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氣湯類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承氣湯類,包括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和麻子仁丸四方。
調胃承氣湯治陽明燥熱初結在胃,而使胃氣不和,可見谵語,蒸蒸發熱,或不吐不下心煩等證。
小承氣湯治陽明病大便成硬而汗出較多,小便偏滲,或日晡潮熱,脈反滑疾等證。
大承氣湯則治陽明病燥屎已成,潮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繞臍痛,或腹中脹滿疼痛,谵語神昏,脈沉緊等證。
麻子仁丸是由小承氣湯加味而成,治胃強脾弱,迫津偏滲,小便數多而成脾約之證。
麻子仁丸方後,附有蜜煎導和豬膽汁導兩種導法,則為欲大便而不出,腸燥而胃未實的一種措施。
一、調胃承氣湯 【藥物組成】 大黃(去皮、清酒洗)四兩甘草(炙)二兩芒硝半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适應證】 陽明病不大便,蒸蒸發熱,濈濈汗出,或腹脹滿,或心煩、谵語,其人舌苔黃燥,脈滑數。
【原文】 第29條、30條、70條、94條、105條、123條、207條、248條、249條。
【方義】 大黃苦寒洩熱,芒硝鹹寒潤燥,凡苦鹹寒之藥,本為瀉下而設,然方中又加一味炙甘草,則使硝黃緩留于上,以和胃氣為主。
至于瀉下腸燥,乃屬其次。
故陳修園稱本方為“法中之法”,即“調胃”與“承氣”兩者并行不悖之意。
【選注】 柯韻伯:“邪氣盛則胃實,故用大黃、芒硝。
此自用甘草,是和胃之意。
此見調胃承氣,是和劑而非下劑也。
” 【按語】 本方治陽明病燥熱在胃,大便雖秘而未成硬,所以用炙甘草以緩硝黃于上,則和胃與瀉下兩用。
凡大便秘結,而火熱于上者,此方最宜。
【方歌】 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嘗;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谵語舌苔黃。
【醫案選錄】 李某長子,19歲。
四月病傷寒九日,醫作陰證治之,與附子理中丸數服,其證增劇。
更醫又作陽證,議論差互,不敢服藥,決疑于羅。
坐有數人,羅不欲直言其證,但細為分解,使自度之。
凡陽證者,身須大熱而手足不厥,卧則坦然,起則有力,不惡寒,反惡熱,不嘔不瀉,渴而飲水,煩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語,其脈浮而數者,陽證也。
凡陰證者,身不熱而手足厥冷,惡寒蜷卧,惡聞人聲,或自引衣蓋,不煩渴,不飲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脈沉細而遲者,陰也。
今診其脈沉數,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絕,全不睡,又喜飲冷冰水,陽證悉具。
三日不見大便,宜急下。
乃以:酒煨大黃六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五錢,煎服。
至夕,下數行,燥屎二十餘塊,是夜大汗出。
明日又往視之,身涼脈靜矣。
(摘《羅謙甫醫案》) 二、小承氣湯 【藥物組成】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去皮炙)二兩枳實(大者炙)三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初服湯當更衣。
不爾者,盡飲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适應證】 蒸蒸發熱而多汗,或小便數多,則津液偏滲,大便成硬,證見煩躁,谵語,腹脹,舌苔黃厚,脈滑而疾。
【原文】 第208條、209條、213條、214條、250條、251條、374條。
【方義】 大黃苦寒,蕩滌實熱,攻下積滞,推陳緻新;厚樸苦溫,行氣洩滿;枳實苦寒,破結消痞。
三藥同煎而無芒硝,是為緩下之方。
【選注】 柯韻伯:“夫諸病皆因于氣。
穢物之不去,由于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之藥以主之。
亢則害,承乃制,此承氣之所由。
又病去而元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
夫方分大小,有二義焉。
厚樸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
大黃倍厚樸,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
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洩下也,因名曰大。
味少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故名曰小。
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義。
大承氣用水一鬥,先煮枳樸,煮取五升,内大黃,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藥之為性,生煮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緩于制劑者,正以急于攻下也。
