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關燈
不宣所緻,應以麻黃湯解表發汗,宣肺平喘,切不可見其不大便而先攻下。

     太陽病脈浮緊,是為風寒表實,而陽明病不大便,脈見浮緊,說明邪氣一半在表一半入裡,因為脈緊主陽明裡實,脈浮則主經表有邪。

    隻要有陽明裡實的存在,就必然出現潮熱,發作有定時;若無裡實存在,脈但浮而不緊,說明邪氣在陽明之經,不在陽明之腑,仍當發汗則愈。

    由于在經之邪稽留不解,久而化熱,邪熱傷陰,可使人發生盜汗。

    或陽明在經之邪不解,但又未入于腑,經熱而腑不熱,故見口幹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治療亦當疏解陽明經邪。

    若治療不及時,或在經邪熱太甚,波及血分,則可發生衄血之證。

    同樣道理,陽明經邪不解,熱在經而不在裡,故見“脈浮,發熱,口幹鼻燥”;因無損于胃腸功能,故“能食”;經熱不解,灼傷陽絡,亦可發生衄血。

    有的注家認為衄血是由于熱在血分,此說有一定道理,可供參考。

     “陽明病,法多汗”。

    若“陽明病,反無汗”,而二便亦通利,說明裡無邪擾,隻是風寒邪氣客于陽明之經而已。

    如果經證不解,因循二三日,當汗不汗,邪氣閉郁而影響肺、胃之氣不利而上逆,則可出現嘔而咳逆等證;更為甚者,經邪閉郁,陽氣不伸,經氣不利,還可見手足厥逆、頭痛等證。

    若患者不咳、不嘔、手足亦不厥逆,說明經表之邪閉郁不甚,因而頭也不痛。

     (六)辨陽明病熱證并治 陽明熱證,是指陽明裡熱熾盛,但尚未斂結成實,熱在氣分而彌漫全身,充斥内外,表現為表裡俱熱的一種證候。

    陽明熱證與陽明腑證比較,腑證可以說是有形之裡實,而熱證則是無形之裡熱。

    因熱證之身熱來自于裡熱,并非邪在經表,故也不同于陽明經證。

     陽明裡熱,彌漫全身,充斥内外,故一身表裡皆熱;熱盛迫津外洩,故汗出;熱盛津傷,故口燥舌幹,煩渴而喜冷飲;陽明熱甚,氣血沸騰,故脈洪大或浮滑而數。

    上述所舉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即“四大證”,可以說是陽明熱證的典型證候,也是陽明熱證的辨證要點。

    治療應當清熱生津,用白虎湯。

    《傷寒論》中所說:“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就是以脈斷證并為陽明熱證出其治法。

    傷寒脈浮滑,浮是熱盛于外而表熱,滑是陽盛于内而裡熱,表裡俱熱,說明太陽表邪已化熱轉屬陽明。

    條文中“裡有寒”的“寒”字,應作“邪”字解,具體說就是邪熱在裡,邪熱内熾,陽氣亢盛,若能以透發于外,則表裡一身皆熱;如果不能透發于外,達于四末,可見身大熱而手足反厥冷。

    由于這種手足厥冷,是陽熱盛于内而格陰于外,陰陽氣不相順接所緻,故稱為“陽厥”或“熱厥”。

    “傷寒,脈滑而厥,裡有熱”,就指這種證候,也當以白虎湯治療。

     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組成。

    方中石膏大寒,善清陽明氣分之熱而不傷津;知母苦寒而潤,既能清熱又能滋肺胃之陰;粳米、甘草滋養胃腑氣液。

    四藥合用,共奏清熱生津之功。

    服白虎湯,邪熱得清,陽氣無阻而暢達于外,則手足厥逆自解。

     若白虎湯證,“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表現口幹舌燥、煩渴特甚,以緻“欲飲水數升”,并更見“時時惡風”、“背微惡寒者”,說明大熱所及,不僅傷津,而且耗氣。

