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關燈
腸燥尚淺,見煩躁、蒸蒸發熱、腹滿、谵語等陽明實證。

    其證雖然也見大便秘結,但還沒有到傷津劫液的地步,故調胃承氣湯的作用以調和胃氣為主,瀉下則是次要的。

    陳修園說它為“法中之法”,也就是說它能在和胃之中又兼有瀉下的雙重作用。

     調胃承氣湯由大黃(酒洗)、甘草(炙)和芒硝組成。

    方中大黃苦寒洩熱,芒硝鹹寒軟堅潤燥,甘草甘緩和中,使大黃、芒硝緩戀于胃,從而變洩下為調和胃氣。

    用本方有時要求“少少溫服”,亦是為了不緻大瀉下,而達到和胃氣的目的。

     2.小承氣湯證 小承氣湯證,是屬大便已經成硬的陽明腑實證,故比調胃承氣湯證又深重一層。

    小承氣湯證的形成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太陽病經汗、吐、下等法治療,邪熱入裡,傷了津液,胃腸幹燥失于濡潤,故大便已成硬。

    胃腸燥熱很盛,劫迫津液從小便偏滲,不能還于胃腸,故大便燥結,小便卻反頻數。

    當然小便越頻數量多,則津液越傷,從而更增胃腸之燥,使大便更難解下。

    由于熱結于内,上擾于心,故還可見到煩躁。

     另一種情況是陽明病裡熱盛,逼津外滲則汗出多;汗出多則津愈傷,以緻胃腸幹燥則大便成硬。

    燥熱不解,上熏于心,故見谵語。

    柯韻伯說:“多汗是胃燥之因,便難是谵語之根。

    ”就指出了上述幾個證候之間的因果關系。

    由于津液受傷而緻燥熱内結,大便成硬,即當用小承氣湯瀉下。

     小承氣湯由大黃(酒洗)、枳實(炙)、厚樸(炙)組成。

    方中大黃苦寒以瀉下陽明燥熱之結,厚樸苦溫以除腹滿,枳實苦寒以洩痞堅,樸、枳行氣導滞下行,有助于大黃的瀉下作用。

    本方瀉下之力雖比調胃承氣湯強,但仍較大承氣湯為緩,故取名小承氣湯。

     3.大承氣湯證 大承氣湯證是比小承氣湯證更為深重的陽明腑實證,它的病變特點是大腸燥屎已成,痞滿燥堅實等證俱備,甚至還可見到燥熱下傷腎陰的證候。

    《傷寒論》中有關大承氣湯證的辨證内容很多,現綜述于下。

     陽明病燥屎内結,腑氣不通,故可五六日甚至十餘日不大便,并見腹滿疼痛。

    燥屎結聚在結腸部位,所以繞臍疼痛。

    因腑實而緻滿,故燥屎不去,則“腹滿不減”,或即使稍有緩解,亦是“減不足言”;燥熱結于陽明之腑,故陽明氣旺之時,正邪鬥争有力,見“日晡潮熱”;陽明主四末,四末為諸陽之本,陽明燥熱内盛,迫汗外洩,故“手足濈然汗出”;陽明燥熱攻沖而上擾心,可見“煩躁發作有時”,或“煩不解”,或“心中懊而煩”以緻谵語妄言等證;胃熱本當消谷能食,若燥屎阻滞大腸,腸實胃滿,胃氣不能通降,則其人“反不能食”;大腸與肺為表裡,燥屎内結,大腸腑氣不通,則肺氣亦不能清肅下降而見喘滿;腑氣不行,影響血脈運行不利,故見脈遲,但脈實而有力。

    綜上所述可知,若見腹滿不能食,繞臍疼痛而拒按,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煩躁,谵語,大便不通,脈遲而有力等證,說明陽明實熱内盛,燥屎已成,當以大承氣湯峻下。

     大便燥結難下,是陽明病可下證的主要依據之一,但也不是絕對的,若患者因于陽明燥熱津傷,而小便不利,燥屎内結大便困難,邪熱内迫而又旁流時下,形成熱結旁流,大便乍難乍易;燥熱熏蒸于外則潮熱,熏蒸于上則眩冒;腑氣不通,影響肺氣不利而見喘息不得卧,則也應以大承氣湯治療。

