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方類概述

關燈
雜方類是指單見的一方一證,而無法進行集中歸類,故歸于一處加以論述。

    雜方類共有十一方。

    第一方是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汗後脾虛不運的腹脹滿等證;第二方是茵陳蒿湯,治療濕熱發黃的口渴腹滿等證;第三方是豬膚湯,治療少陰虛熱的咽痛和胸滿心煩等證;第四方是桔梗湯,治療少陰伏火咽痛,對甘草湯無效之證;第五方是苦酒湯,治療咽中生瘡,而語言難出等證;第六方是半夏散及湯,治療風寒客阻少陰經脈,而咽中疼痛等證;第七方是烏梅丸,治療厥陰病陰陽寒熱錯雜以及蛔厥等證;第八方是白頭翁湯,治療厥陰濕熱下利,下重口渴等證;第九方是吳茱萸湯,治療嘔吐涎沫,胃脘疼痛,頭颠作疼,手足厥冷,煩躁不安等證;第十方是燒裈散,治療傷寒陰陽易證,而以身重少氣,頭重不舉,膝胫拘急為憑;第十一方是牡蛎澤瀉散,治療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等證。

     一、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藥物組成】 厚樸(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兩人參一兩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發汗或下後,損傷脾氣而腹脹滿。

     【原文】 第66條。

     【方義】 厚樸苦溫,消脹除滿;生姜味辛,健胃散痞;半夏辛滑治心下堅滿,佐以人參、炙草補氣健脾而複健運之能。

    此方消滿而不傷正,補中而不滞邪,乃消補并行不悖之法。

     【選注】 錢潢:“此雖陽氣已傷,因未經誤下,故虛中有實。

    以胃氣未平,故以厚樸為君,生姜宣通陽氣,半夏蠲飲利膈,故以為臣。

    參甘補中和胃,所以益汗後之虛耳。

    ” 【按語】 脾虛不運,痰濕内生,阻礙氣機,發而為脹。

    證屬虛中挾實,故立三補七消之法,重用厚樸、生姜、半夏,除實消滿;輕施甘草、人參,以補虛扶正。

     【方歌】 厚樸夏姜參草尋,善治腹脹妙通神; 脾氣不運痰氣結,三補七消法超群。

     【醫案選錄】 張石頑治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

    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大而數,按之則濡,氣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

    與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瀉利未已;與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利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而安。

     (摘《張氏醫通》) 二、茵陳蒿湯 【藥物組成】 茵陳蒿六兩栀子(擘)十四枚大黃(去皮)二兩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 【适應證】 身目俱黃如橘子色,發熱無汗,或頭部汗出,劑頸而還,小便黃赤短少,大便不暢或秘結,腹微滿,口渴心煩,或不欲飲食,或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原文】 第236條、260條。

     【方義】 茵陳苦平微寒,清熱利濕,又能清利肝膽而推陳緻新,為治療黃疸的要藥;栀子苦寒,清洩三焦而通調水道;大黃苦寒,蕩滌腸胃,以瀉濕熱蘊結之毒。

    三藥和合,使濕熱邪氣從小便排洩,而發黃自能痊愈。

     【選注】 《醫宗金鑒》:“傷寒七八日,身黃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滿,此裡熱深也。

    故以茵陳蒿治疸病者為君;佐以大黃,使以栀子,令濕熱從大、小二便瀉出,則身黃腹滿自可除矣。

    ” 柯韻伯:“茵陳禀北方之色,經冬不凋,受霜承雪,故能除熱邪留結;栀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胃實。

    令一身内外之瘀熱悉從小便出,腹滿自減而津液無傷,此茵陳湯為陽明利水之妙劑也。

    ” 【按語】 本方是主治濕熱發黃的方劑。

    藥雖三味,但配伍嚴謹,療效卓著。

    茵陳一藥,為治療黃疸的專藥,故用以為君;大黃瀉熱破結,栀子屈曲下行,故為臣使。

    茵陳在本方中宜先煎,大黃、栀子後下,則發揮治療黃疸的作用。

    由于濕熱黏膩之邪膠結難解,故在治療時,還可單用茵陳一味煎湯代茶飲。

     發黃一證,有陰陽之别。

    濕熱郁蒸則發為陽黃,屬陽明;寒濕内郁而發為陰黃,則屬太陰。

    陽黃者,随其熱與濕的輕重以及病情的偏表偏裡,又分濕熱并重而裡有結滞、熱重于濕而裡無結滞和濕熱兼表的不同。

    因此,在治療上而有下汗、清法、汗法之異。

    本方所主,當屬濕熱并重,裡有結滞的黃疸。

    夫濕熱乃重濁之邪,常可導緻腑氣不利而出現腹滿、大便不暢等證。

    本方中的大黃,主要導濕熱以下行,非專以瀉下為能事,故方後注雲:“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 目前臨床用本方,随證加減化裁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暴發性肝炎,以及阻塞性黃疸等,若其病機屬于濕熱郁蒸發黃者,可取得滿意療效。

     【方歌】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