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配黃芩,以和解少陽之邪;桂枝、幹姜、炙草補脾散寒,溫通陽氣;栝蒌根生津止渴,配牡蛎以軟堅開結。
不嘔,故去半夏;因氣化受阻,故去參棗之滞,而加桂枝、幹姜之行。
此方既解少陽之邪,又能溫寒通陽而行氣化。
【選注】 《醫宗金鑒》:“少陽表裡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劑而主之,即小柴胡湯之變法也。
去人參者,因其正氣不虛;減半夏者,以其不嘔,恐助燥也。
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陽之表;加牡蛎,以軟少陽之結。
幹姜佐桂枝,以散往來之寒;黃芩佐柴胡,以除往來之熱,且可制幹姜不益心煩也。
諸藥寒溫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初服微煩,藥力未及。
複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證非汗出不解也。
” 【按語】 柴胡桂枝幹姜湯證,可續發于太陽病。
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不愈,而又用攻下,以緻邪陷少陽,氣郁不舒,故胸脅滿微結;膽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煩、口渴;熱邪不得宣洩而上蒸,故但頭汗出;正邪紛争,故往來寒熱;無關于胃,故不嘔;三焦氣機阻滞,故小便不利;内傷脾寒,故見腹滿或大便溏瀉。
此證為膽熱而脾寒,故應清少陽之熱,兼溫太陰之寒,則柴胡桂枝幹姜湯為宜。
本方為小柴胡湯加減而成。
小柴胡湯有“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蒌根四兩”的加減法。
今見心煩、口渴而不嘔,故減去人參、半夏,加栝蒌根以滋津液而勝熱。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蛎,”今脅下滿微結,即為痞硬之征,故去大棗加牡蛎。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今雖小便不利,但心下不悸而見煩,說明是津少而有熱,并非内有蓄水,故仍留黃芩以清熱。
因無水邪,故不加茯苓。
以幹姜易生姜,并加桂枝,取其辛溫散結,溫中散寒以行氣津,故初服藥可見微煩。
再服,表裡和、陽氣通、津液行,因而“汗出便愈”。
【方歌】 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醫案選錄】 劉某,男,54歲。
患肝炎而腹脹作瀉,不欲飲食,脅痛及背,服藥無數,效果不顯。
某君請餘為治。
脈弦而緩,舌淡苔白,此乃肝病及脾,脾陽先衰之象。
為疏柴胡桂枝幹姜湯。
處方:柴胡12克,黃芩4.5克,炙甘草9克,幹姜9克,桂枝9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
凡四服而腹脹與瀉俱止,飲食較前為多,精神亦有好轉。
後以肝脾共調,佐以健脾利濕之品,肝功化驗日趨正常而愈。
(劉渡舟醫案) 六、柴胡加龍骨牡蛎湯 【藥物組成】 柴胡四兩龍骨黃芩生姜(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黃二兩牡蛎(熬)一兩半大棗(擘)六枚 【煎服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 【适應證】 谵語煩躁,驚怖不安,胸脅苦滿,二便不利,周身困重,難以轉側,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
【原文】 第107條。
【方義】 本方系小柴胡湯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蛎、鉛丹而成。
小柴胡湯去甘草加桂枝,以轉少陽之樞,兼行太陽之氣,使内陷之邪得從外解;龍骨、牡蛎、鉛丹重鎮肝膽,鎮斂精神以治煩驚;大黃洩熱和胃而止谵語;茯苓甯神又利小便。
共為和解少陽,洩熱和胃,重鎮安神之劑。
【選注】 尤在泾:“傷寒下後,其邪有并歸一處者,如結胸下利諸候是也,有散漫一身者,如此條所雲諸證是也。
胸滿者,邪痹于上;小便不利者,邪痹于下;煩驚者,邪動于心;谵語者,邪結于胃,此病之在裡者也。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筋脈骨肉并受其邪,此病之在表者也。
夫合表裡上下而為病者,必兼陰陽合散以為治。
方用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龍、蛎、鉛丹以鎮其内而止煩驚;大黃以和胃氣止谵語;茯苓以洩膀胱利小便;人參、姜、棗益氣養營衛,以為驅除邪氣之本也。
如是表裡虛實,泛應曲當,而錯雜之邪,庶幾盡解耳。
” 《醫宗金鑒》:“是證也,為陰陽錯雜之邪。
是方也,亦攻補錯雜之藥。
柴桂解未盡之表邪,大黃攻已陷之裡熱,人參、姜、棗補虛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龍骨、牡蛎、鉛丹之澀重,鎮驚收心而安神明。
斯為以錯雜之藥而治錯雜之病也。
” 【按語】 本方所主,乃是傷寒誤下之後,邪熱乘虛内擾,彌漫全身,表裡上下俱病,虛實互見的證候。
證情雖較複雜,但主要病變在于少陽,為肝膽失調
