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方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出也。
” 【按語】 本方主藥苦酒與雞蛋清亦飲食之品,與豬膚湯用于虛熱咽痛又是對比之方。
苦酒即米醋,有消炎殺菌、解毒斂瘡之功。
雞蛋清不僅滋潤,還能通利血脈。
少少含咽的服法,使藥持續于患處,則其效更為理想。
陳蔚認為:一雞子殼之小,安能納半夏十四枚之多?……餘考原本,半夏洗破十四枚,謂取半夏一枚,洗其涎而破為十四枚。
舊本破字模糊,翻刻落此一字,以緻贻誤之今,特正之。
【方歌】 半夏一枚十四升,雞清苦酒攪幾回; 刀環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醫案選錄】 嚴某,男,石匠。
咽中痛,聲瘖,吞咽困難,脈象兩寸獨浮虛。
診斷:少陰之經,循咽喉系舌本,陰火上炎而緻咽喉中病變,處方苦酒湯。
取雞子白以清火潤肺,半夏破結散邪,合苦酒酸以散瘀解毒。
僅服一劑,痛止聲開。
次日邂逅相遇,道謝不已。
(摘《廣東中醫》1962,7) 六、半夏散及湯 【藥物組成】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煎服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搗篩已,合治之。
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服,内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 【适應證】 風寒阻于少陰經,故咽中疼痛,紅腫不甚,痰涎較多。
【原文】 第313條。
【方義】 半夏開咽喉之痹,桂枝散風寒之結,炙甘草扶正和中。
【選注】 尤在泾:“少陰咽痛,甘不能緩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溫發之。
蓋少陰客邪郁聚咽嗌之間,既不得出,複不得入,設以寒治,則聚益甚;投以辛溫,則郁反通,《内經》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之意也。
半夏散及湯,甘辛合用,而辛勝于甘,其氣又溫,不特能解客寒之氣,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熱也。
” 【按語】 《神農本草經》認為半夏主“咽喉腫痛”;桂枝治“結氣喉痹”,所以風寒咽痛郁閉不解,可用本方治療。
【方歌】 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醫案選錄】 鄭某,家庭婦女,身體素弱,有痰嗽疾患。
因取媳屆期,心力俱勞引起惡寒、發熱、疼痛等證,咽喉痛尤劇,卧床不起,吞咽困難,脈象兩寸浮緩,咽部膚色不變。
診斷:三陰中少陰主樞,少陰之經循于咽喉,樞機失常,邪氣拂逆,不自外達而發生咽痛。
治療:半夏湯原方。
義取桂枝以解肌,甘草以清火,半夏散結降逆的表裡兼治法。
囑徐徐咽下。
服二劑,寒熱痰嗽咽痛頓消,繼以扶正而愈。
(摘《廣東中醫》1962) 七、烏梅丸 【藥物組成】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幹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炮去皮)六兩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去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煎服法】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内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适應證】 蛔厥腹痛,嘔吐或吐蛔,時作時止,得食更甚,心煩不安,痛劇則手足厥冷。
又主寒熱錯雜之久利。
【原文】 第338條。
【方義】 烏梅味酸,醋漬重用,養肝斂陰,安蛔止痛,為方中主藥;細辛、幹姜、附子、蜀椒溫中散寒,殺蟲驅蛔;黃連、黃柏清熱燥濕;人參補脾益胃;當歸養血柔肝。
方中酸苦辛熱并施,為調和肝胃,安蛔止痛之法。
本方又有補氣和血、酸澀固脫的作用,故又可治療寒熱錯雜之久利。
【選注】 柯韻伯:“傷寒脈微厥冷煩躁者,在六七日,急灸厥陰以救之。
此至七八日而膚冷,不煩而躁,是純陰無陽,因藏寒而厥,不治之證矣。
然蛔厥之證,亦有脈微膚冷者,是内熱而外寒,勿遽認為藏厥而不治也。
其顯證在吐蛔,而細辨在煩躁。
藏寒則躁而不煩,内熱則煩而不躁。
其人靜而時煩,與躁而無暫安時迥殊矣。
此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能食,食即吐蛔者,互文以見義也……看厥陰諸證,與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與又主久利相合,則烏梅丸為厥陰主方,非隻為蛔厥之劑矣。
” 尤在泾:“古雲: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
又曰:蛔聞酸則靜,得辛熱則止。
故以烏梅之酸、連柏之苦、姜辛桂附椒桂之辛,以安蛔溫藏而止其厥逆。
加人參者,以蛔動中虛,故以之安中而止吐,且以禦冷熱諸藥之悍耳。
” 【按語】 厥陰病為六經病中最末一經之病,是正邪交争的最後階段。
在此,邪正消長、寒熱進退的矛盾表現得十分尖銳。
由于陰陽勝複而不平衡,導緻了寒熱之證互見,成為厥陰病的一個特點。
