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方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盡陽生之藏,與少陽為表裡。
邪至其邪,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也。
” 本方用藥雖比較繁雜,但配伍卻是謹嚴。
方中寒熱并用,不僅能安蛔止痛,更有調和肝胃、分解寒熱之功,與厥陰提綱證相符。
故本方除治療蛔厥證外,還應視為治厥陰病寒熱錯雜證的主方。
【方歌】 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幹姜參歸用; 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醫案選錄】 阮某,女,23歲。
腹中痛已曆七日,食則更甚。
時常嘔酸,吐宿食,口渴而不欲飲。
昨曾吐蛔蟲三條。
脈沉澀,舌苔白而幹。
拟屬厥陰蛔痛,師烏梅丸意。
處方:烏梅五枚,川椒二錢,黃連二錢,黃芩二錢,吳茱萸三錢,半夏三錢,川芎三錢,苦楝根皮一兩,槟榔六錢,蕪荑四錢。
服兩劑後,下蛔蟲二條,各種症狀均除。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八、白頭翁湯 【藥物組成】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不愈,更服一升。
【适應證】 厥陰肝濕熱下注而下利膿血,裡急後重,身熱心煩,渴欲飲水,腹痛,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原文】 第371條、373條。
【方義】 白頭翁苦寒清熱,涼血解毒;秦皮苦寒,清肝涼血;黃連清熱厚腸;黃柏燥濕堅陰。
為清熱燥濕、解毒止利的有效之方。
【選注】 《醫宗金鑒》:“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唯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屬于熱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膿血也。
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滞難出。
即《内經》所雲暴注下迫者是也。
君白頭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澀。
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
” 尤在泾:“傷寒熱邪入裡,因而作利者,謂熱利。
下利即後重,熱邪下重,雖利而不得出也。
白頭翁苦辛除邪氣,黃連、黃柏、秦皮苦以堅之,寒以清之,澀以收之也。
” 【按語】 本方藥物雖隻四味,但配伍有度,為治厥陰濕熱利的有效方劑。
現常用此方治療急性菌痢和阿米巴痢疾,臨床實踐證明有很好的療效。
但應注意,本方除了不适用于虛寒及寒濕下利以外,對舌紅少苔的陰虛下利證,亦非所宜。
若誤投本方,則苦寒化燥,更傷其陰,反使病情嚴重。
【方歌】 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 識得欲飲屬内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醫案選錄】 歐某,男,48歲。
下利已十餘日,始則小腹疼痛,裡急後重,大便呈黏液狀。
近日所下多膿血,日行20餘次,肛門有灼熱感,口燥而苦,時時欲嘔,飲食尚可,小溲短赤而熱。
此系濕熱内聚胃腸,挾肝膽相火上逆,則口燥苦欲嘔,下迫則為赤痢,飲食尚可,知非禁口痢。
治從清熱利濕,兼與疏肝利膽。
處方:小柴胡湯二兩,白頭翁四錢,秦皮三錢,黃連二錢,黃柏二錢。
複診:大便次數減為一日十餘次,裡急後重稍差,餘症同前。
處方:白頭翁四錢,秦皮三錢,柴胡三錢,赤芍三錢,大黃四錢,黃芩、枳殼、半夏、黃柏、生姜各二錢,黃連一錢五分。
連服兩劑,下痢基本控制,腹痛欲嘔均瘥。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九、吳茱萸湯 【藥物組成】 吳茱萸(洗)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切)六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适應證】 嘔吐涎沫甚多,或幹嘔,或食谷欲嘔,或嘔吐酸水,胃脘痛,頭巅痛,手足不溫,或有腹瀉煩躁等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遲。
【原文】 第243條、309條、378條。
【方義】 吳茱萸苦辛大熱,苦以降逆,溫以去寒,是治肝胃氣逆、嘔吐涎沫的要藥;生姜辛溫,長于止嘔,輔佐吳萸溫中散寒,降逆和胃;人參、大棗甘溫滋潤,補中益氣,以扶正虛。
【選注】 汪琥:“嘔為氣逆,氣逆者必散之。
吳茱萸辛苦,味重下洩,治嘔為最。
兼以生姜,又治嘔聖藥,非若四逆中之幹姜守而不走也。
武陵陳氏雲其所以緻嘔之故,因胃中虛生寒,使溫而不補,嘔終不愈,故用人參補中,合大棗以為和脾之劑焉”。
【按語】 本方在《傷寒論》中凡三見。
一見陽明胃氣虛寒嘔吐;二見少陰寒氣犯胃嘔吐;三見厥陰寒飲濁氣上逆嘔吐。
因皆有胃寒嘔吐一證,故均用吳茱萸湯治療。
