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類概述

關燈
少陽之證誤用丸藥下之,餘熱留于陽明而發潮熱,故仍用小柴胡和解少陽,而加芒硝鹹寒潤下,以清陽明之熱,不取苦重之藥峻攻也。

    ” 柯韻伯:“不加大黃者,以地道原通;不用大柴胡者,以中氣已虛也。

    ” 【按語】 仲景治少陽有三禁,為理法之常。

    此方用下,則為理法之變。

    對于少陽兼裡實者,根據其程度的輕重緩急,設有大柴胡湯和柴胡加芒硝湯,然皆以柴胡為主,可見慎之至也。

     【方歌】 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後煎入藥良; 日晡潮熱胸脅滿,調和胃膽利少陽。

     四、柴胡桂枝湯 【藥物組成】 柴胡四兩桂枝(去皮)一兩半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炙)一兩半夏(洗)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擘)六枚生姜(切)一兩半 【煎服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複如柴胡法。

    今用人參作半劑) 【适應證】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或眩暈,四肢關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脈浮弦,舌苔薄白。

     【原文】 第146條。

     【方義】 本方為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而成。

    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以桂枝湯發表解肌。

    因太、少之證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為内和少陽,外解太陽之法。

     【選注】 《醫宗金鑒》:“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者,是太陽之邪傳少陽也。

    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陽嘔結之病。

    而不名桂枝柴胡湯者,以太陽外證雖未去,而病機已見于少陽裡也。

    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而散太陽為兼也。

    ” 柯韻伯:“柴桂二湯,皆調和表裡之證。

    桂枝湯重解表而微兼清裡,柴胡湯重和裡而微兼散表。

    此傷寒六七日,正寒熱當退之時,尚見發熱惡寒諸表症,更兼心下支結諸裡症,表裡不解,法當雙解之。

    然惡寒微,則發熱亦微可知;支節煩疼,則一身骨節不痛可知,故謂之支結。

    表症雖不去而已輕,裡症雖已見而未甚。

    此太陽、少陽并病之輕者,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陽之微結。

    凡口不渴,身有微熱者,當去人參。

    此以六七日來,邪雖不解,而正氣已虛,故用人參以和之也。

    外證雖在,而病機已見于裡,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為雙解兩陽之輕劑。

    ” 【按語】 本方後有“本雲人參湯……”二十九字,疑是衍文。

     尤在泾認為本方能外解表邪,内除支結,乃七表三裡之法。

    但許多注家卻持有不同的看法,如《醫宗金鑒》雲:本方不名桂枝柴胡湯者,而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散太陽為兼也。

     本方除能治療太少并病以外,根據臨床經驗,還可治療慢性肝炎續發的肝脾腫大,如減去人參、大棗,酌加鼈甲、牡蛎、紅花、茜草、土鼈蟲等軟堅消痞、活血通絡之品,多能收效。

    此方又治神經官能症的周身氣竄作痛,以及風痹挾有肝氣等證,其效果亦令人滿意。

     【方歌】 柴胡桂枝兩方合,善治太少兩經疴;心下支結關節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醫案選錄】 劉某,女,21歲。

    産後三天突發寒戰,繼之高燒,體溫最高達41.2℃,汗多,頭昏,兩側太陽穴痛,目脹,全身疼痛不适,口苦而幹,欲嘔,大便整日未行,小便尚暢,脈浮數,舌淺紅,苔白微膩。

    診為産後外感風寒,太少兩陽合病之候。

     處方:桂枝二錢,白芍二錢,甘草二錢,生姜二錢,大棗四枚,柴胡二錢,黃芩二錢,半夏一錢半,沙參三錢,葛根三根,一次服。

     服藥後次日,體溫恢複正常,諸症減輕,不思飲食,仍宗原法減葛根,加丹參二錢、花粉三錢、知母三錢、麥冬三錢,一次服。

    三診時,諸症悉除。

    翌日痊愈出院。

     (摘《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1963,1) 五、柴胡桂枝幹姜湯 【藥物組成】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兩幹姜二兩栝蒌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蛎(熬)二兩甘草(炙)二兩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适應證】 (一)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心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脈弦而緩,舌淡苔白。

     (二)《金匮》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原文】 第147條。

     【方義】 本方即小柴胡湯減半夏、人參、生姜、大棗,加桂枝、幹姜、牡蛎、栝蒌根而成。

    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