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陽之氣旺而有力驅邪外出。
所謂“行其經盡”,是指太陽一經行盡,并不是曆傳諸經。
經盡則複,太陽行其經盡,則太陽之氣必将來複,因而也就産生可愈的機轉。
如果經盡不愈,則有傳經的可能。
表不解,衛陽郁閉化熱入裡,即可内傳陽明。
為了防止太陽到陽明的傳變,可先針刺足陽明經穴,“使經不傳則愈”。
根據前人經驗,足陽明經穴可選足三裡和沖陽。
針足三裡有增強陽明抗邪能力的作用,刺沖陽可以取得迎瀉傳入陽明之邪的效果。
這種未雨綢缪的治法,具有“治未病”的積極意義。
(五)辨太陽腑證并治 經脈與髒腑相連,陽經系腑,陰經系髒。
太陽經為三陽經之一,内系太陽之腑。
太陽在經之邪不解,可随經入腑,形成太陽病腑證。
若随經之邪,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形成太陽蓄水證;随經之邪與血相結,便發生太陽蓄血證。
1.太陽蓄水證治 太陽蓄水證,常可由經證傳變而來。
太陽病表證不解,或雖經發汗,但汗不得法,均可導緻太陽之邪随經入裡。
在經之邪雖已入腑,但太陽經表之證并未盡解,從而形成了“有表裡證”的特點。
脈浮、發熱、汗出,反映了太陽經邪尚未全解,表證仍在;煩渴欲飲,或飲水則吐,小便不利,反映了太陽之腑受邪,病已由表及裡。
太陽膀胱為水府,主藏津液,賴氣化功能,既可使水蒸騰于上,又可使水排洩于下而為尿。
太陽之腑受邪,影響了膀胱氣化功能,氣化不利,水津不能上承以和陽,故見煩渴欲飲;飲水又不能消,水逆于胃,故水入則吐,成為“水逆”證;水蓄膀胱,不能正常排洩于外,所以小便不利。
此證發熱、汗出而煩渴能飲,與陽明病的白虎湯證很相似,然而白虎湯證必口燥舌焦而小便自調,本證則舌苔水滑而小便不利,兩證比較,迥然有異,當細心辨識。
太陽腑證蓄水,表裡經腑同病,用五苓散兩解表裡。
五苓散由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組成。
方用豬苓、茯苓、澤瀉淡滲以利水;白術助脾氣,以使水津四布而不聚;桂枝辛溫,既能解肌表之邪,又能通陽化氣以行水。
藥用米湯和服,與服桂枝湯要喝粥的意義一樣;并多飲熱水,可助藥力以發汗解表,化氣行水,故《傷寒論》中說“汗出愈”。
五苓散原劑型是用細末狀的散劑。
“散者,散也”,取其迅速發散的作用,但臨床上也可用湯劑或丸劑。
因本方作用重點在于化氣行水,通利小便,故凡膀胱氣化失常,水飲内停而見小便不利者,均可酌情使用,即使沒有表證也可以用。
2.太陽蓄血證治 太陽在經之邪,下入于腑,熱與血結,形成太陽蓄血證。
對于血蓄的部位,《傷寒論》提出“熱結膀胱”、“熱在下焦”。
後世注家又提出許多不同看法,舒馳遠根據蓄血的脈證表現和小腸屬太陽之說,認為蓄血部位應在小腸,似乎有一定道理。
蓄血有新久之分,熱與瘀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别,下面就瘀血初結、瘀血已成和瘀血輕證作些介紹。
(1)瘀血初結證治 太陽病不解,在表之郁熱随經入裡與血相結,從而形成太陽蓄血初結的證候。
因熱與血結在下焦,其證屬實,故少腹拘急,甚至硬痛拒按。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陰心主血而藏神,太陽熱與血結,濁熱上擾少陰,心神不甯,故見煩躁,但未達到狂亂的程度,所以謂之“其人如狂”。
由于此證熱與血初結,血結不堅而熱氣有餘,故存在“血自下,下者愈”的機轉。
如果不能自下而愈,就當用攻逐的方法治療。
但若表證未全解除的,還不能馬上攻逐瘀血,應該先行解表,待表解後,再用桃核承氣湯攻逐瘀血。
桃核承氣湯由桃仁、大黃、桂枝、炙甘草、芒硝組成。
方中大黃、芒硝瀉熱,軟堅,破結;桃仁破瘀生新,協同硝、黃攻逐瘀血;桂枝通陽行氣,以利血脈;甘草調胃和中以護正。
本方内含調胃承氣湯,服後有瀉利作用,使瘀熱從大便出,故方後注“當微利”。
病案舉例:李某,年廿餘。
少腹滿脹,身無寒熱,坐片刻,即怒目注人,手拳握緊,伸張如欲擊人狀,有頃即止,嗣複如初。
脈沉緊,舌苔黃暗,底面露鮮紅色。
此病已入血分,《内經》雲:“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也,當用桃核承氣湯,一劑知,二劑已。
(《遯園醫案》) (2)瘀血已成證治 太陽病六七日,為表邪入裡之期。
若表證仍在,脈應見浮;今脈微而沉,說明邪已去表入裡。
沉脈主裡,微有滞澀之象,主氣血壅滞。
邪内陷入裡,但又“反不結胸”,說明病位不在上中二焦,又非與痰水互結,而是太陽之邪随經入于下焦,與血相結成為蓄血證。
《傷寒論》中以自注句的形式概括了這個證候的病機,即“以太陽随經,瘀熱在裡故也”,瘀與熱結于下焦,故少腹硬滿;心神被瘀熱所擾,以緻發狂不識人;是瘀血,并非蓄水,故小便自利。
因本證屬瘀血久結,故見少腹硬滿、發狂等證較初結之證重。
治療用抵當湯,破瘀洩熱。
抵當湯由水蛭(炒)、虻蟲(去翅,炒)、桃仁(去皮尖)、酒洗大黃組成。
方中水蛭、虻蟲為蟲類破血藥,性峻猛,善破瘀積惡血;佐桃仁、大黃活血化瘀,推陳緻新,清洩血熱。
因本方破堅蕩結,力大功專,故取名“抵當”。
《續名醫類案》記載一病例:張意田治一患者,七月間患壯熱舌赤,少腹悶滿,小便自利,目赤發狂,已卅餘日。
初服解散,繼則攻下,但得微汗,而病終不解。
診之,脈至沉微,重按疾急。
夫表證仍在,脈反沉微者,邪陷于陰也;重按疾急者,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急,并乃狂矣。
此随經瘀血,結于少腹也,宜服抵當湯。
乃自制虻蟲、水蛭,加桃仁、大黃煎服。
服後下血無算(無法計算,形容很多)。
随用熟地一味,搗爛煎汁,時時飲之,以救陰液。
筆者按蓄血證治法則,用抵當湯治精神病,取得滿意療效。
附錄病例于後,供參考。
王某,女,19歲。
