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方類概述

關燈
郭雍在《傷寒補亡論》中說:“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煩躁的,不論其它餘證,當先服吳茱萸湯;如手足厥逆不見煩躁者,當先與四逆湯;如果手足厥逆而又下利,脈沉微不見者,則當急服通脈四逆湯。

    ”指出了治療少陰病寒證的方法和規律。

     本方加附子,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睾丸,尺脈沉遲等證。

     【方歌】 吳茱萸湯暖胃肝,嘔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參與大棗,溫中降逆治陰寒。

     【醫案選錄】 閻某,男,37歲。

    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已一年有餘,某醫院外科建議手術治療。

    其病發作,常于每夜十二時左右,見左下腹脹痛,嘔吐反酸,周身寒戰,頭目眩暈。

    察脈弦緩,舌質淡嫩,苔白而潤。

    此證從舌脈看,反映了肝胃寒邪上逆之象。

    子夜而陰盛,故病發脹痛嘔吐;而陰來搏陽,故見寒戰。

    為疏吳茱萸湯: 吳茱萸12克,生姜12克,黨參9克,大棗12枚。

     服二劑,諸證皆減,唯大便發幹,原方加當歸9克,共服12劑,其病得愈。

     (摘《傷寒論通俗講話》) 十、燒裈散 【藥物組成】 婦人中裈近隐處,取燒作灰。

     【煎服法】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

    婦人病取男子裈燒服。

     【适應證】 陰陽易為病,其人身重少氣,小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原文】 第392條。

     【方義】 此方能導陰中邪熱以從小便而出,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取同氣相求之義。

     【選注】 成無己:“大病新差,血氣未複,餘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

    男子病新差未平複,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差未平複,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

    以陰陽相感動,其餘毒相染著,如換易也。

    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膝胫拘急,陰氣極也;熱上上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于上也。

    與燒裈散以通陰氣。

    ” 【按語】 陰陽易和房勞複是兩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此病曆代醫學文獻中均有記載,近代醫家如山西李漢卿曾親手治愈數例有案可稽。

     本證若見陰虛有熱的,可用白薇、花粉、竹茹等清熱養陰之品送服燒裈散。

    若陽虛有寒的,多以四逆湯或理中湯送服燒裈散。

     此病多見于男性。

    服藥後,以“小便即利,陰頭微腫”為驗。

     【方歌】 近陰裈裆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 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醫案選錄】 張路玉治馮茂之,夏月陰陽易,兩腰痛少腹急,煩躁谵妄,舌色青紫而中有黃苔腫裂,雖渴欲飲冷,而舌卻不甚幹,心下按之硬痛,嗳而矢氣,此挾宿食也。

    所可慮者,六脈虛大,而兩尺則弦,按之皆無根耳。

    遂以逍遙湯加大黃一劑,下黑穢甚多。

    下後諸證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又于燒裈散一服,煎五苓散送下而安。

     (摘《古今醫案按》) 十一、牡蛎澤瀉散 【藥物組成】 牡蛎(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栝蒌根各等分 【煎服法】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小便利,止後服。

     【适應證】 治大病差後,腰以下有水氣,按之凹陷,二便不利,脈沉有力。

     【原文】 第395條。

     【方義】 牡蛎入肝,軟堅以消痞;澤瀉滋陰導水而下行;瓜蒌根生津清熱;商陸根峻逐水邪;海藻軟堅行氣;蜀漆劫痰化水;葶苈瀉肺利水。

    其皆走而不守,有洩熱逐水之效。

     【選注】 陳修園:“牡蛎、海藻生于水,故能行水,亦鹹以軟堅之義也;葶苈利肺氣而導水之源;商陸攻水積而疏水之流;澤瀉一莖直上,栝蒌生而蔓延,二藥皆引水液而上升,可升而後可降也;蜀漆乃常山之苗,自内而出外,自陰而出陽,所以引諸藥而達于病所。

    又散以散之,欲其散布而行速也。

    但其性甚烈,不可多服,不可作湯,以商陸根煎服殺人。

    ” 【按語】 本方用于正氣不衰的實性水腫,以下肢水腫與腹水不消為特征。

    牡蛎配瓜蒌根,用以養陰清熱,活血軟堅,是針對病之本在于肝而設;其餘五藥,攻利水邪,則是針對病之标在于三焦而設,故本方治肝硬化腹水而實有良效。

     【方歌】 牡蛎澤瀉治如何,下肢腫脹病未瘥; 商陸葶苈瀉水結,蜀漆海藻破堅邪。

     【醫案選錄】 某男,脈如澀,凡陽氣動則遺,右脅汩汩有聲,墜水少腹,可知腫脹非陽道不利,是陰道實,水谷之濕熱不化也。

    議用牡蛎澤瀉散:左牡蛎、澤瀉、花粉、川桂枝木、茯苓、紫厚樸,午服而愈。

     (摘《臨證指南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