     以上介紹的是當下而尚未攻下的大承氣湯證,若已投大承氣湯瀉下,當時确也見功,繼而又六七日不解大便,并複見腹滿脹痛、煩躁不解等證,這是什麼緣故呢?該不該再用大承氣湯瀉下呢?這是因為患者本有宿食積滞不消,雖經大下,但燥屎邪熱未能盡除,而又複聚成實;或是大下之後,胃腸功能未複而又傷于食,宿食不化,胃腸之氣阻滞,使腑氣不通所緻,此時仍應再用大承氣湯瀉下,務以積除熱盡為度。

     陽明腑證是邪熱亢盛,津傷化燥的極期階段,其病來勢兇猛,變化迅速,若不及時采取果斷措施以瀉下燥熱,“釜底抽薪”,則有涸竭陰液的危險,為此張仲景又提出以大承氣湯急下存陰的陽明三急下證: 傷寒六七日,當是邪氣傳裡之時。

    此時既無發熱、惡寒的表證,又無潮熱、谵語的裡證,隻見“大便難,身微熱”,好像病情不重,但患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也就是視物模糊,目睛不能轉動,說明邪熱深伏,陰精已被劫。

    《内經》說“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可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為陰精欲竭的危象,當以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

     汗出本是陽明病外證,若“陽明病,發熱汗多”,有不盡不已之勢,亦當以大承氣湯急下。

    為什麼需要急下呢?程郊倩作了很好的說明:“發熱而複汗多,陽氣大蒸于外,慮陰液暴亡于中,雖無内實之兼證,宜急下之。

    ” 陽明病屬胃家實,由于胃腸之氣不得通順,故必見腹滿脹痛之證,但其證多出現在大便硬結不下之後。

    如果不是這樣,當太陽病發汗不解,病邪内并陽明之時,迅即出現腹滿疼痛的實證,說明病勢發展快,燥熱津傷也較為厲害,以緻不待時日循序而成,亦當用大承氣湯急下燥熱,奪其勢而安其正。

     從上述大承氣湯的三急下證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燥熱劫陰的嚴重性,并提示在遇到病勢急,見有劫陰征兆的陽明燥熱證時,就應當放手急下,而不應坐視徘徊。

    否則就會出現神昏不識人、循衣摸床、撮空理線、驚惕不安、微喘直視等熱極陰傷,氣液衰竭的嚴重後果。

     大承氣湯由大黃(酒洗)、厚樸(炙)、枳實(炙)、芒硝組成。

    方用大黃瀉下熱結,蕩滌腸中燥屎;芒硝鹹寒,軟堅潤燥,協大黃以瀉下燥屎;厚樸理氣除脹,枳實破氣消痞,并相互配合以推動硝、黃的瀉下作用。

    此方洩熱破結,蕩滌腸胃,攻逐六腑,其力甚大,故名為“大承氣湯”。

     調胃及大、小承氣湯,均以承氣取名,“承氣”即承順胃氣下行之意。

    腑氣不通順在于胃腸實熱内結,而三承氣湯均有瀉下實熱以使腑氣通順、胃氣下行的作用,故以承氣名湯。

     4.麻子仁丸證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髒腑之氣相通,脾為胃行其津液,燥濕相濟,以維持陰陽平衡。

    若患者趺陽脈(即足背動脈,相當于足陽明經沖陽穴部位,常用以候脾胃之病)浮而澀,浮為陽氣偏盛,澀是陰液偏衰,說明其病為陽明胃氣強,太陰脾陰弱。

    以胃陽之強,加于脾陰之弱,使脾為之約束,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還入胃中,胃腸失潤而幹燥,則大便硬;胃氣強,燥熱逼迫津液偏滲而從小便下,故小便反數多。

    像這種胃強脾弱的證候,就不能再以承氣湯瀉下,當用麻子仁丸瀉胃兼以滋脾。

     麻子仁丸由大黃、炙枳實、炙厚樸、麻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