患精神分裂症,住某精神病醫院,治療一年,病愈出院。
回家後,精神正常,能料理家務,鄰居及親朋都認為她的病已愈。
出院後三個月,發現月事不至,少腹脹痛,心神煩躁,其母亦未介意。
又延遲兩個月,則舊病複發,開始罵人甚兇,繼之則毆打父母,兩目發直,脈沉遲有力,舌質紫暗,辨為蓄血發狂,投以抵當湯,兩劑而月事來潮,下瘀塊甚多,病随之而愈。
(3)瘀血輕證并治 傷寒不解,身有熱而少腹滿,說明病不在表已入下焦之裡。
病入下焦有太陽蓄水與太陽蓄血之分,若少腹滿而見小便不利的屬蓄水;而今少腹滿,小便“反利者”,說明是血瘀下焦,即如《傷寒論》中所說“為有血也”。
本證隻見少腹滿,沒有急結、硬痛之象,也沒有如狂、發狂的證候,故與前證比較,則屬于蓄血之輕證,因而不能再用峻猛攻下的湯劑,應用抵當丸下瘀血,緩緩圖之。
抵當丸與抵當湯的藥味組成相同,隻是減少了水蛭、虻蟲的用量,加重了桃仁的用量,使其攻逐瘀血的作用比抵當湯緩和。
且本方用丸劑,丸者緩也;又一劑分做四丸,每次隻服一丸,用量很少,其攻逐力也就更緩。
以湯改丸,可連渣服,其藥力作用的時間綿長,從而使瘀結蕩滌無遺。
以上介紹了太陽腑證,對太陽經證來講屬太陽之裡。
太陽腑證的成因,可由太陽經證不解,病邪随經入裡所緻。
随經入裡之邪與水相結者,為蓄水;随經入裡之邪與血相結,即“瘀熱在裡”的,則為蓄血。
少腹急結或硬滿,是太陽腑證的共同證。
若是水蓄膀胱,氣化失職,故見口渴、小便不利;若為血結下焦,濁熱擾心,但無礙膀胱氣化的,則見如狂、發狂而小便自利。
可見,小便之利與不利,對辨太陽腑證之蓄血還是蓄水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六)虛煩證治與治療禁忌 太陽病經發汗吐下後,餘熱不解,内陷胸膈而緻煩,稱為“虛煩”。
“虛”是指汗吐下後,傷了正氣,正欲勝邪而不能,使邪氣内陷有可乘之機;另一方面,邪熱雖内陷胸膈,但未與痰、水等實邪結聚。
因此,不能簡單地把虛煩理解為正氣虛而緻煩的證候。
虛煩證用栀子豉湯治療,故虛煩證又叫“栀子豉湯證”。
下面就通過講解栀子豉湯證、栀子豉湯的加減證和栀子豉湯的禁忌證,來介紹有關虛煩的證治與禁忌。
1.栀子豉湯證 按治療法則規定,邪在表宜汗,在胸當吐,在腹應下。
汗、吐、下法均為邪實而設。
若經汗、吐、下後,而見心煩不得眠,說明實邪雖去而餘熱不解,蘊郁于胸中所緻。
這種證候發作嚴重時,可使人反複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煩悶特甚而無可奈何。
因為胸中郁熱而緻煩,故治以栀子豉湯,宣透胸中郁熱而除煩。
栀子豉湯,僅由栀子、豆豉兩味藥組成。
栀子苦寒,善清心胸煩熱以解火郁;豆豉味苦,能升散邪熱之結。
兩藥相須,一宣一降,宣洩火郁而除煩。
虛煩證由于邪熱蘊郁心胸不解,而更見心胸窒塞、郁悶甚或疼痛等證的,亦均可用栀子豉湯治療。
2.栀子豉湯加減證 虛煩有兼挾證時,當加減化裁栀子豉湯進行治療,故栀子豉湯的加減證就是虛煩的兼挾證。
在栀子豉湯證,即虛煩的基礎上,兼見少氣的,則在栀子豉湯中加炙甘草以益氣;兼嘔吐的,則加生姜以降逆止嘔;兼腹滿的,則去豆豉,加厚樸、枳實理氣以消滿。
若用巴豆制成的丸藥峻下之後,而見身熱、微煩,說明表裡之熱雖微,但中焦陽氣已受挫,當用栀子幹姜湯治療。
栀子幹姜湯,即栀子豉湯去豆豉,加幹姜,既能清胸中之熱,又能溫中焦之陽。
3.栀子豉湯禁忌證 栀子豉湯苦寒走洩,易傷陽氣,故《傷寒論》中特别提出“凡用栀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病人舊微溏”,是指平素大便總是溏洩的患者,多屬脾氣虛寒,服栀子豉湯後更傷陽氣,故不宜服用。
栀子豉湯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後服”的說法。
其實,栀子豉湯并非湧吐之劑,故多數患者服後并不會緻吐;但也有個别人服藥後作吐的,這是因為胸脘火熱蘊郁太甚,得藥力與之相搏,郁極乃發而上逆作吐,故這時的吐是郁開熱解而緻愈的一種機轉。
筆者曾治一患者,王某,男28歲。
數日來,心中煩郁,懊難眠,低頭不語,家人靠近則揮手斥去。
舌紅脈數,然大便不結,辨為虛煩之證,服栀子豉湯。
當日晚,筆者剛睡不久,即聞有人叩門甚急,出去看,原來是患者之弟。
言其兄服藥不久,突然嘔吐,滿頭大汗,一家人惶惑不解,讓筆者速往診視。
到了他家,患者卻已熟睡,次日其病即愈。
此例說明服栀子豉湯,确有吐者,這種吐可以看做是郁開熱解的一種反映。
遇此情況,當不必驚慌。
(七)結胸證治 結胸主要是邪熱與痰水互結的一種病證,其病變部位可上至胸中,下及少腹,病變性質屬熱實者居多。
此外,亦有寒痰内結的,則屬寒實結胸。
結胸證的形成,有因于太陽病誤下,以緻表熱内陷與水飲結聚而成,如《傷寒論》說:“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也有雖未經誤下,但太陽病不解,邪熱内傳入裡與水飲互結而緻的。
根據病位大小、病情輕重以及寒熱性質的不同,結胸可分為大結胸、小結胸以及寒實結胸等證候。
下面就分别介紹結胸證的幾個主要方證。
1.大陷胸丸證 結胸有大小之分,邪氣結聚的部位有上下之别。
大陷胸丸證,屬水熱互結的大結胸證,其邪結聚的部位偏于上。
其證除見胸中結鞕或疼痛外,并見汗出、項背強急、俯仰困難等證候。
此即《傷寒論》中所說:“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
柔痙,是痙病的一種。
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口噤,或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
其中無汗者為剛痙,有汗者為柔痙。
水熱膠結,勢甚于上,以緻汗出、項強,能仰不能俯,俯仰艱難如柔痙狀,當用大陷胸丸緩下在上之水熱。