若少陰寒甚迫胃,可兼見手足厥冷、下利等證;若肝寒循經上逆,亦可見到巅頭痛等證,可見本方治寒性嘔吐為所長。
邪至其邪,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也。
” 本方用藥雖比較繁雜,但配伍卻是謹嚴。
方中寒熱并用,不僅能安蛔止痛,更有調和肝胃、分解寒熱之功,與厥陰提綱證相符。
故本方除治療蛔厥證外,還應視為治厥陰病寒熱錯雜證的主方。
【方歌】 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幹姜參歸用; 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醫案選錄】 阮某,女,23歲。
腹中痛已曆七日,食則更甚。
時常嘔酸,吐宿食,口渴而不欲飲。
昨曾吐蛔蟲三條。
脈沉澀,舌苔白而幹。
拟屬厥陰蛔痛,師烏梅丸意。
處方:烏梅五枚,川椒二錢,黃連二錢,黃芩二錢,吳茱萸三錢,半夏三錢,川芎三錢,苦楝根皮一兩,槟榔六錢,蕪荑四錢。
服兩劑後,下蛔蟲二條,各種症狀均除。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八、白頭翁湯 【藥物組成】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不愈,更服一升。
【适應證】 厥陰肝濕熱下注而下利膿血,裡急後重,身熱心煩,渴欲飲水,腹痛,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原文】 第371條、373條。
【方義】 白頭翁苦寒清熱,涼血解毒;秦皮苦寒,清肝涼血;黃連清熱厚腸;黃柏燥濕堅陰。
為清熱燥濕、解毒止利的有效之方。
【選注】 《醫宗金鑒》:“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唯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屬于熱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膿血也。
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滞難出。
即《内經》所雲暴注下迫者是也。
君白頭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澀。
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
” 尤在泾:“傷寒熱邪入裡,因而作利者,謂熱利。
下利即後重,熱邪下重,雖利而不得出也。
白頭翁苦辛除邪氣,黃連、黃柏、秦皮苦以堅之,寒以清之,澀以收之也。
” 【按語】 本方藥物雖隻四味,但配伍有度,為治厥陰濕熱利的有效方劑。
現常用此方治療急性菌痢和阿米巴痢疾,臨床實踐證明有很好的療效。
但應注意,本方除了不适用于虛寒及寒濕下利以外,對舌紅少苔的陰虛下利證,亦非所宜。
若誤投本方,則苦寒化燥,更傷其陰,反使病情嚴重。
【方歌】 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 識得欲飲屬内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醫案選錄】 歐某,男,48歲。
下利已十餘日,始則小腹疼痛,裡急後重,大便呈黏液狀。
近日所下多膿血,日行20餘次,肛門有灼熱感,口燥而苦,時時欲嘔,飲食尚可,小溲短赤而熱。
此系濕熱内聚胃腸,挾肝膽相火上逆,則口燥苦欲嘔,下迫則為赤痢,飲食尚可,知非禁口痢。
治從清熱利濕,兼與疏肝利膽。
處方:小柴胡湯二兩,白頭翁四錢,秦皮三錢,黃連二錢,黃柏二錢。
複診:大便次數減為一日十餘次,裡急後重稍差,餘症同前。
處方:白頭翁四錢,秦皮三錢,柴胡三錢,赤芍三錢,大黃四錢,黃芩、枳殼、半夏、黃柏、生姜各二錢,黃連一錢五分。
連服兩劑,下痢基本控制,腹痛欲嘔均瘥。
(摘《傷寒論彙要分析》) 九、吳茱萸湯 【藥物組成】 吳茱萸(洗)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切)六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适應證】 嘔吐涎沫甚多,或幹嘔,或食谷欲嘔,或嘔吐酸水,胃脘痛,頭巅痛,手足不溫,或有腹瀉煩躁等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遲。
【原文】 第243條、309條、378條。
【方義】 吳茱萸苦辛大熱,苦以降逆,溫以去寒,是治肝胃氣逆、嘔吐涎沫的要藥;生姜辛溫,長于止嘔,輔佐吳萸溫中散寒,降逆和胃;人參、大棗甘溫滋潤,補中益氣,以扶正虛。
【選注】 汪琥:“嘔為氣逆,氣逆者必散之。
吳茱萸辛苦,味重下洩,治嘔為最。
兼以生姜,又治嘔聖藥,非若四逆中之幹姜守而不走也。
武陵陳氏雲其所以緻嘔之故,因胃中虛生寒,使溫而不補,嘔終不愈,故用人參補中,合大棗以為和脾之劑焉”。
【按語】 本方在《傷寒論》中凡三見。
一見陽明胃氣虛寒嘔吐;二見少陰寒氣犯胃嘔吐;三見厥陰寒飲濁氣上逆嘔吐。
因皆有胃寒嘔吐一證,故均用吳茱萸湯治療。
若少陰寒甚迫胃,可兼見手足厥冷、下利等證;若肝寒循經上逆,亦可見到巅頭痛等證,可見本方治寒性嘔吐為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