若小承氣則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隻四
調胃承氣湯治陽明燥熱初結在胃,而使胃氣不和,可見谵語,蒸蒸發熱,或不吐不下心煩等證。
小承氣湯治陽明病大便成硬而汗出較多,小便偏滲,或日晡潮熱,脈反滑疾等證。
大承氣湯則治陽明病燥屎已成,潮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繞臍痛,或腹中脹滿疼痛,谵語神昏,脈沉緊等證。
麻子仁丸是由小承氣湯加味而成,治胃強脾弱,迫津偏滲,小便數多而成脾約之證。
麻子仁丸方後,附有蜜煎導和豬膽汁導兩種導法,則為欲大便而不出,腸燥而胃未實的一種措施。
一、調胃承氣湯 【藥物組成】 大黃(去皮、清酒洗)四兩甘草(炙)二兩芒硝半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适應證】 陽明病不大便,蒸蒸發熱,濈濈汗出,或腹脹滿,或心煩、谵語,其人舌苔黃燥,脈滑數。
【原文】 第29條、30條、70條、94條、105條、123條、207條、248條、249條。
【方義】 大黃苦寒洩熱,芒硝鹹寒潤燥,凡苦鹹寒之藥,本為瀉下而設,然方中又加一味炙甘草,則使硝黃緩留于上,以和胃氣為主。
至于瀉下腸燥,乃屬其次。
故陳修園稱本方為“法中之法”,即“調胃”與“承氣”兩者并行不悖之意。
【選注】 柯韻伯:“邪氣盛則胃實,故用大黃、芒硝。
此自用甘草,是和胃之意。
此見調胃承氣,是和劑而非下劑也。
” 【按語】 本方治陽明病燥熱在胃,大便雖秘而未成硬,所以用炙甘草以緩硝黃于上,則和胃與瀉下兩用。
凡大便秘結,而火熱于上者,此方最宜。
【方歌】 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嘗;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谵語舌苔黃。
【醫案選錄】 李某長子,19歲。
四月病傷寒九日,醫作陰證治之,與附子理中丸數服,其證增劇。
更醫又作陽證,議論差互,不敢服藥,決疑于羅。
坐有數人,羅不欲直言其證,但細為分解,使自度之。
凡陽證者,身須大熱而手足不厥,卧則坦然,起則有力,不惡寒,反惡熱,不嘔不瀉,渴而飲水,煩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語,其脈浮而數者,陽證也。
凡陰證者,身不熱而手足厥冷,惡寒蜷卧,惡聞人聲,或自引衣蓋,不煩渴,不飲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脈沉細而遲者,陰也。
今診其脈沉數,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絕,全不睡,又喜飲冷冰水,陽證悉具。
三日不見大便,宜急下。
乃以:酒煨大黃六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五錢,煎服。
至夕,下數行,燥屎二十餘塊,是夜大汗出。
明日又往視之,身涼脈靜矣。
(摘《羅謙甫醫案》) 二、小承氣湯 【藥物組成】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去皮炙)二兩枳實(大者炙)三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初服湯當更衣。
不爾者,盡飲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适應證】 蒸蒸發熱而多汗,或小便數多,則津液偏滲,大便成硬,證見煩躁,谵語,腹脹,舌苔黃厚,脈滑而疾。
【原文】 第208條、209條、213條、214條、250條、251條、374條。
【方義】 大黃苦寒,蕩滌實熱,攻下積滞,推陳緻新;厚樸苦溫,行氣洩滿;枳實苦寒,破結消痞。
三藥同煎而無芒硝,是為緩下之方。
【選注】 柯韻伯:“夫諸病皆因于氣。
穢物之不去,由于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之藥以主之。
亢則害,承乃制,此承氣之所由。
又病去而元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
夫方分大小,有二義焉。
厚樸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
大黃倍厚樸,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
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洩下也,因名曰大。
味少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故名曰小。
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義。
大承氣用水一鬥,先煮枳樸,煮取五升,内大黃,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藥之為性,生煮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緩于制劑者,正以急于攻下也。
若小承氣則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隻四