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類概述

關燈
目眩是,柴芩參草棗半姜。

     【醫案選錄】 李某,女,38歲。

    長期嘔吐,兼見低燒,服藥已百餘劑不效。

    脈弦而舌苔白滑。

    時有進修生陳君在側,問曰:此何證也?餘曰: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果服三劑而嘔止熱退。

     (劉渡舟醫案) 二、大柴胡湯 【藥物組成】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兩枳實(炙)五枚大棗(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 【适應證】 (一)少陽病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郁郁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痛或脹不可忍耐,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滑有力。

     (二)發熱汗出,心下痞硬,嘔吐下利,裡急後重,舌苔黃燥,脈弦滑。

     【原文】 第103條、136條、165條。

     【方義】 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

    方中柴胡、黃芩和解少陽之邪;大黃、枳實瀉陽明之實;芍藥于土中伐木,可斂陰和營,緩解腹中急痛;重用生姜,配半夏能止嘔而又制大黃之迅下,配以大棗能補脾生津,調和營衛。

    八藥相合,共為和解少陽兼瀉陽明之劑。

     【選注】 《醫宗金鑒》:“柴胡證在,又複有裡,故立少陽兩解之法。

    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

    去參草者,以裡不虛也。

    少加大黃,所以瀉結熱也。

    倍生姜者,因嘔不止也。

    ” 尤在泾:“大柴胡有柴胡、生姜、半夏之辛而走表,黃芩、芍藥、枳實、大黃之苦而入裡,乃表裡并治之劑。

    ” 【按語】 許叔微說:“大柴胡湯,一方無大黃,一方有大黃。

    此方用大黃者,以大黃有蕩滌蘊熱之功,為傷寒中要藥。

    ”王叔和雲:“若不用大黃,恐不名大柴胡湯。

    且經文明言下之則愈,若無大黃,将何以下心下之急乎?”應從許氏之說為是。

     本方雖為少陽陽明并病而設,但因少陽之邪未全入裡,故大黃隻用二兩,且無芒硝,同時尚有生姜、大棗以顧護脾胃。

    由此可見,本方重在和解少陽,而通下陽明為輔。

    《醫宗金鑒》雲:“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實得大黃之少,攻半裡之效徐。

    雖雲下之,亦下中之和也。

    ”深得本方之旨。

     本方在臨床上應用為廣,它不僅可以治療多種急性膽道疾患,而且,凡是屬于膽胃熱實,氣機受阻,疏洩不利,病位偏于兩側的急性疼痛,往往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柯韻伯雲:大柴胡湯無加減,此說不免過于偏頗。

    實際使用本方時,常可依據證情,随證加減化裁。

    如挾濕熱者,可酌加茵陳、山栀、茯苓;氣郁甚者,酌加香附、郁金、木香;痛甚者,酌加元胡、川楝子;嘔吐甚者,酌加竹茹、左金丸;有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等。

     【方歌】 大柴胡湯大黃枳,柴芩姜夏芍棗宜; 少明合病氣火郁,嘔吐口苦心下急。

     【醫案選錄】 李某,女,54歲。

    右脅疼痛,掣及胃脘,不可忍耐,唯注射“杜冷丁”方可控制不疼。

    視其人體肥,面頰绯紅,舌質紅绛,舌根苔黃膩,脈沉弦滑有力。

    問其大便已四日未解,口苦時嘔,不能飲食。

    西醫有診為膽囊炎,有診為膽結石。

    餘認為症見脅痛而大便不通,口苦而嘔,舌苔黃膩,脈來弦滑,乃肝胃氣火交郁,氣血阻塞不通,不通則痛。

    治宜兩解肝胃,洩熱導滞。

     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郁金9克,大黃9克,枳實9克,陳皮12克,生牡蛎12克。

    煎湯,分三次服。

     一服,疼痛減輕得睡;二服,大便解下一次。

    從此,脅痛與嘔洩俱解,轉用調理肝胃藥而安。

     (劉渡舟醫案) 三、柴胡加芒硝湯 【藥物組成】 柴胡二兩十六铢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一兩半夏二十铢(本雲五枚洗)大棗(擘)四枚芒硝二兩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

    不解更作。

     【适應證】 (一)小柴胡湯證,大便燥結,傍晚發潮熱者。

     (二)已用瀉下之藥,胃津已傷,胃氣不和,而少陽證未見者。

     【原文】 第104條。

     【方義】 本方即小柴胡湯加芒硝而成。

    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邪,加芒硝軟堅潤燥和胃。

    本方有和解少陽與調和胃燥的作用,為少陽陽明兼治之劑。

     【選注】 章虛谷:“按此方以小柴胡湯三分之一,而重加芒硝者,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