水熱去則項背強急得以緩解,故《傷寒論》中說“下之則和”。
大陷胸丸由大黃、葶苈子(炒)、芒硝、杏仁(炒黑)、甘遂、白蜜組成。
方用大黃、芒硝洩熱破結;甘遂為瀉水之峻藥,可瀉下使水下行;葶苈、杏仁利肺以清洩胸間水熱;恐藥力太強,瀉下迅暴,難以掃盡在上之邪,故制以白蜜之甘緩,且能滋潤強急。
又本方小制其劑而為丸,隻“取如彈丸大一枚”,是峻下制之以緩,以攻為和的方法。
本證有汗出、項強,與桂枝加葛根湯證項背強、反汗出惡風,很相似,但病因不同。
本證是水熱結胸,故當見胸中結硬或疼痛,其勢偏于上,影響頸項不和而強急;桂枝加葛根湯證,是太陽中風表虛而經輸不利,故見汗出、項背強。
病因、證候不同,治法各異,臨證時應仔細辨認。
2.大陷胸湯證 大陷胸湯證,是水熱互結所緻的大結胸的典型證候。
所謂大結胸,一是指水熱互結之勢重;一是指水熱結聚的範圍大,不僅局限在胸間及胃脘部位,表現為“心下痛,按之石鞕”;更有甚者可擴大到“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
“從心下至少腹”,說明了病變部位之大;按之像石塊一樣的硬,以及硬滿而痛,不敢用手觸摸,又說明了病勢之重。
大結胸的脈象多見沉緊,沉主裡主水,緊脈主實主痛,沉緊脈也是水熱結聚成實而緻痛的一種反映。
若大結胸證,由“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以緻津傷邪陷,則還會兼見大便燥結,數日不下,舌燥少津,口渴,午後三五點鐘的時候發熱(即日晡潮熱)等陽明腑實證。
大陷胸湯是瀉下水熱之峻劑,也是治療大結胸證的主方。
由大黃、芒硝、甘遂組成。
大黃、芒硝、甘遂三藥互相配合,可破結洩熱逐水。
其用藥量較大陷胸丸為大,且用湯劑,取其速攻力猛。
由于本方為瀉下之峻劑,故方後注:“得快利,止後服”,以防損傷正氣。
從大陷胸湯、丸的制劑及用法看,甘遂均用散劑,不用煎劑,說明古人已知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煎劑效力差。
根據藥理研究證明,甘遂瀉下的有效成分為一種黃色樹脂狀物質,不溶于水。
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用大陷胸湯加厚樸治療重症腸梗阻、腸腔積液較多,對腹膜刺激征的患者,有一定療效。
3.小陷胸湯證 小陷胸湯是治療小結胸證的主方。
小結胸,是痰與熱互結,其病位正在心下(即胃脘),上不及項背,下不及少腹,疼痛較輕,按之則痛,脈象多見浮滑。
《傷寒論》中說“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就概括了小結胸病的脈證特點,并以此與大結胸病“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沉而緊”加以鑒别。
大結胸是水熱結聚深在胸腹,故脈沉緊;小結胸是痰熱結于心下,部位表淺,故脈浮滑。
大結胸雖也有心下痛,但不按亦痛,自與小結胸的“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不同。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瓜蒌實組成。
方用黃連苦寒以瀉心下熱結,半夏辛降善滌心下痰飲,瓜蒌甘寒滑潤能清熱除痰以開結。
本方與大陷胸湯都由三味藥組成。
大陷胸湯用大黃,本方用黃連,同可洩熱但有強弱之不同;大陷胸湯用甘遂,小陷胸湯用半夏,同有瀉利痰水的作用,但有輕重之分;大陷胸湯用芒硝,小陷胸湯用瓜蒌,同為瀉利邪結,但又有緩急的區别。
所以名為大小,是因為病有大小、輕重、緩急的不同。
《傷寒總病論》有服小陷胸湯“微解下黃涎即愈”的說法,驗之臨床,确如所言。
孫某,女,54歲。
胃脘疼痛,已有月餘,痛處微見高起,按之則痛。
西醫懷疑是癌,建議做鋇餐造影,以便确診。
在未檢查前,疼痛突然加重,找筆者診視。
察脈弦而滑,苔黃略膩,問其飲食尚可,大便雖通但不暢,小便色黃,心煩急躁。
綜合分析可知,弦滑脈主痰飲;苔黃膩,反映痰與熱瘀;心下高起,按之則痛,為痰熱内結,脈絡瘀滞于心下之證。
為疏:糖瓜蒌一枚(剪成條先煎),黃連9克,枳實9克,郁金9克,半夏15克。
服一劑痛減大半,再服一劑,大便瀉下黃涎,胃脘痛止。
4.三物白散證 大陷胸湯證與小陷胸湯證,即大結胸和小結胸,均屬于熱實結胸的範圍。
這裡介紹的三物白散證則屬寒實結胸。
熱實結胸當見發熱、口渴、心煩、舌苔黃膩或黃燥等熱證表現。
寒實結胸,則以“無熱證”與熱實結胸相鑒别。
寒實結胸是因寒痰凝結所緻。
有病在膈上者,可見胸中硬痛;也有病在膈下的,當見心下硬痛,或從心下至腹部硬滿而痛。
由于寒痰凝結,腑氣不通,故還常見大便秘結不下。
本證治療,可用三物白散以溫散寒結,除痰逐水。
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去皮心,炒黑研細)、貝母組成。
因本方用散劑,故取名三物白散。
方用桔梗、貝母開胸中結滞以消痰;巴豆辛熱,攻寒逐水以破結。
因巴豆為烈性瀉下藥,服之易傷胃氣,故應“以白飲和服”。
服本方,一般均可瀉利,這是寒實邪氣排出的正常反應。
若不利,可進熱粥一杯,以助藥力;而利下不止,則可進冷粥一杯以止瀉。
5.陷胸湯的禁忌與結胸證預後 大陷胸湯為瀉下峻劑,非裡實者不可輕投,故隻有在太陽表證已解,脈沉緊,裡結成實時,才能用此方攻下。
如果脈浮大,浮主表,大則為虛,反映表邪未解,裡未成實,就不能用大陷胸湯攻下。
若誤用陷胸湯攻下,則必損傷正氣,使裡氣受挫,在表未盡之邪即可乘虛内陷,形成邪盛正衰的危重證候,所以《傷寒論》中提出:“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 從大結胸的臨床表現看,其病證無疑是屬大證、重證的。
因此,隻要裡結成實而當下,則應放手急下,祛邪即所以安正,絕不能因循觀望,坐失良機。
