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赤石脂湯類共有二方。一名赤石脂禹餘糧湯,是治療下焦下利、下焦滑脫而不能固澀所緻。一名桃花湯,是治療少陰病下利便膿血,由于下焦不約,氣病及血之所緻。
總而言之,赤石脂類為溫澀固脫之劑。兩方皆治下利,皆有澀腸固下的作用,但對熱濕相蘊的下利後重、口渴欲飲等證,則是絕對禁用。
一、赤石脂禹餘糧湯
【藥物組成】
赤石脂(碎)一斤太一禹餘糧(碎)一斤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适應證】
治療少陰病虛寒下利,日久不止,下焦滑脫,腎關失約之證。
【原文】
第159條。
【方義】
赤石脂甘溫而澀,有填補下焦、澀腸固脫的作用;禹餘糧能補脾澀腸。二藥合用,為澀以固脫之法。
【選注】
柯韻伯:“夫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閉,仍責在脾……石者,土之剛也,二石皆土之精氣所結……實胃而澀腸。用以治下焦之際,實以培中宮之本也。”
【按語】
本方所治之下利,是滑洩不禁,為下元不固,大腸滑脫所緻。仲景立固澀一法而别開生面。
赤石脂、禹餘糧均難溶于水,而奏治療之功,可能與它的微量元素有關。若參照桃花湯服法,将二藥研細末,煎其一半,調服藥末一半,使藥吸着腸壁,則效果更好。
本方治崩中、漏下、白帶、脫肛,凡因脾虛下陷或腎虛不固等疾患,方中加入此藥,以求其效。
【方歌】
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
理中不應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醫案選錄】
陳某,男,56歲。患者于十年前,因便秘努責,導緻脫肛,勞累即墜,甚至脫出寸餘,非送不入。繼之并發痔瘡,經常出血,多方治療不愈。按脈虛細,舌淡,體形羸瘦,膚色蒼白,精神委頓,腰膝無力,納食呆滞,大便溏滑。證屬氣虛下陷,脾腎陽微。以赤石脂、禹餘糧各五錢,菟絲子、炒白術各三錢,補骨脂二錢,炙甘草、升麻、炮幹姜各一錢五分。服三劑後,直腸脫出能自縮入,糞便略調。繼服三劑,腸脫未出肛口,大便正常,食欲增加。後随證略為損益,繼服六劑,脫肛完全治愈。同時,如黑棗大的痔瘡縮小為黃豆大。一年後複診,見其膚色潤澤,精神飽滿,詢知脫肛未複發。
(摘《浙江中醫》1966,9)
二、桃花湯
【藥物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适應證】
瀉下膿血,滑脫不禁,暗淡不鮮,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原文】
第306、307條。
【方義】
赤石脂甘溫而澀,有調中固脫之功;幹姜辛熱,守而不走,能溫中止利;又益以粳米之甘,而充養胃氣,以滋養化源。
【選注】
成無己:“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幹姜之辛,以散裡寒;粳米之甘,以補元氣。”
【按語】
下焦下利,陽損及陰,而血脈損傷,遂緻膿血夾雜而滑脫不禁。這與起病急暴、腹痛拒按、裡急後重、口渴喜飲而小便短赤的濕熱下利不能混為一談。本方溫中固脫,澀腸止利,若酌加參芪補虛之品亦無不可。
赤石脂一半用粉末沖服,意在令其附着腸道,以加強收斂而保護腸黏膜。
【方歌】
桃花石脂米幹姜,少陰下利膿血方;
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醫案選錄】
程某,男,56歲。患腸傷寒住院治療40餘日,基本已愈。唯大便瀉下膿血,血多而膿少,日行三四次,腹中時痛,屢治不效。其人面色素來不澤,手腳發涼,體疲食減,六脈弦緩,舌淡而胖大。此證為脾腎陽虛,寒傷血絡,下焦失約,屬少陰下利便膿血無疑,且因久利之後,不但大腸滑脫,而氣血虛衰亦在所難免,治當溫澀固脫保元。
赤石脂30克(一半煎湯、一半研末沖服),炮姜9克,粳米9克,人參9克,黃芪9克。
