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當歸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芍藥當歸湯類,包括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四方。
芍藥、當歸均為血分藥,而有養陰補血的作用,故芍藥甘草湯治陰血虛的腳攣急;芍藥甘草附子湯則治陰陽兩虛的身惡寒,可見芍藥劑而有養陰血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則治血虛受寒的脈細欲絕,手足厥冷之證;若加吳萸生姜,則治厥陰内有久寒的小腹疼痛,或嘔吐涎沫等證,反映了當歸劑有養血溫經之美。
一、芍藥甘草湯 【藥物組成】 白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治陰血虛于下的腳攣急。
【原文】 第29條。
【方義】 芍藥酸苦,和血養筋;甘草和以緩急。
二藥合用,酸甘化陰,使陰液得複,筋脈得養,則腳攣急自伸。
【選注】 成無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
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 柯韻伯:“以芍藥之酸收,協甘草之平降,位同力均,則直走陰分,故腳攣可愈。
”又雲:“蓋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陽盛陰虛,脾不能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攣急。
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
此亦用陰和陽法也。
” 【按語】 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則筋脈失養,出現攣急疼痛之證。
本方具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斂津液、養陰血等作用。
程鐘齡說本方“止腹痛如神。
脈遲為寒,加幹姜;脈洪為熱,加黃連。
”已被廣大醫家所公認。
近年來,還有人用本方治療腸粘連的腹痛不止,加上活血祛瘀之品,亦可取得療效。
芍藥分赤、白兩種,根據中醫傳統的經驗,疼痛拒按者屬實,一般用赤芍,疼痛喜按者屬虛,一般用白芍。
現代藥理學證實:本方對橫紋肌、平滑肌的攣急,不管是中樞性或末梢性的,均有鎮靜解痙作用。
不僅對表在性的軀體和四肢的平滑肌,而且對深在性的平滑肌性髒器,如胃、腸、膽囊、輸卵管、子宮、膀胱、尿道、血管等,也能緩解其攣急,制止其疼痛的功效。
【方歌】 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陰利血脈,滋陰柔肝效立瘳。
【醫案選錄】 李某,男,25歲。
右腿鼠溪部生一腫物,形如雞卵,表面不紅,用針管抽不出内容物。
右腿拘緊,伸而不能直,強伸則劇烈疼痛,足跟不能着地。
每到夜晚,小腿經常抽筋,痛苦不堪。
脈弦細而數,舌紅而少苔。
脈證合參,可知本證屬陰血不濡、筋脈失養,攣而收引,故筋聚而成包塊,腿難伸直,拘急轉筋作痛。
為疏: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囑服三劑,以觀後效。
僅一劑而筋不抽痛,夜得安睡。
進二劑,則鼠溪包塊消退。
服第三劑,足跟即能着地。
又服一劑,而諸證皆除。
(劉渡舟醫案) 二、芍藥甘草附子湯 【藥物組成】 芍藥甘草(炙)各三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疑非仲景方) 【适應證】 陰陽皆虛而惡寒者。
【原文】 第68條。
【方義】 本方用附子以補陽虛,芍藥以和陰血,炙甘草于附子、芍藥之間而兩補陰陽之虛。
【選注】 陳修園:“方中芍藥、甘草苦甘以補陰,附子、甘草辛甘以補陽。
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緩;芍藥性寒,得附子而和……此陰陽雙補之良方。
” 丹波元簡:“此方與芍藥甘草湯中加附子,于四逆湯中去幹姜代芍藥,陰陽雙救之義自可知也。
” 【按語】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這是誤發虛人之汗,造成正虛不固的後果。
發汗後的惡寒,有表不解者,有正虛者。
如汗後脈浮而惡寒,則為表不解,可考慮用桂枝湯;若發汗後,其脈由浮變為沉遲,方為陰陽兩虛之候,則用芍藥甘草附子湯調補陰陽,其病自愈。
【方歌】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後陰陽兩俱傷; 惡寒不熱應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醫案選錄】 範某,男,60歲,農民,華容人。