若躊躇不決,失去了瀉下祛邪的機會,以緻“結胸證悉具”,也就是心下痛,按之石硬,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等諸證俱備,而更見煩躁不甯,說明邪盛正衰,正不勝邪,真氣散亂,此時再行攻下則正氣不支,不行攻下則邪實不去,故其預後多不良。
結胸病證,雖謂“結胸”,實則病位在于胸膈脘腹,即心下或從心下至少腹,其病變特點是水與熱互結。
若屬于“脅下水”,即水飲結聚在胸脅部位則不屬陷胸湯的治療範圍,應該用十棗湯治療。
十棗湯證與陷胸湯證有相似之處,故兩證可作比較鑒别。
如十棗湯證也有心下硬滿堵塞感,但無按之痛或硬滿而痛不可近的表現。
其辨證要點在于“引脅下痛”,即呼吸、咳嗽、變換體位時牽引脅肋作痛。
由于水飲聚結胸脅,影響三焦氣機不利,故還常兼見汗出、頭痛、幹嘔、短氣等證。
脈見沉弦,舌苔水滑,與陷胸湯證的舌脈亦有所不同。
十棗湯證隻是水飲為患,并無邪熱,故不用瀉熱藥,隻取大戟、芫花、甘遂,以攻逐水飲。
又因用毒藥峻下,恐傷害脾胃,有損正氣,故用肥大棗10枚煎湯,送服藥末。
這樣既可培補中土,扶正以制水,又可監制三藥的毒性,取名“十棗湯”的意義也就在此。
本方也用于治療懸飲,“懸飲”即如《金匮要略·痰飲咳嗽病篇》所說:“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
”近代多用于治療頑固性水腫以及胸水、腹水等,由于本方瀉下力猛,故用時當慎重。
《經方實驗錄》有用十棗湯的病案,現附錄于後:張某,男,成人。
水飲為患,心悸、胸脹、幹嘔、短氣、脅下疼痛,脈左右皆弦,辨為水飲無疑。
治用:炙芫花五分、制甘遂五分、大戟五分,為細末,分兩次服。
先煮肥大棗10枚使爛,去渣入藥末,略煎和服,得下而愈。
(八)心下痞證治 心下痞,是胃脘部感覺堵塞不通的一種病證。
其特點是外形看不出有何變化,或見心下突起,按之濡軟不痛,但個别也有痛的,如《傷寒論》中所說“按之自濡”、“但滿而不痛”,顯然與結胸證的“心下滿而鞕痛”有别。
痞證的形成,《傷寒論》提出“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和“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說明本無實邪反下或本屬太陽傷寒而誤下,均可導緻裡氣不和而邪陷,氣機痞塞而成痞。
心下即胃之上脘,地處中州,在胸之下,腹之上,為上下交界、氣機升降的交通要道。
氣機上下升降失常,痞塞于中,必緻心下痞。
根據臨床所見,飲食所傷,氣郁不舒,以緻脾胃不和,也是形成心下痞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病機上講,痞證主要是氣機(氣的升降流通)障礙,并非痰、水、食等有形物質的結聚,這與結胸證也是不同的,兩者有虛實之分。
1.半夏瀉心湯證 半夏瀉心湯證,是心下痞滿而挾有痰飲的一種證候。
它的見證,《傷寒論》中是作為與大陷胸湯證相比較而提出的,即“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
”《金匮要略·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篇》則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從兩書所舉之證并結合臨床可以看出,心下痞滿、嘔惡、腸鳴下利或大便不調、脈弦滑、苔白膩等,是為半夏瀉心湯的辨證要點。
本證是由于脾胃不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寒熱錯雜,痰飲内生所緻。
胃氣不降則惡心嘔吐;脾氣不升,故腸鳴下利;氣機痞塞于中,故心下痞滿。
用半夏瀉心湯苦降辛開,和胃降逆,滌痰化飲。
半夏瀉心湯也屬和解劑之一。
方由半夏、黃芩、黃連、幹姜、人參、炙甘草、大棗組成。
因氣機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故以芩、連之苦寒以降之;脾氣不升而生寒瀉利,故用幹姜之辛熱以溫之;痰飲擾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飲降逆以止嘔;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參、草、棗以補之。
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開,蠲痰消痞,為治療心下痞的主方。
介紹一個病例:張某,男,36歲。
素有酒癖,因病心下痞悶,時發嘔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行,多方治療,不見功效。
脈弦滑,舌苔白。
此證為酒濕傷脾,升降失調,痰從中生。
痰飲逆胃則嘔吐,脾虛氣陷則大便不調;中氣不和,氣機不利,故作心下痞。
拟方:半夏12克、幹姜6克、黃芩6克、黃連6克、黨參9克、炙甘草9克、大棗7枚。
服一劑,大便瀉出白色黏涎甚多,嘔吐遂減十分之七;再一劑,則痞、利俱減,又服兩劑則病痊愈。
2.生姜瀉心湯證 生姜瀉心湯證,是心下痞滿而挾有水氣的證候。
其主要脈證:心下痞硬,噫氣帶有食臭味,腸鳴有聲,瀉利,脅下陣痛,或見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脈沉或弦,舌苔水滑。
本證和半夏瀉心湯證在病機與證候上有相似之處,均屬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氣機痞塞的病變,心下痞是它們的共同見證。
不同的是半夏瀉心湯證挾痰飲,生姜瀉心湯挾水氣。
本證由于脾虛不運,水邪流于脅下,或走于腸間,故見脅痛、腸鳴、下利;脾虛不能消谷,故見消化不良、幹噫食臭等。
