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芍藥、杏仁組成。
方用大黃、厚樸、枳實(即小承氣湯)以瀉陽明胃氣之強,用麻子仁潤腸滋燥,杏仁潤燥通幽,芍藥養陰和血,蜜制為丸,取其緩緩潤下之意。
曾治患者劉某,男,28歲。
大便燥結,五六日一行。
每次大便困難異常,往往因用力太過而汗出如雨。
口唇發幹,以舌津舐之則起厚皮如痂,撕則唇破血出。
其脈沉滑,舌苔幹黃,是屬胃強脾弱之脾約證。
因脾榮在唇,故脾陰不足,則唇燥幹裂。
為疏麻子仁丸一料,服之而愈。
5.蜜煎導法 陽明胃腸燥熱而不大便,可用承氣湯攻下;胃氣強而脾陰弱的大便秘結,可用麻子仁丸潤下。
若陽明病,自汗出,本為津液外越,再用發汗的方法劫其津液,緻使“津液内竭”,此時雖大便燥結堅硬,亦不能用攻下的方法以通其大便。
因為津液既已内竭,再行攻下,必更傷津液,大便更加燥結不下。
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要看患者想不想大便,如果患者不想大便,可以靜靜候之,待津液恢複,則大便可自下;若患者欲想大便而大便不下,其小便又數利而多,津液不能還入胃中以潤燥,當用蜜煎導法。
蜜煎導法是用蜜放入銅器内,微火煎熬成饴糖狀,俟其凝可成丸時,做成二寸長的蜜挺,趁熱納入肛門内,即可。
若不用蜜煎導法,也可用土瓜根或大豬膽汁灌腸。
《傷寒論》中土瓜根方已佚,豬膽汁灌腸法是取大豬膽一枚,瀉出膽汁,加少量醋,灌腸,取其酸苦湧洩而又不緻傷津。
(四)辨陽明病可下與不可下 下以去實,陽明腑實證用下法是為正治,但一定要運用得當。
否則,不該下而下會傷害正氣,促使邪氣内陷,以緻引發各種變證。
因此,陽明病可下與不可下,就應該仔細辨别。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
陽明病從太陽病轉來,雖因陽明裡熱外蒸而汗出多,但仍見發熱惡寒,說明“外未解也”,不能用承氣湯攻下;若見潮熱、腹滿而喘、汗出而不惡寒、脈遲,說明表證已解,“可攻裡也”。
陽明病不大便,并見汗出、谵語,而又惡風,說明既“有燥屎在胃中”,又有風邪在表,叫“表虛裡實”,亦不當下;“過經”即太陽經證盡除而完全轉入陽明,才可以用下法。
若下之過早,則引起表邪内陷,更增陽明實熱,發生語言錯亂之證。
陽明病兼有少陽證亦不可攻下。
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
若陽明病見潮熱,大便溏,小便正常,胸脅滿不去,或陽明病不大便而嘔,脅下硬滿,舌苔白者,說明邪熱未純入胃,仍在半表半裡少陽部位,此時隻能用小柴胡湯(方見少陽病篇)和解表裡,疏通三焦,使上焦得通而嘔止,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則大便自調,三焦通暢表裡諧和,則濈然汗出而病解。
少陽病喜嘔,治應和解,汗、吐、下法均屬少陽所禁用,故《傷寒論》中強調指出:“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 陽明病兼太陽表證不可下,兼少陽半表半裡證也不可下,如上所述。
若陽明病腹滿微喘,既兼見少陽證口苦、咽幹,又兼見太陽表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當然也不能攻下;若不顧太陽、少陽證在,竟然攻下,必緻邪氣内陷,腹滿更甚,津液損傷,故小便難。
病入陽明還有在經、在腑之分。
在腑當下,在經亦不能用下法。
“陽明病,面合色赤”,即陽明在經之邪不解,陽郁不伸而見滿面通紅,并無陽明裡實熱證的表現,就不能濫用攻下。
否則,将損傷脾胃之氣,使運化失職而生濕;在經之邪内陷而化熱,濕熱蘊郁熏蒸,可發生發熱、小便不利以緻黃疸等病變。
陽明病因于燥屎内結,腑氣不通而緻不能食,可用大承氣湯攻下;但陽明病,若因于“胃中虛冷”,腐熟受納失職,而不能食,就不能用攻下法。
如果誤以胃家實熱而行攻下,必緻胃氣敗壞而發生哕逆。
陽明病實熱内結,大便成硬,腑氣不通而緻腹滿痛者,才可攻下;若陽明病,心下硬滿而不痛,說明邪氣結聚部位偏于上而又未成實,故“不可攻之”。
若妄行攻下,必然使脾胃之氣傷,邪氣内陷,以緻造成胃氣敗絕、下利不止的惡果,故《傷寒論》中說:“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陽明病大便硬,是可下的指征之一。
而證見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小便數多則又是判斷大便成硬的重要标志。
