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論

關燈
亦需要背誦記牢,熟讀原文或背誦重點條文,最好選用白文本,即不加注釋的《傷寒論》。

     2.要學好《傷寒論》,還必須有較好的古漢語基礎 《傷寒論》成書于17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它的寫作無論在語言文字及語法習慣方面,均有其時代特點。

    比如《傷寒論》與其他許多古醫書一樣,均用繁體字,這與現在之簡體字就有很大不同;再如漢代的一些詞句,如“圊”、“更衣”、“哕”等證候概念與使用方法同現在用語也不大一樣,或者已經擱置不用了。

    在寫作方面,對《傷寒論》的幾種重要筆法,如倒裝句、省筆、插筆、互文見義、假賓定主等亦均應有所了解和熟悉。

    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特點,不懂得漢代語言文字及語法結構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要學好弄通《傷寒論》是難以辦到的。

    為了掌握古漢語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傷寒論》及其他古醫籍創造條件,應該學好醫古文這門課程。

    而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為了掌握它的醫理,也一定要注意研究它的文理。

     3.熟悉并掌握中醫藥基本理論,是學好《傷寒論》的一個重要前提 《傷寒論》是講辨證論治的,屬于辨證醫學的專著。

    但它的學術思想是有繼承性的,它繼承了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并吸取了當代的醫學成果,以陰陽五行、運氣、髒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及方藥學等基本理論知識作為它的理論基礎。

    因此,要想學懂、學深《傷寒論》,就必須首先學習好現代編寫的《中醫學基礎》以及《内經》、《難經》等古典醫籍。

    同時,還要學習《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成書在《傷寒論》之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它所論述的有關藥物性味功能的理論,與《傷寒論》的用藥規律最為接近。

    故此,學習《神農本草經》對探讨《傷寒論》的用藥與治療,則有着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學好《傷寒論》,還必須學習《金匮要略方論》。

    它與《傷寒論》原本為一書,均系張仲景所著,現在分為兩部書,但它們在學術思想、所論病證以及理法方藥等各個方面,都是互相聯系,互相發明,互相印證,互相補充的。

    如《傷寒論》在舉出半夏瀉心湯證時,由于隻強調與柴胡證、結胸證的鑒别,故述證有些不太完備,但這一不足,在《金匮要略·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篇》得到了補充與發揮。

    類似情況甚多,不一一列舉。

    這說明參看并對照《金匮要略方論》來學習《傷寒論》,無疑是會大有幫助的。

     4.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是學習《傷寒論》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學好《傷寒論》的關鍵所在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傷寒論》來自于實踐,是我國漢代醫療實踐的總結,不僅有很高的科學性,而且有很強的實踐性。

    它自東漢問世以來,至今仍延續不衰,被人們譽為中醫藥科學寶庫中的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吸引着千百萬醫家去學習、探讨,其原因就在于此。

    我們今天學習《傷寒論》,探讨它的辨證論治規律,絕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理論上的充實,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它指導臨床實踐,為人類解除疾病痛苦。

    多臨床,早臨床,是學習中醫的一條好經驗,是毋庸置疑的一條正确途徑,學習《傷寒論》更需如此。

    《傷寒論》中包含的許多深奧理論和辨證論治的規律與方法,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去驗證,在驗證中加深理解;對諸多傷寒注家長期争論不休的問題,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學以緻用,才能把《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學到手,使這些寶貴遺産得到繼承與發揚。

    從古到今,學習或研究《傷寒論》的學者甚多,而真正有所發明、有所作為者,是那些在臨床上探索的人們。

    作為間接經驗,他們的心得體會、醫案醫話等,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5.最後要指出的是,學習《傷寒論》一定要注意上下、前後條文之間的聯系 善于前後互參,對比分析,則是學習《傷寒論》的一個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綱,貫穿着髒腑、經絡以及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辨證内容。

    在它的編寫體例上,雖然以六經病分篇,但每一篇的内容,卻又不限于讨論一經之内的病證。

    各個條文雖有相對獨立性,但也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關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的。

    在學習的時候,隻有把前後條文有機地聯系起來,才能學得深透,領會得全面,從而把握住六經辨證論治的完整體系。

    比如太陽病篇,第1條舉出太陽病辨證綱要,接着是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及太陽溫病的辨證要點,然後分别論證太陽病的傳變,太陽經證及腑證的辨證治療與禁忌,太陽病誤治或失治所引發的各種變證、壞證以及太陽病類證的辨證與救治。

    這一篇在六經病各篇中所占條文最多,所涉及的病證亦最廣,六經病證幾乎無所不包,而且還多有雜病内容。

    但該篇結構非常嚴謹,上下條文聯系也非常緊密。

    六經病的其他各篇也均是如此。

    因此,我們學習《傷寒論》,一定要在一條一條學習的基礎上,特别注意上下、前後條文之間的聯系,着重各類病證之間的反複辨證與相互鑒别。

    有些傷寒注家為了學習與研究的方便,他們将《傷寒論》原條文順序打亂,進行重新歸類編輯,如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按方類證的方法,尤在泾《傷寒貫珠集》按法類證的方法,沈金鳌《傷寒論綱目》按症類證的方法,等等。

    現在的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傷寒論選讀》,也是對原文進行了歸類選編,它與上述幾種類證方法不同之處在于突出了按病機分證的特點。

    它們的這些歸類研究方法,不僅對揭示六經病證之間聯系與差異很有幫助,而且對系統掌握并運用六經辨證論治規律與方法大有裨益。

    同時也告訴我們,學習《傷寒論》不僅要注意研究條文之間縱的聯系,而且還要注意探讨各類方證之間橫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