生姜
所謂“行其經盡”,是指太陽一經行盡,并不是曆傳諸經。
經盡則複,太陽行其經盡,則太陽之氣必将來複,因而也就産生可愈的機轉。
如果經盡不愈,則有傳經的可能。
表不解,衛陽郁閉化熱入裡,即可内傳陽明。
為了防止太陽到陽明的傳變,可先針刺足陽明經穴,“使經不傳則愈”。
根據前人經驗,足陽明經穴可選足三裡和沖陽。
針足三裡有增強陽明抗邪能力的作用,刺沖陽可以取得迎瀉傳入陽明之邪的效果。
這種未雨綢缪的治法,具有“治未病”的積極意義。
(五)辨太陽腑證并治 經脈與髒腑相連,陽經系腑,陰經系髒。
太陽經為三陽經之一,内系太陽之腑。
太陽在經之邪不解,可随經入腑,形成太陽病腑證。
若随經之邪,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形成太陽蓄水證;随經之邪與血相結,便發生太陽蓄血證。
1.太陽蓄水證治 太陽蓄水證,常可由經證傳變而來。
太陽病表證不解,或雖經發汗,但汗不得法,均可導緻太陽之邪随經入裡。
在經之邪雖已入腑,但太陽經表之證并未盡解,從而形成了“有表裡證”的特點。
脈浮、發熱、汗出,反映了太陽經邪尚未全解,表證仍在;煩渴欲飲,或飲水則吐,小便不利,反映了太陽之腑受邪,病已由表及裡。
太陽膀胱為水府,主藏津液,賴氣化功能,既可使水蒸騰于上,又可使水排洩于下而為尿。
太陽之腑受邪,影響了膀胱氣化功能,氣化不利,水津不能上承以和陽,故見煩渴欲飲;飲水又不能消,水逆于胃,故水入則吐,成為“水逆”證;水蓄膀胱,不能正常排洩于外,所以小便不利。
此證發熱、汗出而煩渴能飲,與陽明病的白虎湯證很相似,然而白虎湯證必口燥舌焦而小便自調,本證則舌苔水滑而小便不利,兩證比較,迥然有異,當細心辨識。
太陽腑證蓄水,表裡經腑同病,用五苓散兩解表裡。
五苓散由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組成。
方用豬苓、茯苓、澤瀉淡滲以利水;白術助脾氣,以使水津四布而不聚;桂枝辛溫,既能解肌表之邪,又能通陽化氣以行水。
藥用米湯和服,與服桂枝湯要喝粥的意義一樣;并多飲熱水,可助藥力以發汗解表,化氣行水,故《傷寒論》中說“汗出愈”。
五苓散原劑型是用細末狀的散劑。
“散者,散也”,取其迅速發散的作用,但臨床上也可用湯劑或丸劑。
因本方作用重點在于化氣行水,通利小便,故凡膀胱氣化失常,水飲内停而見小便不利者,均可酌情使用,即使沒有表證也可以用。
2.太陽蓄血證治 太陽在經之邪,下入于腑,熱與血結,形成太陽蓄血證。
對于血蓄的部位,《傷寒論》提出“熱結膀胱”、“熱在下焦”。
後世注家又提出許多不同看法,舒馳遠根據蓄血的脈證表現和小腸屬太陽之說,認為蓄血部位應在小腸,似乎有一定道理。
蓄血有新久之分,熱與瘀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别,下面就瘀血初結、瘀血已成和瘀血輕證作些介紹。
(1)瘀血初結證治 太陽病不解,在表之郁熱随經入裡與血相結,從而形成太陽蓄血初結的證候。
因熱與血結在下焦,其證屬實,故少腹拘急,甚至硬痛拒按。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陰心主血而藏神,太陽熱與血結,濁熱上擾少陰,心神不甯,故見煩躁,但未達到狂亂的程度,所以謂之“其人如狂”。
由于此證熱與血初結,血結不堅而熱氣有餘,故存在“血自下,下者愈”的機轉。
如果不能自下而愈,就當用攻逐的方法治療。
但若表證未全解除的,還不能馬上攻逐瘀血,應該先行解表,待表解後,再用桃核承氣湯攻逐瘀血。
桃核承氣湯由桃仁、大黃、桂枝、炙甘草、芒硝組成。
方中大黃、芒硝瀉熱,軟堅,破結;桃仁破瘀生新,協同硝、黃攻逐瘀血;桂枝通陽行氣,以利血脈;甘草調胃和中以護正。
本方内含調胃承氣湯,服後有瀉利作用,使瘀熱從大便出,故方後注“當微利”。
病案舉例:李某,年廿餘。
少腹滿脹,身無寒熱,坐片刻,即怒目注人,手拳握緊,伸張如欲擊人狀,有頃即止,嗣複如初。
脈沉緊,舌苔黃暗,底面露鮮紅色。
此病已入血分,《内經》雲:“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也,當用桃核承氣湯,一劑知,二劑已。
(《遯園醫案》) (2)瘀血已成證治 太陽病六七日,為表邪入裡之期。
若表證仍在,脈應見浮;今脈微而沉,說明邪已去表入裡。
沉脈主裡,微有滞澀之象,主氣血壅滞。
邪内陷入裡,但又“反不結胸”,說明病位不在上中二焦,又非與痰水互結,而是太陽之邪随經入于下焦,與血相結成為蓄血證。
《傷寒論》中以自注句的形式概括了這個證候的病機,即“以太陽随經,瘀熱在裡故也”,瘀與熱結于下焦,故少腹硬滿;心神被瘀熱所擾,以緻發狂不識人;是瘀血,并非蓄水,故小便自利。
因本證屬瘀血久結,故見少腹硬滿、發狂等證較初結之證重。
治療用抵當湯,破瘀洩熱。
抵當湯由水蛭(炒)、虻蟲(去翅,炒)、桃仁(去皮尖)、酒洗大黃組成。
方中水蛭、虻蟲為蟲類破血藥,性峻猛,善破瘀積惡血;佐桃仁、大黃活血化瘀,推陳緻新,清洩血熱。
因本方破堅蕩結,力大功專,故取名“抵當”。
《續名醫類案》記載一病例:張意田治一患者,七月間患壯熱舌赤,少腹悶滿,小便自利,目赤發狂,已卅餘日。
初服解散,繼則攻下,但得微汗,而病終不解。
診之,脈至沉微,重按疾急。
夫表證仍在,脈反沉微者,邪陷于陰也;重按疾急者,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急,并乃狂矣。
此随經瘀血,結于少腹也,宜服抵當湯。
乃自制虻蟲、水蛭,加桃仁、大黃煎服。
服後下血無算(無法計算,形容很多)。
随用熟地一味,搗爛煎汁,時時飲之,以救陰液。
筆者按蓄血證治法則,用抵當湯治精神病,取得滿意療效。
附錄病例于後,供參考。
王某,女,19歲。
患精神分裂症,住某精神病醫院,治療一年,病愈出院。
回家後,精神正常,能料理家務,鄰居及親朋都認為她的病已愈。
