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類概述

關燈
四逆湯類計有九方。

    方方皆有附子,用治少陰病陽虛的寒化證。

    少陰寒證,若驗之于脈,則脈沉而緩,或微細如絲,而按之無神。

    若驗之于舌,則舌帶糙米色,或如豬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

    此證口淡而不渴,或渴不欲飲,或欲飲熱湯,反映了少陰陽虛不能化生津液,治療當用四逆湯扶陽以勝陰。

    然少陰寒盛之極,則有格陽之變,而見反常之象,往往使人難以辨認。

    如陰寒内盛,而反發熱面赤,煩躁不安,其人欲揭去衣被,口渴欲飲冷水等證,此乃陰盛格陽之假熱。

    若誤認為真熱,投以寒涼藥物,則必加速其死。

    為此,少陰病當憑脈辨證,其方法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覺指下無力,而按之筋骨全無者,反映了内有伏陰,陽氣不足之候,即不得冒進涼藥,如誤用則亡陽必死。

     凡陰盛格陽之證,如見身熱、煩躁、面赤等象,隻要細心察其脈證,其中必有真僞之辨,貴在細心而已。

    治療之法,急以通脈四逆湯,倍用人參、附子,以接其真陽之氣,方為緊要之治。

    也有寒中少陰,埋沒真陽,肌膚皲裂無汗,又見種種寒象,可急用白通湯破陰散寒,以回其陽。

    若真陽素虛,腠理素疏,陰盛于内,逼陽于外,而汗出淋漓不止,則應急投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補陽以攝陰,潛納元陽以固根本。

    如果少陰寒盛于裡,使人吐利交作,此時陰陽皆虛,治當陰陽兼顧。

    若單用白通湯治陽而遺陰,則勢必劫陰走液,可發生心煩、幹嘔、無脈等證。

    同時,對原有厥利之證,而必加重。

    所以,治療當用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以“引陽入陰”達成“從治”之義,而且又能雙補陰陽,而使陰陽自和。

    如果少陰病陽虛于下,鎮水無權,則水氣無制,而泛濫成災,如水在上則見咳逆,水在中則見嘔吐,水在下則見小便不利而大便洩瀉,同讨還可伴見頭眩、心悸、筋惕肉、振振欲擗地等證,治療則用真武湯扶陽驅寒、鎮水消陰。

    此外複有少陰病而脾腎陽氣皆虛,元氣不得充養,出現背部惡寒,而口中不燥,或脈微肢厥而骨節疼痛等證,治療則用附子湯扶陽培元、溫寒消陰以祛邪。

     以上所述,實為四逆湯類治療之大略。

     一、四逆湯 【藥物組成】 甘草(炙)二兩幹姜一兩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姜三兩。

    ) 【适應證】 治脈微細,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自利而渴,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

     【原文】 第29條、91條、92條、225條、277條、323條、324條、353條、354條、372條、377條、388條、389條。

     【方義】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熱。

    ”本方以甘草為君,取其甘溫,得幹姜之辛熱以溫中散寒,得附子之辛熱以溫腎回陽,合為溫補脾腎、回陽救逆之方。

     【選注】 成無己:“《内經》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熱。

    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甘草姜附相合,為甘辛大熱之劑,乃可發散陰陽之氣。

    ” 《醫宗金鑒》:“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陰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

    君以甘草之甘溫,溫養陽氣;臣以姜附之辛溫,助陽勝寒。

    甘草得姜附,鼓腎陽溫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

    姜附得甘草,通關節走四肢,有逐陰回陽之力。

    腎陽鼓、寒陰消,則陽氣外達而脈自升,手足自溫矣。

    ” 【按語】 本方是治療三陰寒證的主方。

    如太陰病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少陰病之惡寒身蜷、脈微但欲寐,厥陰病之表熱裡寒、手足厥冷。

    此外,也有在三陽階段誤治,而使陽氣大虛,或素體陽虛,複感外邪的少陰傷寒。

    總之,凡是疾病發展到心腎陽虛,而出現全身陽氣不足,陰寒内盛的嚴重階段,都可投用本方以回陽救逆。

     本方能興奮心肌,升高血壓,促進血液循環,并增強胃腸功能,故常用本方配合治療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腦血管意外,以及大出血、大汗出或大吐瀉後而陽氣虛衰等證。

    但是,附子含有烏頭堿,如果服用劑量過大,煎煮時間又短,或對藥物過于敏感,則可使人導緻中毒。

    為了安全起見,用附子入藥時,用慢火久煎,方能減低毒性。

     【方歌】 四逆生附老幹姜,炙草将将有專長; 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醫案選錄】 唐叟,年逾古稀。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

    自服羚翹解毒丸六丸,自覺精神甚疲,而且手足發涼。

    其子懇餘診,切脈未久,唐即側頭欲睡,握其手,涼而不溫。

    切其脈不浮而反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