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柴胡湯類共有七方,其中應以小柴胡湯為代表。
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邪熱的主方,它以口苦、咽幹、目眩、心煩喜嘔、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脈弦、舌苔白滑等為其主證。
若在此基礎上,兼陽明腑燥,大便秘結,心下急,嘔不止的,則用大柴胡湯治療。
若但發潮熱,而又胃氣不和的,則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
若兼太陽之表不解,而發熱惡風,四肢關節煩疼,嘔而心下支結的,則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若兼見太陰裡寒,氣化不行,而見口渴不嘔,小便不利,胸脅滿微結,但頭汗出等證,則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治療。
若兼見谵語煩躁,驚怖不安,小便不利,周身困重,難以轉側等證,則用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治療。
若因陽氣内郁,肝膽疏洩不行,而見手足厥冷,胸脅苦滿,心下痞塞,下利後重等證,則用四逆散治療。
一、小柴胡湯 【藥物組成】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兩人參三兩甘草(炙)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蒌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蛎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幹姜二兩。
【适應證】 (一)少陽病,口苦,咽幹,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耳聾目赤,脈弦,舌苔白滑。
(二)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适斷,寒熱如瘧,或有谵語,脈弦,苔白滑。
(三)傷寒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的陽微結證。
【原文】 第37條、96條、97條、98條、99條、100條、101條、103條、144條、148條、149條、229條、230條、231條、266條、379條、394條。
【方義】 柴胡、黃芩清解少陽經腑之邪熱,又能疏利肝膽氣機,為和解少陽表裡之主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能升能降,兼助柴胡透達經中之邪;人參、甘草、大棗益氣調中,扶正祛邪,以杜内傳太陰之路。
本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辛升、苦降、甘調合于一方之中,雖治在肝膽,又旁顧脾胃;既清解邪熱,又培補正氣,而使三焦疏達,脾胃調和,内外宣通,樞機暢利,則半表半裡之邪解。
【選注】 程應旄:“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裡之邪得從内徹;半夏豁痰飲,降裡氣之逆;人參補内虛,助生發之氣;甘草佐柴芩,調和内外;姜棗佐參夏,通達營衛。
相須相濟,使邪不至内向而外解也。
” 《醫宗金鑒》:“邪傳太陽、陽明,曰汗、曰吐、曰下;邪傳少陽,唯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裡,而再于軀殼之内界。
在半表者,是客邪為病也;在半裡者,是主氣受病也。
邪正在兩界之間,各無進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
既以柴胡解少陽在經之表寒,黃芩解少陽在腑之裡熱,猶恐在裡之太陰,正氣一虛,在經之少陽邪氣乘之,放以姜、棗、人參和中而預壯裡氣,使裡不受邪而和,還表以作解也。
” 【按語】 本方是和解少陽邪氣的主方。
少陽病有三禁,即禁汗、禁吐、禁下。
此方能利少陽之樞機,而不通過汗、吐、下的手段,達到祛邪之目的,故稱之為和解法。
本方的作用在于柴胡,故必須重用。
《時方妙用》說:“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錢,多用八錢。
”認為柴胡的劑量以大于人參、甘草一倍以上為宜。
《神農本草經》列柴胡為上品,性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
現代藥理學證明,柴胡的毒性很小,且有良好的解熱和抗病原體的作用。
因此,運用本方解熱時,不必過于拘泥後世的“升陽劫陰”之說。
由此看來,審證論治,遣方選藥固然重要,而藥物劑量的比例也不得忽視。
本方是針對少陽病主證而設,但病及少陽,病情往往複雜多變,所以運用本方要掌握兩個原則:其一、首先要抓住柴胡湯的主證、主脈,如寒熱往來的熱型,胸脅苦滿的病位,口苦、喜嘔膽熱的證情,脈弦、苔白的舌脈特征等。
見到一、二個主證,便可用本方治療,不必一一皆見。
其二、本方的或然之證較多,因此,在辨明主證主脈的基礎上,又要随證加減而應變。
【方歌】 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 口苦咽幹