出院後三個月,發現月事不至,少腹脹痛,心神煩躁,其母亦未介意。
又延遲兩個月,則舊病複發,開始罵人甚兇,繼之則毆打父母,兩目發直,脈沉遲有力,舌質紫暗,辨為蓄血發狂,投以抵當湯,兩劑而月事來潮,下瘀塊甚多,病随之而愈。
(3)瘀血輕證并治 傷寒不解,身有熱而少腹滿,說明病不在表已入下焦之裡。
病入下焦有太陽蓄水與太陽蓄血之分,若少腹滿而見小便不利的屬蓄水;而今少腹滿,小便“反利者”,說明是血瘀下焦,即如《傷寒論》中所說“為有血也”。
本證隻見少腹滿,沒有急結、硬痛之象,也沒有如狂、發狂的證候,故與前證比較,則屬于蓄血之輕證,因而不能再用峻猛攻下的湯劑,應用抵當丸下瘀血,緩緩圖之。
抵當丸與抵當湯的藥味組成相同,隻是減少了水蛭、虻蟲的用量,加重了桃仁的用量,使其攻逐瘀血的作用比抵當湯緩和。
且本方用丸劑,丸者緩也;又一劑分做四丸,每次隻服一丸,用量很少,其攻逐力也就更緩。
以湯改丸,可連渣服,其藥力作用的時間綿長,從而使瘀結蕩滌無遺。
以上介紹了太陽腑證,對太陽經證來講屬太陽之裡。
太陽腑證的成因,可由太陽經證不解,病邪随經入裡所緻。
随經入裡之邪與水相結者,為蓄水;随經入裡之邪與血相結,即“瘀熱在裡”的,則為蓄血。
少腹急結或硬滿,是太陽腑證的共同證。
若是水蓄膀胱,氣化失職,故見口渴、小便不利;若為血結下焦,濁熱擾心,但無礙膀胱氣化的,則見如狂、發狂而小便自利。
可見,小便之利與不利,對辨太陽腑證之蓄血還是蓄水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六)虛煩證治與治療禁忌 太陽病經發汗吐下後,餘熱不解,内陷胸膈而緻煩,稱為“虛煩”。
“虛”是指汗吐下後,傷了正氣,正欲勝邪而不能,使邪氣内陷有可乘之機;另一方面,邪熱雖内陷胸膈,但未與痰、水等實邪結聚。
因此,不能簡單地把虛煩理解為正氣虛而緻煩的證候。
虛煩證用栀子豉湯治療,故虛煩證又叫“栀子豉湯證”。
下面就通過講解栀子豉湯證、栀子豉湯的加減證和栀子豉湯的禁忌證,來介紹有關虛煩的證治與禁忌。
1.栀子豉湯證 按治療法則規定,邪在表宜汗,在胸當吐,在腹應下。
汗、吐、下法均為邪實而設。
若經汗、吐、下後,而見心煩不得眠,說明實邪雖去而餘熱不解,蘊郁于胸中所緻。
這種證候發作嚴重時,可使人反複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煩悶特甚而無可奈何。
因為胸中郁熱而緻煩,故治以栀子豉湯,宣透胸中郁熱而除煩。
栀子豉湯,僅由栀子、豆豉兩味藥組成。
栀子苦寒,善清心胸煩熱以解火郁;豆豉味苦,能升散邪熱之結。
兩藥相須,一宣一降,宣洩火郁而除煩。
虛煩證由于邪熱蘊郁心胸不解,而更見心胸窒塞、郁悶甚或疼痛等證的,亦均可用栀子豉湯治療。
2.栀子豉湯加減證 虛煩有兼挾證時,當加減化裁栀子豉湯進行治療,故栀子豉湯的加減證就是虛煩的兼挾證。
在栀子豉湯證,即虛煩的基礎上,兼見少氣的,則在栀子豉湯中加炙甘草以益氣;兼嘔吐的,則加生姜以降逆止嘔;兼腹滿的,則去豆豉,加厚樸、枳實理氣以消滿。
若用巴豆制成的丸藥峻下之後,而見身熱、微煩,說明表裡之熱雖微,但中焦陽氣已受挫,當用栀子幹姜湯治療。
栀子幹姜湯,即栀子豉湯去豆豉,加幹姜,既能清胸中之熱,又能溫中焦之陽。
3.栀子豉湯禁忌證 栀子豉湯苦寒走洩,易傷陽氣,故《傷寒論》中特别提出“凡用栀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病人舊微溏”,是指平素大便總是溏洩的患者,多屬脾氣虛寒,服栀子豉湯後更傷陽氣,故不宜服用。
栀子豉湯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後服”的說法。
其實,栀子豉湯并非湧吐之劑,故多數患者服後并不會緻吐;但也有個别人服藥後作吐的,這是因為胸脘火熱蘊郁太甚,得藥力與之相搏,郁極乃發而上逆作吐,故這時的吐是郁開熱解而緻愈的一種機轉。
筆者曾治一患者,王某,男28歲。
數日來,心中煩郁,懊難眠,低頭不語,家人靠近則揮手斥去。
舌紅脈數,然大便不結,辨為虛煩之證,服栀子豉湯。
當日晚,筆者剛睡不久,即聞有人叩門甚急,出去看,原來是患者之弟。
言其兄服藥不久,突然嘔吐,滿頭大汗,一家人惶惑不解,讓筆者速往診視。
到了他家,患者卻已熟睡,次日其病即愈。
此例說明服栀子豉湯,确有吐者,這種吐可以看做是郁開熱解的一種反映。
遇此情況,當不必驚慌。
(七)結胸證治 結胸主要是邪熱與痰水互結的一種病證,其病變部位可上至胸中,下及少腹,病變性質屬熱實者居多。
此外,亦有寒痰内結的,則屬寒實結胸。
結胸證的形成,有因于太陽病誤下,以緻表熱内陷與水飲結聚而成,如《傷寒論》說:“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也有雖未經誤下,但太陽病不解,邪熱内傳入裡與水飲互結而緻的。
根據病位大小、病情輕重以及寒熱性質的不同,結胸可分為大結胸、小結胸以及寒實結胸等證候。
下面就分别介紹結胸證的幾個主要方證。
1.大陷胸丸證 結胸有大小之分,邪氣結聚的部位有上下之别。
大陷胸丸證,屬水熱互結的大結胸證,其邪結聚的部位偏于上。
其證除見胸中結鞕或疼痛外,并見汗出、項背強急、俯仰困難等證候。
此即《傷寒論》中所說:“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
柔痙,是痙病的一種。
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口噤,或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
其中無汗者為剛痙,有汗者為柔痙。
水熱膠結,勢甚于上,以緻汗出、項強,能仰不能俯,俯仰艱難如柔痙狀,當用大陷胸丸緩下在上之水熱。
水熱去則項背強急得以緩解,故《傷寒論》中說“下之則和”。
大陷胸丸由大黃、葶苈子(炒)、芒硝、杏仁(炒黑)、甘遂、白蜜組成。