因冬月擔水不慎摔倒,扭傷腰部,當時疼痛劇烈,行走不便,自覺右側腰部有冷感。
查局部無明顯腫脹,但第
芍藥、當歸均為血分藥,而有養陰補血的作用,故芍藥甘草湯治陰血虛的腳攣急;芍藥甘草附子湯則治陰陽兩虛的身惡寒,可見芍藥劑而有養陰血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則治血虛受寒的脈細欲絕,手足厥冷之證;若加吳萸生姜,則治厥陰内有久寒的小腹疼痛,或嘔吐涎沫等證,反映了當歸劑有養血溫經之美。
一、芍藥甘草湯 【藥物組成】 白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适應證】 治陰血虛于下的腳攣急。
【原文】 第29條。
【方義】 芍藥酸苦,和血養筋;甘草和以緩急。
二藥合用,酸甘化陰,使陰液得複,筋脈得養,則腳攣急自伸。
【選注】 成無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
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 柯韻伯:“以芍藥之酸收,協甘草之平降,位同力均,則直走陰分,故腳攣可愈。
”又雲:“蓋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陽盛陰虛,脾不能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攣急。
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
此亦用陰和陽法也。
” 【按語】 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則筋脈失養,出現攣急疼痛之證。
本方具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斂津液、養陰血等作用。
程鐘齡說本方“止腹痛如神。
脈遲為寒,加幹姜;脈洪為熱,加黃連。
”已被廣大醫家所公認。
近年來,還有人用本方治療腸粘連的腹痛不止,加上活血祛瘀之品,亦可取得療效。
芍藥分赤、白兩種,根據中醫傳統的經驗,疼痛拒按者屬實,一般用赤芍,疼痛喜按者屬虛,一般用白芍。
現代藥理學證實:本方對橫紋肌、平滑肌的攣急,不管是中樞性或末梢性的,均有鎮靜解痙作用。
不僅對表在性的軀體和四肢的平滑肌,而且對深在性的平滑肌性髒器,如胃、腸、膽囊、輸卵管、子宮、膀胱、尿道、血管等,也能緩解其攣急,制止其疼痛的功效。
【方歌】 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陰利血脈,滋陰柔肝效立瘳。
【醫案選錄】 李某,男,25歲。
右腿鼠溪部生一腫物,形如雞卵,表面不紅,用針管抽不出内容物。
右腿拘緊,伸而不能直,強伸則劇烈疼痛,足跟不能着地。
每到夜晚,小腿經常抽筋,痛苦不堪。
脈弦細而數,舌紅而少苔。
脈證合參,可知本證屬陰血不濡、筋脈失養,攣而收引,故筋聚而成包塊,腿難伸直,拘急轉筋作痛。
為疏: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囑服三劑,以觀後效。
僅一劑而筋不抽痛,夜得安睡。
進二劑,則鼠溪包塊消退。
服第三劑,足跟即能着地。
又服一劑,而諸證皆除。
(劉渡舟醫案) 二、芍藥甘草附子湯 【藥物組成】 芍藥甘草(炙)各三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疑非仲景方) 【适應證】 陰陽皆虛而惡寒者。
【原文】 第68條。
【方義】 本方用附子以補陽虛,芍藥以和陰血,炙甘草于附子、芍藥之間而兩補陰陽之虛。
【選注】 陳修園:“方中芍藥、甘草苦甘以補陰,附子、甘草辛甘以補陽。
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緩;芍藥性寒,得附子而和……此陰陽雙補之良方。
” 丹波元簡:“此方與芍藥甘草湯中加附子,于四逆湯中去幹姜代芍藥,陰陽雙救之義自可知也。
” 【按語】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這是誤發虛人之汗,造成正虛不固的後果。
發汗後的惡寒,有表不解者,有正虛者。
如汗後脈浮而惡寒,則為表不解,可考慮用桂枝湯;若發汗後,其脈由浮變為沉遲,方為陰陽兩虛之候,則用芍藥甘草附子湯調補陰陽,其病自愈。
【方歌】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後陰陽兩俱傷; 惡寒不熱應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醫案選錄】 範某,男,60歲,農民,華容人。
因冬月擔水不慎摔倒,扭傷腰部,當時疼痛劇烈,行走不便,自覺右側腰部有冷感。
查局部無明顯腫脹,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