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姜湯類概述

關燈
幹姜湯類共有三方,即幹姜附子湯、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和理中湯。

    幹姜附子湯治陽虛陰盛的晝日煩躁證。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則治飲食入口即吐的寒熱阻格證;理中湯則治脾陽不運,寒濕内生的嘔吐下利等證。

     理中湯又名人參湯,應列入人參湯類,因人參難于類聚,故列于幹姜湯下,而一并論述。

     一、幹姜附子湯 【藥物組成】 幹姜一兩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适應證】 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身無大熱,脈沉微。

     【原文】 第61條。

     【方義】 本方系四逆湯去甘草而成。

    附子、幹姜大辛大熱,破陰回陽。

    因病勢急迫,故不用甘草之緩戀,以利于姜附之回陽。

    濃煎一次頓服,俾藥力集中,收效更速。

     【選注】 柯韻伯:“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幹姜附子固陽以配陰,二方皆從四逆加減,而有救陽救陰之異。

    茯苓四逆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姜附者,陽中之陽也。

    用生附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也。

    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緩急自别。

    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 喻昌:“用附子、幹姜以勝陰複陽者,取飛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而争趨,頃之複全耳。

    不知此義者,加增藥味,和合此湯,反牽制其雄入之勢,必至迂緩無功。

    ” 【按語】 煩躁一證,統而言之,有陰陽之别。

    煩躁屬陽熱實證者,人所易知,而屬裡虛之陰躁者,最易被人忽略。

    本方所主之煩躁,為下後複汗,陽衰陰盛,而陽為陰格,欲争無力之象。

    虛陽得其時始争,故晝日煩躁;失時則力弱不能争,故夜而安靜。

    陽不勝陰,氣血皆寒,而反身有微熱,陽亡于外而欲脫欤?故急投本方,追回散失之陽氣。

     本方與茯苓四逆湯同為治陽虛煩躁之方,但兩方的作用有别。

    彼為汗下後,陰陽兩虛,故用以回陽救陰;此為汗下後,陽虛陰盛,故用以扶陽抑陰。

     【方歌】 幹姜附子治少陰,陽虛煩躁夜則甯; 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微沉。

     【醫案選錄】 李東垣治一人,惡熱目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按之則散,此無根之火也。

    與姜附加人參服之愈。

     (摘《名醫類案》) 二、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藥物組成】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治“寒格”誤用吐下,飲食入口即吐。

     【原文】 第359條。

     【方義】 幹姜辛開,以散氣結;芩連苦寒,以降胃逆;并以人參補中益氣,以恢複吐後之虛。

     【選注】 章虛谷:“病者本自中寒,而又傷外感,則當溫中解表,庸下之醫複吐下之,其寒氣格拒,更逆而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者,阻在上脘,陰陽不相交通,故以幹姜、芩、連寒熱并用,通其陰陽,辛苦開洩以降濁,人參補正而升清,則中宮和而吐利可止矣。

    ” 柯韻伯:“妄吐下後,食入口即吐,是為食格,此肺氣胃氣受傷之别也。

    入口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上之象,故苦寒倍于辛熱。

    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之潔耳。

    要知寒熱相結于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于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

    ” 【按語】 章、柯二氏之注均很精當。

    柯氏指出本方所治系寒熱格拒證,與寒熱互結緻痞的瀉心湯證源同而流異,立論更為精辟。

    本方與半夏、生姜、甘草等瀉心湯同取辛開苦降甘調法,同治脾胃升降失常,寒熱錯雜之證,但二者的主證有所不同。

    瀉心湯證以痞為主,嘔、利為次;本證以嘔為主,未及于心下痞,說明雖見寒熱相阻,逆而作吐,但還未達到氣痞的程度。

    因證候較輕,故制方用藥僅用瀉心之半而已。

     本湯證的辨證着眼點在于“食入即吐”。

    王冰曰:“食入即吐,是有火也。

    ”陸淵雷雲:“凡朝食暮吐者,責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責其胃熱。

    ”陳修園亦以為此證乃火郁作吐,若以生姜代幹姜更有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