方用大黃、芒硝洩熱破結;甘遂為瀉水之峻藥,可瀉下使水下行;葶苈、杏仁利肺以清洩胸間水熱;恐藥力太強,瀉下迅暴,難以掃盡在上之邪,故制以白蜜之甘緩,且能滋潤強急。
又本方小制其劑而為丸,隻“取如彈丸大一枚”,是峻下制之以緩,以攻為和的方法。
本證有汗出、項強,與桂枝加葛根湯證項背強、反汗出惡風,很相似,但病因不同。
本證是水熱結胸,故當見胸中結硬或疼痛,其勢偏于上,影響頸項不和而強急;桂枝加葛根湯證,是太陽中風表虛而經輸不利,故見汗出、項背強。
病因、證候不同,治法各異,臨證時應仔細辨認。
2.大陷胸湯證 大陷胸湯證,是水熱互結所緻的大結胸的典型證候。
所謂大結胸,一是指水熱互結之勢重;一是指水熱結聚的範圍大,不僅局限在胸間及胃脘部位,表現為“心下痛,按之石鞕”;更有甚者可擴大到“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
“從心下至少腹”,說明了病變部位之大;按之像石塊一樣的硬,以及硬滿而痛,不敢用手觸摸,又說明了病勢之重。
大結胸的脈象多見沉緊,沉主裡主水,緊脈主實主痛,沉緊脈也是水熱結聚成實而緻痛的一種反映。
若大結胸證,由“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以緻津傷邪陷,則還會兼見大便燥結,數日不下,舌燥少津,口渴,午後三五點鐘的時候發熱(即日晡潮熱)等陽明腑實證。
大陷胸湯是瀉下水熱之峻劑,也是治療大結胸證的主方。
由大黃、芒硝、甘遂組成。
大黃、芒硝、甘遂三藥互相配合,可破結洩熱逐水。
其用藥量較大陷胸丸為大,且用湯劑,取其速攻力猛。
由于本方為瀉下之峻劑,故方後注:“得快利,止後服”,以防損傷正氣。
從大陷胸湯、丸的制劑及用法看,甘遂均用散劑,不用煎劑,說明古人已知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煎劑效力差。
根據藥理研究證明,甘遂瀉下的有效成分為一種黃色樹脂狀物質,不溶于水。
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用大陷胸湯加厚樸治療重症腸梗阻、腸腔積液較多,對腹膜刺激征的患者,有一定療效。
3.小陷胸湯證 小陷胸湯是治療小結胸證的主方。
小結胸,是痰與熱互結,其病位正在心下(即胃脘),上不及項背,下不及少腹,疼痛較輕,按之則痛,脈象多見浮滑。
《傷寒論》中說“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就概括了小結胸病的脈證特點,并以此與大結胸病“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沉而緊”加以鑒别。
大結胸是水熱結聚深在胸腹,故脈沉緊;小結胸是痰熱結于心下,部位表淺,故脈浮滑。
大結胸雖也有心下痛,但不按亦痛,自與小結胸的“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不同。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瓜蒌實組成。
方用黃連苦寒以瀉心下熱結,半夏辛降善滌心下痰飲,瓜蒌甘寒滑潤能清熱除痰以開結。
本方與大陷胸湯都由三味藥組成。
大陷胸湯用大黃,本方用黃連,同可洩熱但有強弱之不同;大陷胸湯用甘遂,小陷胸湯用半夏,同有瀉利痰水的作用,但有輕重之分;大陷胸湯用芒硝,小陷胸湯用瓜蒌,同為瀉利邪結,但又有緩急的區别。
所以名為大小,是因為病有大小、輕重、緩急的不同。
《傷寒總病論》有服小陷胸湯“微解下黃涎即愈”的說法,驗之臨床,确如所言。
孫某,女,54歲。
胃脘疼痛,已有月餘,痛處微見高起,按之則痛。
西醫懷疑是癌,建議做鋇餐造影,以便确診。
在未檢查前,疼痛突然加重,找筆者診視。
察脈弦而滑,苔黃略膩,問其飲食尚可,大便雖通但不暢,小便色黃,心煩急躁。
綜合分析可知,弦滑脈主痰飲;苔黃膩,反映痰與熱瘀;心下高起,按之則痛,為痰熱内結,脈絡瘀滞于心下之證。
為疏:糖瓜蒌一枚(剪成條先煎),黃連9克,枳實9克,郁金9克,半夏15克。
服一劑痛減大半,再服一劑,大便瀉下黃涎,胃脘痛止。
4.三物白散證 大陷胸湯證與小陷胸湯證,即大結胸和小結胸,均屬于熱實結胸的範圍。
這裡介紹的三物白散證則屬寒實結胸。
熱實結胸當見發熱、口渴、心煩、舌苔黃膩或黃燥等熱證表現。
寒實結胸,則以“無熱證”與熱實結胸相鑒别。
寒實結胸是因寒痰凝結所緻。
有病在膈上者,可見胸中硬痛;也有病在膈下的,當見心下硬痛,或從心下至腹部硬滿而痛。
由于寒痰凝結,腑氣不通,故還常見大便秘結不下。
本證治療,可用三物白散以溫散寒結,除痰逐水。
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去皮心,炒黑研細)、貝母組成。
因本方用散劑,故取名三物白散。
方用桔梗、貝母開胸中結滞以消痰;巴豆辛熱,攻寒逐水以破結。
因巴豆為烈性瀉下藥,服之易傷胃氣,故應“以白飲和服”。
服本方,一般均可瀉利,這是寒實邪氣排出的正常反應。
若不利,可進熱粥一杯,以助藥力;而利下不止,則可進冷粥一杯以止瀉。
5.陷胸湯的禁忌與結胸證預後 大陷胸湯為瀉下峻劑,非裡實者不可輕投,故隻有在太陽表證已解,脈沉緊,裡結成實時,才能用此方攻下。
如果脈浮大,浮主表,大則為虛,反映表邪未解,裡未成實,就不能用大陷胸湯攻下。
若誤用陷胸湯攻下,則必損傷正氣,使裡氣受挫,在表未盡之邪即可乘虛内陷,形成邪盛正衰的危重證候,所以《傷寒論》中提出:“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 從大結胸的臨床表現看,其病證無疑是屬大證、重證的。
因此,隻要裡結成實而當下,則應放手急下,祛邪即所以安正,絕不能因循觀望,坐失良機。
