否旺盛。
若“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說明脾胃功能尚好。
太陰脾為三陰之屏障,能食而不嘔,反映了太陰脾氣健旺,太陰不病則少陰、厥陰亦不會發病,故謂“三陰不受邪也”。
如果此時其脈由大變小,說明邪氣亦衰,疾病向好的方面發展,所以說為“欲已也”。
(五)少陽病權變治法 少陽病禁汗、禁下,宜以和解之法治療,此言其常;但少陽病又有兼太陽、陽明等證,故又有可汗、可下等權變治法,現分述如下。
1.柴胡桂枝湯證 傷寒六七日,病處傳變之時,若仍見發熱、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而煩,說明邪在表而“外證未去”;同時,又見惡心欲嘔、心下或連及兩脅滿脹堵悶,反映邪已向裡發展而入少陽。
先病太陽,又并少陽,而太少之邪俱不甚,故治以柴胡桂枝湯兩解太少之邪,以和樞機。
柴胡桂枝湯由柴胡、桂枝、芍藥、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組成。
本方即柴胡桂枝各半湯,為太陽、少陽并病而設。
方用小柴胡湯疏解少陽之邪以利樞機,桂枝湯調和營衛以解太陽在表之邪。
服後或出微汗則愈。
2.大柴胡湯證 若太陽病過經而傳變為其他經病證,當未具陽明裡實證時,本不應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醫生不明這個道理,竟兩次三番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下後,柴胡證即少陽證仍在的,還應先與小柴胡湯和解,俟其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