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當歸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三、四腰椎右側有明顯壓痛,活動時右腰部痛甚,脈舌無變化。
以芍藥甘草附子湯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水煎服。
并以生姜、蔥白共搗熱敷患處,服完四劑,痛止。
(摘《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0,1:14) 三、當歸四逆湯 【藥物組成】 當歸三兩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脈細欲絕,手足厥冷。
【原文】 第351條。
【方義】 本方用桂枝湯滋陰和陽,并疏解風寒;另加當歸補血通脈,通草以除邪滞,細辛散寒止痛,多用大棗以監細辛之散,又滋血脈之虛。
七藥和合,共成養血滋營,溫經散寒之劑。
【選注】 成無己:“手足厥寒者,陽氣外虛,不溫四末。
脈細欲絕者,陰血内弱,脈行不利。
與當歸四逆湯,助陽生陰也。
” 尤在泾:“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陽之虛也,宜四逆輩。
脈細欲絕者,血虛不能溫于四末,并不能榮于脈中也。
夫脈為血之府,而陽為陰之先,故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
方用當歸、芍藥之潤以滋之,甘草、大棗之甘以養之,桂枝、細辛之溫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經通脈,以續其絕而止其厥。
” 【按語】 本方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之證。
夫細屬血虛,微為陽虛,厥雖略同,而病機則異。
本方用桂、芍、草、棗加當歸、細辛、通草為補血散寒之計。
肝藏血,養血即所以補肝,故本方對厥陰血虛受寒,少腹拘急疼痛和婦人血寒痛經,以及肝經風寒巅頭痛等證都有一定的療效。
本方可用于血虛之痹證。
根據日本《漢方醫學》報道,對凍瘡無論初期未潰,或久潰不愈,内服外敷都有療效。
近年來還報道治療早期“雷諾氏病”,也值得推薦。
【方歌】 當歸四逆治厥寒,脈細欲絕病非凡; 歸芍桂甘棗通細,補血散寒治在肝。
【醫案選錄】 錢某,男,38歲,1961年12月20日就診。
自訴1960年冬發病,就診時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輪幾乎呈青黑色,兩手青紫及腕際,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體溫35℃,脈象細微,遇火烤則轉紅。
束臂試驗陰性,血小闆計數正常。
診斷為早期雷諾氏病。
處方: 桂枝三錢,當歸三錢,赤芍二錢,北細辛八分,木通二錢,吳茱萸二錢,艾葉一錢五分,桃仁三錢,紅花一錢,炙草八分,紅棗五枚,生姜三片。
服三十餘劑而愈。
至1963年未複發。
(摘《江蘇中醫,1965,6:15) 四、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藥物組成】 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桂枝(去皮)三兩細辛三兩生姜(切)半斤吳茱萸二升大棗(擘)二十五枚 【煎服法】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一方酒、水各四升) 【适應證】 當歸四逆湯證,兼見厥陰肝經受寒的腹痛、嘔吐等證。
【原文】 第352條。
【方義】 當歸四逆湯治血虛寒凝,溫經通脈;再加吳萸、生姜辛苦而降,溫中散寒,以暖肝胃,降逆止嘔,而治小腹疼痛。
【選注】 尤在泾:“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吳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經浃脈,以散其久伏之寒也。
” 【按語】 内有久寒,是說内有陳寒積冷,不隻是在經,而已深入于髒,故有胃脘冷痛、嘔吐之症。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溫經以散髒寒。
此方不用幹姜、附子者,因陰血虛微,剛藥恐反劫陰故也。
【方歌】 當歸四逆加萸姜,清灑烹來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醫案選錄】 白某,女,36歲。
經期參加勞動,汗出衣濕,入廁小解時,風吹下體,頓覺不适,返家後而少腹拘急疼痛難忍。
切其脈弦細,視其舌則淡。
辨為血虛受寒,邪客肝經之證。
為疏:當歸12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細辛6克,大棗15枚。