《醫宗金鑒》說:“厥陰者,為陰
” 【按語】 本方主藥苦酒與雞蛋清亦飲食之品,與豬膚湯用于虛熱咽痛又是對比之方。
苦酒即米醋,有消炎殺菌、解毒斂瘡之功。
雞蛋清不僅滋潤,還能通利血脈。
少少含咽的服法,使藥持續于患處,則其效更為理想。
陳蔚認為:一雞子殼之小,安能納半夏十四枚之多?……餘考原本,半夏洗破十四枚,謂取半夏一枚,洗其涎而破為十四枚。
舊本破字模糊,翻刻落此一字,以緻贻誤之今,特正之。
【方歌】 半夏一枚十四升,雞清苦酒攪幾回; 刀環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醫案選錄】 嚴某,男,石匠。
咽中痛,聲瘖,吞咽困難,脈象兩寸獨浮虛。
診斷:少陰之經,循咽喉系舌本,陰火上炎而緻咽喉中病變,處方苦酒湯。
取雞子白以清火潤肺,半夏破結散邪,合苦酒酸以散瘀解毒。
僅服一劑,痛止聲開。
次日邂逅相遇,道謝不已。
(摘《廣東中醫》1962,7) 六、半夏散及湯 【藥物組成】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煎服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搗篩已,合治之。
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服,内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 【适應證】 風寒阻于少陰經,故咽中疼痛,紅腫不甚,痰涎較多。
【原文】 第313條。
【方義】 半夏開咽喉之痹,桂枝散風寒之結,炙甘草扶正和中。
【選注】 尤在泾:“少陰咽痛,甘不能緩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溫發之。
蓋少陰客邪郁聚咽嗌之間,既不得出,複不得入,設以寒治,則聚益甚;投以辛溫,則郁反通,《内經》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之意也。
半夏散及湯,甘辛合用,而辛勝于甘,其氣又溫,不特能解客寒之氣,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熱也。
” 【按語】 《神農本草經》認為半夏主“咽喉腫痛”;桂枝治“結氣喉痹”,所以風寒咽痛郁閉不解,可用本方治療。
【方歌】 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醫案選錄】 鄭某,家庭婦女,身體素弱,有痰嗽疾患。
因取媳屆期,心力俱勞引起惡寒、發熱、疼痛等證,咽喉痛尤劇,卧床不起,吞咽困難,脈象兩寸浮緩,咽部膚色不變。
診斷:三陰中少陰主樞,少陰之經循于咽喉,樞機失常,邪氣拂逆,不自外達而發生咽痛。
治療:半夏湯原方。
義取桂枝以解肌,甘草以清火,半夏散結降逆的表裡兼治法。
囑徐徐咽下。
服二劑,寒熱痰嗽咽痛頓消,繼以扶正而愈。
(摘《廣東中醫》1962) 七、烏梅丸 【藥物組成】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幹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炮去皮)六兩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去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煎服法】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内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适應證】 蛔厥腹痛,嘔吐或吐蛔,時作時止,得食更甚,心煩不安,痛劇則手足厥冷。
又主寒熱錯雜之久利。
【原文】 第338條。
【方義】 烏梅味酸,醋漬重用,養肝斂陰,安蛔止痛,為方中主藥;細辛、幹姜、附子、蜀椒溫中散寒,殺蟲驅蛔;黃連、黃柏清熱燥濕;人參補脾益胃;當歸養血柔肝。
方中酸苦辛熱并施,為調和肝胃,安蛔止痛之法。
本方又有補氣和血、酸澀固脫的作用,故又可治療寒熱錯雜之久利。
【選注】 柯韻伯:“傷寒脈微厥冷煩躁者,在六七日,急灸厥陰以救之。
此至七八日而膚冷,不煩而躁,是純陰無陽,因藏寒而厥,不治之證矣。
然蛔厥之證,亦有脈微膚冷者,是内熱而外寒,勿遽認為藏厥而不治也。
其顯證在吐蛔,而細辨在煩躁。
藏寒則躁而不煩,内熱則煩而不躁。
其人靜而時煩,與躁而無暫安時迥殊矣。
此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能食,食即吐蛔者,互文以見義也……看厥陰諸證,與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與又主久利相合,則烏梅丸為厥陰主方,非隻為蛔厥之劑矣。
” 尤在泾:“古雲: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
又曰:蛔聞酸則靜,得辛熱則止。
故以烏梅之酸、連柏之苦、姜辛桂附椒桂之辛,以安蛔溫藏而止其厥逆。
加人參者,以蛔動中虛,故以之安中而止吐,且以禦冷熱諸藥之悍耳。
” 【按語】 厥陰病為六經病中最末一經之病,是正邪交争的最後階段。
在此,邪正消長、寒熱進退的矛盾表現得十分尖銳。
由于陰陽勝複而不平衡,導緻了寒熱之證互見,成為厥陰病的一個特點。
《醫宗金鑒》說:“厥陰者,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