不嘔,故去半夏;因氣化受阻,故去參棗之滞,而加桂枝、幹姜之行。
此方既解少陽之邪,又能溫寒通陽而行氣化。
【選注】 《醫宗金鑒》:“少陽表裡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劑而主之,即小柴胡湯之變法也。
去人參者,因其正氣不虛;減半夏者,以其不嘔,恐助燥也。
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陽之表;加牡蛎,以軟少陽之結。
幹姜佐桂枝,以散往來之寒;黃芩佐柴胡,以除往來之熱,且可制幹姜不益心煩也。
諸藥寒溫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初服微煩,藥力未及。
複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證非汗出不解也。
” 【按語】 柴胡桂枝幹姜湯證,可續發于太陽病。
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不愈,而又用攻下,以緻邪陷少陽,氣郁不舒,故胸脅滿微結;膽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煩、口渴;熱邪不得宣洩而上蒸,故但頭汗出;正邪紛争,故往來寒熱;無關于胃,故不嘔;三焦氣機阻滞,故小便不利;内傷脾寒,故見腹滿或大便溏瀉。
此證為膽熱而脾寒,故應清少陽之熱,兼溫太陰之寒,則柴胡桂枝幹姜湯為宜。
本方為小柴胡湯加減而成。
小柴胡湯有“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蒌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蒌根四兩”的加減法。
今見心煩、口渴而不嘔,故減去人參、半夏,加栝蒌根以滋津液而勝熱。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蛎,”今脅下滿微結,即為痞硬之征,故去大棗加牡蛎。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今雖小便不利,但心下不悸而見煩,說明是津少而有熱,并非内有蓄水,故仍留黃芩以清熱。
因無水邪,故不加茯苓。
以幹姜易生姜,并加桂枝,取其辛溫散結,溫中散寒以行氣津,故初服藥可見微煩。
再服,表裡和、陽氣通、津液行,因而“汗出便愈”。
【方歌】 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醫案選錄】 劉某,男,54歲。
患肝炎而腹脹作瀉,不欲飲食,脅痛及背,服藥無數,效果不顯。
某君請餘為治。
脈弦而緩,舌淡苔白,此乃肝病及脾,脾陽先衰之象。
為疏柴胡桂枝幹姜湯。
處方:柴胡12克,黃芩4.5克,炙甘草9克,幹姜9克,桂枝9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
凡四服而腹脹與瀉俱止,飲食較前為多,精神亦有好轉。
後以肝脾共調,佐以健脾利濕之品,肝功化驗日趨正常而愈。
(劉渡舟醫案) 六、柴胡加龍骨牡蛎湯 【藥物組成】 柴胡四兩龍骨黃芩生姜(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黃二兩牡蛎(熬)一兩半大棗(擘)六枚 【煎服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 【适應證】 谵語煩躁,驚怖不安,胸脅苦滿,二便不利,周身困重,難以轉側,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
【原文】 第107條。
【方義】 本方系小柴胡湯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蛎、鉛丹而成。
小柴胡湯去甘草加桂枝,以轉少陽之樞,兼行太陽之氣,使内陷之邪得從外解;龍骨、牡蛎、鉛丹重鎮肝膽,鎮斂精神以治煩驚;大黃洩熱和胃而止谵語;茯苓甯神又利小便。
共為和解少陽,洩熱和胃,重鎮安神之劑。
【選注】 尤在泾:“傷寒下後,其邪有并歸一處者,如結胸下利諸候是也,有散漫一身者,如此條所雲諸證是也。
胸滿者,邪痹于上;小便不利者,邪痹于下;煩驚者,邪動于心;谵語者,邪結于胃,此病之在裡者也。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筋脈骨肉并受其邪,此病之在表者也。
夫合表裡上下而為病者,必兼陰陽合散以為治。
方用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龍、蛎、鉛丹以鎮其内而止煩驚;大黃以和胃氣止谵語;茯苓以洩膀胱利小便;人參、姜、棗益氣養營衛,以為驅除邪氣之本也。
如是表裡虛實,泛應曲當,而錯雜之邪,庶幾盡解耳。
” 《醫宗金鑒》:“是證也,為陰陽錯雜之邪。
是方也,亦攻補錯雜之藥。
柴桂解未盡之表邪,大黃攻已陷之裡熱,人參、姜、棗補虛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龍骨、牡蛎、鉛丹之澀重,鎮驚收心而安神明。
斯為以錯雜之藥而治錯雜之病也。
” 【按語】 本方所主,乃是傷寒誤下之後,邪熱乘虛内擾,彌漫全身,表裡上下俱病,虛實互見的證候。
證情雖較複雜,但主要病變在于少陽,為肝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