所以“陽明病,脈遲……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其人“小便數者,大便必鞕”;“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陽明病大便确已成硬,燥熱成實,方可攻下。
若大便初硬後溏,熱未結實,亦不能貿然攻下。
若“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而施以攻下,必傷脾胃之氣而緻運化不利,大便溏洩;若燥熱确已成實,見小便通利,說明大便已經成硬,此時“乃可攻之”。
陽明腑實大便不通,當以承氣湯攻下。
但具體運用大、小承氣湯時,又有攻下程度的不同。
若見腹大滿不通,脈滑而疾,說明裡雖實滿,但燥結不甚,則以“小承氣湯微和胃氣”,不能用大承氣湯峻下;如見谵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腹滿疼痛、脈遲而有力,說明燥屎已成,當用大承氣湯瀉下。
判斷燥屎形成與否,除觀察潮熱、手足汗出等證候外,還可先服小承氣湯以測試。
一般來說,服少量的小承氣湯後,如果轉矢氣(放屁),則說明有燥屎,即可用大承氣湯攻下;若不轉矢氣,且見大便初硬後溏,就不能再行攻下,不僅大承氣湯不能用,就是小承氣湯也不能用了。
如果此時再誤用下藥,必然更傷脾胃之氣,以緻脾虛而發生腹脹滿、不能食等證;更為甚者,不但不能食,就是飲水也要哕逆。
所以《傷寒論》中再三強調“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五)辨陽明病經證并治 陽明經證,是指風寒邪氣初客陽明經表,尚未傳入于腑的證候。
陽明經證的成因,有風寒之邪直客陽明經而形成的,也有因太陽病初得病時,汗出不徹,邪氣不得外散,轉屬于陽明經而緻的。
足陽明胃經行于身之前,從鼻面而下走于胸腹。
風寒邪氣客于陽明經脈,則經氣怫郁,陽氣不伸,因而見緣緣面赤(滿面通紅)、額頭作痛、發熱惡寒、無汗、目疼鼻幹、睡卧不甯、脈浮長或浮大、舌苔薄白等證,治當疏解陽明經表之邪,用葛根湯微發其汗。
若陽明病不大便、脈遲、汗出、潮熱而不惡寒者,說明表解而裡實已成,當以承氣湯下之;如果汗出雖多,脈遲緩,不見潮熱仍有微惡風寒的,說明陽明經表之邪猶未盡解,因其有汗,故可治以桂枝湯解肌疏風;若陽明病,見脈浮、無汗而喘的,是風寒邪氣客于陽明經表,表實外閉,肺氣
方用大黃、厚樸、枳實(即小承氣湯)以瀉陽明胃氣之強,用麻子仁潤腸滋燥,杏仁潤燥通幽,芍藥養陰和血,蜜制為丸,取其緩緩潤下之意。
曾治患者劉某,男,28歲。
大便燥結,五六日一行。
每次大便困難異常,往往因用力太過而汗出如雨。
口唇發幹,以舌津舐之則起厚皮如痂,撕則唇破血出。
其脈沉滑,舌苔幹黃,是屬胃強脾弱之脾約證。
因脾榮在唇,故脾陰不足,則唇燥幹裂。
為疏麻子仁丸一料,服之而愈。
5.蜜煎導法 陽明胃腸燥熱而不大便,可用承氣湯攻下;胃氣強而脾陰弱的大便秘結,可用麻子仁丸潤下。
若陽明病,自汗出,本為津液外越,再用發汗的方法劫其津液,緻使“津液内竭”,此時雖大便燥結堅硬,亦不能用攻下的方法以通其大便。
因為津液既已内竭,再行攻下,必更傷津液,大便更加燥結不下。
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要看患者想不想大便,如果患者不想大便,可以靜靜候之,待津液恢複,則大便可自下;若患者欲想大便而大便不下,其小便又數利而多,津液不能還入胃中以潤燥,當用蜜煎導法。
蜜煎導法是用蜜放入銅器内,微火煎熬成饴糖狀,俟其凝可成丸時,做成二寸長的蜜挺,趁熱納入肛門内,即可。
若不用蜜煎導法,也可用土瓜根或大豬膽汁灌腸。
《傷寒論》中土瓜根方已佚,豬膽汁灌腸法是取大豬膽一枚,瀉出膽汁,加少量醋,灌腸,取其酸苦湧洩而又不緻傷津。
(四)辨陽明病可下與不可下 下以去實,陽明腑實證用下法是為正治,但一定要運用得當。
否則,不該下而下會傷害正氣,促使邪氣内陷,以緻引發各種變證。
因此,陽明病可下與不可下,就應該仔細辨别。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
陽明病從太陽病轉來,雖因陽明裡熱外蒸而汗出多,但仍見發熱惡寒,說明“外未解也”,不能用承氣湯攻下;若見潮熱、腹滿而喘、汗出而不惡寒、脈遲,說明表證已解,“可攻裡也”。
陽明病不大便,并見汗出、谵語,而又惡風,說明既“有燥屎在胃中”,又有風邪在表,叫“表虛裡實”,亦不當下;“過經”即太陽經證盡除而完全轉入陽明,才可以用下法。
若下之過早,則引起表邪内陷,更增陽明實熱,發生語言錯亂之證。
陽明病兼有少陽證亦不可攻下。
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
