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方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陽黃大黃栀子入,陰黃附子與幹姜。
【醫案選錄】 劉某,男,14歲。
春節因食肥甘太過,又感受時邪,因而發病。
症狀有周身疲乏無力,心中懊,不欲飲食,并且時時泛惡,小便黃短,而大便尚可。
此病延至兩日,而身目發黃,乃到某醫院診治,确診為“急性黃疸型肝炎”,給中藥六包,囑每日服一包。
服至四包,症狀略有所減,而黃疸未退,乃邀餘診。
脈弦滑數,舌苔黃膩。
此時患童體疲殊甚,亦不能起立,飲食甚少,頻頻欲吐。
此證乃肝膽濕熱蘊郁不解之所緻。
為疏: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黃6克,茵陳30克,生山栀10克。
此方書畢,有一同道問曰:此人太虛,應從補法入手為是,而君何以用大黃耶?餘曰:此證本非虛,而體疲乏力者,為濕熱所困故也。
若濕熱一去,則諸證自減。
如果用補法,則必助邪,後果則難設想也。
上方連服三劑,而病愈大半。
又服三劑,然後改用茵陳五苓散,乃逐漸痊愈。
(劉渡舟醫案) 三、豬膚湯 【藥物組成】 豬膚一斤 【煎服法】 上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适應證】 少陰下利,寒随利減,熱從利生,咽喉疼痛,或聲音嘶啞,并見胸滿心煩等證。
【原文】 第310條。
【方義】 豬膚味甘微寒,能滋腎陰、潤肺燥、退虛熱;白蜜甘平,潤燥養血,生津益陰;白米粉甘平,養脾益胃。
三味合用,而有清虛熱、潤肺腎的作用,對少陰虛火上炎的咽喉腫痛極為合拍。
【選注】 成無己:“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
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利。
” 尤在泾:“豬水畜而膚甘寒,其氣味先入少陰,益陰除客熱,止咽痛,故以為君。
加白蜜之甘以緩急,潤以除燥而煩滿愈。
白粉之甘能補中,溫能養髒,而洩利止矣。
” 【按語】 下利日久,脾胃氣虛,陰津大耗,陰不制陽,虛火上炎,所以用豬膚潤燥,白蜜生津,而米粉則補下後之虛。
綜觀全方,均為飲食之品,故本方具有食物療法的意義。
【方歌】 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醫案選錄】 徐君育,素禀陰虛多火,且有脾約便血證。
十月間患冬溫發熱,咽痛。
裡醫用麻仁、杏仁、半夏、枳橘之屬,遂喘逆倚息不得卧,聲飒如啞,頭面赤熱,手足逆冷,右手寸關虛大微數。
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與萎蕤、甘草、芍藥不應。
為制豬膚湯一瓯,令隔湯頓熱,不時挑服,三日聲清,終劑而痛如失。
” (摘《張氏醫通》) 四、桔梗湯 【藥物組成】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适應證】 少陰病咽痛,若服甘草湯不效者。
【原文】 第311條。
【方義】 甘草清熱解毒止痛,加桔梗則開結消腫,故治咽喉腫痛甚效。
【選注】 徐靈胎:“大甘為土之正味,能制腎水越上之火;不差,與桔梗湯,佐以辛開苦散之品。
《别錄》雲:桔梗療咽喉痛。
” 【按語】 桔梗湯證的咽痛,比甘草湯證的咽喉痛而重。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療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反映了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而不容忽視。
【方歌】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醫案選錄】 馬銘鞠治倪仲昭,患喉癬,邑中治喉者偏矣。
喉漸漸腐去,飲食用面粉之爛者,必仰口而咽,每咽,泣數行下。
馬曰:此非風火毒也,若少年曾患黴瘡乎?曰:未也。
父母曾患黴瘡乎?曰然。
愈三年而得我。
馬以為,此必誤服升藥之故……倘不以治結毒之法治之,必死。
以甘桔湯為君,少入山豆根、龍膽草、射幹,每劑用土茯苓半斤濃煎,送下牛黃二分,半月而痊。
(摘《古今醫案按》) 五、苦酒湯 【藥物組成】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去黃,内上苦酒着雞子殼中)一枚 【煎服法】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差,更作三劑。
【适應證】 咽中傷生瘡,或潰爛有膿液及分泌物,聲音嘶啞,音不出者。
【原文】 第312條。
【方義】 苦酒解毒斂瘡,活血消腫;雞蛋清利血脈止痛,潤喉而清音,半夏滌痰開喉痹,散結氣。