服三劑而血止,又服三劑,大便不瀉而體力轉佳。轉方用歸脾湯加減,鞏固療效而收功。
(摘《傷寒論通俗講話》)
總而言之,赤石脂類為溫澀固脫之劑。兩方皆治下利,皆有澀腸固下的作用,但對熱濕相蘊的下利後重、口渴欲飲等證,則是絕對禁用。
一、赤石脂禹餘糧湯
【藥物組成】
赤石脂(碎)一斤太一禹餘糧(碎)一斤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适應證】
治療少陰病虛寒下利,日久不止,下焦滑脫,腎關失約之證。
【原文】
第159條。
【方義】
赤石脂甘溫而澀,有填補下焦、澀腸固脫的作用;禹餘糧能補脾澀腸。二藥合用,為澀以固脫之法。
【選注】
柯韻伯:“夫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閉,仍責在脾……石者,土之剛也,二石皆土之精氣所結……實胃而澀腸。用以治下焦之際,實以培中宮之本也。”
【按語】
本方所治之下利,是滑洩不禁,為下元不固,大腸滑脫所緻。仲景立固澀一法而别開生面。
赤石脂、禹餘糧均難溶于水,而奏治療之功,可能與它的微量元素有關。若參照桃花湯服法,将二藥研細末,煎其一半,調服藥末一半,使藥吸着腸壁,則效果更好。
本方治崩中、漏下、白帶、脫肛,凡因脾虛下陷或腎虛不固等疾患,方中加入此藥,以求其效。
【方歌】
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
理中不應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醫案選錄】
陳某,男,56歲。患者于十年前,因便秘努責,導緻脫肛,勞累即墜,甚至脫出寸餘,非送不入。繼之并發痔瘡,經常出血,多方治療不愈。按脈虛細,舌淡,體形羸瘦,膚色蒼白,精神委頓,腰膝無力,納食呆滞,大便溏滑。證屬氣虛下陷,脾腎陽微。以赤石脂、禹餘糧各五錢,菟絲子、炒白術各三錢,補骨脂二錢,炙甘草、升麻、炮幹姜各一錢五分。服三劑後,直腸脫出能自縮入,糞便略調。繼服三劑,腸脫未出肛口,大便正常,食欲增加。後随證略為損益,繼服六劑,脫肛完全治愈。同時,如黑棗大的痔瘡縮小為黃豆大。一年後複診,見其膚色潤澤,精神飽滿,詢知脫肛未複發。
(摘《浙江中醫》1966,9)
二、桃花湯
【藥物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适應證】
瀉下膿血,滑脫不禁,暗淡不鮮,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原文】
第306、307條。
【方義】
赤石脂甘溫而澀,有調中固脫之功;幹姜辛熱,守而不走,能溫中止利;又益以粳米之甘,而充養胃氣,以滋養化源。
【選注】
成無己:“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幹姜之辛,以散裡寒;粳米之甘,以補元氣。”
【按語】
下焦下利,陽損及陰,而血脈損傷,遂緻膿血夾雜而滑脫不禁。這與起病急暴、腹痛拒按、裡急後重、口渴喜飲而小便短赤的濕熱下利不能混為一談。本方溫中固脫,澀腸止利,若酌加參芪補虛之品亦無不可。
赤石脂一半用粉末沖服,意在令其附着腸道,以加強收斂而保護腸黏膜。
【方歌】
桃花石脂米幹姜,少陰下利膿血方;
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醫案選錄】
程某,男,56歲。患腸傷寒住院治療40餘日,基本已愈。唯大便瀉下膿血,血多而膿少,日行三四次,腹中時痛,屢治不效。其人面色素來不澤,手腳發涼,體疲食減,六脈弦緩,舌淡而胖大。此證為脾腎陽虛,寒傷血絡,下焦失約,屬少陰下利便膿血無疑,且因久利之後,不但大腸滑脫,而氣血虛衰亦在所難免,治當溫澀固脫保元。
赤石脂30克(一半煎湯、一半研末沖服),炮姜9克,粳米9克,人參9克,黃芪9克。
服三劑而血止,又服三劑,大便不瀉而體力轉佳。轉方用歸脾湯加減,鞏固療效而收功。
(摘《傷寒論通俗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