若躊躇不決,失去了瀉下祛邪的機會,以緻“結胸證悉具”,也就是心下痛,按之石硬,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等諸證俱備,而更見煩躁不甯,說明邪盛正衰,正不勝邪,真氣散亂,此時再行攻下則正氣不支,不行攻下則邪實不去,故其預後多不良。
結胸病證,雖謂“結胸”,實則病位在于胸膈脘腹,即心下或從心下至少腹,其病變特點是水與熱互結。
若屬于“脅下水”,即水飲結聚在胸脅部位則不屬陷胸湯的治療範圍,應該用十棗湯治療。
十棗湯證與陷胸湯證有相似之處,故兩證可作比較鑒别。
如十棗湯證也有心下硬滿堵塞感,但無按之痛或硬滿而痛不可近的表現。
其辨證要點在于“引脅下痛”,即呼吸、咳嗽、變換體位時牽引脅肋作痛。
由于水飲聚結胸脅,影響三焦氣機不利,故還常兼見汗出、頭痛、幹嘔、短氣等證。
脈見沉弦,舌苔水滑,與陷胸湯證的舌脈亦有所不同。
十棗湯證隻是水飲為患,并無邪熱,故不用瀉熱藥,隻取大戟、芫花、甘遂,以攻逐水飲。
又因用毒藥峻下,恐傷害脾胃,有損正氣,故用肥大棗10枚煎湯,送服藥末。
這樣既可培補中土,扶正以制水,又可監制三藥的毒性,取名“十棗湯”的意義也就在此。
本方也用于治療懸飲,“懸飲”即如《金匮要略·痰飲咳嗽病篇》所說:“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
”近代多用于治療頑固性水腫以及胸水、腹水等,由于本方瀉下力猛,故用時當慎重。
《經方實驗錄》有用十棗湯的病案,現附錄于後:張某,男,成人。
水飲為患,心悸、胸脹、幹嘔、短氣、脅下疼痛,脈左右皆弦,辨為水飲無疑。
治用:炙芫花五分、制甘遂五分、大戟五分,為細末,分兩次服。
先煮肥大棗10枚使爛,去渣入藥末,略煎和服,得下而愈。
(八)心下痞證治 心下痞,是胃脘部感覺堵塞不通的一種病證。
其特點是外形看不出有何變化,或見心下突起,按之濡軟不痛,但個别也有痛的,如《傷寒論》中所說“按之自濡”、“但滿而不痛”,顯然與結胸證的“心下滿而鞕痛”有别。
痞證的形成,《傷寒論》提出“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和“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說明本無實邪反下或本屬太陽傷寒而誤下,均可導緻裡氣不和而邪陷,氣機痞塞而成痞。
心下即胃之上脘,地處中州,在胸之下,腹之上,為上下交界、氣機升降的交通要道。
氣機上下升降失常,痞塞于中,必緻心下痞。
根據臨床所見,飲食所傷,氣郁不舒,以緻脾胃不和,也是形成心下痞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病機上講,痞證主要是氣機(氣的升降流通)障礙,并非痰、水、食等有形物質的結聚,這與結胸證也是不同的,兩者有虛實之分。
1.半夏瀉心湯證 半夏瀉心湯證,是心下痞滿而挾有痰飲的一種證候。
它的見證,《傷寒論》中是作為與大陷胸湯證相比較而提出的,即“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
”《金匮要略·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篇》則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從兩書所舉之證并結合臨床可以看出,心下痞滿、嘔惡、腸鳴下利或大便不調、脈弦滑、苔白膩等,是為半夏瀉心湯的辨證要點。
本證是由于脾胃不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寒熱錯雜,痰飲内生所緻。
胃氣不降則惡心嘔吐;脾氣不升,故腸鳴下利;氣機痞塞于中,故心下痞滿。
用半夏瀉心湯苦降辛開,和胃降逆,滌痰化飲。
半夏瀉心湯也屬和解劑之一。
方由半夏、黃芩、黃連、幹姜、人參、炙甘草、大棗組成。
因氣機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故以芩、連之苦寒以降之;脾氣不升而生寒瀉利,故用幹姜之辛熱以溫之;痰飲擾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飲降逆以止嘔;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參、草、棗以補之。
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開,蠲痰消痞,為治療心下痞的主方。
介紹一個病例:張某,男,36歲。
素有酒癖,因病心下痞悶,時發嘔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行,多方治療,不見功效。
脈弦滑,舌苔白。
此證為酒濕傷脾,升降失調,痰從中生。
痰飲逆胃則嘔吐,脾虛氣陷則大便不調;中氣不和,氣機不利,故作心下痞。
拟方:半夏12克、幹姜6克、黃芩6克、黃連6克、黨參9克、炙甘草9克、大棗7枚。
服一劑,大便瀉出白色黏涎甚多,嘔吐遂減十分之七;再一劑,則痞、利俱減,又服兩劑則病痊愈。
2.生姜瀉心湯證 生姜瀉心湯證,是心下痞滿而挾有水氣的證候。
其主要脈證:心下痞硬,噫氣帶有食臭味,腸鳴有聲,瀉利,脅下陣痛,或見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脈沉或弦,舌苔水滑。
本證和半夏瀉心湯證在病機與證候上有相似之處,均屬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氣機痞塞的病變,心下痞是它們的共同見證。
不同的是半夏瀉心湯證挾痰飲,生姜瀉心湯挾水氣。
本證由于脾虛不運,水邪流于脅下,或走于腸間,故見脅痛、腸鳴、下利;脾虛不能消谷,故見消化不良、幹噫食臭等。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