    陰津大傷無以滋潤,故口舌幹燥,煩渴不解;陽氣受損,無以衛外,故時時惡風,背微惡寒;熱盛而氣液不足,故脈洪大而芤。

    此時單用白虎湯清熱就不足用了,應加人參以益氣生津。

     白虎湯雖為清熱之劑,但隻為陽明而設,若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的太陽表證,不見煩渴等陽明裡熱證,或雖見煩渴等陽明裡熱證,但太陽表證不解者,均“不可與白虎湯”。

    因為太陽表證,是衛陽閉郁所緻,當用發汗之法以解陽郁之熱,若誤用白虎湯,或過早投入寒涼藥物,則會冰伏表邪,郁遏陽氣,促使邪氣内傳而發生種種變證。

    因此,用白虎湯,必以熱入氣分而無表證者為準。

     舉一個病例:劉某,女,5歲。

    感冒三日而熱不退,體溫40℃,周身出汗,而熱不為汗減,煩渴欲飲,唇口幹燥,脈洪大而舌苔黃。

    此證熱在氣分,内薄陽明,迫汗外出,而煩渴引飲。

    然大便不燥,胃雖熱但不實,故可清而不可下。

    為疏: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

     服二劑,熱退汗斂而病愈。

     (七)辨陽明病寒證并治 陽明病,雖以胃家實熱為主,但亦涉及虛寒證,因六經辨證,不隻是為傷寒而設,而且還包括許多雜病内容,其證涉及虛實寒熱各個方面。

     陽明病的虛寒證,是由于胃陽不足,寒從内生,受納腐熟水谷無權,證見不能食。

    《傷寒論》中的“陽明病,若不能食者,名中寒”,即指此證而言。

    脾胃虛寒,中氣不運,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與輸布,因而不僅不能食,而且由于水濕内停,還可見小便不利。

    由于陰寒内盛,陽氣不固而外洩,四肢禀氣于胃,故可見手足濈然汗出。

    中陽不足,溫運失職,胃腸寒氣凝聚,可形成大便初硬後溏的“固瘕”。

    陽明病虛寒證,可見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有似陽明胃家實證,但胃家實必大便燥結難下,而陽明虛寒則是大便初硬後溏,兩證截然不同。

     中焦陽虛,寒濕内生,還可發生黃疸。

    陽明病胃氣虛寒,則脈遲無力,食難用飽,若飽食則胃氣無力消磨,以緻水谷不化,填滞中焦發生腹脹滿;食郁于中,則微煩;清陽不升,則頭目眩暈;水濕不能溫運以下洩,故小便困難。

    若不及時治療,必将使水谷不消,寒濕内蘊而發為谷瘅。

    瘅同于疸,“谷疸”亦屬黃疸病之一,因其發病與飲食不化有關,故名。

    這裡的谷疸是因于寒濕所緻,故治當溫化,若誤認為是濕熱蘊郁而投以寒涼瀉下,必更傷脾胃之氣,不但黃疸不除,而且腹滿仍然如故。

     上述兩證,一個見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初硬後溏而欲作固瘕,屬于胃寒似燥;一個見脈遲、食難用飽、小便難而欲作谷疸,屬于胃寒似熱,從而在主論陽明燥熱成實的同時,兼述陽明胃氣之虛寒,則有熱有寒,有實有虛,有燥有濕,一一對比,層層分析,極盡辨證之能事。

     若陽明病胃氣虛寒,必不能受納腐熟水谷以下行,胃失和降而逆于上,故“食谷欲嘔”。

    食谷欲嘔,是形容進食欲納而又不能納的一種證候表現,由胃氣虛寒所緻,故“屬陽明也”。

    治以吳茱萸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

     吳茱萸湯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組成。

    吳茱萸味苦而辛,能下氣暖肝胃以治寒;佐以生姜溫胃散寒以消飲;人參、大棗甘溫補中,益氣扶虛。

    若服吳茱萸湯,其人嘔吐反而更為厲害的,說明中焦雖有寒,但膈上還有熱,吳茱萸湯隻能溫中寒不能清上熱,反有助上熱之弊,故“得湯反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