服三劑而腹痛瘳。
(劉渡舟醫案)
以芍藥甘草附子湯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水煎服。
并以生姜、蔥白共搗熱敷患處,服完四劑,痛止。
(摘《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0,1:14) 三、當歸四逆湯 【藥物組成】 當歸三兩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适應證】 脈細欲絕,手足厥冷。
【原文】 第351條。
【方義】 本方用桂枝湯滋陰和陽,并疏解風寒;另加當歸補血通脈,通草以除邪滞,細辛散寒止痛,多用大棗以監細辛之散,又滋血脈之虛。
七藥和合,共成養血滋營,溫經散寒之劑。
【選注】 成無己:“手足厥寒者,陽氣外虛,不溫四末。
脈細欲絕者,陰血内弱,脈行不利。
與當歸四逆湯,助陽生陰也。
” 尤在泾:“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陽之虛也,宜四逆輩。
脈細欲絕者,血虛不能溫于四末,并不能榮于脈中也。
夫脈為血之府,而陽為陰之先,故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
方用當歸、芍藥之潤以滋之,甘草、大棗之甘以養之,桂枝、細辛之溫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經通脈,以續其絕而止其厥。
” 【按語】 本方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之證。
夫細屬血虛,微為陽虛,厥雖略同,而病機則異。
本方用桂、芍、草、棗加當歸、細辛、通草為補血散寒之計。
肝藏血,養血即所以補肝,故本方對厥陰血虛受寒,少腹拘急疼痛和婦人血寒痛經,以及肝經風寒巅頭痛等證都有一定的療效。
本方可用于血虛之痹證。
根據日本《漢方醫學》報道,對凍瘡無論初期未潰,或久潰不愈,内服外敷都有療效。
近年來還報道治療早期“雷諾氏病”,也值得推薦。
【方歌】 當歸四逆治厥寒,脈細欲絕病非凡; 歸芍桂甘棗通細,補血散寒治在肝。
【醫案選錄】 錢某,男,38歲,1961年12月20日就診。
自訴1960年冬發病,就診時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輪幾乎呈青黑色,兩手青紫及腕際,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體溫35℃,脈象細微,遇火烤則轉紅。
束臂試驗陰性,血小闆計數正常。
診斷為早期雷諾氏病。
處方: 桂枝三錢,當歸三錢,赤芍二錢,北細辛八分,木通二錢,吳茱萸二錢,艾葉一錢五分,桃仁三錢,紅花一錢,炙草八分,紅棗五枚,生姜三片。
服三十餘劑而愈。
至1963年未複發。
(摘《江蘇中醫,1965,6:15) 四、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藥物組成】 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桂枝(去皮)三兩細辛三兩生姜(切)半斤吳茱萸二升大棗(擘)二十五枚 【煎服法】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一方酒、水各四升) 【适應證】 當歸四逆湯證,兼見厥陰肝經受寒的腹痛、嘔吐等證。
【原文】 第352條。
【方義】 當歸四逆湯治血虛寒凝,溫經通脈;再加吳萸、生姜辛苦而降,溫中散寒,以暖肝胃,降逆止嘔,而治小腹疼痛。
【選注】 尤在泾:“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吳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經浃脈,以散其久伏之寒也。
” 【按語】 内有久寒,是說内有陳寒積冷,不隻是在經,而已深入于髒,故有胃脘冷痛、嘔吐之症。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溫經以散髒寒。
此方不用幹姜、附子者,因陰血虛微,剛藥恐反劫陰故也。
【方歌】 當歸四逆加萸姜,清灑烹來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醫案選錄】 白某,女,36歲。
經期參加勞動,汗出衣濕,入廁小解時,風吹下體,頓覺不适,返家後而少腹拘急疼痛難忍。
切其脈弦細,視其舌則淡。
辨為血虛受寒,邪客肝經之證。
為疏:當歸12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細辛6克,大棗15枚。
服三劑而腹痛瘳。
(劉渡舟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