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邪熱的主方,它以口苦、咽幹、目眩、心煩喜嘔、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脈弦、舌苔白滑等為其主證。
若在此基礎上,兼陽明腑燥,大便秘結,心下急,嘔不止的,則用大柴胡湯治療。
若但發潮熱,而又胃氣不和的,則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
若兼太陽之表不解,而發熱惡風,四肢關節煩疼,嘔而心下支結的,則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若兼見太陰裡寒,氣化不行,而見口渴不嘔,小便不利,胸脅滿微結,但頭汗出等證,則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治療。
若兼見谵語煩躁,驚怖不安,小便不利,周身困重,難以轉側等證,則用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治療。
若因陽氣内郁,肝膽疏洩不行,而見手足厥冷,胸脅苦滿,心下痞塞,下利後重等證,則用四逆散治療。
一、小柴胡湯 【藥物組成】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兩人參三兩甘草(炙)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蒌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蛎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幹姜二兩。
【适應證】 (一)少陽病,口苦,咽幹,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耳聾目赤,脈弦,舌苔白滑。
(二)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适斷,寒熱如瘧,或有谵語,脈弦,苔白滑。
(三)傷寒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的陽微結證。
【原文】 第37條、96條、97條、98條、99條、100條、101條、103條、144條、148條、149條、229條、230條、231條、266條、379條、394條。
【方義】 柴胡、黃芩清解少陽經腑之邪熱,又能疏利肝膽氣機,為和解少陽表裡之主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能升能降,兼助柴胡透達經中之邪;人參、甘草、大棗益氣調中,扶正祛邪,以杜内傳太陰之路。
本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辛升、苦降、甘調合于一方之中,雖治在肝膽,又旁顧脾胃;既清解邪熱,又培補正氣,而使三焦疏達,脾胃調和,内外宣通,樞機暢利,則半表半裡之邪解。
【選注】 程應旄:“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裡之邪得從内徹;半夏豁痰飲,降裡氣之逆;人參補内虛,助生發之氣;甘草佐柴芩,調和内外;姜棗佐參夏,通達營衛。
相須相濟,使邪不至内向而外解也。
” 《醫宗金鑒》:“邪傳太陽、陽明,曰汗、曰吐、曰下;邪傳少陽,唯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裡,而再于軀殼之内界。
在半表者,是客邪為病也;在半裡者,是主氣受病也。
邪正在兩界之間,各無進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
既以柴胡解少陽在經之表寒,黃芩解少陽在腑之裡熱,猶恐在裡之太陰,正氣一虛,在經之少陽邪氣乘之,放以姜、棗、人參和中而預壯裡氣,使裡不受邪而和,還表以作解也。
” 【按語】 本方是和解少陽邪氣的主方。
少陽病有三禁,即禁汗、禁吐、禁下。
此方能利少陽之樞機,而不通過汗、吐、下的手段,達到祛邪之目的,故稱之為和解法。
本方的作用在于柴胡,故必須重用。
《時方妙用》說:“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錢,多用八錢。
”認為柴胡的劑量以大于人參、甘草一倍以上為宜。
《神農本草經》列柴胡為上品,性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
現代藥理學證明,柴胡的毒性很小,且有良好的解熱和抗病原體的作用。
因此,運用本方解熱時,不必過于拘泥後世的“升陽劫陰”之說。
由此看來,審證論治,遣方選藥固然重要,而藥物劑量的比例也不得忽視。
本方是針對少陽病主證而設,但病及少陽,病情往往複雜多變,所以運用本方要掌握兩個原則:其一、首先要抓住柴胡湯的主證、主脈,如寒熱往來的熱型,胸脅苦滿的病位,口苦、喜嘔膽熱的證情,脈弦、苔白的舌脈特征等。
見到一、二個主證,便可用本方治療,不必一一皆見。
其二、本方的或然之證較多,因此,在辨明主證主脈的基礎上,又要随證加減而應變。
【方歌】 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 口苦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