【選注】 《醫宗金鑒》:“半夏滌涎,蛋清斂瘡,苦酒消腫,則咽清而聲
【醫案選錄】 劉某,男,14歲。
春節因食肥甘太過,又感受時邪,因而發病。
症狀有周身疲乏無力,心中懊,不欲飲食,并且時時泛惡,小便黃短,而大便尚可。
此病延至兩日,而身目發黃,乃到某醫院診治,确診為“急性黃疸型肝炎”,給中藥六包,囑每日服一包。
服至四包,症狀略有所減,而黃疸未退,乃邀餘診。
脈弦滑數,舌苔黃膩。
此時患童體疲殊甚,亦不能起立,飲食甚少,頻頻欲吐。
此證乃肝膽濕熱蘊郁不解之所緻。
為疏: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黃6克,茵陳30克,生山栀10克。
此方書畢,有一同道問曰:此人太虛,應從補法入手為是,而君何以用大黃耶?餘曰:此證本非虛,而體疲乏力者,為濕熱所困故也。
若濕熱一去,則諸證自減。
如果用補法,則必助邪,後果則難設想也。
上方連服三劑,而病愈大半。
又服三劑,然後改用茵陳五苓散,乃逐漸痊愈。
(劉渡舟醫案) 三、豬膚湯 【藥物組成】 豬膚一斤 【煎服法】 上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适應證】 少陰下利,寒随利減,熱從利生,咽喉疼痛,或聲音嘶啞,并見胸滿心煩等證。
【原文】 第310條。
【方義】 豬膚味甘微寒,能滋腎陰、潤肺燥、退虛熱;白蜜甘平,潤燥養血,生津益陰;白米粉甘平,養脾益胃。
三味合用,而有清虛熱、潤肺腎的作用,對少陰虛火上炎的咽喉腫痛極為合拍。
【選注】 成無己:“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
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利。
” 尤在泾:“豬水畜而膚甘寒,其氣味先入少陰,益陰除客熱,止咽痛,故以為君。
加白蜜之甘以緩急,潤以除燥而煩滿愈。
白粉之甘能補中,溫能養髒,而洩利止矣。
” 【按語】 下利日久,脾胃氣虛,陰津大耗,陰不制陽,虛火上炎,所以用豬膚潤燥,白蜜生津,而米粉則補下後之虛。
綜觀全方,均為飲食之品,故本方具有食物療法的意義。
【方歌】 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醫案選錄】 徐君育,素禀陰虛多火,且有脾約便血證。
十月間患冬溫發熱,咽痛。
裡醫用麻仁、杏仁、半夏、枳橘之屬,遂喘逆倚息不得卧,聲飒如啞,頭面赤熱,手足逆冷,右手寸關虛大微數。
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與萎蕤、甘草、芍藥不應。
為制豬膚湯一瓯,令隔湯頓熱,不時挑服,三日聲清,終劑而痛如失。
” (摘《張氏醫通》) 四、桔梗湯 【藥物組成】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适應證】 少陰病咽痛,若服甘草湯不效者。
【原文】 第311條。
【方義】 甘草清熱解毒止痛,加桔梗則開結消腫,故治咽喉腫痛甚效。
【選注】 徐靈胎:“大甘為土之正味,能制腎水越上之火;不差,與桔梗湯,佐以辛開苦散之品。
《别錄》雲:桔梗療咽喉痛。
” 【按語】 桔梗湯證的咽痛,比甘草湯證的咽喉痛而重。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療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反映了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而不容忽視。
【方歌】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醫案選錄】 馬銘鞠治倪仲昭,患喉癬,邑中治喉者偏矣。
喉漸漸腐去,飲食用面粉之爛者,必仰口而咽,每咽,泣數行下。
馬曰:此非風火毒也,若少年曾患黴瘡乎?曰:未也。
父母曾患黴瘡乎?曰然。
愈三年而得我。
馬以為,此必誤服升藥之故……倘不以治結毒之法治之,必死。
以甘桔湯為君,少入山豆根、龍膽草、射幹,每劑用土茯苓半斤濃煎,送下牛黃二分,半月而痊。
(摘《古今醫案按》) 五、苦酒湯 【藥物組成】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去黃,内上苦酒着雞子殼中)一枚 【煎服法】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差,更作三劑。
【适應證】 咽中傷生瘡,或潰爛有膿液及分泌物,聲音嘶啞,音不出者。
【原文】 第312條。
【方義】 苦酒解毒斂瘡,活血消腫;雞蛋清利血脈止痛,潤喉而清音,半夏滌痰開喉痹,散結氣。
【選注】 《醫宗金鑒》:“半夏滌涎,蛋清斂瘡,苦酒消腫,則咽清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