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類概述

關燈
,氣火交郁,心神被擾,不得潛藏所緻。

    故本方仍在小柴胡湯上加減,以開郁洩熱,鎮驚安神,表裡兼治為其宗旨。

     本方現常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症、癫痫、小兒舞蹈症,以及小兒内傷食滞、外感風寒,痰熱搏結所緻之驚痫、食厥、熱厥等證。

    凡病機屬于肝膽者,均有一定效果。

    運用本方時,可随證加或化裁。

    如肝火偏盛者,加龍膽草、夏枯草、山栀;病及血分者,加桃仁、丹皮;頑痰凝結不開者,加郁金、膽星、明礬。

    此方鉛丹有毒,用時劑量宜小不宜大,宜暫不宜久,并以紗布包裹紮緊入煎。

     【方歌】 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谙; 減去甘草鉛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醫案選錄】 尹某,男,34歲。

    胸脅發滿,夜睡呓語不休,且亂夢紛纭,時發驚怖,精神不安,自汗出,大便不爽。

    既往有癫痫史,此病得于驚吓之餘。

    視其人神情呆滞,面色發青,舌紅而苔白黃相兼,脈沉弦。

    辨為肝膽氣郁,兼陽明腑熱,而心神被擾,不得潛斂之證。

    治宜疏肝瀉胃,鎮驚安神。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龍骨15克,牡蛎15克,大黃6克(後下),鉛丹4.5克(布包),茯神9克,桂枝4.5克,大棗6枚。

     服一劑,大便通暢,胸脅滿與呓語皆除,精神安定,不複夢擾,唯欲吐不吐,胃中似嘈不适,上方加竹茹、陳皮,服之而愈。

     (劉渡舟醫案) 七、四逆散 【藥物組成】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幹)柴胡芍藥 【煎服法】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減法】 咳者,加五味子、幹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洩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适應證】 (一)急性熱病中,若因陽氣内郁,而見手足不溫,胸脅苦滿,或心下痞塞,脈弦,舌苔白滑者,可用此方治療。

     (二)下利,脘腹脹滿或疼痛,厭食,裡急後重,下利不暢,四肢不溫,而脈弦者。

     (三)婦人月經不調,胸脅引痛,少腹脹痛,脈弦,或微有寒熱。

     【原文】 第318條。

     【方義】 方中柴胡疏利肝膽,透達陽郁;枳實降胃導滞,行氣散結。

    二者一升一降,使樞機運轉,陽氣外達。

    芍藥平肝和陰,土中瀉木;甘草補中益氣,與芍藥相配,又能調和肝脾,而治腹痛。

    四藥合而成方,使氣機條達,陽郁得伸,則肢厥可溫,肝脾調和,則脅腹滿痛與洩利下重自除。

     【選注】 《醫宗金鑒》:“凡少陰四逆,雖屬陰盛不能外溫,然亦有陽為陰郁不得宣達,而令四肢逆冷者,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洩利下重諸證也。

    今但四逆而無諸寒熱證,是既無可溫之寒,又無可下之熱,唯宜疏暢其陽,故用四逆散主之。

    ” 張令韶:“凡少陰四逆,俱屬陽氣虛寒,然亦有陽氣内郁,不得外達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

    枳實形圓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絡;芍藥疏洩經絡之血脈,甘草調中,柴胡啟發陽氣而外達,陽氣通,而四肢溫矣。

    ” 【按語】 本證之四逆,系陽氣内郁,不能外達四肢所緻。

    往往伴見肝郁氣滞、肝脾不和等證候。

    而且本證的厥冷程度并不嚴重,僅表現手足不溫。

    正如李士材所雲:“此證雖雲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

    ”對比之下,如陽虛陰盛的寒厥,或熱深厥深的熱厥,其厥冷程度要嚴重得多。

    除此之外,寒厥還伴有惡寒蜷卧,精神萎靡,下利清谷,脈微細等證。

    熱厥必有惡熱煩躁,胸腹灼熱,口渴引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脈沉數等證。

    三證應具體分析而不得混為一談。

     本方功在調和肝脾,後世疏肝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皆從本方發展而成。

    本方治療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膽道疾患、胃腸神經症、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痢疾、疝氣、婦人月經不調、男子陽痿等證,均有一定的療效。

     【方歌】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氣結肢不暖; 脈沉而弦胸脅滿,随證治療須加減。

     【醫案選錄】 一青年,體甚壯,其妻從鄉間來,風塵仆仆,一路勞乏,入夜而睡,未行女妻之事,青年強之,則拒之甚力。

    由此,青年頓然陽痿,求醫又多服補腎之藥,則終不能起矣。

    切其脈弦,按之有力。

    此乃肝腎氣郁,亦實證中之羸候也。

    為疏四逆散原方,加知母6克、黃柏6克,凡三劑而愈。

     (劉渡舟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