若陽明病見潮熱,大便溏,小便正常,胸脅滿不去,或陽明病不大便而嘔,脅下硬滿,舌苔白者,說明邪熱未純入胃,仍在半表半裡少陽部位,此時隻能用小柴胡湯(方見少陽病篇)和解表裡,疏通三焦,使上焦得通而嘔止,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則大便自調,三焦通暢表裡諧和,則濈然汗出而病解。
少陽病喜嘔,治應和解,汗、吐、下法均屬少陽所禁用,故《傷寒論》中強調指出:“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 陽明病兼太陽表證不可下,兼少陽半表半裡證也不可下,如上所述。
若陽明病腹滿微喘,既兼見少陽證口苦、咽幹,又兼見太陽表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當然也不能攻下;若不顧太陽、少陽證在,竟然攻下,必緻邪氣内陷,腹滿更甚,津液損傷,故小便難。
病入陽明還有在經、在腑之分。
在腑當下,在經亦不能用下法。
“陽明病,面合色赤”,即陽明在經之邪不解,陽郁不伸而見滿面通紅,并無陽明裡實熱證的表現,就不能濫用攻下。
否則,将損傷脾胃之氣,使運化失職而生濕;在經之邪内陷而化熱,濕熱蘊郁熏蒸,可發生發熱、小便不利以緻黃疸等病變。
陽明病因于燥屎内結,腑氣不通而緻不能食,可用大承氣湯攻下;但陽明病,若因于“胃中虛冷”,腐熟受納失職,而不能食,就不能用攻下法。
如果誤以胃家實熱而行攻下,必緻胃氣敗壞而發生哕逆。
陽明病實熱内結,大便成硬,腑氣不通而緻腹滿痛者,才可攻下;若陽明病,心下硬滿而不痛,說明邪氣結聚部位偏于上而又未成實,故“不可攻之”。
若妄行攻下,必然使脾胃之氣傷,邪氣内陷,以緻造成胃氣敗絕、下利不止的惡果,故《傷寒論》中說:“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陽明病大便硬,是可下的指征之一。
而證見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小便數多則又是判斷大便成硬的重要标志。
所以“陽明病,脈遲……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其人“小便數者,大便必鞕”;“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陽明病大便确已成硬,燥熱成實,方可攻下。
若大便初硬後溏,熱未結實,亦不能貿然攻下。
若“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而施以攻下,必傷脾胃之氣而緻運化不利,大便溏洩;若燥熱确已成實,見小便通利,說明大便已經成硬,此時“乃可攻之”。
陽明腑實大便不通,當以承氣湯攻下。
但具體運用大、小承氣湯時,又有攻下程度的不同。
若見腹大滿不通,脈滑而疾,說明裡雖實滿,但燥結不甚,則以“小承氣湯微和胃氣”,不能用大承氣湯峻下;如見谵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腹滿疼痛、脈遲而有力,說明燥屎已成,當用大承氣湯瀉下。
判斷燥屎形成與否,除觀察潮熱、手足汗出等證候外,還可先服小承氣湯以測試。
一般來說,服少量的小承氣湯後,如果轉矢氣(放屁),則說明有燥屎,即可用大承氣湯攻下;若不轉矢氣,且見大便初硬後溏,就不能再行攻下,不僅大承氣湯不能用,就是小承氣湯也不能用了。
如果此時再誤用下藥,必然更傷脾胃之氣,以緻脾虛而發生腹脹滿、不能食等證;更為甚者,不但不能食,就是飲水也要哕逆。
所以《傷寒論》中再三強調“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五)辨陽明病經證并治 陽明經證,是指風寒邪氣初客陽明經表,尚未傳入于腑的證候。
陽明經證的成因,有風寒之邪直客陽明經而形成的,也有因太陽病初得病時,汗出不徹,邪氣不得外散,轉屬于陽明經而緻的。
足陽明胃經行于身之前,從鼻面而下走于胸腹。
風寒邪氣客于陽明經脈,則經氣怫郁,陽氣不伸,因而見緣緣面赤(滿面通紅)、額頭作痛、發熱惡寒、無汗、目疼鼻幹、睡卧不甯、脈浮長或浮大、舌苔薄白等證,治當疏解陽明經表之邪,用葛根湯微發其汗。
若陽明病不大便、脈遲、汗出、潮熱而不惡寒者,說明表解而裡實已成,當以承氣湯下之;如果汗出雖多,脈遲緩,不見潮熱仍有微惡風寒的,說明陽明經表之邪猶未盡解,因其有汗,故可治以桂枝湯解肌疏風;若陽明病,見脈浮、無汗而喘的,是風寒邪氣客于陽明經表,表實外閉,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